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食欲菌
地点:庄里XX小区XX单元XX号
状态:吃鸡游戏ing
好!饿!好!饿!
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想吃个热腾腾的火锅解个馋
但是身为一枚懒癌晚期患者+单身汪的食欲菌
光买菜、择菜、洗菜这三项
想想就头大~
......
这不今儿竟然看见我那重度懒癌闺蜜
晒了一组在办公室吃火锅照
她竟然说:什么都不用准备,点个外卖就OK!
WHAT?
吃火锅还可以这么简单?
火锅外卖,订起~
食玖火锅
有了他家的外卖火锅,食欲菌不用再冒着刺骨寒风苦苦排队等号,也不用自己采购各种食材,更不用辛辛苦苦的善后,只需动动小手指,下单就可以吃到品种多!够新鲜!价格实惠的火锅~
叮咚!福利来啦!
送到家门口的火锅
蹬~蹬~蹬~
你的外卖火锅还有5秒到达“战场”
请做好准备!
外卖食材整齐的放在店家准备好的箱子中,锅具齐全,真材实料,你只需要“准备”好一起撸火锅的小伙伴即可!
怕收拾饭后残局?食欲菌告诉你:完全不用担心——一次性餐桌布,铺在桌上,吃完直接拉起桌布四角扔进垃圾袋子,不用烦恼,店家为懒癌患者准备得太周全了!
“外卖火锅”须知的战前准备
即使是外卖火锅,火锅底料和蘸料也绝不掉以轻心,店家贴心地准备好各种秘制锅底和蘸料,很是齐全!锅底一般需要煮个十几分钟,这时候铺好桌布,摆好酱料,分好碗筷,愉快的开个黑,就可以动手撸火锅了!
火锅料理准备完毕!请享用吧!
高钙羊肉
选自羊的小里脊,一般每片羊肉都有一条细细的”肉筋“,但是咱们这家店的与众不同,竟有两条!而且羊肉脂肪少,含钙高,入口后嫩嫩的,还夹着脆骨,口感和味道俱佳!
下锅后涮2分钟肉片就能吃了,羊肉的嫩滑和脆骨的爽脆形成对比,使羊肉的口感层次更加丰富,吃到嘴里“咯吱咯吱”满口鲜香,这是只有质量上乘的羊肉才会有的味道!
毛肚王
作为餐厅人气居高不下的招牌产品,在外卖火锅里也依然是“扛把子地位”。每一片毛肚都是大!大!大!表面颗粒粗,叶片厚,还有韧劲,在沸腾的锅底中,七上八下后就可以吃了,香气扑鼻,Q弹脆嫩,浸满了热辣的汤汁,舌头都在跳舞!
虾滑
新鲜虾肉打成的虾滑,色泽纯白,晶莹剔透,一股脑放进锅中,虾滑在咕嘟咕嘟的沸腾声中慢慢浮起,捞起一个放进嘴里,第一口弹牙,第二口鲜美,第三口虾的滋味充满整个口腔,妙不可言。
牛仔骨
从色泽上看,牛仔骨油花雪白且均匀细碎、肉质鲜嫩,骨肉相连之处,白色软筋膜和肥肉并不多。从颜值上看,这些牛仔骨赢在了起跑线上!轻轻地夹起一片牛仔骨烫进了锅底,不多时,它就在烟气朦胧中微微蜷缩变了色,吃进嘴里,鲜嫩多汁!
最后喷一喷店家为大家贴心准备的火锅除味剂,清清爽爽,跟全身火锅味说拜拜~
到店一探究竟~
咱们食玖火锅外卖自上市以来
就收到了无数的点赞和好评
或许你已经是食玖火锅外卖的忠实顾客
但你也许会产生很多疑问
“食材新鲜吗?”
“制作过程是否卫生?”
......
别急别急,带着一大串问题
食欲菌就带大家到店一探究竟
hin大个保鲜冰柜,每一份食材整齐摆列,羊肉、虾滑、肉丸、蔬菜...各种各样的都被打包好,只要手机下单,就超速度配送到家,食欲菌简直控制不住我自几...
