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好茶配好包
茶饮“卷”向烘焙
最近,乐乐茶又放出了“大招”——在苏州中心开了一家烘焙店,LELECHA WONDER。
开业当天,顾客们把商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在苏州上学的小于排了近一个半小时的队,以4.9折的开业折扣买到了心心念念的“提拉米书”和熔岩火山包。
从凭借“脏脏茶+脏脏包”顺利出圈,到创新星空流沙包、牛油果熏鸡肉软包并成功大卖,“惊艳、好吃、低踩雷”的乐乐茶欧包成为了社交媒体上大家公认的“欧包天花板”。
在小于口中,乐乐茶的欧包一直都是她的心头好,“好久之前就在期待它放弃主业搞副业。”如今,乐乐茶跨界做烘焙副牌,属实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古人喝茶享茶点,在大西洋彼岸,咖啡的佐食属性也十分显著。到了现在,饮品+烘焙的搭配更是屡见不鲜。
如乐乐茶的“大东家”奈雪的茶,就以“茶+软欧包”的模式精准把握顾客需求,甚至一度拉高了欧包知名度。
年报显示,2023年,奈雪的茶全年营收51.64亿元,烘焙占比13.7%。其CFO申昊表示:“烘焙产品受到大量消费者青睐,也帮助我们实现与其他品牌的差异化。”
2021年成立的茶饮“新秀”裕莲茶楼,也凭借其焦糖可颂蛋挞顺利出圈,12元/个且需要在小程序端预约、门店自提,繁琐的购买步骤没有消磨掉食客们的热情,不少顾客大排长队,就为了尝尝这个所谓“天花板级别的蛋挞”究竟是什么味道。
用魔法打败魔法
烘焙“杀”回茶饮
不甘于内卷的茶饮纷纷跨界“卷”向烘焙,而烘焙品牌也没闲着,他们反选茶饮,试图完成绝地反击。
今年5月份,好利来官宣推出茶饮副牌“好茶(Holiland TeA)”,选择当下爆火的新中式茶饮,上新好韵观音、好茉鸣香、好景正山三款奶茶,强调使用原叶真茶、鲜牛奶制作,高调进入茶饮赛道。
依托于好利来打下的用户基础,好茶一经推出,就俘获了无数“好粉”。小红书上,“9.9拿下伯牙绝弦平替”“在好利来喝到淡版茶颜”……从点单推荐到测评挑战,流量颇丰。
在烘焙市场,好茶来得并不算早。
2018年,巴黎贝甜就在门店中提供了酸奶等饮品,去年5月份,又在部分门店上线了奶茶、咖啡饮品,与其在2023年年初跨入的酒馆生意一起,凑齐了打工人“续命三件套”。
2022年,原麦山丘与SoeCoffee合作,推出2.0升级门店,并售卖限定咖啡产品,目前,在北京崇文门新世界店,消费者仍可购买美式黑咖啡、鲜奶拿铁等咖啡饮品。
烘焙品牌如黄油与面包、85度C、仟吉等,也在门店中开辟了饮品线,更有趁热集合HOT CRUSH、卡旺卡等品牌,根据市场需求扩充sku,主打一个“吃好喝好”。
生存重压之下
茶饮和烘焙选择“双向奔赴”
要说起为什么烘焙和茶饮总是双向奔赴,归根究底还是四个字——有利可图。但谋求利润的背后,多少有些焦虑的底色。
先看新茶饮,从“冲击万店”到上市申请,从0元加盟到疯狂联名,从“9.9大战”到健康成分新升级,尽管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但新茶饮们赚钱也不容易了。
◎CoCo都可于今年六月底正式开放“单店加盟” 古茗和蜜雪冰城的上市招股书均已经失效,上市时间或将推迟
>而烘焙,可谓表面上有多光鲜,“死掉”就有多容易。
在企查查,以“烘焙”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共有35w+条搜索结果,其中,登记状态异常的就有近15w家。叠加大健康时代背景和冷冻烘焙的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洗牌速度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小红书和抖音上,关于烘焙倒闭的帖子比比皆是
>前者市场增长即将触及天花板,后者门店平均存活时长越来越令人“堪忧”,当向内努力沦为空转,试图打造差异化的品牌们开始曲线救国,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茶饮×烘焙,成为了品牌们选择的第一站。
首先,两者调性类似,场景适配,可有效拉高客单价。走入茶饮店,选择、付款,在等待茶饮制作的过程中,如果旁边有吃的,加购一件面包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仅靠茶饮可能只有20元左右的客单价,通过与烘焙的结合,可以达到50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无外乎众多茶饮品牌积极加入烘焙赛道。
其次,茶饮与烘焙的合并自带成功基因。无论是奈雪的茶顺利推广“茶+软欧包”,还是此前就涉足过烘焙领域且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乐乐茶,都助力茶饮与烘焙这一组合模式完成了市场检验,相较于完全的创新,这一搭配更显稳妥。
与此同时,烘焙与茶饮部分原料重合,在供应链存在一定优势;依托于原有的品牌声量,新店也能“先声夺人”,迅速打开市场。
跨行“阵痛”之后
存活概率几何?
