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台海网
台海网12月1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陈捷林彬彬通讯员湖法/文杨希/漫画)“察理王子”与“茶理王子”,两个“王子”仅一字之差,读音也一样,到底谁是真的?
近日,湖里区法院发布了这样一起侵害商标权纠纷,同为奶茶品牌,较早获得商标注册核准的“察理”起诉“茶理”以及加盟门店,要求赔偿。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官司:“察理”诉“茶理”,究竟谁是真的?
原告南宁市察理王子餐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察理公司”)起诉称,作为奶茶连锁品牌,“察理王子”于2012年创立,目前加盟门店超过600家。
品牌创始人于2012年申请注册“察理王子”商标,2013年6月获得核准。后经授权,察理公司拥有该商标的排他使用权。
2018年,察理公司发现某公司注册了“茶理王子”商标,因此针对“茶理王子”商标申请宣告无效,获得支持。2020年3月,中国商标网刊登了相关公告。某公司不服,提起诉讼,历经法院一审、二审,最终败诉。
2021年11月20日,中国商标网再次公告宣告“茶理王子”商标无效。
但是,厦门茶理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茶理公司”)发展的加盟门店依然存在,蓝某餐饮店加盟后还在外卖平台上推广。
焦点:是否构成侵权,该不该赔偿?
察理公司认为,其商标权受到了侵害,要求茶理公司和蓝某餐饮店承担侵权责任。
面对起诉,两被告均认为自己获得授权,不构成侵权。
案件审理时,茶理公司反驳说,其于2019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从某公司获得在福建省内使用“茶理王子”商标以及授权第三方加盟门店使用该商标的权利,推广特许经营加盟模式。
茶理公司认为,在“茶理王子”注册商标公告宣告无效前,他们没有侵权;而在商标宣告无效后,众多加盟店的商标替换工作也需要一定时间。
蓝某餐饮店则表示,在2020年10月加盟时,曾看过“茶理王子”商标证书和授权合同,共花费12万余元加盟。商标宣告无效后,门店积极配合,采取先遮蔽、后替换的形式,已完成店招、物料的变更。
判决:
读音相同文字相近
容易混淆构成侵权
湖里区法院一审认为,“茶理王子”与“察理王子”商标仅一字之差,读音相同、文字构成相近,且使用在同一种类或类似服务上,公众容易混淆。蓝某餐饮店在店招上使用“茶理王子”,并在外卖平台推广,在奶茶杯等物料上使用“茶理王子”标识等行为侵害了察理公司的商标权。早在2020年3月27日,中国商标网就已刊登相关公告。而在2020年10月,商标权利有争议、不稳定的状态下,茶理公司仍与蓝某签订加盟协议,蓝某餐饮店也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依据法律规定,商标宣告无效,该商标专用权视为自始不存在。因此,两被告的抗辩不成立,茶理公司应与蓝某餐饮店承担共同侵权的责任。
最终,法院综合考虑权利商标的知名度、影响力、蓝某餐饮店的经营地点、经营规模和侵权行为的持续时间,一审判决要求茶理公司、蓝某餐饮店赔偿察理公司经济损失8000元。二审法院也维持了一审判决。
源:南国早报
“察理王子”与“茶理王子”
同为茶饮料销售品牌
两个“王子”读音相同
文字构成仅有一字之差
到底谁才是真“王子”?
8月7日,南宁市察理王子餐饮有限公司收到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法院判处“茶理王子”其品牌所属公司江西金楚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赔偿南宁市察理王子餐饮有限公司各项经济损失共890.8万元。
“茶理王子”复制“察理王子”模式?
据了解,作为奶茶连锁品牌,“察理王子”由品牌创始人吴隆中于2012年创立,并于当年申请注册商标,2013年6月获得核准,目前已在广西、广东等地拥有600多家加盟门店。
后经授权,南宁市察理王子餐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察理公司”)拥有“察理王子”商标的排他使用权。
2018年前后,察理公司的加盟商反映,有“茶理王子”奶茶品牌复制模仿“察理王子”的经营模式。“当时江西有客商想加盟,结果发现他们当地也有和我们品牌读音一样的品牌,就发图片过来问是不是同一家。”察理公司总经理陈荣辉向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介绍,经过对比,他们发现“茶理王子”品牌不仅与“察理王子”品牌在文字构成、称呼等方面相近,加盟店装饰上还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陈荣辉表示,察理公司多次要求“茶理王子”所属公司江西金楚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楚公司”)停止侵权行为无果后,于2018年9月对“茶理王子”商标提出无效宣告申请。
裁定茶理王子商标在餐饮服务上无效
2019年10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裁定,认定“茶理王子”商标与“察理王子”注册商标在文字构成、呼叫等方面相近,指定使用在餐厅、咖啡馆等服务类别相同或相近似,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或误认,宣告“茶理王子”商标核定使用在餐厅、咖啡馆等服务上无效。金楚公司不服提起诉讼,2021年10月18日,经过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裁定。
在此期间,金楚公司仍继续复制模仿“察理王子”经营模式及品牌,明知其商标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仍以远低于察理公司加盟费的模式吸引加盟商发展加盟店,导致察理公司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区难以发展加盟商。察理公司认为,金楚公司的所作所为,导致其商标权受到侵害,因此向法院起诉,要求金楚公司承担侵权责任。“他们做得太恶劣,如果早点找过来道歉、和解,也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陈荣辉表示。
