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1991年辞去公务员职务下海开店,用5年时间,将一间只有3张半桌子的小火锅店,盘成了涪陵家喻户晓的“巴人火锅城”。1997年立下了杀入重庆餐饮市场的目标。03年非典肆虐,刘英果断在重庆主城创立第一家大饭店,以丈夫的名字命名“阿兴记”,并迅速从1家店扩张到的4家大型饭店。
9年前阿兴记已经成为了重庆大型餐饮的代表,拥有7家大型饭店,产值过亿,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快速发展中的阿兴记却突然停了下来。作为一个大型餐饮企业,最大的压力就是厨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掌握在老板手里,而是掌握在厨师手里。
餐饮产业化的概念也并没有普及,没有核心,食材供应、原料供给等都要依赖于外部输送,风浪一来,输送断落,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阿兴记单一的经营模式风险太大,刘英这时果断决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饭店经营模式,向餐饮行业的上游延伸。
找到了西南大学专事食品科学研究的教授为阿兴记把脉开方,教授建议阿兴记发展肉兔产业链。当时国内的兔肉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兔肉还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兔肉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肉质健康,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兔子生长耗粮少,排量少低污染,易养殖;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每年能生产4-6次,每次的繁殖量5只左右。
阿兴记2009年征地、从法国引进了优质伊拉原种兔进行基因繁殖。2010年,重庆渝北和忠县就出现了两个标准化的肉兔养殖场,占地面积1000余亩。两个养殖场总共投入了近一个亿,每一个养殖场都多投了几百万。好在阿兴记有足够的资金积累,才不至于被拖累。
在养殖的前端,基因繁殖方面,一个国家级的肉兔疫病研究防治中心落户阿兴记,建立两个设备一流、技术领先世界的良种繁育中心,并拥有多项专利,这就为阿兴记未来布局兔肉市场建造了技术壁垒。从基因繁殖到屠宰、加工、销售,阿兴记用了近5年时间,打通了整条肉兔产业链,形成了阿兴记的独特核心优势。
现在,阿兴记不只有“嘟嘟兔”,还有“伊拉兔”、“兔优”等品牌,以及“兔大厨”系列熟食制品,通过商超、门店、餐饮等多渠道销售。阿兴记目前也正在和一些大型餐饮企业合作,通过餐饮的供应链平台将兔肉植入到消费市场中。今年6月份,阿兴记食品股份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后,阿兴记开启了“产业+资本”的模式,市值达到5.2亿元,资本进入将助推阿兴记整合这个产业链,以及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
三张桌子的火锅店到如今的市值5.2亿元。我们看到的资产数目都只是结果,我们看不到的创业的困难与艰辛才是他们真正的人生之路。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她从白手起家到一年总营收达26.5亿元;
她从路边小店做到全国连锁品牌;
她从下岗女工变成集团董事长。
她就是秦远红,秦妈火锅创始人。
1998年,秦远红创立秦妈火锅,到2020年,她已经在全国接连开了700多家门店。
不仅如此,其火锅品牌更是远销至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样一位餐饮界的大佬,却在2021年永远地离开了大家。
网友看到后,纷纷在其微博底下留言,表达出自己对“秦妈火锅”的喜爱以及对“秦大妈”的哀悼之情。
< class="pgc-img">秦远红
>从一名下岗创业的女工到受人尊敬的“秦妈”,秦远红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从头开始走进秦远红的成功之路。
改变生活,火锅起步
秦远红于1958年3月10日出生在重庆涪陵。
或是因为她的父母受时代影响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小秦远红就被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
那个文盲率达80%左右的社会,她在父母支持下,毅然决然选择读书。
最终,秦远红没有辜负父母期望,拿到大学文凭,并在毕业后去到一家国企参加工作。