那么,成功跨行是否意味着品牌就此可以高枕无忧?恐怕并不是。
1、尽管茶饮与烘焙的调性类似,但两者所需设备存在很大不同,增加烘焙/茶饮专区所带来的成本上涨不可忽视。
如茶饮巨头喜茶,曾推出“面包+饮品”的喜茶热麦门店,但从2020年开始,由于烘焙所占面积过大、营收不足以覆盖成本等原因,各大城市的热麦店陆续关闭。
2、与专门店相比,跨界品牌在原料供应链及产品口味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果产品无优势,则只能拼价格。
好利来的“好茶”,尽管在小红书上获得了1w+的笔记,但消费者对产品味道的评价更多偏向“无功无过”,在产品恢复原价13元后,其销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尤其在茶饮价格战如火如荼的当下,记忆点有限的产品极易造成“高开低走”的局面。
3、除了店铺、供应链等“后台”原因,服务、产品口味等“前台”因素同样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最近开店的乐乐茶烘焙,现制现烤的品质追求与异常火爆的活动现场形成了错位,有顾客排队后买不到海报广告上的产品,反而对乐乐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部分顾客表示其产品在口味上也有不少需要升级的地方。
品牌们接踵而来,又逐渐离去,无论是疯狂联名,还是选择“双向奔赴”,品牌们的“折腾”,虽可看作是焦虑之举,但亦是在积极自救。
只是参与的人多了,分到手的蛋糕自然就会有变化,这场饮品+烘焙的竞争若过分趋向同质化,非但无法助力副牌走出来,反而可能拉低品牌身价,一损俱损。
对于现阶段试图发展新赛道的品牌而言,内需夯实品牌基础,外需对抗群狼环伺,未来如何,似乎还是一个未知数……
话说得好,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半小时就能送达的奶茶店。
但即使是身经百店的资深奶茶人也根本想不到,你喝的奶茶其实不是你以为的奶茶。
前两天那个鹿角巷真店才开100多家、就有了7000多家山寨店的新闻,就把办公室里一群人都整懵了。
“7000多家?那我岂不是从来没喝过真的?”
