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时间有一家海外石油加油站在广州开了,油价直降1块6,很多朋友就觉得“两桶油”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实际上这个加油站,也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外资加油站,其实是个国企。
工商是有资料的,这个加油站所有者是广州二运集团,海湾石油没有入股,只是品牌授权而已。
外资加油站入华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简单。
外资加油站直到现在才入华吗?
- 外资加油站早在1924年就已经有了
第一个问题,外资加油站是不是直到现在才入华的。不是。
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加油站,其实就是外资的。 1924年,美孚石油在上海四川中路开办了全国第一座,公共商业加油站。同年,黄埔军校才刚刚成立,感受一下。
不过这个加油站很小的,只有两个小油罐和一台手摇加油泵,这个和肯德基的甜品站差不多,就一个屋子,一台冰淇淋机,顶多有个可乐卖,比较简单的。
- 我国01年才开始允许外资投资加油站
一直到194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才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家正式的国营加油站,比外资加油站迟了24年。
解放之后,能源行业是国家统一管理的,也就没有外资加油站这个说法了。
一直到2001年,我们中国为了加入WTO,承诺开放成品油零售批发市场,壳牌、BP、道达尔,这些外资石油品牌,才被允许进入国内。
- 外资加油站在中国限制非常多
但是这些外资品牌一般都是以合资形式出现的,你比如说BP,在浙江是和中国石化合作的,在广东是和中石油合作的。
壳牌在陕西,是和当地的延长石油合作的,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加入到WTO的时候留了一手,保留了特别条款。
这个就有点像你参加各种抽奖活动,下面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什么所有,这种霸王条款有点像。
- 数量限制取消后外资品牌发布扩张计划
根据200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同一外国投资者设立的连锁加油站,如果超过30家分店,必须由中方控股。
说人话的意思就是,你来小搞搞是可以的,你想要猛着干,你要分我国家多一点。
这个数量限制取消了,各种外资品牌也纷纷发布扩张计划。
壳牌,壳牌中国打算2025年,新增2000座加油站,业务规模扩张3倍。
外资加油站能不能打破两桶油的垄断?
对我们用车的人来说,关心的是什么,外资能不能打破两桶油的垄断。
- 外资加油站的利润空间有限
洋品牌加油站确实会变得更多的,但是油价不会从8块变成5块钱的。洋人也是做生意的,他们不是来开福利院的,也不是给全国人民发红包的。
即使降价1块6毛钱的海湾石油,也只是用低价在打广告,赔本赚吆喝,3天之后也恢复正常售价了。
你想想,滴滴、优步刚出来的时候,优惠券很多的,打车不到5块钱,师傅已经拿了二十几了,后面烧钱烧不起了,一统江山了,就变成现在各种负面新闻倒是有了。
- 数据表明,优惠1.6元的油价是亏钱的
其实这个油,你优惠1块6毛钱,已经在做赔本生意了。
隆众资讯他有个数据,2018年上半年,国内92号汽油利润大概是,每吨1815块钱。
那么也就是说,每升就是1块3毛钱的利润,你1块6就是亏钱。
海湾石油加油站,它负责人也说了,他们这个油品采购渠道就是中石化,在成本和质量上也是没有区别的。
- 石油来源还是来自行业巨头
外资加油站,你为什么不把这种国外便宜的这种石油带进来。
他们不是不想这么干,而是根本做不到,只能从“三桶油”以及“地炼”里面进货。
这就好比现在的腾讯大王卡、阿里的蚂蚁宝卡,这些卡的号段实际上也都是从移动、联通这么买的,你想分这么一杯羹,就绕不开这些行业的巨头。
- 国外进口原油进行销售,条件十分苛刻
商务部《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企业想要从国外进口原油进行销售,条件是很苛刻的,说给你听听。
注册资本不能低于1亿人民币,年进口量要在50万吨以上,还要有一个库容超过20万立方米的原油油库。
这么一弄,外资企业很难拿到进口石油的代理权。
从三桶油买,其实就是被人家脖子掐着的那种感觉也差不多。
外资加油站的油会不会便宜?