即便换做现在,她的人生也被许多人羡慕,更别说在当时。
只是有了体面工作的秦远红,并没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在公交公司任职时,她总是乐于助人,只要有同事遇到困难,她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想办法解决的人。
久而久之,热心肠的她就有了“秦大妈”这个称呼。
< class="pgc-img">秦远红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有了每个中年人都有的焦虑。
虽然工作轻松、同事友好,但面对每天死板机械的工作和固定不变的工资,她逐渐不再安于现状。
直到1998年,迎来了秦远红命运发生改变最关键的一步。
那一年,国家为让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决心在三年内,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实行国企改制,进行人员分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40岁的秦远红不再忍受之前那种普通平凡的生活。
她把握机遇,主动从之前任职的公交公司离职,选择创业开火锅店。
< class="pgc-img">>其实,秦远红做出这个选择并不是偶然。
她从小就有一个自己开店当老板的梦想,就连和幼年玩伴一起过家家的游戏时,她也总是争着抢着演老板。
可在那个时候,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她选择克制内心的想法,一心只读圣贤书。
如今真正能够实现梦想了,她没有一丝犹豫,立马抓住机会。
而至于为什么选择开火锅店,秦远红曾在采访时,回忆起当初的想法:
“火锅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深受大众的喜爱,特别是重庆火锅,尤其出名,它的‘香’‘辣’‘麻’吸引着不少外地游客纷纷前往重庆品尝这道美味。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吃火锅长大的我,很喜欢吃火锅,对火锅的了解很深。”
< class="pgc-img">>也正是由于这个梦想,在上班那几年,秦远红总会在自己的休息时间里,跑遍重庆的大街小巷。
不论是装修精良的门店,还是巷子深处的“苍蝇馆”(川渝地区对一些没有经过精美装修但是味道很好的小饭馆的称呼),只要是好吃的店,她都愿意去。
即便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秦远红也会顶着40度的高温,吃得一身大汗,却满心欢喜。
不仅如此,一旦她发现店里味道不错,还会想尽办法向店家询问火锅底料的秘方。
有一次,秦远红为得到一家火锅店的底料配方,接连三个月,风雨无阻,只要没上班,就会跑到那家店,为店家免费做杂工。
尽管离自家有四个小时路程,即使店内杂工所做的事情又脏又累,有时还会遇到一些刁蛮客人找麻烦。
< class="pgc-img">秦远红
>秦远红依旧放下面子,坚持了下来。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执着的姑娘。之前有一天,在下暴雨,我们店都不准备开了,准备关门的时候,就看见她全身都被雨淋湿的站在门口。”
就连老板都忍不住夸赞秦远红。
后来,见其做事本分、为人真诚又是真心喜欢自己的火锅,老板便将秘方卖给了她。
毫不夸张地讲,秦远红在之前的时间里,至少吃过几千家火锅店。
凭借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她决定开店后,根据自己“阅店无数”的经验,加上擅长调味的丈夫帮助,将得到的秘方进行提炼修改。
最终,夫妻两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家的独门秘方。
为了开店,秦远红与丈夫还拿出他们的积蓄,再向亲戚朋友借一些钱。
东拼西凑了四万多,在位于重庆加州花园街头的一个30多平米门面开了店。
因为资金有限,当时只放了6张桌子,聘了8位员工。
< class="pgc-img">>就这样,秦远红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家火锅店—— “秦妈火锅”。
火锅店刚开张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秦远红亲力亲为。
进货记账、打扫卫生、端菜点菜、收银清点……那段时间她就像一块砖,只要店里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不过即便事务繁忙,但秦远红在服务方面始终坚持要做得无可挑剔。
店里不得有脏桌子,菜品不得有隔夜的,客人不得叫两次服务员还没得到回应......
