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可是,这句话用在网红奶茶“伏见桃山”的大杯饮品上,那就变成了未必眼见为实了。
稍早前,有媒体报道称,在“伏见桃山”连锁饮品店内销售的一款大杯饮品引来消费者的质疑。因为看起来分量很足的大杯饮品,拆开后会发现下方约三分之一部分都属于中空垫高层。
对此,店铺工作人员回应称,系产品设计问题。在店内的点餐醒目位置,也给出了大杯下方为中空隔冷层的图示。
10月23日至24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街头暗访调查时发现,店铺工作人员刻意回避杯子中空问题,很多消费者是在取餐时才知道大杯和中杯的净含量只差100毫升。
夸张的大杯,让很多消费者信以为真
10月23日和24日,记者来到位于重庆南坪协信星光时代LG层的“伏见桃山”奶茶店看到,很多消费者在排队购买饮品。
在柜台一侧的展示区,饮品杯身包装样品被一一排列在柜台上。其中大杯的杯身明显要高出其他杯身一头,并没明显的隔断痕迹。同时,在展示区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大杯的底部是中空设计。
“我选饮品的时候,不知道它下面是中空的,直到我取餐的时候,那个工作人员才和我说,还特意说比中杯多了100毫升。”消费者徐女士买了一杯大杯饮品,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拿到手里很轻。“这样的话,我觉得还是买中杯合适一点,他们价格差了5块钱,分量都差不多。”
徐女士觉得,自己是被大杯巨大的杯身“迷惑”了。“有一点障眼法的感觉,而且我买的时候,她也没说,后来说点餐的地方有示意图提醒。但是那个示意图放在收银台的下面,属于视觉盲区,大家都是抬头看菜单,谁会注意到呀。”
同样是消费者的苏女士买了大杯饮品后也觉得,杯子看起来超级大,但结果只有半杯。“我还和柜台的小姐姐掰扯了半天,她说是统一设计,但我觉得这就是欺骗消费者吧。”
记者暗访调查:店员刻意回避杯子中空问题,和消费者“斗智斗勇”
那么,在购买的过程中,店铺工作人员会向消费者如何解释大杯中空的问题呢?
记者在该奶茶店以消费者的身份,分别通过现场购买和网上预定自取的方式购买了4杯奶茶。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关于大杯杯底为中空的示意图提醒就位于收银台下方,如果不是刻意寻找,消费者很难发现。
在柜台的菜单上,虽然有两个图示,但是比例很小,文字又是繁体中文,且很模糊的称部分产品是有中空杯身。
在购买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会主动介绍杯身可能带来的误会。只在取餐时告知,大杯和中杯的饮品含量相差100毫升。
在网上购买大杯奶茶时,会有杯身“采用隔冷中空杯设计”的字样,但是如果你想了解杯身的具体情况,就只能在菜单的最后一个说明中看到杯身中空的提醒。
而记者也是反复寻找后才看到了说明。
10月25日上午,记者将收到的消费者投诉和现场暗访调查遇到的相关问题,向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反馈。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当选奶茶时,
中杯大杯超大杯摆在面前
你或许也会面临“罗老师之问”
许多品牌都是中杯和大杯
中杯嘬几口没了
大杯短时间之内喝不完
总觉得大杯比中杯实惠
那么到底谁更划算呢?
大众网·海报新闻小编测评了六个全国连锁奶茶品牌
揭晓中杯大杯之迷迷迷迷迷迷……
“一点点”的四季奶青(无配料),中杯每10毫升0.24元,大杯每10毫升0.23元
coco奶茶(无配料),中杯每10毫升0.24元,大杯每10毫升0.23元
喜欢把奶茶当粥喝的“i小料人士”看这边:有小料的奶茶,中杯大杯表现如何?
“沪上阿姨”的芋圆奶绿,中杯每10毫升0.26元,大杯每10毫升0.25元
“茶百道”豆乳玉麒麟
(因第一次送错,又点了一次,所以与上图杯杯有差异)
(奶盖等小料添加前)中杯每10毫升0.36元,大杯每10毫升0.36元
(奶盖等小料添加后)中杯每10毫升0.28元,大杯每10毫升0.32元
由此可见,几款品牌的中杯大杯的单价相差不大,甚至有的品牌中杯大杯没有差别,因此并非买大杯更优惠。为了优惠买大杯的话,大可不必呀。
还有追求(心理)健康的网友,在线求小杯:
所以问题来了:奶茶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为什么就是没有小杯?“没有小杯”最早是从星巴克开始的。星巴克的咖啡命名方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smalle、medium、large,而是用tall,grande,venti(中文对应说法分别是:中杯、大杯、超大杯)来替代。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涉及到一个叫“价格锚点”的概念。
在消费者眼里,商品的价值是“相对存在的”,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这个定价到底实惠与否,都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价格锚点就是商家设定的参照标准。
1992年,托奥斯基提出“价格锚点”的概念,指消费者在对商品价格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避免极端和权衡对比的原则,来判断此价格是否合适。避免极端是指在有3个或更多选择的时候,多数人会倾向于选择中间的商品。权衡对比自然是指同类的商品中,看似有更大的分量或更合乎情理的东西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如此来看,星巴克提供的“中、大、特大”的选择,其实已经给顾客打下了“看不见的”锚点心理,通过对比和暗示的手段,动摇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评估,进而大大增加“中杯”“大杯”的销量。
我们的实验还没结束!
