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宝山岩”,又名“董内岩”。在思明区金榜南路1号,旧属禾山梧村社董内。以岩形肖“向天狮”,为禾岭十八狮之一,其地复称“社后向天狮”。传说明末里人吴善士掘土得宝,因就地建寺供佛。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有光隐和尚竹杖斗笠,飘然飞锡,数年间重兴梵宫柰苑。平日除诵经修持外,率徒穷耕力食,不与人世争名利,独著高风。
释光隐积46年衣钵之资购置田园,以为本岩子孙斋粮。岩左后方有“圣泉”石刻,岩下石罅中清泉涓流,据清乾隆《嘉禾名胜记》载:“宝山岩……地甚幽僻,旁有泉,曰‘圣泉’,相传宋幼主尝掬饮之。”岩后山有古道,清嘉庆二十五年(1815),乡人张永标出资修造,自董内岩边起,至向天狮山后止,并自为题记,勒石于后山“古道春荫”附近崖石上。寺后有天然洞穴名“白云洞”,为历代高僧隐居静修之所。
民国十六年(1927),退位总统黎元洪应宝山岩住持释明心之请,为题“白云洞”。在此前后,十方善信鸠资重修。二十八年,释妙正皈依曹洞宗觉斌和尚,为岩寺主持。时住寺僧侣1人,居士1人,佣工1人,寺院占地566.75平方米。后来转换为黄檗宗僧人住持。
1991年市政府批准为开放寺庙,翌年划拨近5000平方米为修复用地。
1994年,台湾香光尼众佛学院院长比丘尼悟因尼师捐赠人民币200万元,建造紫竹林寺大雄宝殿。
1996年市政府复拨2000多平方米山地,作为闽南佛学院尼众部配套设施用地,新加坡、香港钟氏家族钟江海、钟明辉、钟辉煌、钟琼林、钟顺德及其夫人钟陈淑琴诸大德居士捐赠人民币650万元,肇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法师楼、常住楼、五观堂等5座楼房。
1998年,钟氏家族又捐款200万元,建造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学院图书馆。至是,作为闽南佛学院尼众部紫竹林寺占地总面积17800平方米,严严翼翼,蔚然大观。
新建紫竹林寺是一座园林式的寺院和学院,周围重岗叠阜,凤翥龙蟠,满山相思丛生,树茂林密。大雄宝殿高踞山阿,坐东朝西,五开间五进深,外表歇山三檐三层,实则两层,雄伟豪迈。
大殿之右为钟林美楼,即学院后勤部法师楼,3层,东端一亭屹立;大殿之左为钟叶荣华楼,即学院尼众学员宿舍楼,4层;宿舍楼南侧为钟林俭楼,即学院教学楼,曲尺形,三层,两端层层收分,三楼之上加盖廊亭。宿舍楼与教学楼之间为宽敞的庭院。
山门左上方为钟王丕楼,即任课教师宿舍楼,四层;山门通大雄宝殿是一条有三级台地数十级踏步递进向上的台阶,台阶左侧钟林快楼依山而建,前部四层,后面两层,色彩明快。台阶右侧为学院五观堂,上下两层,利用山势地形构建。
>< class="pgc-img">>十一篇:一心向党胡苏明
胡苏明(1897-1980年),学名胡本树、胡澍,祖居六安县张家店胡家大湾(今属金安区),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封建地主阶级家庭,经过学习马列主义,摆脱了自己的剥削家庭,献身革命事业,遭受挫折后也从不灰心,仍继续为党做了许多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革命事业。
接受新思想 从事学生运动
1914年,胡苏明在六安第二高小读书,毕业后与三兄胡浩川至安庆求学,与蒋光慈等同学热爱阅读进步刊物,因而觉悟不断提高。1917年2月,胡苏明由安庆前往芜湖五中,受到进步教师刘希平的钟爱和帮助。
五四运动爆发后,五中学生群情激愤,推选了胡灏(繁昌人)、胡苏明(胡澍)为代表到各校联系,由五中起草宣言、通电、口号、请愿书等,至7日上午,各校学生2000多人上街游行。游行后为了开展学生工作,团结战斗,组织了芜湖市学联和学生会。各校设学生分会,胡苏明任五中第一任学生会长。学生会组成后,响应全国大罢课,开展爱国宣传,抵制日货,检查日货,捣毁抵制封存日货的商会,痛打反动商会会长汤善福,响应上海罢课、罢市、罢工,使芜湖市社会运动迅猛向前发展。
追求真理 投身革命
胡苏明于1920年至1921年在上海大同学院外国语学院学习。1922年春,胡苏明返回家乡六安,与旅外学生许继慎、王逸常等参加六安三农学生发起驱逐六安县知事骆通的运动,取得胜利。十月,胡苏明在六安城关创办进化书局,大量发行民主主义和新文化运动的书刊,传播马列主义和民主思想。1926年至1927年在武昌举办的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任秘书时,由分队长共产党员张赤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回芜湖市继任秘书,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同年,蒋介石“四一二”叛变,派人到芜湖市清党时,党组织为了有计划的撤退,派胡苏明回六安开展党的工作。