如此一来,火锅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当然,这一成果除了归结于优良的服务,更重要的是火锅的味道。
事实上,店铺刚一开张,就凭借着独家秘方调制出的特别汤锅底料吸引食客。
只要来过一次的人定会完全喜欢上他们的味道。
久而久之,一传十十传百,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
< class="pgc-img">>不少吃过“秦妈火锅“的顾客都说:
“秦妈火锅不仅味道好,而且店里非常服务好,老板娘人也很好,从来没见过她对哪个顾客不耐烦。”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史,秦远红更是一脸骄傲:
“当时我是准备前三个月亏,后三个月平,半年后,走向赢利的。但没想到,店开张不到一个月就开始赢利了。”
就这样,凭借出色的味道和开朗率真、热情周到的性格,她赢得了业界口碑。
不过,尽管刚开张就盈利,秦远红依旧没有掉以轻心,而是继续进行着店内各项事宜的提升。
< class="pgc-img">>再后来,她不仅改变之前的管理方法,还在根据客人反馈,不断改变火锅的秘方,秦远红说:
“要做得更好,就要坚持自己,也要不断创新,找到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留得住回头客,也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她一直坚持着这一点,坚持着变与不变。
不变的是依旧保障菜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变的是提升改变火锅秘方。
正因如此,不到两年时间,“秦妈火锅”就从那个仅30平米的小店扩展到一家经营面积为13000平方米,餐桌120张,员工超过100人的大型火锅品牌。
秦妈火锅的门店扩起之路也正式开启。
再度转变,修订问题
经验人脉日积月累,一共才三年的时间,秦远红的“秦妈火锅”就已经在重庆沙坪坝区、江北区等多个主城区都开起分店。
情理之中,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秦远红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 class="pgc-img">>但相应地,她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办公室餐馆两头跑;大事小事都需要亲自过问;品牌面临同质化竞争......这些都是秦远红一个人要面对的。
起初,她以为只要像当初创业时候一样,埋头苦干就能解决。
可现实是,她越忙越乱,甚至有时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更大的问题。
接二连三遇到麻烦,让秦远红意识到,要想“秦妈火锅”继续做大做强,她必须改变目前的经营方式。
单单凭靠她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对于这个局面,秦远红表示:
< class="pgc-img">>“那时候忙上忙下的,生意越来越好,虽然我招的服务员很多,但是我依旧很忙。这时候我意识到管理方法不对,需要改变。我经常看书嘛,书上说,‘公司化管理’好。我就心想,那是不是可以成立自己的餐业管理公司,再招聘一些精英人才来帮我管理。决定好后,就开始做了。”
因此,秦远红在各个平台发布了招聘广告。
信息发布后,秦妈火锅凭借良好口碑和广阔发展前景,吸引了不少人才前来应聘。
秦远红也由此在社会上招聘了很多餐饮界的专业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
渐渐地,她将公司事务进行明确分工,自己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继续操劳。
通过这次的“扩军”,秦远红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增加到200余名。
其中高级管理人员30名,有专业职称的技术人员、政工师、经济师、会计师近50人。
2001年,重庆秦妈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原来只是“店长”的秦远红成为了这个新公司的董事长。
< class="pgc-img">秦远红
>在记者问及秦远红在店务事宜发生改变时自己有什么变化时,秦远红笑得有点不好意思:
“‘董事长’和‘店长’的头衔不同,做的事也不同。最初,还会觉得没什么不一样,我还是做着和之前一样的事,但是久了就发现不对了。有时候我插手,反而让事情糟糕起来。我就开始‘充电’了嘛,看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而在企业的发展之余,秦远红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发展“自己。
她总是看书,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天道酬勤”:
