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已收50.4%,进度与去年基本持平,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图为9月16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张全家庭农场,农民将收获的水稻转运到拖拉机货仓内。新华社记者 张楠 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今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活动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放眼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蔓延的大背景下,我国始终保持社会秩序稳定有序,其中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除了持续加强粮食安全治理、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保障粮食供给、制止餐饮浪费外,坚决遏制粮企腐败,也尤为重要。
2019年8月,陕西省粮食局原局长吴新成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300万元,此前他曾接受请托,照顾给予华县中心粮食储备库4500万斤储粮指标;湖北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周钧平、原副总经理刘良咏违反决策程序、无视资金风险,致使国家利益损失8.5亿余元,因犯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3年6个月……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粮食领域腐败案件,用铁的纪律为国家粮食安全护航。
虚开结算凭证、虚增重量、虚构交易,粮库负责人兼检斤员收购粮食靠“虚”敛财
出于防火防水防盗等需要,大型粮仓往往地处远离闹市的空旷区域,天然形成的隐蔽性,容易留下监管死角,使一些监守自盗的“内鬼”有恃无恐,打起了套取国有资金的鬼主意。
位于安徽省明光市的明光桂花收储库隶属于中储粮安庆直属库。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明光桂花收储库原负责人兼检斤员陈为国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他人通过虚开结算凭证、虚增粮食重量等手段,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131.4万余元,其中陈为国得款47.4万余元。
2015年11月下旬,粮商纪某向陈为国提议在其送粮时虚增粮食重量,并许诺将骗取的国家粮食收购资金付给陈为国。陈为国于是在纪某的27车次粮食上动了手脚,每车虚增3至9吨不等,扣除水杂,虚增粮食结算重量共计107.646吨,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共计29.7万余元,陈为国得款24.4万元。同期,陈为国如法炮制,在赵某销售7车次粮食时,每车按毛重4吨虚增,扣除水杂后,虚增的粮食结算重量为26.144吨,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7.2万余元,这笔钱全部进了陈为国腰包。
不仅虚增重量,陈为国还变本加厉,虚构起了交易。他以单位需要解决工作费用为由,找人提供了几份身份证及银行卡的复印件,并虚开4份共计39.25吨粮食收购结算凭证,这10.8万余元后来全部进了他的个人账户。
顺利得手后,陈为国又与仓库所有者明光市桂花面粉有限公司法人杨某、收购保管员刘某合谋,慷公家之慨,按粮食收购总量的3%虚开粮食结算凭证。陈为国虚开了10份共计303.184吨粮食收购结算凭证,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共计83.6万余元。
2020年6月29日,陈为国终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他因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8万元,对其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以旧当新、空进空出、虚报损耗,是典型的贪腐手段
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青神县国粮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陶永鸿指使时任财务科长郭秀群在稻谷轮换业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采用截留、骗取等方式套取88万余元,并列为公司账外资金予以保管。其间,二人共同侵吞公司账外资金33万元,陶永鸿个人单独侵吞公司账外资金10.34万元。这起案件颇具典型性,暴露了国有粮库的贪腐三招:以旧当新、空进空出、虚报损耗。
按照有关规定,粮库应定期轮换储备粮,即卖出旧粮、购进新粮,前者市价低,后者市价高,这就让别有用心之人留了心。陶永鸿等在粮食轮换中采取“以旧当新”“以次充好”等方式,赚取粮食差价。2016年底,粮商李某找到陶永鸿,希望购买粮库代储的一批中储粮。陶永鸿趁机提出,事后要从李某手中购回部分旧粮入库。这896吨“转圈粮”让陶永鸿坐收20万元,而这批旧粮由于多项指标不合格只能用于生产饲料,无人过问。
2016年底,陶永鸿等人将1047吨市级储备粮挪到另一处粮库“以旧当新”。陶永鸿等人煞费苦心,不但把过去的售粮农民名单重抄一遍,甚至虚构一些不存在的人,伪造会计凭证。2017年11月,这批储备粮按要求应进行轮换,陶永鸿安排郭秀群制作了一份虚假销售合同,将不存在的“空气粮”销售给四川绿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因为没有粮,购粮款不过是在账面上“走”了一圈。“空进空出”,让陶永鸿等套取价差款31万余元。2018年,他们故技重施,在一批3100吨县级储备粮轮换中,骗取国家资金近23万元。
“粮食最高损耗限额是3%,只要稍微管理得好一点,损耗就能控制在1%以内。”青神县国粮公司一家粮库的库管员介绍。2014年至2016年期间,陶永鸿与郭秀群在稻谷轮换过程中,利用轮出和轮入的差价以及损耗产生的溢余,采用编造虚假资料的方式套取资金18万元。
