今,“丧文化”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
《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 是一部来自 Netflix 的喜剧动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丧的动画片。本剧的世界设定是普通人类和拟人化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除了外形,这些动物跟人类没什么不同。
角色简介
波杰克是一匹马,18年前,他因为情景喜剧《胡闹的小马》在好莱坞爆红,如今仍然住在比弗利山的大宅子里,但已经过气。他一边在早上听成功学课程,戴手环跑步,努力给自己打鸡血,一边在晚上乱搞,在泳池边嗑药磕到天昏地暗。
猫女Princess Caroline是波杰克的前女友,也是他的经纪人。她40岁了,搞得定工作中的一切难题,感情方面却一塌糊涂,长期做着波杰克的备胎,恋爱对象不是已婚男,就是小孩伪装成的大人。
花生酱先生是波杰克的好友,也是喜剧明星。但和波杰克不同,他是一只看似永远都很快乐的大狗,他兴高采烈地主持节目,兴高采烈地求婚,甚至兴高采烈地破产、失业,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花生酱的女友戴安是一个枪手传记作家,接到了为波杰克撰写传记的任务。她不满足于写普通、没营养的名人隐私故事,而是想挖掘出名人的复杂内心和真实生活。
剧情介绍
本剧的世界设定是普通人类和拟人化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除了外形,这些动物跟人类没什么不同。因饰演电影《一代骄马》,曾经的过气明星马男波杰克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还有望角逐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经纪人卡罗琳公主和朋友戴安的帮助下,加上聘请了新的代理人,波杰克到处宣传电影,全力冲刺奥斯卡。过去浑浑噩噩的颓废生活,以及现在受人追捧令人瞩目的明星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填补波杰克内心的空虚↓↓↓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第四季
丧鸡汤语录
①
②
③
④
⑤
《马男波杰克》第四季已完结
而且传来了第五季还会续订的好消息
广大“丧文化”的爱好者们有福了哦!
有时候
丧丧更健康
<>“葛优躺”到《马男波杰克》,反鸡汤文化由于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而占据流行高地,各行各业都敏锐地发现这一变化,积极做出应对。餐饮行业营销策略也从为消费者发掘生活中每一个“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转向迎合消费者负面情绪寻求共鸣的模式。
“丧”式营销的蹿红
前阵子网络上火热的 “反正你都够胖了,少喝一杯也不会变轻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何有钱才是你最大的问题。”等“丧”能量爆棚的文案,出自于只营业了4天的快闪店——“丧茶”。 虽然只营业 4 天,但是丧茶却在餐饮行业掀起了不小“丧”式营销的浪潮。阴暗感的黑色为主色调的装修风格,门口一直表情悲伤的网红代言人草泥马王三三,将丧进行到底的产品名称如:“加油你是最胖的红茶拿铁”、“加班不止加薪无望绿茶”、“前男友过得比你好果茶”等等,将品牌定位发挥到了极致。
往日主打清新正能量的“一笼小确幸”港式餐厅,也紧跟潮流打出了“小确丧”的概念。首先在微博上放出小确幸PK小确丧的预热海报,并将赠送客人的签语饼,变成了小确幸和小确丧两种,又研发了“一谈恋爱就瞎黑松露虾饺”、“负能量爆炸榴莲泡芙”一系列浓郁“丧”气质的黑色系点心。
日本品牌UCC咖啡,也是“丧”式营销中的佼佼者。因为品牌形象非常合适丧文化,与Facebook“每天来点负能量”的网红进行合作,号召大家分享负能量,并且举办了一场腹黑语录分享大赛。借助负能量的文案道出了都市人的烦恼,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真实的印象。
“丧文化”背后的意义?