当时在上海、武汉、芜湖等地的六安籍党团员周狷之、储克盛、桂伯炎、吴岱新、毛正初、吴曙光、吴干才、王立权、胡苏明等二十多人先后被派回六安,全县计有党团员三十多人。1927年秋,在六安城关西门外紫竹林小庙内成立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胡苏明任书记,委员有胡苏明、储克盛、周狷之、吴干才、桂伯炎五人,侯补委员有吴岱新、蔡蕴珊二人。会上分析了革命形势,讨论了当前工作,并决定利用文化教育机关作掩护,进行党的工作。从特区委成立到10月份,皖西地区在特区委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特区委改组了国民党县党部(胡苏明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同时还领导了六安黄烟工人四十五天大罢工,号称挂创斗争,使罢工取得胜利,增加了工人工资,改善了工人生活和待遇。特区委对青年、妇女、学生运动也十分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
遭受挫折 一心向党
1927年8月底9月初,六安白色恐怖开始严重起来。为了斗争需要,特区委决定:将胡苏明的书记长让给国民党员涂行健,特区委的同志有计划地转入地下,打入文化教育界,以正当职业为掩护,就地开展农民运动。
1928年2月,胡苏明到六安石河子第二小学教书,后又至安徽省国民党省党部办的省农民协会任委员兼秘书等职,担任讲授农运课。12月,国民党要逮捕胡苏明交代共产党的活动。胡苏明不得巳前往北平,友人汪少伦为其安排到北平市党部训练所任指导员、总务科主任等职。后在北平也无法存身,于1929年9月留学日本,在明治大学专科挂名学习一年。1930年8月回国,先后在无为中学、芜湖第二女中、六安县中等任职。胡苏明专心从事教育工作,但其内心仍然希望共产党发展壮大,能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1929年夏,桂尊夏(即桂伯炎)曾前往胡苏明家,告以党的经济特别困难,胡苏明便将卖田的数百块银元予以资助。
受党委托 为国奋战
抗战期间,六安城人民由于日寇的侵略,国民党的残暴统治,地主豪绅高利盘剥,加之土匪蜂起,日夜抢掠,广大劳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六安县委遵照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配合新四军四支队,搞好与国民党政府的统战工作,领导全县人民坚持抗战。县委决定以张家店为重点,建立抗日政权,整顿地方秩序,开展抗战工作。
1938年8月,县委书记程明远及田兰田、罗平、储鸣谷等同志,动员张家店区有影响的人士胡苏明出任张家店区区长。胡苏明在民族危亡国家遭难之际,不畏艰险,毅然响应党的号召,出任张家店区区长,及时召开全区抗日保家的动员大会,到会代表一百余人,一致通过了“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石田担稻(即种一石田交一担稻,佃田由地主交)的经济政策。胡苏明在党和新四军四支队、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武装部队袭击日寇,在青山附近缴获日寇抢劫百姓的耕牛、鸡、鹅等,并不断袭扰日寇据点,弄得日伪军昼夜不安,不敢轻易下乡骚扰百姓了。张家店区还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仅从区三个大队中就由程明远挑选百余人、枪,组成新四军四支队第一游击大队。同时,还为新四军四支队筹粮筹款,有一次就送出大米三百余石支援新四军抗战。
从1938年12月开始,胡苏明先后在六安县中、六安毛坦厂的安徽省立三临中、六安中学等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至1949年在六安中学任校长期间,曾再次接受党的领导,与中共六安三分区三地委副书记唐晓光联系,与我地下工作人员徐放配合,做六安的上层人士统战工作,并积极搜集皖西方面的情报,动员师生护校,抗拒蒋介石反动政府动员学校向江南迁移的阴谋。
1947年9月2日刘邓大军第一次解放六安和1948年12月3日第二次解放六安县城时,六安中学师生在胡苏明校长和徐放的指导下,上街贴标语、搞宣传,欢迎解放军进城。特别是1948年12月4日敌人又返回六安,我解放军部队作战略转移时,胡苏明动员了省中、县中师生一百多人在解放军部队掩护下,到毛坦厂、晓天参加革命工作,号召全省教育界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迎接解放。
< class="pgc-img">>(来源:区委史志室)
< class="pgc-img">>十二篇:为党献身储克盛
1928年春,1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当地农民聚集在六安东河口镇关帝庙万年台,沉痛悼念为革命事业英年早逝的中共六安特区委的创建者之一、特区委委员储克盛同志。
储克盛,原名储德,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人,1907年农历六月出生于一个地主豪绅家庭。1924年在广城中学毕业,随同乡进步青年胡浩川、胡苏明去芜湖,入新民中学求学。储克盛在新民中学读书期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储克盛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宣传革命,组织农会。他在自家村庄后面的山岗上悬挂红旗,召集群众开会,参加者多达百人。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北伐进驻六安,军长柏文蔚曾通电反蒋,且与共产党关系较好。一些共产党员策动国民党左派人士成立了国民党六安临时县党部,形势对革命有利。此时,储克盛从芜湖回到六安,临时负责六安党的联络工作。