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时间无法正常营业,很多餐饮店铺都面临着很现实的困境,甚至是倒闭的风险。
而事实上,就算没有目前的特殊情况,近几年餐饮行业已经慢慢陷入到一种恶性竞争之中,行业整体似乎已经变了味儿。
< class="pgc-img">>十年前的餐饮,酒香不怕巷子深
记得那时候才参加工作,经常和同事去一家卖猪蹄饭馆吃饭。
门面很难找,是老板自己的家,每天老板会一早去市场上采购新鲜猪蹄,经慢火炖两三个小时才出锅。
猪蹄又香又糯,每天就只卖一锅,去晚了还吃不上。
< class="pgc-img">没找到图片,用蹄花汤代替一下
>这类馆子多数是自家人打理,大多位于老小区当里,所以经营成本很低,菜品价格实惠,分量也足。
一般是老板亲自下厨,闲暇时还会在跟客人摆龙门阵,在听取客人意见同时还能宣传自家菜品。
慢慢的,客人从喜欢这里的菜开始,也喜欢上了这里的老板,这类馆子开得越久生意就越好,靠的就是老顾客口碑相传。
< class="pgc-img">>五年前的餐饮,酒香也怕巷子深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各商圈开始重新布局,餐饮行业成为主打。
各类餐饮店数量爆发式增长,但饼只有这么大,餐饮进入了激烈竞争阶段。
这时团购平台出现了,他们的口号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能帮你宣传引流客人,赶紧加入进来吧!
< class="pgc-img">>正为生意犯愁的老板们纷纷加入了团购大军,你五折来我三折,团购价格低到连消费者自己都不敢相信。
长此以往,客人非团购不买,造成很多餐饮店不做团购就没顾客,做了团购又无利可图的尴尬局面。
为了维持生计,个别餐厅开始在团购菜品上做文章,比如减少菜品分量,使用低成本食材等。
当然,这样做的最后结局,无疑是关门走人。
< class="pgc-img">>近年的餐饮,酒香不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噱头
团购这条路越来越难走,想活下去怎么办呢?那就靠自己宣传呗!
无论是朋友圈、公众号推广,还是现在的小视频平台,老板们都集中火力搞噱头。
不管是服务员跳舞,厨师唱歌还是用菜单板开瓶盖儿,力求一个字——火。
同时,也通过这样人为的方式,打造出了很多的网红餐厅。
此时,吸引客人的早已不是菜品本身,而抛开菜品来做餐饮,这还是餐饮吗?
< class="pgc-img">>一位从事餐饮行业快25年的老厨师长,曾这样感叹道:那些年厨师想要立足,就得跟老师傅从最基本的墩子开始干起,一学就是好多年,师傅才会教你真正的手艺。
现在的厨师,都是培训学校一年速成班,甚至很多年轻崽儿连菜都切不好,做出来的菜能好吃?
< class="pgc-img">>如今餐饮行业又开始了新花样,外卖平台风生水起,不过,才一年多时间,高额的抽成已经让商家们叫苦不堪。
商家们纷纷感慨:这完全就是在给平台打工!
有句老话说得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也许只有静下心来,研究菜品本身,回归食物应有的样子,餐饮行业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源:人民健康网
如今,为了“吃出健康”,越来越多人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于是各路精明商家不停推出“新型”“特有”“高级”的食品围绕着人们的心理期望翩翩起舞。下面10个“不等于”的前边是食品营销中的常见噱头,后边是厂家诱导你要接受的信息。
1.“最新研究”不等于“正确结论”。最新研究往往是特定研究条件限制下的一个结论。一方面,它的成立有着着诸多限制条件,并不能随意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最新研究需要与这个领域的其他结果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综合在一起分析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尤其当一项研究的结果“惊人”“颠覆”,就意味着忽悠的可能性很高。
2.“热门科学术语”不等于“高科技新产品”。堆砌你熟悉但并不真正理解的科学名词,只是为了让你“不明觉厉”,很多时候卖家自己也不懂是什么意思,这些科学术语仅代表着热门研究领域而已。
3.“拥有专利”不等于“有宣称的功效”。许多产品宣称有多少项专利,听起来很“高大上”。专利只表示在“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并不代表产品有什么功效。这个“某一方面”,可能仅仅是包装或加工设备的些许改进而已。
4.“原料稀缺”不等于“有宣称的功效”。中国古人认为“非常之物必有非常之效”,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脑补”。对动植物来说,稀缺可能只是因为它没有驯化养殖种植的价值,或者是已经被猎杀殆尽。但凡看到一种产品的卖点主要是“以稀为贵”,基本上就可以认为是忽悠了。