2020年7月29日,陶永鸿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处罚金30万元,郭秀群则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处罚金10万元。
看似简单拙劣的操作,为何一再得逞?青神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罗姝毅表示,县粮食主管部门本应对储备粮库存、质量和安全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但相关人员却睁只眼闭只眼,监督形同虚设,市级储备粮被运走近一年,空仓一直未被发现。青神县国粮公司一名库管员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观点,“粮食局下来检查,基本就是走一圈,看看材料,这么多年从没发现过问题。”
不单是外部缺乏有力监管,内部规章制度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得不到落实。据了解,陶永鸿大搞“一言堂”,“三重一大”事项往往不经集体研究,公司种种内控制度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对旧粮、新粮的区分,还是对粮食品质、等级的鉴别,都仅由粮库工作人员凭经验判断,这就提供了人为操作空间。
责任一旦弱化,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就成为必然,腐败风险也会增加。一个细节值得注意,该公司党支部2017年就已成立,但在2019年6月前支部没有开展任何工作,“三会一课”等记录全是后期编造。
粮企一把手底线失守、任性用权危害粮食安全
9月25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祥久案,以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贪污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25年,并处罚金370万元。
经审理查明,2006年9月至2017年1月,孟祥久利用担任吉林省舒兰市委书记、吉林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便利,或者利用其职务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承揽、企业经营、安排工作、岗位调整、职位提拔等方面提供帮助,收受他人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3200余万元。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相关案例发现,2007年至2014年,曾先后担任吉林粮食集团金谷有限公司法人、吉林粮食集团酒业公司经理、吉林粮食集团营销公司经理的王崇林,为在吉林粮食集团能得到职务提拔及调整,分7次向时任集团董事长孟祥久行贿37万元。
近年来落马的粮企一把手并非孟祥久一人。2019年5月5日,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库原主任、粮油公司原董事长范盛良在召开家庭会议后,决定投案,主动来到了四川省广元市纪委监委信访室。
作为军人,他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正团职干部;作为国企“掌舵者”,他却底线失守,没能逃出不法商人的“围猎”。经查,2009年到2015年间,范盛良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共计264万元。
此前,建筑商人王某通过浙江老乡聚会结识了范盛良,得到了直属库的一些工程。在范盛良的帮助下,2009年,王某顺利拿下总价款200万元左右的食用油罐工程项目。王某“知恩图报”,不断有所表示,范盛良“礼尚往来”,也多次给予关照,最大一个项目结算资金达3800万元左右。
儿子是范盛良的一块心病,早年因为工作忙、疏于照顾,儿子范某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直到大学毕业,范某来到成都一家银行工作,一家人才算团聚。好景不长,2014年前后,范某因投资失误导致资金链断裂,背上了高达3000多万元的债务。
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范盛良提及儿子需要偿还债务,找王某先后借款170万元。名义上是借,但既未履行借款手续,也未约定还款期限和资金利息,王某心知肚明,这实际就是要自己履行过去的承诺,考虑到范盛良之前帮过自己很多,于是便大方出钱。事后,王某告诉办案人员,自己当时的想法是,范盛良帮过自己,这笔钱他想还就还,不还就算送他的。
2020年5月27日,范盛良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40万元,退缴赃款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加强监管扛起责任,严把收购验收关,确保入库粮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储存安全
金秋时节,黍稻飘香,又是一年丰收时。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目前全国秋粮已收50.4%,进度与去年基本持平。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预计平均亩产提高近2公斤,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的水平上。
一个月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0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对标对表,把秋粮收购作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毫不放松抓紧抓好,坚决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在“落实责任筑牢底线,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方面,强调要严格执行质价标准,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不得拒收符合标准的粮食,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要严把收购和验收关,加强入库粮食检验,确保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储存安全。要严格规范入库检斤单、质量检验单等收购凭证相关资料的记录和留存管理。