通过就餐区电视循环直播,食客吃饭的同时,能看到大厨们烹饪的场景,真的是每道菜从洗菜到上桌都离不开食客的视线,这样就是为了让食客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不出门就能吃上火锅
这家火锅店外卖24小时营业
就算是半夜睡不着也能照样下单开吃
是不是很方便呢?
话不多说,今天约吗!
食欲菌小tip来啦!
从此吃外卖火锅,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把底料倒进锅里
第二步:等着开锅
第三步:开吃
餐|厅|信|息
餐厅地址:建华大街北宋路交口西行50米北宋新苑底商北2-2
00:00-24:00(外卖)
人均消费:50元
联系方式:0311-88968871
吃货们都在看
想阅读更多有关《食欲大振》的美食故事
尽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食欲大振》节目
了解更多可关注“食欲大振”微博 微博搜索@食欲大振
庆丰路的玖头牛鲜切牛肉自助火锅,他们家现在单人自助午餐只要89,晚餐也只要99,横竖不到一张票。
他们家新鲜牛肉都是随便吃的,品质也是非常的好,都是雪花和吊龙。胃口好的就赶紧来,想吃多少吃多少,货看见吗?存货管够。海鲜也是非常的硬,鲍鱼都是有的,昂刺鱼、大虾、牛蛙都非常的大。另外其他菜品也非常的多,100多样,像我最喜欢吃的黑毛肚、猪脑都是有的。饮料、啤酒也是各种大品牌,而且品类非常的多。
< class="pgc-img">>作为潮汕火锅,广式茶点自然是少不了,还有女孩子特别喜欢吃的各种甜点,水果、小吃也是一应俱全。还是一人一锅,多种口味可选,而且还是包含锅底的。好吃还是最关键了,现在是礼拜一的中午,礼拜一中午都这么多人,就知道它的味道一定很好。
< class="pgc-img">>现在到店消费,发抖音参与活动,就可以各种奖品,而且没有空的。优惠链接都在左下角了,赶紧冲。
们是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壮丽史诗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武陵山区,三位“网红”战贫记
今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十三五”时期中国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是由千千万万个体的奋斗所成就。无臂小伙陈兹方、“背篓哥”刘成松、“牛倌妹”许群群……他们是战贫“网红”,更是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壮丽史诗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他们挣脱贫困、走向新生活的经历,正是滚石上山、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脱贫攻坚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在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活跃着三位战贫“网红”——无臂小伙陈兹方、“背篓哥”刘成松、“牛倌妹”许群群。
鄂西的绵绵大山似乎天然塑造了当地人一种保守的性格,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兹方、刘成松、许群群三人却用创新思维战贫,为武陵山区脱贫攻坚交出了一份格外别致精彩的答卷。
无臂小伙用双脚开起了网店
从吃饭、洗脸、洗澡、刷牙、穿衣服、上厕所,到切菜、炒菜、劈柴、打字、剥鸡蛋、穿针线、用油锯锯柴、用打火机打火,再到做宣传片、打理网店……陈兹方这双脚,创造了太多不可思议的奇迹
无臂小伙陈兹方
无臂小伙陈兹方在恩施州几乎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苦难面前的奋斗精神、战斗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谁又能想到,一个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的人,有朝一日可以突破身体的限制,闯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名堂来,不仅不拖累家庭和社会,还源源不断贡献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脱贫攻坚中具有标杆意义的一个符号。
陈兹方1989年3月2日出生于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镇许家湾村一个名为三岔溪的地方。在他9个月大时,父亲因为脑中风去世,留下母亲、哥哥和他相依为命,当时他的哥哥陈兹阶12岁。