< class="pgc-img">>怪不得群里每次点奶茶说到鹿角巷,都会有人给出完全相反的评价。
有人猛夸丝滑喷香永远滴神,有人怒斥难以下咽:“上次买了一杯鹿角巷,喝完我舌头都蓝了。”
最难喝的和最好喝的都叫“鹿角巷”,但争论的双方看完新闻还是没法确定,究竟难喝的那个是真的,还是好喝的那个是真的。
想查查官方网站,好嘛,搜出来一串“品牌官网”“总部官网”“中国官网”,根本分不清哪个才是官网;
想看看有没有官方微信,宛如在玩大家来找茬,一溜公号连认证的公司都没有重复的。
正当大家为此啧啧称奇之际,隔壁工位的老王波澜不惊地瞥了一眼:
“这算啥,我还在老家喝过'张雪の茶'呢。”
在看到张雪の茶の照片前,很难想象一家奶茶店要怎样才能集齐这么多个同行的要素。
它同时拥有“奈雪の茶”同款嫩绿色方块logo;
via.潇湘雨BoBo
>和一个能让人想起“沪上阿姨”的卡通人物头像logo。
左图来源:@阿辞今天发财了吗
>据老王形容,他看到这家店时心情十分复杂。
三分震撼,五分想笑,剩下两分竟然有一丝……亲切。
毕竟他一年才回一次十八线的老家,熟悉的生活场景都在大城市里。
站在这家处处眼熟的奶茶店门口,老王难以自控地萌生出他乡遇故知的魔幻感受。
魔幻的当然不只是这一家店。
老王很快就发现,只要离开CBD,世界到处是惊喜,奶茶文化最博大精深的秘密,都藏在十八线小城里。
那里早已不是老王记忆中那样,奶茶店统一开在学校门口500米,清一色挂着塑料树叶子,一分钟就能冲泡好的糖精奶茶两块五一杯,墙上全是“我喜欢你”“勿忘我”的便签贴纸。
如今的十八线小城,什么车厘子草莓水果茶,什么啵啵奶脏脏茶,这里跟CBD打工人共享着同样的菜单、同样的门面。
这一度让老王热泪盈眶,觉得家乡消费水平果然蒸蒸日上。
直到他奶茶喝了一半才不小心发现:“咦,喜茶前面怎么多了一个字?”
via.@美得要命_昊
>按理说这也不算稀奇,毕竟被模仿是大牌的宿命。
但小县城奶茶江湖之诡谲,就在于它们不仅善于描摹大牌的面孔,也善于拿捏平价品牌的精髓。
从二三十元的喜茶奈雪,到十元档的一点点、蜜雪冰城,纷纷在小城街道上变幻形态,疯狂繁殖。
via.@ononeko via.@ononeko
>它们无一不在模仿学上建树斐然,甚至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流派。
上面这种在大牌名字前面加上一两个字的,我愿称之为冠姓流派。
别以为这一派的秘诀只是加字,真正的巧思其实在于门店配色及灯光的搭配艺术。
不信你看下图这块招牌,在深浓夜色的包围中,“益禾堂”三个字闪烁着令人安心的光芒。
via.@霓嵐
>起码得视力5.0、且闲着没事干的人,才会在盯着招牌一分钟之后发现,前面还有两个字根本没亮。
via.@霓嵐
>年轻人不要掉以轻心,以为这种小伎俩不可能瞒过你的火眼金睛。
毕竟连老王这种阅尽天下奶茶、自诩Vista杰伦的老手,也在此翻过跟头。
奶茶店的小妙招包括但不限于外卖图上logo只放眼熟的那一半、店名上把“热麦”“垚燚”等字眼放在“益禾堂”“一点点”后面;
反正能让耳聪目明的少男少女,顺顺当当地走过下单环节。
但老王尤为感佩的是在下单之后,面对顾客的质疑和差评,他们也能反驳得有理有据:
“我们有写名字呀!你都没喝就给差评,这对我们不公平!”