“我相信天道酬勤,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是成功的,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完成自己的梦想。”
持续创新,天道酬勤
在学习了有关企业管理以及营销知识后,秦远红的视野逐渐打开。
她知道,事物只有一直处于发展阶段才能长久持续。
特别是做企业,不断创新很是关键。
< class="pgc-img">秦远红
>所以在人才问题解决后,她又开始着手创新。
秦远红强调品牌要突出特点,与其他火锅店区别开来,以此吸引顾客,做到长久不衰。
2003年,她在朋友的提议下,将秦妈火锅做起品牌整合之路。
首先,秦远红建立了连锁加盟体系,通过加盟让火锅店的经营状况再上一个台阶。
两年后,在经营创新中尝到甜头的秦远红,又再出新招——创立了一家更适合时尚青年消费的快食品店,名叫 “美食美客”店。
对此,秦远红胸有成竹地表示:
“想法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从不打无准备之战。”
事实也的确如此。
“美食美客”是秦远红和她的团队,通过对市场进行了长达3年的调研分析后的品牌创新。
也正是因为准备工作的充分,仅仅两年时间,“美食美客”连锁店已经达到了60余家。
< class="pgc-img">秦远红
>虽然一直在拓展新的业务,但秦远红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
她想通过技术创新,做出更多新的东西,于是她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研发之中。
新则立,旧则亡,秉承这个观点,在丈夫的帮助下,秦妈火锅研发出了“秦妈老火锅”、“秦妈荔枝锅”、“秦妈菊花锅”等为代表的火锅系列汤料。
当时所有火锅都是牛油麻辣的,非常千篇一律,因此这前所未有的火锅系列汤料一出,顿时风靡一时,不少网红游客前来打卡。
然而,就在火锅底料的新品研发后,秦远红偶然在店内听到一个顾客对朋友说:
“好吃是好吃,就是感觉拍照没什么新意,感觉到处的火锅都长这样,也没啥可拍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 class="pgc-img">>秦远红一听,立马想到:
“对啊,我们不止是底料可以创新,火锅的外观也可以进行创新,可是要怎样才能使大家的视觉享受得到提升呢。”
她为此日思夜想,突然在一个晚上看书时,偶然发现有人将原本固态的东西变成液态,秦远红顿时灵光一现。
如果将火锅底料研磨成粉末,使汤变得清明透亮,那么火锅的观感就会不一样。
说时迟那时快,她立马将这个想法告诉丈夫。
经过探讨后,两人觉得方案很可行。
于是,秦远红连夜请来技术指导,将火锅底料试着研磨成粉末然后写进菜单。
< class="pgc-img">火锅底料
>不出所料,此创意一出,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新奇不已。
看着店内每天都是高朋满座,秦远红趁热打铁。
为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提升上菜速度,她还从国外引进了一套先进的服务设备,在店内安装了光电感应自动传输系统。
这一套流程下来,店内生意已经好得不行。
只是秦远红却依旧不懈怠。
有一天,她在库房清点货物时,看见一次性打包盒,她突发奇想,是否可以将火锅锅底也做到“一次性”呢?
就这样,为提升火锅品质,确保卫生与食品安全,秦远红又决定继续研发“一次性锅底”。
< class="pgc-img">秦远红
>2006年年底,秦远红带领团队与西南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历经两年多时间,上千次反复试验,终获得成功,研发出了“复合酶一次性火锅底料”。
重庆市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为此专门召开会议,邀请国内多名知名食品专家,对“复合酶一次性火锅底料“进行评鉴。
最终,经各方鉴定,此底料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不仅如此,它被作为新型火锅底料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火锅底料推出。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改进,火锅店不论是在服务质量还是食品味道方面,都变得无可挑剔。
2009年2月,秦远红公司投资上亿元,打造了火锅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重庆市渝北区。
该基地,从原料到最后产品包装均实现全自动化,杜绝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同时,其还研发生产了多种火锅汤料及川味调料系列,使秦妈火锅的美味通过多种渠道走进了千家万户。
< class="pgc-img">>这一产业示范基地的建成,让火锅底料生产方式得到了转变。
从原本的无固定程序、无固定标准,变成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新型火锅生产产业模式,建成了一套从工厂到餐桌的完整火锅产业链。