- 外资加油站地段有限制
除了成本上有限制,外资加油站的地段也会有限制的。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加油站数量大概是10万座,外资加油站的数量只有2800座,3%都不到。
2800是什么概念,目前这个星巴克在中国门店的数量,大概是3500家,也就是说外资加油站比星巴克的数量还少那么一点。
这是因为国内加油站行业,已经是占山为王,这个茅坑占牢的这种意思了。外资加油站的扩张,也不会特别的一帆风顺。
- 山东省规定加油站的间距须符合要求
山东省有个规定,加油站实行总量控制,全省加油站年均增长不超过2%,所有新建和拆迁的加油站必须符合间距要求。
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买车限牌、买房限购道理有点像了。
这个间距的意思,就是你这个奶茶店,同样都叫做一点点,你就不能并排并开在一起,也不能互相抢生意。
- 因地段差,只能依靠低价来吸引顾客
外资加油站如果要扩张规模,就只能和现有的加油站进行合作,或者是收购民营加油站。
但是这个位置好的民营加油站基本上都被中石油、中石化收编了,就算位置相对不太好的,在山东的收购价也超过6000万。
这就导致新开的外资加油站一般都在市郊、郊区,都不太会在市中心的。
位置不太好,区域竞争力不太强,外资加油站,就只能依靠促销来吸引客户了。
- 外资加油站优惠力度不大,但促销频繁
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个海湾石油加油站,你恢复了正常售价之后,和广州当地的两桶油比比。
优惠也就是每升1毛钱左右,加个会员还能享受每升1块钱的额外优惠。
相比中石油、中石化的这种会员日,每升1块钱的优惠幅度不算高的,外资加油站的优势,就是做活动、搞促销更频繁一点。
- 服务好是外资加油站的另一个优势
外资加油站它并不依靠加油这一件事情来赚钱,他们最大的竞争力是非油业务,土话就是服务特别好。
根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的调查,北美、欧洲的这种加油站有40%到60%的利润来源什么,餐饮、汽车美容,这加油站里面的便利店零售业务。
这个服务一直是他们的老本行。拿壳牌来说,壳牌在浙江的加油站有个叫做爱心驿站的东西。
除了提供免费的什么挡风玻璃搞搞干净,还有什么洗衣机、微波炉、沙发,甚至有淋浴室可以洗澡。
- 就像吃火锅大多人爱吃海底捞
这个就好比同样是火锅,海底捞出名不是因为它超级比人家好吃,也不是因为它真的很便宜,是因为它服务特别好。
进门先问好,给你端茶送水,免费提供充电宝,看你一个人吃火锅还放一个玩偶陪你吃,手机掉进去还帮你捞出来,海底捞手机。
如果再去吃火锅,大多数人觉得如果味道差不多的话,有可能会更喜欢海底捞,外资加油站,差不多也就这意思。
- 外资加油站,家离得近可以考虑
总的来说,外资加油站,肯定是会多起来的,但不会满大街遍地都是,车子要加油的时候,至少多一种选择。
如果家里附近就有外资加油站,去加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体验,也比较划算。如果远的话特意去跑过去,我觉得不值得。
为什么私营加油站的油那么便宜?
油价越来越贵,92号也要8块钱了,加不起油了。
除了两桶油,我们也看到民营、私人加油站,有的8块、有的还便宜,到他那边说不定5块都不到。
这种油能不能加的?不是说便宜1块6就要亏本了,有没有什么猫腻?私人老板是怎么回本的,他们为什么还没有倒闭?
- 关键词:加油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加油」就可以了。
这车子油箱盖上写,请加95号以上汽油,95能不能加?一定要加98,还是加97,什么情况?
但这个我如果说写95,我把它加成92应付一下,车子会不会爆炸呀?如果坏,坏在哪里,如果想要它不坏,有什么办法?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加油」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段时间有一家海外石油加油站在广州开了,油价直降1块6,很多朋友就觉得“两桶油”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实际上这个加油站,也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外资加油站,其实是个国企。
工商是有资料的,这个加油站所有者是广州二运集团,海湾石油没有入股,只是品牌授权而已。
外资加油站入华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简单。
外资加油站直到现在才入华吗?