老王刷到这条回复时沉思了许久,没能反驳。
via.@那你很棒棒的啊
县城奶茶店还有一种更为精妙的小技巧,不在别的品牌上加字减字,而是调换文字的组合方式。
原理大概是这样的: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老王亲测有效,当时他死心塌地坚信自己看见的就是蜜雪冰城。
要不是他上小学的外甥忍不住把招牌上的字朗读出来,老王恐怕到现在也不会发现事情的真相。
如果老板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的话,还会在字形上做一些改动。
比如这一家,老王说他看了五分钟才反应过来这是冰城蜜雷。
还是一道诞生于1977年的陈年老雷,穿过半个世纪的时光,狠狠劈在了老王的心上。
什么叫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叫假作真时真亦假。
每个站在它面前的人都仿佛被施了混淆咒,字都认识,但都认错了。
所以说老王时常规劝我们,没事多出去走走看看,不然很难真正感受到小城奶茶店主对招牌的执着。
他们不仅精通模仿学和混淆咒,还善于发散思维,抓取关键文本再创作,用写衍生同人文的热情来打扮自己的小店。
比如下面这家“HI TEA”,保留关键元素和神态,但把头发留长了一点,把下巴削尖了一点,顺便还文了一下眉毛。
仿佛在塑造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他。
就是不知咋想的,额头给整秃了,显得过于写实,老王看得头皮一紧。
说起来这个logo的同人创作真是格外多也格外卷,平面的玩不出花来,店主们连立体空间的想象力都用上了。
有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远在老家的朋友发来问候:“你见过喜茶logo上那个小孩儿正脸长啥样吗?”
长这样——
via.@麻辣情医吴迪
>这就是同人创作的魅力,能达到一种好像一样、但又很不一样的哲学境界。
就算不能说是同一个人,也能让人怀疑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思及此处,老王突然有了新的领悟。
以前他总是浅薄地认为,小城奶茶店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学得像”,越像越好。
但“像,又不完全像”或许才是它们真正奋斗的方向。
毕竟大街上除了那些精妙的模仿学案例,也多的是这种毫不走心的行为艺术。
这样的模仿程度,连老王上小学的侄子都糊弄不过去。
还有这种究级缝合怪类型的,天下名茶三千它各取一瓢, 看起来已经很努力了。
可实在是……很难达到让人认错的效果。
老王思前想后,认为只剩下一种可能。
这些奶茶店,也许只是在用一些俏皮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也许是被奶茶店的重重包围搞出了一些斯德哥尔摩的症状,总之老王这么一想,仿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让常年漂泊在外的他感受到了故乡小城的温柔。
是的,老王不得不承认,走在到处都是奶茶店的大街上,他第一眼注意到的都是那些“眼熟”的奶茶店。
一手把奶茶市场炒热的大牌们,已经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认知度。
如果不搞得“像一点”先混个脸熟,或许面临的就是根本没人看得见的局面。
更现实的门槛是,奶茶市场从一线城市不断下沉、不断扩张,谁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上车。
豹变采访过一位在小城开奶茶店的小老板,他加盟的是一家装修风格、菜单,都与蜜雪冰城“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品牌。
为什么不直接选前者?因为后者的加盟费还不到前者的一半。
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付费的意识,远没有奶茶本身那么普及。
当然,种种现实考量,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侵权合理”的借口。
被伤害的不只有“认错了”的消费者、辛苦经营品牌的苦主,还有那些正经想加盟的小店主——
下定决心,投入巨大,干了许久才发现,自己竟然开了个假店。
不仅投入打了水漂,可能还要面临赔偿。
央视财经报道里那位开了假鹿角巷的店主,断断续续投进去一百多万,才发现自己加盟的是个假牌子。
矛盾的是,即使是最支持打假的人,也时常无奈地发现,自己早在不经意间为模仿者买了单。
比如我灵机一动去翻了一下外卖软件上的奶茶订单,结果给我看傻了:
以为自己经常喝的是Coco,结果上个月我分别点过Coco lucky、Coco li、Coco mood,就是没有一家是Coco。
晃眼一看都是差不多的色调,连英文字母和汉字的位置排列都一模一样。
那些年我点过的Coco们……
最诡异的是我不仅没有看出来,甚至没有喝出来,完全没有感受到那几次奶茶喝起来有什么差别。
不禁陷入沉思:我这辈子真的喝过Coco吗?