这些品牌的“丧”式营销被广泛定义为——“丧文化”,迎合消费者的负面情绪,整理出生活中那些不尽人意的情节,并以此引通过文案起共鸣。
第一、唤起消费者共鸣
关于“丧”文化的营销文案,以生活中、情感中得不到宣泄的内容为主,找到消费者心中的抱怨点,配合自身产品的特色,在不触碰人性的底线的原则下进行宣传。
第二、生活化的自嘲式代入感
营销点要生活化,有生活气息的语气和场景,让描述更加具体,用一种吐槽的方式,使消费者更容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产生共鸣。
第三、对消费者的积极心里暗示
丧文案看似在用悲观的态度去宣传,但实际上是强调自己的产品价值同时,让消费者感受到,即使生活不如意,但人生还是要继续向前走的道理。
第四、强调品牌调性
以往的品牌营销喜欢用填鸭式的文案,去灌输产品理念,而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对“说教”式营销普遍反感,品牌调性与他们的消费观是否匹配,才是他们会选择的原因。
总结:
积极正能量的环境下然们难免不为了生活追求而焦虑,餐饮行业的“丧文化”只是用看似反正能量,反积极,反奋斗的方式,给大家在焦虑中增添安全感。
“丧文化”营销通过对生活中大多数人内心焦虑的提炼,让用户感同身受,并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
至于“丧文化”普及之后是否会走回传统鸡汤营销的老路?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
没有哪个胜利者信仰机遇,关注“微餐谋”(ID:vcanmou),用数据开启新生机。
>,就是没发生什么不幸的事,但人既不快乐,又提不起劲儿。
作为一个跟打赏没多大关系的公众号,不必跟风哀嚎,但心血来潮干件分分钟掉粉的事情,端出一碗因工作缘故熬的陈年鸡汤。这篇是给自己看的,若不喜请包涵。
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有强烈想改变的冲动,同时充满对改变后不确定性的担心,纠结如绳索般反复折磨自己,到最后过去的只有时间,其他一切都不了了之。
有的话才正常,越是势不与你,越会这样,最近大势不顺诸事不宜,这样的情绪如野草般滋长,与周围不同的人聊起来都面临相似的苦恼。
有一种观点是,“曾经的成功”最容易令人故步自封,要不断向前,改变是无法避免。
我自己曾认为,那只是很多成功人士的迷思,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还可以更好,要不停改变,因为过往的经验都是成功的,因此做决定时不会去想,万一做了不成功呢?
为此我尝试说服自己,改变从来都是不简单的,敢于突破早已成功的自己,根本没有失败可言,只要有自信,勇于做出改变,已经是一种成功。
于是在活动上借着女明星之口说出:改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个人在改变之前,总会有犹豫,犹豫来自于对改变后的未知结果的担心。
你需要知道,改变不是否定之前的自己,过去的自己没有不好,改变是要变得更好。
不改变的未来会怎样,你会很清楚,优点与缺点都清楚,但改变之后,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当你要做出改变时,阻力不止自我顾虑,周围的人也纷纷会“善意地提醒”改变的风险。
所谓的改变难,是难在对改变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害怕变得不够好,害怕变了之后得不到自己想要。
但是,如果你要等到未来可以确定再去改变,那你永远都不会ready to change,因为未来本来就是无法确定的呀。
之所以会想改变又顾虑,其实是因为对现在的自己有所不满,但对于已有所得又有所不舍。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依赖于过往的记忆,而是学会自信地面对自己,面对改变,学会欣赏每一个阶段的自己。
说则容易,听亦有理,但付诸行动真那么容易?毕竟我们不是身处糖果星球,嚼两粒口香糖就能信心满满地去完成改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是,你得想好要变成怎样。
前两天读到于小戈写的职场潜规则,对“壁垒说”颇为丧感,将当时的评论作为今天的结尾:没有走不出的迷宫,没有翻不过的墙,没有无路可走,也没有不舍就能得。35+的难不在于无力、无能,而在于不舍。有应运自然也有历劫,劫后有余生。
文章配图来自我个人最爱的好莱坞丧星BoJack Hors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