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张旋
麦香浓郁、奶泡绵密、口感醇厚顺滑……张自豪没想到,和团队第一次带着燕麦植物奶产品参展就受到了好评,甚至有喝惯了欧洲燕麦植物奶的德国朋友在尝过产品之后表示惊艳。
除此之外,一位印尼咖啡品牌商在品尝过张自豪用自家燕麦植物奶做出的卡布奇诺后,第二天便发来了邮件希望将产品引进印尼,还顺便帮他们牵线了一家上海的五星级酒店。
参展后的短短几天,公司已经收到了全国各地1000多家咖啡业主和经销商的试样申请。“这说明我们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对于后续的C端产品上线,我们也更有信心了。”
去年9月,张自豪与团队成立思瑞科技,并推出旗下首个植物营养品牌——植物标签,同时面向B端饮品客户以及C端年轻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产品,不仅做植物奶,未来也会延伸到植物基其它品类。他透露,面向C端消费者的直饮植物奶系列将在近期上市。
近期,思瑞科技相继完成了真格基金和尚承投资领投,初心资本和合鲸资本跟投的天使轮融资,以及愉悦资本领投,所有原机构股东超额跟投的天使plus轮融资,合计金额超过6000万元,资金将主要用于经销渠道搭建、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
注:文中内容由思瑞科技创始人张自豪陈述,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植物基赛道新玩家
交完离职表,张自豪用一段20秒的视频跟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简单说了句“拜拜”。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达沃斯全球杰出青年、美国埃默里大学金融系前三、300万粉丝博主……从一个普通的小镇青年到一步步踏足更高的平台,今年26岁的张自豪身上有诸多光环。去年,在贝恩咨询工作一年后,他又开始思考:如果去掉平台和身份的光环,一切归零后,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最后,他选择了创业。
彼时,他在埃默里的学长正在组建新的创业团队。于是,去年8月,张自豪从北京搬到了上海与团队会师,加入创始团队。
团队核心成员中有连续成功创业者、世界五百强高管、顶级咨询公司专家,在消费品领域有很深的积累。负责渠道销售的创始人韩锐经验非常丰富,曾任联合利华资深销售总监,并掌舵立顿中国。创始人陈赟曾任联合利华饮食策划全国战略发展经理,随后加入食亨科技,历任运营副总裁、单店事业部总经理。品牌负责人马晓磊曾以全球管理培训生身份加入百威英博,历任超高端品牌经理、渠道营销经理、及百威品牌市场营销副总监。
为了让团队里的老将和新兵更好地磨合,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聚集在其中一位成员的家里,每天从早聊到晚,张自豪戏称为“互揭老底”,他们从各自小学一年级的经历开始讲起,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一起构建组织的价值观,讨论创业的使命……
“当时比较务虚,现在想想这个经历还是很值得的。我们当时确立了一套价值观叫120%,凡事都要迫使自己一把做到120%。直到现在团队大了,大家也会习惯性地检查自己做事时有没有做到120%的努力。”
团队成立的消息也引起了一些投资人的关注。去年9月,在公司还没确定细分方向、没有产品的阶段,思瑞科技就获得了来自真格基金、尚承投资领投,初心资本和合鲸资本跟投的天使轮融资。投资人视角的加入,也帮助团队加速了对行业的了解。
最初,从自身的背景优势和市场环境出发,团队将大方向确定为健康消费品。在具体品类上,他们又对乳制品、果汁、植物蛋白饮料等做了很多调研。一位投资人提醒他们,植物奶赛道很被看好。于是,张自豪与团队便着重研究了这个赛道。
他们发现,国内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处于缓慢增长中,而头部玩家的市场份额却在下跌。什么支撑起了市场的增长?答案是一些新锐品牌和新兴品类的出现,以及国外品牌的入场。
从市场格局来看,传统的植物奶品牌多以单一原料品类为主打,且分布呈区域性分布,在产品口感、包装、品牌调性上也一成不变,难以满足新消费人群的需求。但一些国外品牌定价偏高,对有意尝试植物奶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消费门槛太高。
“在老品牌的革新与国外品牌的大众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张自豪认为。
最终,在多方视野信息的综合考虑下,张自豪与团队将赛道确定在植物基,并推出旗下首个植物营养品牌——植物标签。他们希望植物标签同时面向B端饮品客户以及C端年轻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产品。公司不仅做植物奶,未来也会延伸到植物基其它品类的产品。
