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今天,我们湖北明前茶产量质量如何呢?
连日来,在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台口村宏容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宗洪正在给茶农讲解采摘要领。
< class="pgc-img">>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台口村宏容家庭农场张宗洪说:“2016年成立的家庭农场,茶叶面积300亩,通过了国内的有机认证,2018年通过了欧盟认证。我们春茶是内销,夏秋茶全部是出口欧盟,年毛收入100万左右。在台口村,我们这个产业老百姓都还比较认可,只要有时间别人都来采茶。”
白天,茶园风光正美。晚上,各茶叶加工厂里灯火通明,工人们正赶制最新鲜的茶叶。
< class="pgc-img">>襄阳市保康县万寿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大友说:“我们这个茶叶加工厂新建是在去年七月份正式投产运营,这个厂正式投产运营以后带动店垭镇、马良镇、歇马镇三个乡镇。带动茶叶种植大户三百多户、带动茶叶企业三十多家。精加工产量达到了二十多吨,产值达到了六七百万余元。深加工达到了四百多吨,产值达到了八百多万余元。”
在宜昌市长阳县贺家坪镇贺家坪村老雾冲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欲滴,伴晚时分,结束了一天的采摘,茶农们将当天的鲜茶送到茶厂加工。在张家大茶坊门前,来出售鲜茶的茶农已经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按照标准依次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估,当面和茶农结算,鲜茶最高卖到40多元一斤。
< class="pgc-img">>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贺家坪村张家大茶坊生产负责人覃卫东说:“今年年初,我们已经接到了大量的订单,产品供不应求,清明前夕,正是名优茶生产的黄金时期,为了抢抓这个有利时机,预计可生产名优茶十万斤,产值可达两千万元。”
下正是春茶陆续上市的时节。对资深茶客来讲,喝过春茶,春天才算真正到来。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竹叶青春茶已经开始销售,早于清明节38天上市。在产品方面,竹叶青坚持“高山 明前 茶芽”三大标准制茶,重视茶叶品质。此外,竹叶青还致力于带动中国茶走向世界,日前入选了《全球十大高端名茶》,成为中国唯一入选品牌。
早于清明38天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春茶在全年茶叶生产中,又占据第一位,总产量大约占到40%以上。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监测显示,由于冬季茶园管护到位,开春气候条件适宜,再加上采摘加工技术提升,今年的早春茶品质优、产量足。
早在今年2月25日,竹叶青方面就宣布其春茶正式上市,早于清明节38天。这也凸显了竹叶青产地峨眉高山处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的优势。
竹叶青方面介绍,始终恪守“高山”、“明前”、“茶芽”为三大核心标准,致力于让更多人爱上中国茶,带动茶行业良性发展,实现农产品到消费品的产业升级。
事实上,各地春茶受气温、地域和各类茶叶的采摘标准不同等因素影响,上市时间不尽相同。通常来说,竹叶青春茶在清明前30天左右上市,是全国较早上市的春茶。此外,竹叶青茶全部在清明节前完成采摘,而且坚持只采鳞片舒展后的饱满茶芽,完整保留茶芽的“鲜”和“嫩”,这样制成的春茶既营养又香气馥郁。
为竹叶青供茶的茶农说,由于今年气温比较高,茶叶采摘期比去年提前了约10天左右。但需求量有增无减,每位茶农每天采茶量约在5-6斤,收茶的价格也比去年提高了约20%。
对于2021年全国春茶产销形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表示,从价格角度来讲,一方面是茶农的人工成本、物流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另一方面,为提升茶叶品质,增加一些工序,导致成本会稍微增长一点。但上涨幅度不大,基本上在10%左右。
将中国茶带向世界
作为中国的特色饮品,茶叶近两年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名优茶生产企业。日前,竹叶青与英国品牌川宁、新加坡品牌TWG茶等一起入选了《全球十大高端名茶》,这也是中国唯一入选品牌。
《全球十大高端名茶》由品牌顾问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世界经理人集团行政总裁、世界品牌实验室专家组成员袁浩东表示,竹叶青成为《全球十大高端名茶》唯一入选的中国品牌,不仅是广泛消费群体对其高端品牌建设的认可,对于中国茶产业发展更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登上国际舞台的背后,是竹叶青对产品品质的坚持。据了解,竹叶青挑选茶芽时十分讲究,不仅要比较茶芽的大小、长短,还要兼具“形态美”,最终选出圆润饱满、美如新月的合格茶芽。在竹叶青,每1000颗茶芽才能产出1克论道级竹叶青。在严苛的选茶标准之外,竹叶青还配备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绿茶精制生产车间,全国最大的名优绿茶保鲜库。同时还不断研发生产工艺,创新提香技术,带给大众安全、放心的高端绿茶。
竹叶青董事长唐先洪指出,竹叶青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融合,解决了中国茶叶难以在高品质基础上保证标准化的问题,确保消费者无论何时都能品尝到峨眉山春天的滋味。“我们希望竹叶青能和所有的茶叶行业企业一起共同努力,让全世界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认识中国茶,认识中国茶品牌,让更多的人能够喝到中国的好茶。”
竹叶青董事长唐先洪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图片来源 企业供图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王心
来源:新京报
华社合肥8月17日电 题:“永跟党走” 大湾火热的奥秘
新华社记者陈诺
盛夏时节,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越来越“热”:工地上热火朝天、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告别贫困过上红火的好日子……从昔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明星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成为山乡巨变的“热源”。今年6月,大湾村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转变,从重塑基层党组织开始