为了把兄弟俩抚养大,母亲鲁冬月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竭尽所能。5亩农田是家中一切收入的来源,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莽莽大山,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好家中的5亩地,鲁冬月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母亲的辛苦,陈兹方自幼看在眼里,藏在心里;母亲的坚韧,亦时刻感染着他,激励着他。学会自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陈兹方做到了。
刚满4岁的时候,陈兹方常常趁母亲和哥哥不在,偷偷练习站立。突然有一天,他朝鲁冬月大喊:“妈,我站得起来了!”鲁冬月循声望去,真的,儿子站起来了!由于不好掌握平衡,陈兹方站了片刻就摔倒在地上。鲁冬月要扶他,他不让,坚持咬着牙自己再站起来。
他练习用脚夹筷子吃饭,一次次汗湿衣衫,打破碗,饭菜撒满地;他练习用脚夹木棒写字,一次次尿湿裤子,脚趾被磨破皮发炎溃烂;他练习用脚夹镰刀割草,脚上被划得全是口子……
巴东县为教育大县,当地百姓素来重视教育。把读书视为冲出大山、改变命运的那一点信念,也深深地影响到了鲁冬月。她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让陈兹方多读些书。
1998年,陈兹方9岁,鲁冬月带着他来到三岔溪石门小学要求入学。鉴于陈兹方日常的学习、生活都面临困难,学校拒绝接收他。母子俩不放弃,先后8次一同去学校恳求,陈兹方还当场展示用双脚穿衣、脱衣、喝水、写字……终于得偿所愿。
年岁渐长,陈兹方越来越介意上厕所需要同学帮忙。2005年下半年,实在难以忍受这一点,进入初中二年级没几天的陈兹方,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辍学一年多后,陈兹方成功解决了上厕所问题,就此重拾信心的他开始琢磨怎么做点事情,自力更生。
2008年,陈兹方开始尝试养猪,总共养了13头,由于市场不景气,亏了3000多元钱——对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3000多元钱无疑是笔“巨款”。鲁冬月觉得太辛苦,风险又大,不让陈兹方养猪了。
养猪不行,陈兹方又开始尝试养羊。2009年,一位好心的村民给了他一只母羊,他加倍呵护,悉心饲养,母羊繁殖后,羊群逐年扩大,到2015年9月,已发展到35只。2015年10月,他卖掉30只羊,赚了一万多元钱。
虽然收入可观,陈兹方却未止步于此。如何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他陷入了沉思。
2012年初,陈兹阶用打工挣来的钱给弟弟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陈兹方不断摸索,熟练地玩起了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
“为什么不利用互联网做点事呢?”思之再三,陈兹方决定开一家网店,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养羊,通过互联网把羊和其他土特产卖出去,自己富,也富他人。
2016年3月,陈兹方的网店在水布垭杨柳池集镇上开张了——那里离他家不太远,方便往返。2016年下半年,他的网店搬到了交通更为便捷的巴东县野三关集镇。
为了更好地经营网店,陈兹方不仅学会了用双脚操作电脑,还学会了用双脚拍摄、剪辑视频,做宣传片。
从吃饭、洗脸、洗澡、刷牙、穿衣服、上厕所,到切菜、炒菜、劈柴、打字、剥鸡蛋、穿针线、用油锯锯柴、用打火机打火,再到做宣传片、打理网店……陈兹方这双脚,创造了太多不可思议的奇迹。
今年4月28日,陈兹方再上新台阶,与国网恩施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王玲一起做起了“直播带货”,向网友推介巴东滞销的橙子。
现场品鉴环节,陈兹方坐在地上,一只脚扶住挂在树上的橙子,一只脚脚趾夹持水果刀,两只脚密切配合,熟练地将橙子的皮削掉后摘下来,变身食客,狼吞虎咽,向网友们展示那橙子有多么的鲜美。
通过两位主播3个小时的卖力推销,线上线下共售出6吨橙子。
2018年,陈兹方全家脱贫。2019年,陈兹方的网店销售额达280余万元,毛利润超过20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陈兹方的网店毛利润仅约8万元,下滑严重。
陈兹方并不悲观。他觉得,只要稳扎稳打把工作做好,没有什么坎不能迈过去。他的思路也很清晰,就是最大限度拓展渠道和影响力。眼下,他正积极争取进入“扶贫832”销售平台。
“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所有,现在落下了很多的病根。我想努力赚钱,将来把老人家从山里接出来。”陈兹方说。