< class="pgc-img">>“目前国内还没有横跨多种原料、多种品类的植物基品牌,我们希望植物标签能顺应植物基的趋势,传递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让自己和地球变得更健康。”张自豪解释植物标签的定位。
首次参展吸引1000+客户
“To B是燕麦植物奶产品的天然属性,搭在咖啡里一定是让人惊艳的。”与很多国内外燕麦植物奶品牌一样,张自豪与团队选择先让植物标签从B端渠道发力,面向咖啡、茶饮、烘焙客户渠道,先建立起商业势能,为后续的C端产品上线打前站。
为了快速打出名号,在首款产品面世的当月,他们便参加了3月29日的上海Hotelex展会。
尽管准备时间仓促、场地也有限,张自豪和团队还是花了20天时间,精心搭建了一个咖啡+奶茶概念店。在一众To B的参展企业中,植物标签的展位从颜值、品牌调性上都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众多访客打卡拍照。
< class="pgc-img">>更加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们推出的国内首款采用全谷物酶解专利技术的燕麦植物奶,具备“四0两低”的特点——0动物脂肪、0胆固醇、0乳糖、0蔗糖、低钠、低脂。
“国内做燕麦植物奶的品牌很多,想要争得优势,必须实现差异化。”张自豪表示,为了实现差异化,他们从原料和工艺的筛选上下了很大功夫。
首先,是原料的筛选。团队跑了国内十几家燕麦供应商,从原料的口感、营养价值、品质稳定性等方面综合筛选,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原料供应商在技术上有无创新点。
接着,团队重点考虑的是生产工艺。张自豪介绍,市面上的燕麦植物奶为了口感更顺滑、奶味更足,往往会采用脱渣酶解的工艺,燕麦麸皮被直接丢弃,但如此一来,燕麦中超80%的膳食纤维、β-葡聚糖也随之被浪费掉了。
为了让产品兼具口感和营养,团队找遍了各种工艺供应商,最终引进了全谷物酶解专利技术,通过保留麸皮完整酶解,可以释放4倍β-葡聚糖,能够保留燕麦粒和麸皮的全部营养,同时保证口感顺滑,膳食纤维含量是市场上其他品牌燕麦植物奶的两倍。
< class="pgc-img">>健康、营养是根本,好喝是产品复购的决定性因素。张自豪介绍,针对B端、C端产品的不同口味需求,植物标签的研发创意分两个部分。
一方面,他们邀请B端的咖啡品牌、精品咖啡馆、酒店的咖啡师共同研发和迭代口味,同时还特邀SCA认证咖啡师盲测,“我们多次改进燕麦植物奶与咖啡的融合性,奶泡的稳定性,保证燕麦植物奶不会喧宾夺主。还考虑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燕麦植物奶应用在冰、热拿铁中风味的一致性等。”
< class="pgc-img">>另一方面,团队重点加码了C端产线的研发。张自豪介绍,他们会通过寄送样品或者线下调研的方式收集C端消费者的反馈。“我们会让他们填写一个精细的问卷,然后进行盲喝测试、焦点访谈,收集反馈和修改意见。我现在每天还会安排6-10场的访谈,被试者来自不同的背景,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群的口味。”
除此之外,张自豪还在自己的自媒体上发布招募“吃货专家”,“吃货专家”不需要懂技术,只需要大胆为C端产品的研发提供创意。招募视频一发,他立刻收到了几千份简历,其中不乏各大平台的网红达人、大众点评资深美食达人,目前“吃货专家”已经到位,成为研发团队成员之一。
自3月29日首次参展以后,短短几天,植物标签就收到了全国各地1000多家咖啡业主和经销商的试样申请。目前,团队在紧锣密鼓地寄送试样,已经与多个国内咖啡品牌、酒店开展合作。
近期,植物标签针对C端消费者推出的,适合各种场景中直接饮用的植物奶全系列产品将在各大渠道正式上线。在未来规划方面,张自豪表示,除了植物奶以外,更多植物基产品的研发也在同时进行中。
届达沃斯论坛,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都是全场最亮的一颗星。不过今年,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一下子在这个国际舞台上高调了起来。
在瑞士当地时间1月24日下午,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uberstein)对话刘强东成了当天备受关注的议程。鲁宾斯坦全程以刘强东创业和京东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配以其不露声色的冷幽默,再加上刘强东的“真情流露”,引得台下观众爆笑连连。刘强东的夫人章泽天则时不时拿出手机拍摄,几天论坛行程她也是全程陪同。
大卫·鲁宾斯坦对话刘强东
京东由何得名?
