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遇到茶,
乳糖不耐受的旁友们就有福利啦,
好喝到咩咩叫的小咩差,
作为南京首家的羊奶茶,你尝过了嘛?
< class="pgc-img">>他们家主打产品就是羊奶制作的奶茶啦,
羊奶的营养价值和新鲜程度都略高于牛奶,
性价比还是蛮高的。
5个主打款分别是:
芋泥波波羊乳/咩咩羊乳茶/脏脏羊/杨枝甘露/小黑羊
小胖个人首推荐脏脏羊,
口感顺滑香甜,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羊膻味!
浓浓的鲜羊奶味,黑糖珍珠分量挺多,
口感Q弹香甜,口味不错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整体门店布置的小清新风格,
摆放着各种造型的小咩羊玩偶
萌萌的很可爱
< class="pgc-img">>店里还有一款霸王水桶饮,
不知道有没有传说中的大胃王来挑战?
听店里说新店开业有活动,
一次性喝完有神秘礼物的
< class="pgc-img">>今日探店:
小咩茶位置:石鼓路60好,靠近金鹰大酒楼旁边
#吃在南京#
#南京头条#
#南京美食记录#
丨AI蓝媒汇(ID:lanmeih001),作者丨黑羊,编辑丨魏晓
当我们谈论新消费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新美妆卖的究竟是口红,还是女孩子的精致幻想?0糖0卡的日系故事又何以掀起碳酸饮料的营销革命?售价59元的“丑娃娃”为何能讲出一个价值千亿的资本故事?
在这个人均奶茶的时代,为什么有的品牌快速崛起估值超百亿,而有的深耕超十年却依旧于资本市场默默无闻?
被冠以“新”字的消费赛道,有太多“旧”投资人们看不懂的东西。
或许,一切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年轻人的新需求之中。
新消费的故事,就是年轻人的需求;谁抓住了年轻人的市场,谁就能分分钟搅动资本浪潮。
于是,AI蓝媒汇选取了若干活跃在餐饮、美妆、潮玩、社交等细分领域的新消费独角兽,试图通过复盘他们为年轻人所讲述的故事,来窥探其掀起资本浪潮的财富密码。
这一期,我们从“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聊起。
“我儿子拆盲盒时眼睛是绿的,拆出重复款时脸色是灰的。”一位给儿子买泡泡玛特盲盒的父亲告诉AI蓝媒汇。
他观察发现,儿子拆的不是盲盒,而是一种“他们那一代人中的话语权、潮流、甚至家庭环境指标。”
他用“他们那一代人”来指代年轻的Z世代,他补充:“就如同我们小时候谁家先有录像机谁就有优越感一样,可以选择玩伴,可以用鼻孔看人了。”
但他还不不太明白,年轻人为何消费大量金钱热衷于“抽娃娃”,以至于把这娃娃的生产公司泡泡玛特“抽”到上市——这种类似扭蛋、球星卡或干脆面卡的新消费,实在是太复古了。
但在国产盲盒潮玩身上,玩家为它赋予了更多意义。它是年轻人“潮起来”的敲门砖,是国潮圈喊话的话语权,在闲鱼等二手市场,它又成为制造财富的神话。
某种意义上,泡泡玛特不是在制造玩具,而是在制造一种年轻人的消费工具——消费潮流、消费社交,消费出一个巨大的二手市场。
更便宜的潮流
简单说,泡泡玛特就是生产国产IP盲盒的玩具厂,“国潮”兴起给了它一个机会。反过来,它成为进入潮流圈的一个工具。
《2019年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显示,当代消费者中,经常购买国货的消费者占78.2%;其中68.5%的消费者认为国货给人的感觉是“实用”,42.8%的消费者觉得国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7.7%的消费者认为国货是优质的代表。
2010年成立的泡泡玛特有14年的历史,起初代理一些潮流玩具、文具品牌,蜗居在商场一偶。在2016年,需要扩大规模的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跑去香港,签下了泡泡玛特火爆至今的IP——Molly(茉莉),其设计师Kenny 在潮玩圈小有名气,但Molly当时还未能出圈。
回到内地,Molly以59元一个的价格公开发售,加上隐藏款以及不同属性的联名,年轻人终于在国潮圈看到“自己人”制作的潮流玩具,并且和二三百元的国际大牌潮流玩具比起来,做工不差且不贵。
59元,让踏入潮流圈的泡泡玛特极具“性价比”。即便是隐藏款,在二手交易市场也很少超过5000元,较为亲民的价格和国潮的身份,带给大众玩家进入潮流文化的之门的入场券。