毫不夸张地说,火锅业在秦远红的带领下发生了改变。
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内,秦妈老火锅就发展成为了重庆市的名牌火锅,并且成为了重庆火锅的一块金字招牌。
而其秘诀不难看出,就是依靠不断创新和改变,提升质量进而维系品牌。
晴天霹雳,重振旗鼓
公司生意愈加红火,秦远红也早已从当初的“下岗”女工变成现在的“企业老板”。
可就在她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变得更好时,上天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2016年的一天,秦远红照例来到公司参加早会。
< class="pgc-img">秦远红
>开会途中,她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而后,医生的检查结果不禁让其感到天旋地转——秦远红被查出肺癌晚期。
祸福难料,本来以为其在得知噩耗之后一蹶不振,但令人钦佩的是,她没有。
这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并没有让秦远红变得怨天尤人。
虽然也曾绝望低迷过一段时间,但“不认命“的她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
在医院治疗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依旧笑得开朗:
“人生嘛,总会遇到很多磕磕绊绊,我从来都不认命,如果认命的话就不会有这个秦妈火锅了不是吗,哈哈,生病了我就配合医生治疗嘛。”
秦远红乐观面对着这个结果,积极治疗,从此开始了与病魔长达五年的斗争。
与此同时,她开始着手安排股权转让事宜,将公司所有的事宜交接妥当,开始为公司未来发展做准备工作。
< class="pgc-img">>2017年,重庆秦妈集团实际控股人变为秦远红的丈夫李杰,其担任秦妈集团的总裁,负责企业全面管理。
正因如此,在秦远红完全退居幕后的四年时间里,秦妈集团一直稳定发展,取得着一如既往的良好社会效益。
2021年,李杰总裁为秦妈集团定下三年发展目标——秦妈火锅连锁加盟店突破1000家、秦妈火锅餐饮全球销售额突破35亿元、秦妈食品销售突破10亿元。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妈集团将在李杰的带领下,依旧坚信秉承“天道酬勤”,努力朝着新的目标奋进,开启秦妈企业新一轮的征战之路。
< class="pgc-img">>公司发展未来可期。
而秦远红却在同年9月,与病魔抗争一段时间后,因癌症治疗无效,最终离开人世,享年64岁。
后记
作为一名矢志创业的伟大女性,秦远红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了“秦妈火锅“的商业帝国,还成为了我们的榜样,让我们都知道了“天道酬勤”,她践行了自己的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
虽然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相信,她的精神将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朋友加入创业的大潮之中,实现女性创业时代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刘勇,赖雅欣. 后秦远红时代 秦妈火锅连锁店三年要突破1000家[N]. 重庆商报,2021-09-09(003).DOI:10.28121/n.cnki.ncqsb.2021.001263.
[1]慧边.秦远红 烫出精彩人生[J].餐饮世界,2012(01):61-62.
[1]黄登伟,杨树义,周伟. 抓住关键环节 确保食品安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12/11(003).DOI:10.28737/n.cnki.nspzl.2003.001513.
上游新闻《一代传奇 “秦妈火锅”创始人秦远红走了 享年64岁》
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关雎
编辑丨信陵
图源丨图虫创意
近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火锅、烧烤预制菜企业,在经历8年发展后,旗下门店数量已经达到9844家,包括9838家加盟店和6家自营门店,距离万店仅一步之遥。
在连锁餐饮界,仅有蜜雪冰城、正新鸡排、绝味鸭脖、瑞幸咖啡等少数公司的门店数量可与锅圈媲美,蜜雪冰城达成万店规模花了23年,正新鸡排11年,绝味鸭脖18年。瑞幸在今年6月开了第1万家店,花了6年时间。
上市前,锅圈累计募资超28亿元。投资机构包括IDG资本、嘉御资本、不惑创投、三全食品、物美、茅台基金等。
“好吃方便还不贵”
2022年,锅圈创始人杨明超以50亿元身价,第一次入选《胡润百富榜》。