上网一查,被舌头欺骗的不只我一个,口味倒挂俨然已经是奶茶江湖里最流行的都市传说。
时常看到有人分享魔幻体验——买到了一下某家著名奶茶店的“山寨”版,结果发现比原版好喝。
这就十分令人纠结了,4块钱就能喝到的美味柠檬水、加满全家福的料也不超过20块的小店,与动辄“50元起送”的大牌最关键的差异竟然不是口味,而是价格。
在一线城市里或许还有维权的防线,可在品牌鞭长莫及、消费水平追不上大牌定价的小城里,人们好像已经习惯了奶茶店种种乱象的存在。
去年蜜雪冰城刚在一线城市走红的时候,很多人评论说,“蜜雪冰城不嫌我穷,我也不嫌它土。”
廉价的奶茶粉、果浆糖浆的盒子明晃晃地摆在店里,从不掩饰自己家很多勾兑产品、用料远不及大牌高端的事实。
但跟高端大气上档次、仿佛每杯奶茶都要讲一个中产故事的大牌奶茶比起来,这样明码标价的粗糙,反而让打工人心生宠溺。
在精致生活的大梦里转了一圈,发现还是消费下沉更适合自己。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谓的小城山寨多,其实也是同样的故事。
小城“包容”奶茶店乱象的原因,就像CBD里月薪过万的打工人也会爱上蜜雪冰城一样。
相比起广告图片里那华丽而昂贵的诗与远方,下班路上真正想要的不过是喝杯茶而已。
茶开放加盟了。
近日,在众多媒体的问询下,喜茶回应称:“确实正准备在非一线城市以合适的店型开展事业合伙业务,将会在品牌、产品、品控、食安、营运、培训、供应链等方面为事业合伙人提供支持。”
开放加盟,是喜茶在融资未到、现金流紧张之下的无奈之举。
一向主打高端,对外宣称“不加盟”的喜茶,终于还是妥协了。
喜茶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开放加盟?
喜茶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加盟的吗?
喜茶的加盟条款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创业邦采访了多位加盟领域的专家,试图了解喜茶向加盟“妥协”的前因后果。
现金流吃紧,开店速度放缓
疫情对中国的线下业态造成了严重打击,喜茶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之前几年开店迅速的喜茶,今年的门店数量正在减少。
久谦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底,喜茶门店数量为865家,到2022年10月,门店数量为845家。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门店数量减少了20家。
窄门餐眼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11月以后,喜茶开新店的数量不断减少,到了2022年5月更是只有不到10家新店开出。
拓店速度减缓背后,反映的是喜茶营收的不振和店铺坪效的大幅降低。
记者根据网络上媒体推算的喜茶历年来销售数据,结合久谦中台里喜茶2021年、2022年的销售数据,将喜茶2018年至2022年10月的销售数据整理成了图表。
数据显示,2022年前10个月,喜茶的销售额只有39.12亿元,照此预估,喜茶2022年全年的销售额也只有46.94亿元,不及2021年的53.52亿元。
如果年底的两个月不出现奇迹,喜茶将出现近些年来的首次营收下滑。
雪湖资本在刚刚发布的《瑞幸咖啡投资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关于竞品公司的数据,他们发现,瑞幸和星巴克的年对年购买频次总体是增加的,而喜茶和奈雪的用户是流失的。喜茶的用户留存率低于星巴克和瑞幸,其长期留存只有6%。
为了留住老客户、也吸引更多新客户,喜茶选择了降价。今年2月,喜茶针对其全线产品进行了一轮降价,不仅承诺“告别30元”“今年所有产品不涨价”,有些单品更是降至10元以下。
除了降价,喜茶还通过关店的方式,挽救现金流。
今年以来,喜茶在福州、长沙多地陆续关店。今年5月,喜茶福州东区连关两店,福州东二环泰禾广场喜茶宣告结业,而在此之前,去年开业于宜家荟聚的喜茶也宣告闭店。今年6月,喜茶关闭了长沙的第三家门店——大悦城店,该店开业不足一年。11月7日,喜茶在福建的第一家门店——厦门万象城店,也宣布关闭。