一开场,当被鲁宾斯坦问及京东是如何得名的?
刘强东无奈地笑称:“我真不想我太太在现场。京东这个名字是我第一个女朋友的最后一个名字和我最后一个名字组合起来的。”刚开场,场下就已经笑声一片。
第一次创业失败
“你在大学时就开办了一个饭店?结果怎么样呢?” 鲁宾斯坦问道。
“失败了,其实是倒闭了,”刘强东直言不讳。1992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大学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计算机编程,这项自学的技能为他赚取了十几万元。大四那年,学校附近的一个餐厅恰巧要转手,刘强东从亲戚手里凑了些钱,加上自己的积蓄24万元换来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因为要上课,每周只去店里两次。”他说。
据说餐厅倒闭时,刘强东欠了20多万元的债。毕业之后,他选择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并有意识地在轮岗过程中将公司电脑信息化、物流、采购上上下下摸了个遍。两年之后,外债还清了。
再度创业
1998年,刘强东离开外资企业再次创业。他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时尚的名字“京东多媒体”,实际上是在中关村站柜台卖电脑配件。
“新公司做得还不错,但此后‘非典’爆发了,这对你的公司有什么影响?” 鲁宾斯坦问道。
“为了避免员工感染疫情,我给他们发了方便面、火腿肠,让他们待在家。这时有个经理建议,我们为什么不在网上给客户卖东西呢?这样就不需要见面了,就没有感染的风险。”
压根不知道亚马逊
在被问及京东是否很像亚马逊时,刘强东称:“其实我们不是在学它,我在2003年非典期间做电商的时候,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叫亚马逊。当时只知道当当。”
刘强东也表示,到2004年,发现线上供应链成本更低,决定关闭线下店铺,专做线上业务,一开始受制于资金,只做数码品类,后来慢慢增加新的品类,到2015年基本覆盖所有品类,现在快消品、饰品、时尚品需求增长很快。
目前,京东每年达到600亿美元销售额,有161778名员工,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名员工,在中国拥有500个物流中心。
只要做第一
“在中国的科技股中,腾讯市值最大,然后是阿里巴巴,再来是百度,京东排第四。你的目标是什么?” 鲁宾斯坦问道。
刘强东毫不掩饰地表示:“当我拥有一个办公室的时候,就写了四个字——只做第一。”全场再度被这个企业家的雄心和坦诚逗乐了。
送货速度一视同仁
刘强东也介绍,目前,京东在中国拥有50个物流中心,近几年卖的最火的最近是快消品和时尚品。
“我们有明确的承诺,根据消费者处的地理位置,我们明确告诉消费者是6个小时之内送达,还是24小时之内送达。在北京当日上午11:00前提交的现货订单当日送达;当日23:00前提交的现货订单,次日15:00前送达。”刘强东说。
“那么如果是你亲自下单,是不是只要1小时就能到?” 鲁宾斯坦问。
“要一视同仁,平均时间是6~8小时。” 刘强东称。
他同时还提到京东的国际化分为两步,“第一步,我们要把全世界所有中国人喜欢的品牌带到国内去,让中国人不出国就可以购买到世界上任何想要的品牌;第二步,我们会把中国优质的品牌带到国外,先是东南亚国家,再到欧美国家。”
富有是一种责任
“很多像您这样成功的人,他们经常发现自己非常的富有,我想您也是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这对您来说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压力?” 鲁宾斯坦问及。
刘强东答道:“我觉得既不是负担也不是乐趣,更多的是责任,因为富有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你拥有了社会的很多资源,你的财富也是社会资源很重要的一方面,你如何用好手中的资源,去让你个人的财富增长和公司的成长、社会的成长如何能够同步,这是我感兴趣的。”
“您现在跟以前那些很穷的朋友是不是还保持联系?是不是因为你变富有了他们就不跟您联系了?” 鲁宾斯坦问道。
“我的大部分朋友现在都变得很‘富有’了,”刘强东的回答再度引来爆笑,“我上小学、初中、高中,我的同班同学都非常的聪明、正直,而且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一群人,都很努力,所以说不管他们毕业之后去政府部门还是做生意,还是做老师、做教授,因为他们都很努力,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日子都过的非常好。”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目前对于您来说,谁是京东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
刘强东很巧妙地回避了问题——“永远都是自己,挑战自己,你也是这样,对不对?”