粮食系统的腐败问题,令人警醒。在浙江省开化县经信局粮食管理科科长严慧看来,粮食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风险点:一是质量检测风险,指向性检测对局部质量好的粮食抽检并通过验收,让质量不达标的粮食混杂其中、以次充好;二是订单补贴风险,在收购农户粮食过程中,审核把关不严,与农户达成合作意向,默许农户通过外地购买粮食的方式完成订单并领取政府订单补贴;三是账实不符风险,在粮食库存统计账上虚列库存,对粮食损失、损耗不及时核销,有时购销不入账,等等。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职能,聚焦粮食储存流通的具体环节,督促职能部门守好“责任田”,扎牢群众的“粮袋子”。各级相关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则把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任务,切实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督促驻在部门强化政策执行。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一直以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作用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一方面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另一方面,通过拍卖政策性粮食、投放储备轮换粮,源源不断向市场投放粮食,防止“米贵伤民”。正是“购、存、调、销”这“四字诀”守护着14亿人的饭碗,决不能让“蛀虫”毁掉了我们来之不易的丰收成果。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国乡趣网讯 热气腾腾的大馒头,蓬松雪白,清香筋道……这看似最简单的食物却是高原人口中不可或缺的传统主食,可以说是饭桌上的必备餐品。如今,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馒头制作过程烦琐,许多人都会选择购买馒头食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饮食需求,2014年,省、西宁市粮食局积极响应国务院和国家粮食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增强粮食口粮供应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小馒头、大民生”的理念,全面实施放心主食工程,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流通产业链。目前,作为我省发展主食产业化一期建设项目的“放心馒头”已完成总投资2240万元,可日产10万个馒头。
新年伊始,当第一批“放心馒头”走进社区的销售网点,摆上超市的柜台,便深受市民“追捧”,纷纷扎堆、排队购买。那么,这千万元请来的“大厨”究竟如何蒸出“放心馒头”?日前,记者来到负责生产销售“放心馒头”的青海国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了解其生产过程及工艺,感受保证食品安全的诸多严格措施,来向读者展示这小馒头里的“大文章”。
车间堪比医院无菌手术室
“一袋‘放心馒头’多少钱?”、“它和别的馒头有什么不同?”……2月19日上午,记者在景岳公寓社区销售“放心馒头”的流动车前看到,居民们有的正在向导购员热心地询问着,有的正耐心地排着队购买。“每天专程来买这馒头的居民特别多,一个上午近百袋馒头就已经没剩多少了。”导购员说。
那么,如此受市民欢迎的“放心馒头”是从哪里来的呢?随后,记者来到了承担主食产业化项目建设的青海国粮香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走访。一走进生产车间,便使人眼前一亮,在生产车间一侧的参观通道,通过宽大的玻璃窗,所有生产工序一目了然,车间内的工作人员都身穿白大褂,戴着头套,跟医院无菌病房的“装备”差不多。
进入车间内操作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呢?记者跟随他们也体验了一回:进入车间前,首先要到装有自动水龙头的洗手池前把手洗净并烘干,再经过酒精喷淋对手二次消毒,然后通过风淋通道,风淋通道遍布吹风口,置身其中,风从各个角度吹过来,把人身体上所有的尘土、碎屑吹净,每一位生产人员必须经过这些准备后,才可以进入成品车间。
公司负责人李海峰告诉记者,“放心馒头”的生产车间、操作间顶部装有紫外线灯,每天都要进行紫外线杀菌。在馒头冷却间和包装间,安装有10万级空气净化机组对空气进行过滤、消毒,保证了车间的高洁净度,堪比医院的无菌手术室。
馒头生产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实现食品安全,就需要食品生产者在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李海峰介绍道,公司从设计到建设整个过程都是按着规模化和无菌化生产的标准进行的,在筹备阶段,该公司到全国多地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了依据面粉面团特性、食品特性要求,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仿生馒头生产线,并且从德国引进了用于馒头包装的全国首台蜘蛛手流水生产线,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接触产品的概率,实现了馒头从起初的原材料到后期的包装,都在流水线上完成,让一个小馒头,从工厂走上餐桌,都是无菌的“放心馒头”。
馒头生产进入流水线模式
为了蒸锅好馒头,国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省、西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全省首家大型主食生产基地,引入3条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馒头生产的“精细化”。