“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情况,是不是再摸底一次?”即便是深夜,大湾村党总支微信群里总不缺操心的“夜猫子”。
“做梦都想不到。”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周益宏感慨党组织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他告诉记者,过去这个村党组织生活不多,“一年开不到几次会,支部内个别同志甚至彼此都不认识。”
党组织软弱涣散,便一事无成。“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形象道出当年的贫穷,直到2014年底,大湾村仍有707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超过20%。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7年8月29日,记者在一户农家中拍摄的土灶台。
右图为2020年4月3日,记者在一户农家中拍摄的新灶台。(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何家枝曾经抱怨村干部工作难干,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天天想着考出大山。从县里选派来大湾村挂职的第一书记余静找到她,请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担起“领头羊”的重任。
作为一名“90后”,村民周超曾在安徽合肥从事互联网技术工作。何家枝数次登门将周超劝回。“我被她的执着和坚定感动了,回村扶贫是创业,也是我的价值。”周超说。2018年,周超高票当选村委会委员,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多年来,大湾村党总支从能人大户、社会青年中发展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数十名,如今党员113名,新发展的党员中有三分之二年龄低于35周岁。
在第十届村“两委”换届后,大湾村配齐村干部6人,平均年龄43岁。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当地实施易地搬迁、道路、桥梁、饮水等项目,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村集体经济收入由过去的空白达到2020年的143万元。
“过去大湾村干部不团结,现在完全变了一个样,大伙儿想干事、能干事、带头干。”村民汪才茂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开会,大家都七嘴八舌讨论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思路,思想境界提高了,带头发展的意识也更强了。
“党旗下处处是热土”
如今的大湾村一派热火朝天:古色古香的游客接待中心外车流不息,修旧如旧的土坯房“变身”农俗博物馆,十里漂流项目游人如织,“地球仓”度假农庄不久前落成,已开门迎客。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7年8月1日,记者拍摄的老宅内景。
右图为2019年10月31日,老宅换了模样。(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大湾村党总支探索实行“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以“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为主导,积极引导和帮扶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大湾村茶叶资源优势,当地对10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标准化茶叶基地1000亩。大湾村群众通过产业奖补激励,发展茶叶种植和特色养殖,户均年增收7000元。脱贫户周秀凤告诉记者,她如今是村里茶厂的炒茶师,大湾产的“六安瓜片”名气越来越大,村民卖茶都要揣着身份证,向客户证明原产地就是大湾村。
在大湾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当地深挖各类旅游资源,打造4A级旅游景区,引进公司开发民宿项目。2020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06万人次,全村共有42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小院和民宿,旅游高峰期家家游客爆满,真正让大湾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喜来山庄的老板娘闵玲没想到,20年前他们夫妻俩巴不得离开的穷山窝,如今成了金窝窝。2017年10月,她利用自家的楼房开起了农家乐。“山上山下,红色绿色处处都是景,一年下来挣个十多万不成问题。”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大湾村中的光伏电站。左下图为光伏板下种植的灵芝。
右上图为大湾村茶园。右下图为大湾村村民种植的中药材。(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生态护林员、光伏维护员、乡村保洁员、漂流安全员、红色讲解员……产业门路多了,大湾村民也有了不少新职业。“今年2月25日,咱们大湾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面对游客,讲解员郭敏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大湾村一年实现一个“小目标”,离不开党组织的决策和引领,“党旗下处处是热土。”
“党员最热心”
搬入新居,村民杨习伦迫不及待地邀请党员俞绍奇上门做客。
从曾经被看成“懒汉”到现在成为从事多个产业的“杨老板”,俞绍奇功不可没。身为养殖大户的俞绍奇最先带动杨习伦养鸡,让他赚得“第一桶金”。当地通过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实施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与贫困户之间“四联四帮”工程,充分调动农村党员积极性,激发起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在访贫问苦的一线、在应对台风转移群众的现场、在帮扶农户的田间地头,村里党员都冲在最前面。“党员最热心。”杨习伦说。
全家的病痛曾压得村民周秀凤喘不过气来。当地党员干部得知情况,纷纷带上管用的药上门,并帮她积极争取医疗政策。她说:“以前像挑一百斤的担子,现在肩上轻了七八十斤。”
2020年12月20日的大湾村航拍。(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以前,咱们村‘等、靠、要’思想严重,这几年由于党员发挥作用,大家都是铆足了劲,比着奔向富裕路。”余静说。
今天的大湾村,蓝天白云映着苍翠山色,群山之中村口一块红标牌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永跟党走”。村民们说,这是大湾火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