陈兹方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一方百姓。他先后获得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年逾五十“背篓哥”
为景点做打油诗,当导游,种药材,他“求变”攒下存款数十万元
“背篓哥”刘成松
“大峡谷里迎客松,欢迎宾客峡谷游,只要真心去握手,你就飘游天空中……”在国家5A级景区恩施大峡谷,小学文化程度的“背篓哥”刘成松精心创作的介绍景区各景点的打油诗,直白风趣,被传为佳话。
“背篓哥”年逾五十,已在景区谋生多年,常年背着一只背篓,一面给游客背东西或者背小孩,一面充当导游,用自创的打油诗和诙谐的话语向游客解说各景点,顺带推销拐杖等商品,通过无可替代的个人魅力,将游览景区的旅程变得轻松有趣,受到游客欢迎。
他是个精瘦的人,个子不高。他的家在恩施大峡谷万丈悬崖下方一个名叫倒灌水的小片区——这里是恩施大峡谷的腹地,也是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地方。
当地有句老话叫作“嫁女莫嫁倒灌水”,可见倒灌水之穷。
在“背篓哥”的记忆深处,当年的穷可以用“耻辱”来形容。从倒灌水到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如今不过10余分钟车程,然而30多年前“背篓哥”到管理处所在的集镇上学,却需要步行两个小时,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打着煤油灯出发。
没有公路,种地的肥料得从集镇上背回来,一天只能背一包尿素,“背篓哥”十四五岁开始从集镇上背肥料,背了很多年。
吃水是更大的难题。倒灌水的村民要到水沟上去挑水,单程超过两公里,一早上只能挑一次水。
在恩施大峡谷开发成景区之前,“背篓哥”靠在山间种地、放牛谋生,家里缺油缺盐是常事。家徒四壁,人微言轻。父母生病无钱医治,无处可借,无人能借。
17岁那年,深受贫穷之苦又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背篓哥”忍不住出门闯荡,到广东韶关挑了10多年的煤。2005年,年迈父亲身患重病,他回到家中,一边近身照料,一边想方设法维持生计。
他拼命劳作,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打着手电筒干活,白天再去周边做零工。尽管如此,一年到头才三四千元的收入,还不够父亲的医药费。
生活的出路在哪里?“背篓哥”开动脑筋,不断尝试。他栽过五倍子树,五倍子树不行,又栽过核桃树。随着恩施大峡谷建成5A级景区,他终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生计。
巧舌如簧的他,历时两个月,给景区每个景点都做了一首打油诗。这些打油诗虽算不上雅致,却“贴近游客”,很接地气。
例如,关于回音壁景点,“背篓哥”这样写道:一道银河隔两边,天地人间情义在,终究一日来见面,老婆,我爱你!
关于火炬峰景点,“背篓哥”这样写道:
火炬生在绝壁上,照满峡谷真辉煌,只要贵宾把它想,拿回家里更舒畅。
关于一炷香景点,“背篓哥”这样写道:
恩施峡谷一炷香,上大下小,摸也摸得到,抱也抱得到。
关于玉女峰、玉笔峰景点,“背篓哥”这样写道:
爬了一山又一山,翻了一岭又一岭,一路辛苦好高兴。
一路的雄风好英俊,荣华富贵样样行,八万大军英雄汉,大家帮忙点个赞。
山川美景真好看,大家觉得没看够,欢迎大家又来看。
到此一游,有此一乐。就这样,“背篓哥”的名声在景区传开了,也在网上传开了。不少游客到恩施大峡谷游玩,都会主动去找这位“背篓哥”。
几年下来,过去靠拿低保过日子的“背篓哥”,彻底翻身,攒下存款数十万元,家里盖起7间大房。
受益于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倒灌水一带的村民普遍较为富裕,但是“背篓哥”自豪地说,他的经济条件在倒灌水“可以超过一半的人”。
三年前,他曾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他有信心在三年之内把自己的7间大房改成“背篓哥农家乐”。他觉得“背篓哥”这3个字是最好的招牌。
为此,他制定了“三年规划”:“我还要再挣3年钱。我今年准备栽1万蔸大黄,1万蔸大黄在3年之内要卖10万元,我三年在景区可以赚15万元,就25万元了,我就把那个房子做成农家乐。”
如今,三年时间过去,“背篓哥农家乐”并未建成。他这样解释:“我一个人搞农家乐风险太大,不敢搞。”尽管如此,他的收获与预想中的农家乐相比毫不逊色,被他视为实现这一目标重要资金来源的药材,已经发展到20亩的规模。
“人不聪明赚不到钱,我脑筋还灵活,晓得怎么赚钱。”“背篓哥”说,他要一直拼下去,一直奋斗,丝毫不懈怠,“学爹妈”,“八九十岁都种得地”。
从月入百万签约歌手到返乡创业“牛倌妹”
企业筹建初期,身材娇小的许群群带着乡亲们住山洞、吃粗粮、战高温、斗严寒,从购设备、建厂房,到聘专家、抓生产,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
“牛倌妹”许群群
海拔1600多米的恩施州鹤峰县燕子镇朝阳村鸡谷岭,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全封闭式养殖场。它的创办者是容貌姣好、嗓音甜美的“80后”姑娘许群群。