杨明超现年53岁,出生于豫东的“老子故里”鹿邑县,199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
2006年,杨明超辞去公职,开始做夜市生意,在啤酒代理、烧烤、火锅店等餐饮领域沉浮多年。
到了2013年,关于火锅的创新不断涌现,杨明超顺势推出了小板凳吧式火锅,特色是“火锅在酒吧里吃”。仅用了一年,小板凳就开出了80家门店,风靡郑州,最多时门店达到1000家。
注意到火锅市场上游供应链分散、混乱、效率低的痛点后,杨明超在2015年成立了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火锅店提供食材服务。
后来,小板凳品牌日渐式微,做供应链的锅圈反而看到了机会。杨明超把面向B端的锅圈改造成面向C端,2017年,锅圈的第一家零售门店锅圈食汇在郑州开业,定位为火锅食材超市。
锅圈选择了加盟模式。起初,门店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成立第一年开出了100家,2019年1月达到500家。
直至疫情爆发,消费者宅家做饭以及社区团购需求激增,锅圈确立了“好吃方便还不贵”的市场定位,旗下门店数量迅猛扩张。截至2023年4月30日,锅圈加盟店数量总计达到9838家。
锅圈主打下沉市场,门店大部分布局于地级市、县级市和乡镇。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2853家门店,占总门店数量的29%;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和乡镇有6991家门店,占比71%。近几年,省会和直辖市门店数量占比有小幅提升。
锅圈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公司旗下的产品,仅有不到2%的收入来自加盟服务费。
招股书显示,锅圈2020年至2022年营收分别为29.6亿元、39.6亿元、71.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5%、81.2%。2023年前4个月,锅圈的营收达到20.8亿元。
锅圈的盈利能力也逐渐提高。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4个月,毛利率分别为11%、9%、17%和21%。
锅圈在2022年实现盈利,当年净利润为2.4亿元。2023年前4个月,实现净利润1.2亿元。
估值一年涨7倍
锅圈快速占领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同时,也得益于国内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锅圈在产品的生产上实行“单厂单品”的策略,先后收购了三个食材生产厂,分别是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肉业、生产肉丸的丸来丸去、生产火锅底料的澄明食品,还参股了虾滑供货商逮虾记。
这些自有工厂产生的收入在锅圈总收入的占比不到10%,另外大部分产品采购自包括安井和三全在内的266家食材供货商。
凭借迅速扩张的加盟店规模和庞大的采购量,锅圈的议价优势越来越大,也足以要求供应商生产定制产品,最终以锅圈的品牌销售给加盟商。
目前锅圈销售的产品,包括火锅食材、烧烤食材、饮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食品、西餐和零食等八大类别,合计710个SKU,其中95%以“锅圈食汇”的自有品牌名称对外销售。
牛羊肉、肉丸、虾滑等火锅产品一直是锅圈的核心SKU。2022年火锅产品为公司贡献了75.8%的收入。
仓储和物流方面,锅圈都是与第三方供货商合作。锅圈在全国布局了14个第三方中心仓,大多数订单实现了从仓库到门店的次日达。
疫情期间,锅圈的在家吃饭理念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追捧,IPO前累计融资超28亿元。
仅2020年,锅圈就获得了三轮投资,估值从4.4亿元涨到35亿元,一年涨了7倍。
2020年4月,锅圈获得不惑创投和三全食品的7000万元A轮前投资,投后估值4.4亿元;
当年8月获得IDG资本、嘉御资本和不惑创投的合计2.53亿元的A轮投资,投后估值13.5亿元;
12月又获得启承资本、IDG资本、嘉御资本等机构的3.88亿元B轮投资,投后估值35亿元。
在2020年的三轮融资中,IDG资本累计投入2.06亿元;前阿里巴巴总裁卫哲旗下的嘉御资本投入约1.4亿元;不惑创投投入约1.12亿元。
随后在2021年和2022年,锅圈又相继完成18.6亿元的C-1轮融资以及2.6亿元的C-2轮融资。
目前锅圈持有现金、银行存款、理财等共计13亿元,有息负债1亿元,资金较充裕。
此次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锅圈计划在国内及海外兴建、投资或收购上游工厂,扩大产能,还计划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开设高端黑珍珠店,扩大海外运营及营销团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