鲁宾斯坦也契而不舍地追问:“有些人如果问你为什么要从你这里买东西,为什么不从沃尔玛买呢?你比沃尔玛好在哪里?”
刘强东答道:“跟沃尔玛相比,我们两家的产品质量非常好,我们的服务也很好,但是京东的选择性更多。京东拥有十亿多种选择,而亚马逊才几万种。”
此外,他也表示,京东众多的仓储中心就是京东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过去十几年来,京东聚焦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成本,第二是效率。”
“成本方面,你看我们的财报,京东的电商运营成本在全世界来讲,只有美国的Cosco跟我们运营成本一样,大概只有10%左右。 我们运营的效率, 目前我们在库管理产品的总数超过了600万种,全国500个库房,可是我们库存周转天数最长也只有34天,我们未来5年的目标是要管理800个物流中心、1000万种在库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库存周转天数不到20天。”
股价还嫌太低
“您已经赚了很多钱,也是非常富有的一个人,未来您会作为一名慈善家还是参与一些慈善项目,会不会参与一些慈善活动?” 鲁宾斯坦问及。
刘强东称:“目前我的财富大部分还是账面的数字财富,我创业这么多年,卖自己股份套现的很少。”
“您还可以卖一些自己的股份,然后拿一些钱,只是您还没有卖。” 鲁宾斯坦称。
哪知刘强东出其不意地说了一句——“不卖是因为现在股价太低了!”全场再度大笑。
尽管此前刘强东在采访中表示并不关注或担忧短期盈利,但可以看出,创业伊始便定位只做第一的刘强东仍对京东有更高的要求。
他在前一天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用包括无人仓、无人机、无人卡车、无人配送站、配送机器人等等技术,把京东供应链的成本再次下降,供应链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也会再次实现质的飞跃,只要我们在这方面实现大的改变,相信我们的盈利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希望全球经济一体化
“对于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扩张,是不是非常难?”鲁宾斯坦问道。
刘强东回答称:“过去很多外国的朋友都会讨论说中国有贸易保护,进入中国准入比较难,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变过来了,我现在发觉中国的公司想进入美国更难,我能感觉到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在抬头,而且很严重,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终究有一天,我认为反过来对美国的经济也会产生伤害,所以我还是希望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一体化。”
也就在达沃斯论坛的最后一天(1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发表演讲。鲁宾斯坦问及:“特朗普总统会来,您希望对他说什么话?”
刘强东称:“明天晚上有一个招待晚宴,我是准备出席的。”
“您是不是希望也劝他到您的网上买东西?”鲁宾斯坦问道。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的。” 刘强东笑称。
最新出炉的“2020深圳创富百人榜”上,有一个年轻的身影在资本的巨浪下野蛮生书写了属于90后的传奇。长,凭借着40.92亿身家成为目前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
这个人就是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年仅29岁。
< class="pgc-img">>从2012年,到如今,喜茶已在全球49个城市拥有超过500家门店。
在最近一笔战略投资中,喜茶估值超过160亿,短短1年内,身价暴涨八成。
此时,大家突然惊觉,一个看似普通不起眼的行业里,一位出身普通的90后,原来早已悄然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是一个拥有非凡光彩的故事,但却也是一个最接近普通人的故事。
< class="pgc-img">>1991年,聂云宸出生于江西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中跟随父母来到了广东江门。
这次搬迁给了他很大的冲击,在广东这蓬勃发展的城市里,让他还在上高中,心中就埋下创业的种子,想像出鞘的利剑一样在商场纵横驰骋。
他的父母都是监理工程师,专门负责工程建设的监管,为人处事严谨踏实,不容有一丝差错。
而偏偏,聂云宸却不是一个能够“按部就班”的人。
19岁,专科毕业后,受乔布斯的影响,他决定去卖手机。
2010年,是国内智能手机发展的关键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phone4上市,HTC雄霸一方,而诺基亚勉强发着最后的微光。
聂云宸一开始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开手机店,可以通过卖手机和越狱刷机赚钱,一次收两百,成本低,库存压力少,未来简直是钱途光明。
可是刚开业没多久,就遭遇一次滑铁卢。
选址过于偏僻,别说进店消费,从旁经过的路人也寥寥无几。
被逼到墙角的他,决定放手一试——免费帮客人刷机,越狱装软件!