但泡泡玛特能成为国潮玩具,便宜仅仅是最基础的“特色”,抓住年轻人的潮流态度才是出圈的砝码。
“别管是什么潮,对应好年轻人的心态就能火。”老道说。
老道是平面设计师出身,现在他说自己算是“个体户”,他和妻子做微商售卖自制辣酱。2018年开始收集泡泡玛特的IP潮玩Molly,起初只是觉得好看,经常和自家产品放到一起拍照,目的是“为了多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和“给自己的产品形象添加一点潮流味道”。
那时老道经常被问到:“摆在辣酱瓶子边上的小娃娃叫什么?”甚至在他能明显感觉到,用隐藏款Molly和辣酱合影时,能增加曝光和销量。
“我觉得泡泡玛特不是把潮流玩具研究透彻了,而是懂中国年轻人的心态。”老道说。
他觉得Molly能火,从设计上符合了中国年轻一代“不怎么高兴”的心理状态。“就是有点‘丧’,有点倔强,你看Molly就永远撅着嘴,永远有点不高兴,那个劲儿就是当下年轻人的态度。”
老道说,有很多年轻人喜欢Molly,也是觉得这个小娃娃和自己的生活态度很像。“不认同,不屈从。”他说。
另一方面,老道觉得国潮玩具的趋势不会“退潮”,尽管闲鱼上泡泡玛特玩具的交易价格有所下滑,但他坚持认为很多国内设计师、艺术家的价值将在多年之后会水涨船高。
“国潮真正的生意在未来,就看泡泡玛特能不能根据社会环境和年轻人心态去迭代产品,从这一轮表现来看,他们做的还不错。”老道说。
隐藏的社交
老道用泡泡玛特的玩具“联名”自家辣酱,收获了一些生意上的“帮助”,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同样收藏潮玩的朋友。
“这也算一种玩具社交。”他说。
这种籍由玩具产生的社交方式,同样是泡泡玛特所需要的好故事。
由于集齐一套泡泡玛特系列玩具外加“隐藏款”,要循环往复的抽盲盒,因此拥有多个隐藏款的玩家,在圈子内被膜拜为大咖。
春子去年在闲鱼上花了1499元买了一个隐藏款“胡桃夹子王子”(下称“王子”),这只穿上王室服装骑着白马的Molly,现在在二手市场的交易价格已经降到1000元。
春子当时买“王子”的目的很简单,“纯粹为了在群里刷存在感”,她简单和卖家在闲鱼上聊了几句后,付款,发货。拿到“王子”后,她拍了个开箱视频发在群里,然后一战成名。
本来在群里沉默的她,也因拥有“王子”而一时间成为群内的焦点人物。
“当时就有人问我1600元卖不卖,我没卖,后来不少人因为我有‘王子’加我好友,还恭维我,我觉得因为这个玩具我成了‘大王’,这个钱花得值。”春子说。
生活中,春子是学生,通过一个玩具她收获了同学之外的朋友。“如果你拥有一个特别款的玩具,你至少在这个圈子里掌握了话语权,其实这和你拿到一双限量款鞋,然后在炒鞋圈成为‘大王’本质上一样。”
但很快春子就发现,自己的“热度”保持不了那么久,因为随着“王子”的交易价格下降“就不怎么吃香了”,炙手可热的隐藏款易主,春子说除非她持续购买,不然很难一直吸引别的玩家关注。
“持续购买”(复购),这是泡泡玛特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原因之一。据全拓数据统计,2020年泡泡玛特注册会员的整体复购率为58%。
持续购买者并不鲜见。春子所在的群里,有很多玩家至少有5个以上的隐藏款,并经常发布开箱视频,重复款当时就卖掉,“价格加V私聊”。
“都是年轻人,加完好友很容易从潮玩话题跳到别的话题,彼此也不在同城,只是聊天解闷呗。”
但同时她也觉得,“铁打的玩具,流水的隐藏款。”春子认为这可能就是潮流,不怎么容易跟上。“这样结交朋友保持话题度,有点贵。”
老道在接受采访时总是提到,拥有隐藏款玩具的价值之一是“在一个圈子里掌握更多话语权。”
“瞬间就会有明星的感觉,你有一面墙的潮玩,不如拥有几个隐藏款,因为隐藏款有故事嘛,有设计师的故事,更重要有你怎么得到它的故事,这些是通过物质层面转化为精神层面的故事。”老道说。
通过得到“隐藏款”获得更多的社交话语权乃至精神满足,亦是泡泡玛特最吸引年轻人的地方。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他们(年轻人)需要更加富足而且是精神上的富足。”
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和精神需求不惜一掷千金,可是钱投在什么地方好呢?“能释放收集欲、攀比欲和掌控欲的潮玩就是其中的介质之一。”老道说。
春子则觉得买潮玩是因为不能落后于别人的话题。“别人都追的那部剧你没时间追,别人都炒的鞋你没钱买,人家聊天你就是在抬杠一样,现在你买个50多元的玩具就能和大家同步,何乐不为呢?”
