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 秦胜南)11月26日,在2020搜狐财经峰会媒体采访环节,嘉和一品创始人兼董事长、亚洲餐饮联盟执行主席刘京京表示,餐饮新零售是大势所趋,但要客观看待,强化特色是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无论是从管理的线上化,食品安全管控方面以及人力成本控制等方面,这次疫情对于所有餐饮企业来说应该都是一次强化体检。”刘京京表示,疫情期间企业爆发出更大的工作激情,同时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同时,餐饮新零售化趋势更加明显,无论是在线直播还是到家服务,企业都在不断自我提升力求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健康美味的餐品,还有很多餐饮企业开始尝试提供半成品,以及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定制等。
谈及餐饮新零售模式的未来走向,刘京京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每一家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强化企业的特色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选择是取胜的关键。“我觉得餐饮企业做零售,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附加值,它不是跟工厂的快消品同台竞技,工厂的零售化要大批量单一化才能够更好发挥规模效益。而餐饮还是胜在有更多丰富的品种可以选择,同时要有品牌特色,差异化要明显。”刘京京认为,餐饮零售化不能过多的“神话”,“不能说零售化就能解决多少问题,发展零售化还是要跟自己的企业相匹配。”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编辑 王琳 校对 李世辉
来源:新京报
同质化竞争激烈、跟风严重”……这是餐饮行业的现状!
倒下的人不少,剩下的餐饮人要如何取胜呢?
一、找准顾客痛点
每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坚硬的内核,那就是解决了一个用户痛点。所谓用户痛点就是用户遇到的最首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回到餐饮业,就是要找到顾客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这是跟竞争者拉开差距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的核心顾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痛点是什么呢?或者说怎么样才能让你的顾客回头率更高呢?是就餐时间有限想要快速就餐、是喜欢吃的菜总是味道不稳定、是每月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饮食开销不能太大还是担心食品安全卫生?
总的说来,想要餐饮生意越做越长久,回头客越来越多,餐饮人得从上菜速度、口味稳定、价格实惠、安全卫生这些方面去解决顾客痛点!
< class="pgc-img">>二、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分析了很多餐饮门店,那些生意好的餐厅,在下面这些方面做得都很到位。
1、有主打菜品
以某类食材制作的菜品或者某一款菜品为主打。这样的好处就是:
(1)菜品制作更专业:
菜品种类多了,厨师的关注点就会被分散,主打菜就是一款或者几款,所有厨师都围绕这几款菜肴下功夫,菜品口味也将更稳定。
(2)备料过程更简单:
菜品种类减少了,备货过程也就变得极其简单了。管理者可以把目光更多地锁定在重点菜品的食材采购上,并形成大宗采购,这样还可以降低采购的成本,对于顾客而言用餐成本也相应降低。
(3)菜肴复制更方便:
重点菜品只有一款或几款,为了实现烹调的标准化,很多关键的烹调步骤,比如调味、腌制都在加工中心统一完成,所以后期烹调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菜肴复制快,上菜速度也随着快。
(4)厨房人效更高:
厨房中专业厨师人数需求更少,很多菜品制作完全可以由一些小工来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降低人工成本的作用,顾客用餐成本也适当降低。
(5)企业扩张更便捷:
在企业扩张和连锁方面,单品店或是有主打菜品的店铺更具优势,因为绝大多数的店铺经营面积都不大,开店资金也不高,再加上对一款或几款产品的专注,所以开分店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2、打造智能厨房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科技进步引发了一场厨房革命,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租金、材料、人工成本压力,餐饮老板不断购入自动炒菜机、自动煮面机、自动料理机、自动烤箱等先进的商用厨房设备,厨房进入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阶段,后厨人为干预减少,菜品安全卫生相应提高。
智能厨房减少了厨房的人力成本,以前专岗专职,餐饮老板花重金聘请厨师,厨师没到岗餐厅难开张,太依赖厨师使得厨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一方面容易出餐失误导致口味不稳定,菜品卫生出问题,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厨师出现闹情绪觉得收入与付出不匹配等情况。
智能厨房的出现使得餐厅对后厨人员的要求大幅降低,以前3个厨师干的活儿现在1个就搞定,后厨人员少对于餐饮老板来讲管理起来也更省心。智能机器烹饪流程更标准化、效率更高这使得菜品口味更稳定,菜品卫生更有保障,上菜速度更快。餐饮老板将省下来的钱用于优化服务、提升重点菜品质量会获得更多回头客和销量。
3、处理好前厅与后厨的关系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人多也容易窝里斗。
餐饮团队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前厅和后厨的矛盾。出菜慢,菜品不清洁等问题没有及时通报,被顾客投诉,前厅后厨互相抱怨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两个团队之间的“火拼”。
内忧加外患,无非是加速餐厅走向失败而已。
总结:
同质化竞争激烈、跟风严重是餐饮行业里普遍现象,餐饮人想要突出重围分得一份蛋糕建议做好这几点:
一、火力集中在店里的主打菜品,这对菜品的口味稳定、菜品成本、后厨人效、店面扩张等都有利处;
二、打造智能后厨,传统的后厨运行模式逐渐被淘汰,新兴的智能厨房人少干活快,出菜速度、质量、卫生更有保障;
三、处理好前厅与后厨的关系,众人拾柴火焰才高!!!