“顾客不来,这不是他的错,是我们的错,我们没有让他知道我们。现在他来这里得到免费服务了,说不定以后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
果不其然,店里顾客果然多了起来。
很多顾客觉得免费服务不好意思,于是临走都会买一些手机壳、耳机等配件,慢慢的小店转变成了一家靠手机配件盈利的店铺。
他后来回想,如果当时没有做这个免费服务,说不定这个店就倒闭了,因为它的位置真的很差。
好景不长,2011年,山寨机涌现,电商崛起,线下的手机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眼看着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聂云宸再次陷入焦虑之中。
“遇到障碍没关系,时间总会证明”,这句最喜欢的话语又再次敲击着他的心房。
一天,他在路过一家奶茶店的时候,灵感突现:用粉末冲出来的奶茶也有大把顾客,那如果是真材实料的饮品,会不会更受欢迎?
他的一个全新创业蓝图渐渐在脑海中浮现...
喜茶,真的火了!
2017年2月,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开了第一家店,其后的一个月里,曾创下过“上百人排队,买一杯奶茶排队数小时,现场黄牛加价转卖轻松月入过万”的惊人纪录。
< class="pgc-img">>此后,喜茶在哪里开门店,哪里就会引发排队热潮,导致线上点单不得不终止。
喜茶登陆北京当天,暴雨洗刷全城,哗啦啦的雨水也没能淋熄消费者的热情,很多人在雨中等待3、4小时,就为了品一口那醇香的奶盖。
喜茶,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符号,全面入侵他们的生活。
< class="pgc-img">>时间回到2012年,广东江门一条名为江边里的小巷,那是喜茶的起点。
当时聂云宸只有21岁,带着开手机店所赚的20万元,不甘心这辈子一眼就能看到头,决心再次创业。
“开奶茶店门槛不高,它可大可小,往大做可以把中国年轻茶饮做起来,往小做可以从一个小档口做起。“
于是,皇茶ROYALTEA诞生了,这也就是喜茶HEYTEA的前身。
在随后的一年多里,聂云宸在江门陆陆续续开了3家门店,也在隔壁中山市有了店面。
那段时间里,他忙得晕头转向,一人身兼数职,店面装修、口味调制、菜单设计等等都要操心。
可是,巨大的心血,并没有换来巨大的成功。
开业前三天的促销活动,往往能够吸引了很多人来排队,一时间门庭若市。
可是,只要活动结束,门面就变得冷清,没什么人来光顾,有时一天只卖出几杯。
最糟糕的时候,店铺一天只有20元的营业额。
聂云宸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上没有人开过奶茶店,我第一个开,我会怎么做产品、选料、做流程?”