然而,降价和关店的举措似乎并未能挽救喜茶低迷的营收——久谦中台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以后,喜茶的店铺坪效就一路下跌,从去年年中的4461元/平方米下降到了今年年中的2793元/平方米,甚至最低还达到过2340元/平方米,相比去年几乎腰斩。
不仅如此,处在营收低迷时期的喜茶,还在今年年初曝出了裁员的消息。
今年2月,有喜茶员工在脉脉上爆料:“我们部门裁员超过50%,有些同事才刚进公司一个月就被裁了”。有其他员工在评论区回复:“这次裁员基本都是职能部门,最可怜的是下半年入职的伙伴,直接试用期不过”。
裁员、关店、营收下滑、坪效减半……原本以“不加盟”的高姿态著称的喜茶,已经来到了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向左,是继续维持作为“高端奶茶”的高姿态,坚持直营、不搞加盟;向右,则是引入加盟商、重整组织架构的艰难求变。
喜茶选择了后者。
现实残酷,喜茶不得不妥协。
加盟门槛高,一般人开不了
在回应放开加盟之后,喜茶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公众号菜单栏开辟了“事业合伙”入口,并发布了事业合伙细则。在细则中,喜茶对事业合伙人的学历、从业经验和资产水平都做出了要求:大专以上,5年管理经验,资产100万元。除此之外,候选人还要“愿意接受三个月的全职培训及考核,成为合伙人后仍能保持初心,亲自参与门店经营”。
喜茶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合伙人要“亲自参与门店经营”呢?这和奶茶行业中一个固有的问题有关——很多人只是以“出钱不出人”的方式加盟奶茶店,交完加盟费、做完装修、招完员工、买好设备和原材料之后,就把店铺交给员工打理、自己走人了。
同样身处新茶饮行业的“古茗”就吃过这样的亏。
“我们在从第10-300家店的阶段,有一个富二代来加盟了我们,他学历很好,当时我们很惊喜能吸引到这样的加盟商”,古茗老板王云安在一次和小马宋的对谈中表示,“他交完钱、装修完店之后就不管了,那家店也因为老板不上心,很快就倒闭了。”
此后,古茗制定了堪称“行业内最严格”的加盟政策,不仅要求加盟商在开第一家店、第二家店的时候完全在店进行基础操作,更是提出了在开第三家店的时候“全职负责门店经营”的要求。
有试图加盟过古茗的人表示,古茗的加盟商面试筛选极为严格,“几乎是100个人里选一个,比高考还难”。
严格的加盟商筛选机制确实为古茗带来了更好的结果,体现在生意上,是6000多家的加盟门店中,仅0.13%的闭店率。
作为新茶饮行业的头部企业,喜茶对加盟商筛选的严苛程度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业内人士将喜茶加盟政策中的“愿意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全职培训及考核”解读为“优先对内部员工开放”,毕竟,内部员工最符合“三个月以上全职经验”的要求,也是最熟悉喜茶管理规则和茶饮制作流程的人。
“喜茶把加盟机会优先开放给内部员工,是非常聪明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优秀特许品牌评委、广度顾问创始人韩雨廷说,“加盟和直营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一个原来只做直营的品牌要转型做加盟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做调整,有很长的路要走,譬如当年的周黑鸭。喜茶优先选择内部员工作为加盟商,节省了培训、管理成本,有效弥补了其加盟支持体系的不足,成功率会比较高”。
韩雨廷提到,“加盟商的存活率”是衡量一个加盟品牌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喜茶优先选择内部员工作为合伙人,提高了加盟商前期的存活率,有利于后期吸引更多的加盟商,降低闭店率。
在内部员工之外,喜茶更想要的,是有一定资产和人脉的加盟商。
尽管喜茶在其事业合伙细则中给出的费用是41.3万,但是这并不包括房租、人员工资和材料费用。如果要在当地最好的商场开一家面积50平的店,那么至少要准备每个月3万的房租和2万的工资开支,再加上水电、原材料、营销等开支,想加盟一家喜茶,至少要有100万-200万的资产,和能拿下当地最好商场的资源和人脉。