- 外资加油站早在1924年就已经有了
第一个问题,外资加油站是不是直到现在才入华的。不是。
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加油站,其实就是外资的。 1924年,美孚石油在上海四川中路开办了全国第一座,公共商业加油站。同年,黄埔军校才刚刚成立,感受一下。
不过这个加油站很小的,只有两个小油罐和一台手摇加油泵,这个和肯德基的甜品站差不多,就一个屋子,一台冰淇淋机,顶多有个可乐卖,比较简单的。
- 我国01年才开始允许外资投资加油站
一直到194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才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家正式的国营加油站,比外资加油站迟了24年。
解放之后,能源行业是国家统一管理的,也就没有外资加油站这个说法了。
一直到2001年,我们中国为了加入WTO,承诺开放成品油零售批发市场,壳牌、BP、道达尔,这些外资石油品牌,才被允许进入国内。
- 外资加油站在中国限制非常多
但是这些外资品牌一般都是以合资形式出现的,你比如说BP,在浙江是和中国石化合作的,在广东是和中石油合作的。
壳牌在陕西,是和当地的延长石油合作的,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加入到WTO的时候留了一手,保留了特别条款。
这个就有点像你参加各种抽奖活动,下面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什么所有,这种霸王条款有点像。
- 数量限制取消后外资品牌发布扩张计划
根据200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同一外国投资者设立的连锁加油站,如果超过30家分店,必须由中方控股。
说人话的意思就是,你来小搞搞是可以的,你想要猛着干,你要分我国家多一点。
这个数量限制取消了,各种外资品牌也纷纷发布扩张计划。
壳牌,壳牌中国打算2025年,新增2000座加油站,业务规模扩张3倍。
外资加油站能不能打破两桶油的垄断?
对我们用车的人来说,关心的是什么,外资能不能打破两桶油的垄断。
- 外资加油站的利润空间有限
洋品牌加油站确实会变得更多的,但是油价不会从8块变成5块钱的。洋人也是做生意的,他们不是来开福利院的,也不是给全国人民发红包的。
即使降价1块6毛钱的海湾石油,也只是用低价在打广告,赔本赚吆喝,3天之后也恢复正常售价了。
你想想,滴滴、优步刚出来的时候,优惠券很多的,打车不到5块钱,师傅已经拿了二十几了,后面烧钱烧不起了,一统江山了,就变成现在各种负面新闻倒是有了。
- 数据表明,优惠1.6元的油价是亏钱的
其实这个油,你优惠1块6毛钱,已经在做赔本生意了。
隆众资讯他有个数据,2018年上半年,国内92号汽油利润大概是,每吨1815块钱。
那么也就是说,每升就是1块3毛钱的利润,你1块6就是亏钱。
海湾石油加油站,它负责人也说了,他们这个油品采购渠道就是中石化,在成本和质量上也是没有区别的。
- 石油来源还是来自行业巨头
外资加油站,你为什么不把这种国外便宜的这种石油带进来。
他们不是不想这么干,而是根本做不到,只能从“三桶油”以及“地炼”里面进货。
这就好比现在的腾讯大王卡、阿里的蚂蚁宝卡,这些卡的号段实际上也都是从移动、联通这么买的,你想分这么一杯羹,就绕不开这些行业的巨头。
- 国外进口原油进行销售,条件十分苛刻
商务部《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企业想要从国外进口原油进行销售,条件是很苛刻的,说给你听听。
注册资本不能低于1亿人民币,年进口量要在50万吨以上,还要有一个库容超过20万立方米的原油油库。
这么一弄,外资企业很难拿到进口石油的代理权。
从三桶油买,其实就是被人家脖子掐着的那种感觉也差不多。
外资加油站的油会不会便宜?