二手创富
因为盲盒+潮玩IP,泡泡玛特成为上市公司,创始人王宁也因此成为富豪。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0年,泡泡玛特的总营业额从1.581亿增长到了16.834亿元。去年疫情间,泡泡玛特线上营业额占比从2017的9.4%上升到2020的40.9%。
在闲鱼,另一个由隐藏款泡泡玛特玩具交易讲述的创富故事正在上演——这被视为泡泡玛特一手市场的补充和“流量池”。
闲鱼在去年12月向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有超44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2020年11月闲置盲盒交易额超过了1.2亿元,同比增长超70%,平台一年盲盒交易额接近泡泡玛特一年16.83亿的营收。
山龟是个“二手玩具商”,他自诩“纯商人,没有收藏爱好,只为了挣钱。”之前,山龟做日本潮玩Bearbrick(B熊)和乐高的限量款人仔生意。他的利润都源自于“中间商、赚差价”。
“我在日本的朋友可以代购B熊和乐高人仔,到我这再加钱给顾客,如果有顾客提出要联名或者限量款,我会通过关系帮他去找,根据款式的不同,加价也不一样。”山龟说,最好的时候,一位顾客让他帮忙找B熊和披头士的联名款,他从中间赚了2000元。“之所以贵,因为你自己去二手市场买不到。”
山龟对于潮玩只有利益,没有情节。“什么火做什么,所以泡泡玛特火了我也做。”
他的操作很简单,用手中的现金在闲鱼等平台大量收购拆箱重复的普通款玩具,再将这部分玩具卖到手机支架或饰品制造商手里,每个能获利5到10元。如果有人拆出重复的隐藏款,山龟则在闲鱼上提供代卖服务。
“有些玩家觉得闲鱼有坑,不愿意自己卖,我就提供代卖服务,卖成功也会根据款式不同收取一定的费用。”山龟说。
更多的玩家不是山龟这样专业的中间商,在闲鱼上出售重复款甚至隐藏款只为了“回血”。春子当时在闲鱼上问“王子”的拥有者为何出售隐藏款时,得到的答案也是,“退坑回血,买别的玩玩。”
二手泡泡玛特隐藏款的高溢价,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是否有泡沫,活跃在二手市场的一买一卖间,小小的盲盒都释放出财富的味道,激发更多人为“赚差价”而一试身手。
山龟认为:“没有比看得见的真金白银更能让一个小众领域的潮玩,走向大众市场了。”
但频繁的交易,需要盲盒公司不断的将新品和新IP投入市场,来保持消费热度。
据深燃报道统计,在2020年,泡泡玛特月均上线盲盒5.8款,每月4次上新,每次上新1-3款不等。连销售渠道也在为出圈做满铺垫,其在国内的主流商圈开设了170家线下直营零售店,1300台机器人商店;并开通天猫、微信小程序商城。
通过在二手市场的火爆吸引眼球形成流量,反过驱动一手市场的交易规模扩大。所以是泡泡玛特动了潮玩玩家的钱,还是玩家之间的交易成就了泡泡玛特呢?
而无论是紧跟潮流,成为年轻人话题,或如彩票一样“下一张一定有奖”,泡泡玛特都像是在为年轻人打造一种张扬个性、释放情绪和发财致富的工具,虽然一直有质疑其“泡沫”的声音出现,但这并不妨碍“盲盒第一股”在年轻人间保持热度。
< class="pgc-img">>
戈多
消费主义向你兜售精致生活,你就用拼单、拍照、演技吊打它。一贫如洗,可以照样小资。不学无术,可以照样高知。
“穷奢生活”:穷,并奢侈着。/unsplash
别忙着嘲笑拼团名媛了。想想看,你的“精致生活”里又有多少水分?