奶茶中杯大杯折算后价格相差无几
但有部分品牌却在容量上“偷工减料”
准备冲击新茶饮第一股的
奈雪的茶和喜茶
在明文标注容量之下
是否真的能抗住量杯的检验呢?
(本次测验茶饮为常温)
在标注容量500ml的前提下,“奈雪的茶”茉莉初雪(左)为470毫升(合每10毫升0.32元),奈雪初露(右)为430毫升(合每10毫升0.37元)
在标注容量500ml的前提下,“喜茶”多肉芒芒甘露(左)为足量(合每10毫升0.54元),多肉葡萄(右)为450毫升(合每10毫升0.64元)。
相比之下,“茶百道”的容量就相差较大:大杯的容量和店员口中的700ml相差210ml!
奶茶容量与标准容量不符,算不算欺诈?
其实,在这一方面欺诈概念是比较难界定的。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欺诈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即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欺诈,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其目的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获得某种利益。按此说法,只要奶茶店不是故意缺斤少两,就不构成欺诈。
当然也有部分法务从业者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在消费领域内欺诈的认定不以经营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为构成要件,经营者存在可以避免的过失即可认定欺诈,无论经营者此种行为是否能够为其带来更多利益。若按此种说法,奶茶容量不符,即可定性为欺诈。
对该类现象,有市民表示,如果有人觉得亏的话一直购买中杯就好了,没必要抓着几毫升的差距上纲上线。也有市民认为,商家一直薅消费者的羊毛,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将消费者的信心耗费光。此前有公益律师曾在网上建议,商家应当将饮品容量提醒放至价目表等更为显眼处,在消费者购买时进行提醒,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奶茶好喝不要贪杯哦~~来自通宵没睡着小编的忠告
最后,你以后喝奶茶还会点多大杯呢?
(文案:孙蕊、沙斯媛 图片:周溪琳)
好,我是冰沁,80后二胎宝妈一枚,
一个下班后尝试码字的20年+消费手账记录者,
这是我在个人原创文字的第33篇。
前天,也就是8月7日,农历节气立秋。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的,因为我平时也不喜欢跟风,自己也不太喝奶茶、咖啡,一年光顾商家的次数半只手可数。
因为跟老公都要上班,孩子的暑假兴趣班都选择在了晚上时间点接送,吃过晚饭后就一起把自家两个孩子还有妹妹家的一个孩子一块带走了,在等待下课的过程中,翻看手机,才想起是立秋。
< class="pgc-img">>又想起前面还囤着一张券没用,是参加华夏银行信用卡10分心意活动得到的,大概的活动规则:使用华夏银行信用卡任意交易满10天(含),即可于达标后次日,在专区使用10积分参与1次奖励兑换。
按照我以往的惯例,基本是选择出售卡券换取现金的,可这次得到的券码是二维码。
一是怕有交易纠纷,二是确实也卖不上什么价,我就想着留着自己用吧。结果还真派上了用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
到店后,我先咨询小哥哥问他我有个代金券能不能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才线下点单。
即便是优惠券,我也要明明白白、大大方方的消费,这是自从要开始存钱后养成的习惯,钱、券花在明处。
< class="pgc-img">>店里生意异常的火爆,前面还有五六十杯待制作,我点了2中杯奶茶三兄弟、1中杯生椰杨枝甘露,线下用券就不能再享受团购的价格,所以这3杯需要花费10.00*2+13.00*1=33.00元,用完券,我另外需支付3元人民币,支付时又使用了2元招行的立减金,实际支付1元。
< class="pgc-img">>是的,你没看错,我只花1元钱就搞定了3个娃,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
如果没券的话,花三十多去买奶茶,我肯定是不会买的,我宁愿去菜场买鸡、买鱼、买虾,每个人在消费的点上不一样。当然,所谓的仪式感,给孩子也会,我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淘到性价比最好的途径,就像今天一样。
< class="pgc-img">>省钱快乐,花钱也快乐,花小小的钱满足大大的购物欲,更让人快乐!
文末羊毛:
抖音99支付积分兑信用卡1元还款金
抖音APP--我的钱包--抖音支付积分--积分兑好礼
< class="pgc-img">>#妙笔生花创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