许群群原本是一名月入百万的签约歌手。2007年,她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只身远赴新加坡,成为一名签约艺人,通过演艺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群群你回来吧!在家你是老大,妈妈现在和50头牛在山洞住着,没有水、没有电,每天只能吃在火坑里烧的土豆,有时还有野兽,很害怕,你回来帮帮我吧!”2013年5月12日,正在广州定制演出服的许群群,接到了母亲打来的求助电话。
乘飞机、搭班车、坐皮卡,辗转10多个小时,心急如焚的许群群于当晚深夜赶到了母亲养牛的鸡谷岭。偌大的岩洞里,疲惫的母亲正在煤油灯下给牛添草喂水,数十头牛的咀嚼声、呼吸声响成一片。许群群鼻子一阵酸楚,忍不住跑上去,一把抱住母亲,说:“妈妈我回来了……”
帮助母亲养牛的日子,让许群群找到了养牛的快乐。不久,她参加了一场全国性的养牛大会,通过交流学习认识到,鸡谷岭林草丰茂,气候温和,特别适合牛群生长,是“一块福地”。于是,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动用全部积蓄开办一家大型养牛场。朋友们都劝她,跨行业投资风险大,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险,许群群不为所动。她有自己的想法——
“家乡还是我离开前的样子,路还是原来的泥泞路,房还是原来的木板房,乡亲们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但苦于无产业、无项目、无带头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带领他们通过努力改变贫穷的面貌。”
通过考察,她也十分看好养牛的前景。2014年5月,许群群拿出自己多年打拼的积蓄及多方筹集的资金共计35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农牧业公司,开启了自己的“牛倌”生涯。
企业筹建初期,身材娇小的许群群带着乡亲们住山洞、吃粗粮、战高温、斗严寒,从购设备、建厂房,到聘专家、抓生产,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
最初并不看好许群群的村民们,也被她的勤奋执着所感动。收割时节,燕子村、董家村、朝阳村等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们纷纷把玉米秸秆无偿地送给她做牛饲料。
经过几年发展,企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年产值已过亿元,形成了肉牛养殖、农作物种植、酿酒加工、肉制品加工、有机肥加工的一个养殖基地、两个种植基地、三个加工厂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最初养牛的岩洞里,藏着20多万公斤苞谷酒,它们是许群群雇人利用种植基地产出的苞谷酿造而成。
“我觉得,一定要发展循环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物尽其用,绿色环保,让每一个环节都高质高效,把企业做大做强。”许群群说。
通过提供种牛和农资、垦地入股、签订收购订单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的紧密利益连接关系,许群群带动11个村3253户农户实现产业增收脱贫,其中包括贫困户335户。她的养殖基地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乡亲致富,许群群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许群群还特别重视技术,不惜花重金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我们这里祖祖辈辈养不好牛,缺什么,就是缺技术。”
2015年以来,许群群先后获得荆楚楷模、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畜牧业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农创业致富十大榜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筚路蓝缕,回首创业经历,许群群动情地说:“刚开始我并没有想过养牛。我胆子小,看到毛茸茸的兔子都害怕,别说站在牛旁边。另外我怕脏,一想到养牛会踩在牛粪上,就很抗拒。”正是母亲的期盼、心中的责任让她走上了这条路,并将在这条路上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记者谭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