在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台台机器高速运转着,和面、醒发、轧面……馒头生产流水线上,这一头,工作人员只需按下操作按钮,那一头,便会顺畅地“揉”出大小划一的生馒头,从在我省知名的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购入的面粉被倒进料桶后,只需根据不同需求开启不同的标准按钮,短短的十几分钟后,一个个小馒头便可“新鲜”下线,随即摆入蒸车、进醒房进行醒发,最后进入蒸柜进行蒸制,二十分钟后,麦香扑鼻的馒头就蒸熟了。
在了解“放心馒头”的生产流程中,李海峰向记者介绍说,我省西宁主食产业化项目在规划之初,将生产车间按洁净车间建设,馒头生产严格按国标和食品“QS”要求标准化生产,而生产工艺则是将青海古法发酵工艺与现代高科技智能化生产线流水作业相结合,既迎合了当地群众的饮食口味,又保证了蒸煮食品的安全营养性。目前,他们引进的DFD智能仿生馒头生产线、立式和面机、面条真空和面机及鲜面生产线都是国内最先进的主食生产线,完全实现了PLC自动编程控制,特别是在包装上实现了蜘蛛手自动包装,做到了全国首家联合开发及使用的企业。在进入市场方面,他们严格落实进货原料查验、出厂检验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不生产、不储存、不销售不安全食品;所有投放市场的产品全部使用独立包装,明确标注企业信息,确保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
这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馒头要想做到健康卫生、营养丰富,原来需要如此繁复的加工、检测过程。李海峰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好主食产业化主导企业保市场、保供应、保安全的主渠道作用,履行好社会责任,确保让“放心馒头”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更多百姓。
市场围着“市民的舌尖”转
“质量放心是基础,市民认可才是关键。”负责销售工作的杨海平告诉记者,“放心馒头”不只生产流程“精细化”,就连对馒头的口味、形状,都划分得格外细致。“北方人爱吃圆馒头,南方人爱吃方馒头,中老年人爱吃玉米面的,年轻人更爱吃全麦面的……”杨海平说,根据广大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基地生产的馒头目前也已经细分为多种口味和品种。
据了解,我省主食产业化项目共分为二期来实施建设,目前一期已经建成投产,日产馒头10万个,鲜面条和半干面10万斤,有小麦粉主食馒头系列、半干面、鲜面条、旗花面等十余种产品。二期工程将投资879.21万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内顺利投产,主要生产饼系列、锟锅馍、包馅类,半成品拉面、面片、烘焙类等,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放心选择”。
杨海平对记者说:“ ‘放心馒头’是项民生工程,产品一生产出来我们首先选择送进社区、送到低保户家中,送给环卫工人……让他们成为主食产业化项目的第一受益人。随后我们将逐步把产品投放到各大超市,以亲民价格、良心产品走近千家万户,满足广大群众对放心粮油熟食品的需求,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正如杨海平所说,主食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产品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配送一体化、准入制度化;主食产业化项目的建成,不仅能满足广大群众对放心粮油熟食品、复制品的需求,而且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军需民供、保供稳价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动本土粮油产业升级,延伸粮油加工产业链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王颖)
米被我国尊为“国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大米的销售渠道有很多,传统的为商超,社区店,粮油店,批发市场,餐饮酒楼,单位团购等。
商超渠道:超市具有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特性,比较适合品牌类的产品销售,所以超市成为国内很多品牌大米的主要消费渠道。然而,商超系统的门槛比较高,对企业以及经销商的运营能力和组织能力考验很大,但只要是运营得当、打通关系,商超带来的销量还是很可观的。
餐饮渠道:餐饮销售渠道是大米销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在餐饮渠道的消费者可以直接体验大米的产品,更会带来口碑效应。所以抓住本地的餐饮市场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生存的保障。
电商渠道:越来越多的大米厂商开始了电商之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确实给农产品的销路打通了经脉,让本地的农产品通过电商的渠道卖到了全国各地。这里不光有B2B的阿里巴巴,也有B2C的京东、淘宝、天猫等大的电商平台。同时大米产品的体验性也随之高了起来,单纯从外观消费者是无法辨别是否健康和美味,因此,电商平台下的销售对产品包装以及文案更加严格。
电视购物:相比传统销售渠道,电视购物可以充分保证渠道利润,虽然现在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看电视的人逐渐下滑,但是庞大的农村市场,电视还是茶思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说,一些小众的本地的大米企业完全可以考虑这种方法,降低渠道开拓难度的同时降低渠道成本。
特通渠道:什么是特通渠道?为什么叫特通,顾名思义就是一些特殊的渠道,在很多时候企业和经销商往往忽视掉这个渠道,这个渠道面很广阔:学校、部队、监狱、厂矿、医院、机场、机关、酒店、高速公路等,这些渠道往往不在经销商的规划渠道中,但是这些渠道消耗的产品不容小觑。所以搞好特通渠道的也会为公司的发展锦上添花。
掌握了渠道就能占领市场吗?答案显然不是。对于大米商来说,大米质量才是竞争的核心,所以大米商应该先提升大米品质,输出品牌口碑。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开拓渠道,最终形成“品质形象化、渠道多样化”的发展模式。选择“田坤道生态食品之家”,支持五大销售渠道,10大支持政策,九大系列产品,自主生产,自主研发,实力强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