内容根据职业餐饮网编辑整理
海之前,
请先学会造船
这是2024年相当一部分国内餐饮人的共识。的确,随着国内餐饮行业持续加剧的内卷化趋势,增长乏力、效益下滑,成为笼罩各个餐饮赛道的显见症候。于是,“出海”,似乎成了餐饮企业跳出当下困局、转嫁风险、重新起飞的救命良药。一时间,出海成为餐饮行业的流行语汇,随之而来,一些餐饮品牌开始跃跃欲试,甚至盲目跟风,纷纷效仿,不惜投入众多财力、物力、人力谋划出海。
但在船井咨询董事&集团FA跨国收购统括人郎禄媛看来,这种行为过于草率了:未经审慎评估,对自身的实力缺乏深入分析就轻易出海,结果很可能是折戟沉沙。
2024年5月30日,在窄门集团面向全球举办的“中餐全球化: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系列直播中,郎禄媛应邀发表了题为“存量时代发展,中国餐饮要向日本餐饮学习什么?!”的主旨演讲,从当下实战的角度,用日本餐饮行业的成熟经验帮餐饮人厘清思路,重塑内功,辨明自己的发展路径。
01
当下中国餐饮的发展关键词:顾客价值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放眼全球,中国餐饮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起步晚,发展快,快马加鞭地走完了发达国家用数倍时间走完的路。正因如此,行业整体上存在着基本功不成熟的“夹生”现象,也正因如此,中国餐饮人才更需要向餐饮成熟国家学习。
同为亚洲国家,日本的餐饮业已经走到了相对稳定的“安定期”,而中国还处于前一个阶段:成熟期。参照日本的餐饮行业如何一路“打怪升级”,正好可以以终为始,为中国餐饮人提供一份极为扎实的借鉴。
分析日本餐饮行业的演进周期可以发现,上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日本通货膨胀显著、经济下行,餐饮行业同样处于硝烟弥漫的白热化竞争阶段,价格战带来的收益恶化十分普遍。
郎禄媛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结论:能够提供更多顾客价值的品牌获得了成长。这些品牌遵循“顾客导向”,持续提升顾客的价值感,最终穿越周期,挺进到了行业发展的下一轮:安定期。
02
顾客价值从何出:麦当劳和萨莉亚的启发
古人云:“欲取其上,必求其上上。”说到餐饮企业学习的对象,麦当劳和萨莉亚一定是绕不开的传奇品牌。
郎禄媛结合麦当劳在日本的发展以及萨莉亚的成功经验,向观众剖析了两家餐饮是如何在时间的磨砺下一路过关斩将,行至今天的辉煌的。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它们是如何打造顾客价值的。
性价比、价值提升、细分客群:麦当劳起伏中前进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快餐品牌,在面临日本的经济下行时,麦当劳前后采取的种种举措,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对顾客的关注。
最初,麦当劳同样曾以性价比来应对大环境的恶化,如降价、打折等促销形式,用客流换取收益,并取得持续增长。这种方式陷入停滞后,则开始通过爆品策略、高客单产品,引入精品咖啡来提升利润,同时全面推行24小时营业,上线外卖,高度凸显顾客价值,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后一段时期,由于“异物混入”事件的影响,麦当劳遭遇低谷,而最终“满血复活”仍是依靠对顾客的高度重视。麦当劳通过对客群的精准细分,在午餐、晚餐等场景推出针对性产品,同时进一步强化移动订单、外卖等,从而将营业额再次拉升。
目前,麦当劳在日本的汉堡炸鸡赛道占有45.5%的市场份额,是第二名的两倍还要多,成为不折不扣的王者。
低成本运营之道下的极致性价比:萨莉亚的神奇密码
作为餐饮业的传奇之一,萨莉亚一直以来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总成本领先战略,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来提供商品的服务,利用极致性价比取胜。背后的低成本运营之道,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构成部分。
如何践行低成本运营之道?则需要一套完整的价值链去实现这一系统工程,想要真正将其落实到位,就必须动员企业的全部力量,在拓店、产品研发、供应链、仓储物流、营销推广、门店管理等各个环节下大功夫。
举例而言,正如萨莉亚功勋级掌门人堀埜一成所说,要想实现极致性价比,就必须从全球视角,从生产源头彻底研究。
而在用工管理上,一个简单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萨莉亚的门店里,正式员工1.5人,正式员工的工时占比仅为总员工工时的15%,仅此一项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对比当下的中国餐饮,这一数值还在80%。
需要注意的是,低成本不意味着低质量,而是要在充分保证顾客价值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流程设计、健全强化全球供应链、削减浪费等工作,在门店设计阶段就将成本尽可能降低,以此来建立护城河,构筑竞争力。
在消费降级日益凸显的当下,萨莉亚的成功模式无疑值得国内餐饮人深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