5.“名人在用”不等于“有宣称的功效”。绝大多数代言产品的名人并不具有评判产品的专业能力。代言产品只是“商业交换”——厂家付钱,名人向粉丝推荐该产品。名人在用、名人推荐,都跟“功效”无关。
6.“传统古法”不等于“安全健康”。“传统古法”,只是古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琢磨出来的办法。食品是否安全健康,取决于原料和加工中的工艺控制。如果“古法”中有好的部分,都可以吸纳到现代工艺中;现代工艺对于安全健康的认知,再聪明的古人也不可能知道。
7.“工序复杂”不等于“产品好”。许多食品喜欢宣称“经历XX道工序精心制作”,但食品品质并不由工序数量和复杂程度决定。对于营养和安全,工序多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营养损失、增大安全风险;对于风味口感,直接尝尝就知道了,也不需要用工序的数量和复杂程度衡量。
8.“原料种类多”不等于“有特别功效”。原料种类越多,就意味着各种原料的含量越少。理论上可能存在“鸡尾酒效应”,但这种“搭配产生的效果”需要证据证实。市场上宣称“含有XX种原料”的功效食品或者保健食品,只是把“XX种原料”混在一起做大杂烩,然后根据“逻辑上可能有”就赋予它“有”各种功效。
9.“生物活性”不等于“保健功效”。关于生物活性,记住以下几点: “生物活性”只是说这种物质能对细胞产生影响,并不意味着是人们期望的“保健功效”,也完全可能是“毒副作用”;即便细胞实验“可能有效”,在人体中是否存在同样的作用,需要多大的量才有同样的作用,也是没谱的事情;即便通过吃某种食物对身体有某种好处,也还需要考虑吃到那个量时对整个食谱的影响。
10.“存在不同”不等于“有宣称的作用”。在各种“眼见为实”的小实验中,最常见的忽悠方式是“某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然后演绎出什么“有宣称的功效”。看到不同,需要搞清的是这种不同“来源于什么”“意味着什么”,而不要因为“有不同”就相信了商家说的“有功效”。
月14日,湖南长沙一餐饮店推出“称体重点餐”,食客入店前可先称体重,然后根据食物热量配比菜单进行点餐。店家此举是为杜绝浪费响应国家号召。但一经报道遭到网友痛批。今早,涉事餐饮店道歉。(8月15日中国新闻网)
近日,湖南省餐饮行业协会和湖南省团餐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倡议书,一家号称“代表湘菜走进联合国的湘菜领导者”餐饮企业积极响应,在其旗下黄兴铜像店开展称体重点餐活动。该活动一经报道即遭到网友痛批,是因为其本身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营销噱头。
首先,称体重点餐缺少科学根据。
按照该餐饮店的说法,食客入店前可先称体重,然后根据店家推荐的食物热量配比菜单进行点餐,其目的是为引导食客适量点餐,杜绝浪费,他们还为食客免费提供打包盒,让大家将“光盘”成为自觉行为。看上去餐饮店完全是为食客考虑,可是按体重点餐的做法多少有点荒唐,因为体重与食量虽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正相关关系,有网友吐槽:“奇葩!瘦的人就没有饭量大的了?”还有网友质疑:“很多瘦子吃得比胖子还多,怎么算?”
其次,称体重点餐未考虑部分食客感受。
从道理上说,顾客是到你店里来消费的,店家无权选择顾客,称体重点餐会让胖子、瘦子和恋人感到不适。点餐前先称体重,不但会让胖子产生不适感,瘦子也不舒服。 毕竟点多点少,是顾客自己的事,提醒顾客不要浪费是对的,但让顾客按照店家指定的标准点餐就过分了。有网友抱怨:“称完体重可能连吃饭心情都没有。”
再次,称体重点餐有恶意营销之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当下,餐饮企业引导食客适量点餐、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没有错,但是用称体重这种无厘头的做法确实如该店道歉声明里所说:“未能如期助力推动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并且占用了公共资源”,网友“自然而然”一针见血地指出:“炒作吧,这下餐馆出名了,不花钱的广告!”
餐饮企业真要引导食客适量点餐,可以合理调整菜品数量、分量,推广分餐制,主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引导食客主动打包并提供打包盒、打包袋,倡导"光盘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体重点餐不是吸人眼球的奇招,而是自砸招牌的昏招,这样的营销噱头还是不玩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