当时是属于奶茶的“粉末时代”,茶粉和着奶精,再勾兑矿泉水,最快只需要十几秒,一杯奶茶就完成了。
使用粉末,方便快捷,成本低得惊人。
“虽然这个粉末是合法的,但我不想用。奶茶行业很多商家喜欢用粉来加入奶精,奶盖有奶盖粉,水果用果粉,什么乱七八糟的粉都有。这东西是不好的,我自己作为消费者,不想把它吃进肚子里。“聂云宸直言。
< class="pgc-img">>不用粉末,这是喜茶成立的初心。
“从零开始,没有任何基础,光是了解奶茶结构就花了很长时间。”
他把市面上的主流饮品店都了解了一番,港式奶茶、台湾珍珠奶茶等等。
后来发现,芒果跟芝士是点单量最大的配料,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他创新性的将芝士跟奶盖搭配。
终于,喜茶推出了一个在当时属于颠覆性的产品——首创芝士奶盖茶。
< class="pgc-img">>抛弃了传统的粉末,使用新鲜的芝士、鲜奶、茶叶现泡茶底。
喝之前抿一口香醇的奶盖,直到如今,也是无数消费者下意识的习惯。
这一杯茶,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彻底挽救了门店冷清的生意。
2016年,将“皇茶“改名为”喜茶“,从此开启了一条迅速狂奔的道路。
16年,喜茶获得由IDG资本和投资人何伯权的1亿元融资;18年4月,再次完成4亿元B轮融资。
聂云宸也实现了心中所想,成功用喜茶重新定义茶饮行业,打造新消费模式。
< class="pgc-img">>尽管喜茶的成绩已经足够夺目,聂云宸却说道:“喜茶希望可以提炼出更具文化性、更有共鸣性、永恒性的那种东西,而不只是传播性,从占领消费者的味蕾到占领消费者心智,这条路注定要走的很漫长。”
聂云宸是处女座,和偶像乔布斯一样有着“强迫症”。
他对茶底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不惜花费大成本去兴建自己的茶园,花数年时间进行土壤改良,与大学、研究机构一起合作培育新的茶树,也只是研发的日常。
全国喜茶门店的茶底“绿妍“所用的茶叶,就全部来自于喜茶自己出资研发种植的茶园。
< class="pgc-img">>他对于产品成长和迭代倾注了无数心血,每年研发数百个品种,为了保证好评率,每年流出市场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尽管淘汰率超高,但喜茶的上新率却远超同行。
仅在2019,就推出240余款新品,包括茶饮、面包、甜品、喜茶食验室等。
聂云宸还时刻留言网络风评,把消费者的评价作为改良的方向,三年就调整了四十多次配方。
不断成长迭代的喜茶,成为了别人无法复制的原因之一。
他曾经说过,自己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只有把某件事当作一种习惯,才能对抗枯燥,不被惰性裹挟。
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他曾经为了研发新口味,每天喝下20多杯奶茶;
他会因为网上一句差评而整晚睡不着;
会因为外卖送错货而气得砸电视。
对于喜茶开店所有的文案和设计图,他依然坚持参与终审。不是单家门店,而是全部。
“我只在意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最大的事就是品牌战略,最小的事就是细节,小到一些横幅、装修、文字细节”。
对于产品的严苛,员工认为他是魔鬼般的处女座。而他说道:“对于我们而言,追求的永远是better而不是different。”
不仅仅优秀,而是要追求卓越,这不仅成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产品的要求。
《经济学人》杂志将喜茶喻为“中国的星巴克”。
对此,聂云宸反问道:为什么一定要做成星巴克?说不定可以比星巴克更好!
正是这种永远追求更好的性格,让他对产品的集中管理有着坚定的信念,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喜茶“拒绝加盟”。
< class="pgc-img">>在喜茶之前,加盟开店成为传统奶茶业快速扩张,回笼资金的途径。
但聂云宸,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把控好产品的质量,把经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受众,通过市场的反馈,不断更新迭代产品,甚至打造出自己独有的供应链系统。
他所做的一切一切,只为了这个词:To be better!
< class="pgc-img">>深圳创富榜百强中,可谓是群星闪耀。
有IT大佬马化腾,恒大集团的许家印,任正非创办的华为,行业大多涉及房地产、技术、通讯、制药等高端产业。
而聂云宸在其中,却显得极为普通:卖奶茶。
< class="pgc-img">>时间回到十年前,他也不过是一个穿着一双几十元的帆布鞋,十几块的T恤,站在十多平的手机店里,为未来忧虑的少年。
专科毕业,到处闯荡,门店冷清,前路不明。
十年后,却和马化腾等大佬同在一个榜单里,让奶茶成为年轻人的血液。
2020年,刚好是聂云宸的创业十年。
十年,惊鸿骤变。
回想2012年,当喜茶还只是江门一间小门店时,聂云宸对员工说:“这里,是一个品牌诞生的地方。”
当时,大家都笑了。
想不到,八年后,心之所向,终已抵达。
普通人聂云宸,用自己的偏执和不服输的精神,书写了属于90后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