“察理王子”获赔890.8万元
针对察理公司的侵权指控,金楚公司抗辩称,“茶理王子”商标受让于他人,不存在攀附“察理王子”注册商标商誉的故意,且“茶理王子”的设计与“察理王子”存在差异。另外,金楚公司经营“茶理王子”奶茶连锁服务获得了很多荣誉,在“茶理王子”商标被宣告无效后,金楚公司已重新设计经营标识,因此金楚公司不存在侵权的情况。
法院认为,金楚公司作为茶饮料的经营者,在明知“察理王子”注册商标已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情况下,仍在茶饮料销售服务及加盟商推广时使用与之相近似的“茶理王子”标识,会导致消费者对察理公司与金楚公司提供的服务来源产生混淆,或认为二者有关联,从而产生关联关系混淆,该行为构成对“察理王子”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
综上所述,8月4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案进行一审判决,判处金楚公司赔偿察理公司经济损失885.6万元,维权合理费用5.2万元。
8月14日,记者就此事多次致电金楚公司,该公司招商部经理以不方便为由婉拒了采访,公司前台工作人员表示会上报,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有回应。
专家说法
针对这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案,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陈星教授认为,“察理王子”注册商标已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茶理王子”标识与之相似,会导致消费者认为二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从而产生混淆,侵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茶理王子”与“察理王子”读音相同、文字构成相近,并且同样使用在咖啡馆、茶馆、饭店等服务领域,容易误导公众,本次判决高额赔偿利于震慑此类仿冒行为。
< class="pgc-img">>单店自发到总部统一布局,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24小时营业的行列中。
日前,霸王茶姬宣布广东部分门店延长营业时间,同时打造首个24小时营业门店。据悉,此次公布延长营业时间的门店共有12家,分布在广州、东莞、江门、深圳、惠州5个城市。
01■
奶茶店每天营业最少12小时
现在开通24小时营业的咖啡、茶饮品牌并不在少数,打开外卖平台搜索24小时营业奶茶店,立即弹出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茶颜悦色等一长串名单。
像霸王茶姬这样直接由总部官宣开通24小时营业的门店还是少数,多数门店还是加盟商自己“自觉自愿”的。
霸王茶姬
>江苏淮安一蜜雪冰城加盟商陈先生已经在当地开了7家连锁店,是当地第一批开通24小时营业的奶茶门店。
因为当政府为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需求,政府出台了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陈先生随着大趋势走将部分门店改成24小时营业,也吃到那一波红利。
目前,陈先生门店已经形成一群固定的“深夜奶茶群”,无论外卖单还是门店业绩都达到了新高,常常到了凌晨1点钟,店内还能满座。
蜜雪冰城
>据美团外卖所提供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平台上奶茶门店的平均营业时间超过12小时,其中超过16个小时经营时长的奶茶店数量同比增长12.5%。
延长营业时间的门店在美食街最常见,特别是饮品、烧烤、夜宵扎堆的地方,几乎会比着谁最后关门。
“24小时营业,现在的奶茶店已经这么卷了吗?”“是什么信念让他24小时卖奶茶?”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留下了各种疑问。
02 ■
写字楼下的深夜奶茶店
生意最好
现在,奶茶店24小时营业更多的是单店式的“个人行为”,品牌根据单店具体情况设计单独的经营模式。
其中最出名的如深圳饮品网红店813芭依珊,在1983创意小镇开的连锁店,号称“宇宙最大奶茶店”。单店面积6000平米全天24小时营业,虽然性价比不高,但并不妨碍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
813芭依珊
>南宁的察理王子也曾试水过24小时营业,首家24小时营业门店在当地开业第一个月营业额增长近6成,其中,零点至早9点的营业占比约为23%。
除了过“夜生活”玩家外,还有不少“打工人”用来续命。美团数据显示,夜间时段(22:00-4:59)打工人在写字楼或园区所下的订单占比为9.8%,远远高于占比1.9%的早餐时段。
察理王子
>03■
60%的消费在晚上发生
严格来说,真正把24小时营业跑通的可能只有便利店、药店等少数几种行业。在消费场景变化、人工成本增加,以及互联网和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下,24小时营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95后、Z世代是夜间经济的主力军。发展“夜间经济”成为各地释放消费潜能重要举措。
夜间消费的旺盛需求,催生了越来越多的24小时经营业态。夜间经济的发展为不同业态的创新和活力提供可能。企业也在加速转变经营理念,为不同群体、不同场景提供精细化服务。
越来越多奶茶店24小时营业
>短期来看,延长营业时间可以带来一定的效果,还不能成为长期成功的保证。品牌要长期经营,无论是产品搭配、员工的安排,甚至是周边消费者的洞察,还有许多道题要破解。
现在也没到24小时经营“验证成功”的地步,目前的一些有效的案例,也是建立在有限竞争、特定场景的基础上。没有全局性的规划和应对措施,盲目地进入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困难,大家也都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