只不过,“名媛们”拼爱马仕、Gucci丝袜,打卡五星级酒店,包装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而普通人拼无印良品、海景度假别墅,打卡美术馆,包装中产的“精致生活”。
前者“钓金融巨子”、“结识社会精英”,后者“集赞”、“赢朋友圈好感”。
自我营销只是程度问题,打造、包装属于自己的人设,为的是指向更优质的人脉资源。
不过,全民都在立人设的年代,千万不要被自己的人设给坑了。
全民人设时代,别被自己给“坑”了。/pexels
“名媛”人设,
离不开“共享经济”
“名媛”“阔少”的人设打造,拼团经济绝对功德无量。
“名媛”们拼团爱马仕铂金包、下午茶、高级酒店,“阔少”们租赁百万跑车、限量版名表,游走于上流社会。
拼团名媛、拼团阔少看上去有些寒酸,但他们的消费模式在本质上是共享经济的翻版,绝没有伤天害理。只不过,主流社会共享的物品是自行车、充电宝等生活必需品,拼团名媛共享的则是符号价值大于使用价值的奢侈品。
其实,“名媛们”的拼单模式并非独创。早在2017年,奢侈品就在“共享经济”的热潮下进入了“共享家族”。当年,多个平台都推出了平价的奢侈品租赁服务,从服装、包,到配饰,满足你从头到脚都是大牌Logo但又不会掏空钱包的梦想生活。
奢侈品租赁网站上,用户只需支付月费就可以佩戴几十万元的奢华手表。 /pexels
奢侈品单价高,利用率低,一只几万元的包包,应用场景并不多,躺在大衣橱里“吃灰”才是它们的归宿。而共享模式可以提高奢侈品的使用次数,让消费者和提供者双方利益最大化。
所以,拼团名媛们不过是将共享经济的精髓发扬光大——他们懂得优化资源配置,用最少的钱打造出最高级的人设。
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是物品的“有用性”,而是要通过消费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因此,“消费是符号意义的体系结构”。
鲍德里亚:“消费是符号意义的体系结构。”
较之以往那些“砸锅卖铁”花重金购买奢侈品的男男女女们,伪名媛、伪阔少们在追求身份等级的消费游戏里,显然没有那么老实巴交——考虑到奢侈品的使用价值通常很低,他们索性直接跳过使用价值,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
500元的下午茶,食物其实相当鸡肋,环境、氛围、酒店品牌才是其收费高昂的原因所在,但后者恰恰是可以通过拍照实现的。那么,多几个人拼单,既避免了大可不必的卡路里,还能让大家“看到”自己享用了这顿下午茶——自己属于上流社会的一份子。
“名媛们“索性直接跳过使用价值,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 /unsplash
既然消费社会依托于“可视化”的符号系统,那我就拍照拍个够,让你在朋友圈“看见”我的身份。
“穷奢”的人设经济:
穷,并奢侈着
“拼单”和“拍照”不是名媛阔少们的独家秘笈,也是普通人营造“精致生活”、表演“阶层跃升”的两大秘诀。
拼单“第二杯半价”的奶茶,拼单“网飞”Netflix的会员账号,拼单海景度假别墅……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无需我们手动拼单,平台已经为我们自动操作。
在这个万物皆可“拼”的时代,还有什么精致生活是你“拼”不到的?