图片来源:喜茶微信公众号
在喜茶开放加盟之后,很多媒体认为,喜茶要开始对标蜜雪冰城,走下沉路线。然而,加盟行业专家、加盟评论主理人龙真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喜茶最多也就是下沉到三线城市,不可能继续再去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城开店,和蜜雪冰城这种广泛开在县城、乡镇的品牌没有可比性。
“喜茶毕竟还是一个高端奶茶品牌,即使降价之后其价格水平还是要比蜜雪冰城要高出很多。它开放加盟,更多是店型和战略的变化,而不是从高端品牌向中低端品牌的变化。”龙真说。
喜茶目前有四种店型,分别是以线下点单为主的标准店、以茶饮+面包为主的热麦店、超大面积且供应部分酒水的LAB店,和以线上点单+自提柜为主的GO店。
这其中,热麦店和LAB店均设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022年中,由于烘焙所占面积过大、营收不足以覆盖成本等原因,喜茶已经关闭了华东地区所有的热麦店。其在一线城市大型商场内开的LAB店由于白天需求不足、需要申请酒类执照等原因,运营情况也不如人意,目前只有广州、深圳和上海的LAB店还在运营。而仅2021年一年,喜茶就开出了200多家主力店GO店。
店铺的面积和运营效率,是决定一家门店是否能够盈利的关键所在。喜茶砍掉热麦店、LAB店,扩大主力店和GO店的举措,也是出于大店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的因素。
因此,龙真建议想要加盟喜茶的人谨慎开大店,最好选择40-50平的标准店铺,并且一定要开在当地最好商场和购物中心的一层,最好挨着哈根达斯开。如果要开写字楼和社区店,那么最好开小店,并且要挨着星巴克开。
而对于喜茶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开放加盟的原因,龙真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喜茶目前的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商场店,很难全面覆盖写字楼和社区店。但是从数据上看,其写字楼和社区店的营收增长并不慢,有些甚至超过了商场店。通过动用加盟的力量来覆盖喜茶目前薄弱的写字楼和社区,是喜茶战略的下一步。
记者从“窄门餐眼”小程序上发现,目前,喜茶有77.66%的店铺都是商场店,而且绝大多数店铺都开在商场的一层。
而未来,喜茶必然要砍掉一批成本高、不赚钱的商场店,将店铺更加均匀地分摊到写字楼、社区中去。依靠加盟商,是喜茶能够最快实现此战略布局的唯一途径。
加盟喜茶能赚钱吗?
即使设置了严格的加盟筛选标准,想要加盟喜茶的人仍然有很多。毕竟,喜茶在奶茶行业有足够的品牌号召力。
那么,在三线城市加盟一家奶茶店,真的能赚到钱吗?
为了研究在三线城市加盟一家喜茶店的合理性,记者拜托一位在浙江湖州的朋友,做了一个小调研。
这位朋友在一个周四的晚上去了喜茶湖州东吴银泰城店,在晚上关门前的8:20和8:50各买了一杯喜茶,单号分别是8217和8219。也就是说,在工作日里,喜茶平均每天能卖出200多杯奶茶。以25元的平均客单价算,一个三线城市喜茶店工作日的单日营收约为5000元,如果按照工作日客流量是周末的60%来计算,那么周末喜茶的单日营收约为8333元,照此就可以算出单周收入约为41700元,单月收入约为16.7万元。
通过询问店员得知,喜茶工作日一天的营业额在12000元左右,周末的单日营业额在18000元左右。这很有可能是加上外卖之后的总收入。(以上案例是在一个富裕的三线城市的样本,不具备普遍性)。
长期以来,国人对加盟店的信任不足,品牌开放加盟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割韭菜。
但参考成熟市场的餐饮赛道,纯直营的成功品牌其实并不多。
最近几年,中国的供应链越发成熟高效,数字化等管理手段也逐步解决了此前总部对加盟店控制力弱的顽疾。
加盟店,正在逐渐变成一门好生意。
本文源自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