他发展了高白明、朱孟仁等人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布置高、朱到南官亭筹建国民党区分部,利用国民党的合法地位进行革命活动。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民党右派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共产党员胡苏明、毛正初、吴岱新等人相继从外地回到六安家乡开展工作。7月底,储克盛从芜湖带回中共安徽省临委关于建立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的指示。8月,在六安城关西门外的紫竹林小庙里,召开党员会议。会上,宣布省临委关于成立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代号陆平)的决定及其成员名单。“区委为胡苏明、周狷之、储克盛三人”,胡苏明任书记,储克盛任组织委员兼交诵员,周狷之任民运委员。中共六安特区委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四县党的工作。这次会上,还成立了共青团六安特别区支部(代号陆富英),施新民任书记,储克盛为委员。会议决定党团员分别到城乡进行隐蔽活动,扎根工农群众之中。中共六安特区委的成立,标志着六安从此有了党的领导核心。
期间,储克盛同胡苏明、周狷之等人紧紧抓住蒋介石还未插手皖西的有利时机,利用柏文蔚与蒋介石的矛盾,争取驻皖西的三十三军中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胡苏明、储克盛、周狷之等人通过各种关系,争取改组国民党六安临时县党部,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以取得合法身份开展革命工作。在三十三军和县党部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积极配合下,国民党六安临时县党部发表了以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改组宣言。胡苏明、储克盛、周狷之等人利用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和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一师政治部联合举行庆祝北伐胜利的活动,处决了杀害革命者的凶手等反动头面人物,伸张了正义,打开了局面。储克盛还参与领导了六安城关黄烟工人45天的罢工斗争,取得了工人阶级向资本家进行有组织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储克盛除参加六安城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工作之外,还具体负责六安南乡农村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同年9月,储克盛在东西两河口一带发展党员7人,建立了毛坦厂党支部,其弟储克明任支部书记。储克盛在毛坦厂、李家冲、朱砂冲等地组织劳农联盟(后为农协),任负责人,发展会员200余人,发动农民进行抗租抗债斗争,吸收其中优秀分子入党,为武装暴动作准备。10 月,全县先后在苏家埠、毛坦厂、河西等地建立党支部3个,中共党员有44人。是年八九月间,六安城乡革命斗争获得了蓬勃发展,是中共六安特区委胡苏明、储克盛、周狷之等坚持正确方针的结果。
1927年9月底,柏文蔚的第三十三军被调离六安,国民党省党部清党委员毛子敬等人来六安进行“清党”,白色恐怖严重起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储克盛同胡苏明、周狷之等人研究决定除留少数没暴露身份的党员坚持城区斗争外,大部分同志撤往农村,以合法职业为掩护,开展工作。中共六安特区委撤出城区不久,在苏家埠黄莲寺召开会议,汇报各地情况,研究活动措施,并由储克盛将六安情况向中共安徽省临委汇报。储克盛从省临委回来后,在胡苏明家召开党员会议,传达了省临委关于立即组织暴动的指示。在讨论中意见分歧,大多数同志认为六安目前革命力量薄弱,不具备武装暴动的条件,不能立即暴动。会后,胡苏明亲自写报告给安徽省临委,请求改变决定,暂缓暴动。同时,组织党员分赴各地,积极创造暴动条件。1927年11月,中共皖中特委书记周范文来到六安,在白浒圩召开党团员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党员向群众进一步宣传武装斗争的思想,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会后储克盛返回六安南乡,积极进行武装暴动的宣传发动工作。
1928年1月,储克盛因长期劳累过度,原患痨病病情加重,不幸逝世,时年21岁,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六安党组织的创建和农民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把青春献给党的事业,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 class="pgc-img">>(来源:区委史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