宠物可以共享租赁,99元带一只猫咪回家,“一三五归我,二四六归你”,不用纠结居无定所,就可以拥有猫狗双全的幸福生活。
共享来的猫咪,让你获得“萌宠博主”人设。/pexels
高校群里,男友也可以拼单,扛重物、见家长、去舞会,暂时性的功能需求,就用租赁、拼单来解决。
就连充气娃娃体验馆,也可以多人拼单,一小时500元,前半小时娃娃归你,后半小时娃娃归我。
有些拼单,原因务实——价格低廉的拼车,只是为了出行方便;有些拼单则表演性大于实用性,几个好友凑一桌的单人米其林套餐,全程下来每人都可以获封“摄影大师”称号,从构图到灯光,所有角度来一打,食物的滋味是什么早已来不及品尝,重点是在朋友圈直播不俗的生活品味。
几个好友凑一桌的单人米其林套餐,光让人忙着拍照了。/pexels
所以光有“拼单经济”还不够,没有社交网络的实时发布,精致人设不过是无处投递。其内在逻辑和拼团名媛的“打卡拍照”并无差别。
于是,人设经济随之产生。
某宝上围绕“朋友圈运营”的商品多达几十页。
聘请某宝摄影师,拍摄朋友圈展示页——在摄影师的教导下,拿出高富帅的自信和气场,手持雪茄,背靠私人游艇,百元以下就能打造一张社会精英的在线人设,性价比爆表。
“朋友圈页面拍摄”成片。 /购物网站截屏
除了让你装大款的朋友圈展示面拍摄,5元一压缩包的朋友圈文案,也可以帮助你提升文化水平。表白文案,美食文案,到晒娃文案,“言不由己”成为一种主动选择,“看着高端”才是真谛。
小红书上的拍照宝典,从姿势、构图,到滤镜、文案,层层把关。拍照风格“可盐可甜可辣”,各种“口味”人设任你选择。
< class="pgc-img">>
拍照风格“可盐可甜可辣”,各种“口味”人设任你选择。/社交网络截屏
其中,文艺人设是钱包空空的年轻人最容易设立的。
几十元一次的网红展览,可以让你“出片”无数——看不懂的艺术品,复制粘贴几句展览介绍里让人云里雾里的学术金句,即使平时对艺术毫无兴趣,只要勤于拍照、精于p图,也能够拔高一截自己的文化资本。
就连微信读书APP,你都可以设置替身书架,来取代自己真实的阅读记录,对外展示你不存在的阅读品味。
美术馆最后都成了“打卡圣地”。/社交网站截屏
一贫如洗,可以照样小资。不学无术,可以照样高知。
消费主义向你兜售精致生活,你就用拼单、拍照、演技吊打它。反正只要够“拼”,我们的生活就可以“穷,并奢侈着”。
人设对对碰:
玩玩就好,可别翻车
人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相的自我营销,self-branding。在一个时间稀缺、追求高效的时代里,如何快速自我包装推广是一门横在眼前的毕生学问。
正如“名媛们”想要借助高消费人设打入上流社会、结识社会精英,勾兑掺假的人设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本不能接触到的资源。
“人设”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动漫产业——人设,即人物设定,包括从造型、身材到个性特点的角色设定。
“人设”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动漫产业。/《火影忍者》海报
娱乐工业的到来,明星开始批量化生产,人设不再限于虚拟的动漫角色,真人也开始设立起特定的人格和趣味。
在前数字化时代,观众对明星银幕之外的生活了解渠道很少,作品和实力是明星吸引粉丝的两大前提。但在数字时代,社交网络全面入侵,观众与明星无限贴近,明星需要以特定的人格与粉丝进行互动,才能保证自己的人气和流量。
微博上的“文艺女神”春夏。/微博截屏
明星“人设化”的背后是资本的算盘,人设可以帮助偶像提升辨识度,快速地让观众对偶像产生记忆点。即使是业务能力平平的明星,也可以凭借讨喜的人设创造源源不断的流量和商业价值。
同样的人设逻辑也不断下沉到普通群体中间。俗话说得好,“朋友圈里的人设比人多”,而每一种人设背后都有自觉或不自觉的目的。
高价值人设,有助于帮你邂逅“爱情”,也可以帮你邂逅“优质工作”。
高价值人设,有助于帮你邂逅“爱情”。/购物网站截屏
然而,人设终归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营销设计,比起操控人设,被人设奴役,才是常态。社交网络是个大舞台,也意味着这里的表演会被无限放大观看,你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和自己的人设协调、同步。人设陨落的风险和收割流量、好感度的速度是成正比的。
如今,明星们所受到的最大指控不是“演技不好”,而是“人设翻车”。明星们的人设崩塌,意味着人设背后的商业价值也随之停滞。从翟天临的“学术造假”,到万茜的“手滑点赞”,多少明星因为极具好感的人设迅速被观众所知,但又因为一个细微的错误,让自己的事业全面瘫痪。
如何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人设,成了“人设”对“人”的最大异化。
比起操控人设,被人设奴役,才是常态。
大众对拼团名媛、拼团阔少的“看戏”心态也是这样。当“名媛”遇到“阔少”,发现对方的生活只是出现于朋友圈的表演,而真实的生活仍旧要回到街边的大排档、出租屋,精心策划的人设立马就会付诸东流。
人设对对碰,难免会触碰到对方的真实底细,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人设易立,但是难于管理。在全民卖人设的时代,玩玩就好,别当真,别翻车。
参考资料:
中欧商业评论|“人设”生意:人设时代的虚拟与真实
中国青年报|从人设到 CP:青年文化新周期与明星制度的迭代
蓝鲸财经|“人设”经济学:过把瘾就死
黑羊公社|拼团名媛们其实是消费主义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