- 外资加油站地段有限制
除了成本上有限制,外资加油站的地段也会有限制的。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加油站数量大概是10万座,外资加油站的数量只有2800座,3%都不到。
2800是什么概念,目前这个星巴克在中国门店的数量,大概是3500家,也就是说外资加油站比星巴克的数量还少那么一点。
这是因为国内加油站行业,已经是占山为王,这个茅坑占牢的这种意思了。外资加油站的扩张,也不会特别的一帆风顺。
- 山东省规定加油站的间距须符合要求
山东省有个规定,加油站实行总量控制,全省加油站年均增长不超过2%,所有新建和拆迁的加油站必须符合间距要求。
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买车限牌、买房限购道理有点像了。
这个间距的意思,就是你这个奶茶店,同样都叫做一点点,你就不能并排并开在一起,也不能互相抢生意。
- 因地段差,只能依靠低价来吸引顾客
外资加油站如果要扩张规模,就只能和现有的加油站进行合作,或者是收购民营加油站。
但是这个位置好的民营加油站基本上都被中石油、中石化收编了,就算位置相对不太好的,在山东的收购价也超过6000万。
这就导致新开的外资加油站一般都在市郊、郊区,都不太会在市中心的。
位置不太好,区域竞争力不太强,外资加油站,就只能依靠促销来吸引客户了。
- 外资加油站优惠力度不大,但促销频繁
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个海湾石油加油站,你恢复了正常售价之后,和广州当地的两桶油比比。
优惠也就是每升1毛钱左右,加个会员还能享受每升1块钱的额外优惠。
相比中石油、中石化的这种会员日,每升1块钱的优惠幅度不算高的,外资加油站的优势,就是做活动、搞促销更频繁一点。
- 服务好是外资加油站的另一个优势
外资加油站它并不依靠加油这一件事情来赚钱,他们最大的竞争力是非油业务,土话就是服务特别好。
根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的调查,北美、欧洲的这种加油站有40%到60%的利润来源什么,餐饮、汽车美容,这加油站里面的便利店零售业务。
这个服务一直是他们的老本行。拿壳牌来说,壳牌在浙江的加油站有个叫做爱心驿站的东西。
除了提供免费的什么挡风玻璃搞搞干净,还有什么洗衣机、微波炉、沙发,甚至有淋浴室可以洗澡。
- 就像吃火锅大多人爱吃海底捞
这个就好比同样是火锅,海底捞出名不是因为它超级比人家好吃,也不是因为它真的很便宜,是因为它服务特别好。
进门先问好,给你端茶送水,免费提供充电宝,看你一个人吃火锅还放一个玩偶陪你吃,手机掉进去还帮你捞出来,海底捞手机。
如果再去吃火锅,大多数人觉得如果味道差不多的话,有可能会更喜欢海底捞,外资加油站,差不多也就这意思。
- 外资加油站,家离得近可以考虑
总的来说,外资加油站,肯定是会多起来的,但不会满大街遍地都是,车子要加油的时候,至少多一种选择。
如果家里附近就有外资加油站,去加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体验,也比较划算。如果远的话特意去跑过去,我觉得不值得。
为什么私营加油站的油那么便宜?
油价越来越贵,92号也要8块钱了,加不起油了。
除了两桶油,我们也看到民营、私人加油站,有的8块、有的还便宜,到他那边说不定5块都不到。
这种油能不能加的?不是说便宜1块6就要亏本了,有没有什么猫腻?私人老板是怎么回本的,他们为什么还没有倒闭?
- 关键词:加油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加油」就可以了。
这车子油箱盖上写,请加95号以上汽油,95能不能加?一定要加98,还是加97,什么情况?
但这个我如果说写95,我把它加成92应付一下,车子会不会爆炸呀?如果坏,坏在哪里,如果想要它不坏,有什么办法?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加油」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Sir来考你三道题。
这是啥:
这是啥:
以及,这又是啥:
如果你全都能回答上来。
那么恭喜你,孩子已经开始上小学了吧。
今天这一篇,将把你带回精神故乡——中式梦核。
啥叫中式梦核?
打个比方说。
你在抖音上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短视频,只有一个画面:
风雪夜,小柴门,煤油灯,烧暖了的炕……
配上文案:你愿意回到这样的小时候吗?
评论区齐刷刷回答:我愿意!我愿意!
贫穷,拥挤,但温暖。
一个画面,几个元素,勾连着70、80年代东北乡村的记忆。
这也算是一种梦核,做着这样怀旧梦的人,今天可能到了热衷于广场舞的岁数。
但今天网络上大家特指的“中式梦核”,属于另一个群体——90年代到千禧年初长大的一代人。
怎么判别你是不是这种中式梦核的属人呢?
就看看一些高糊照片,有没有激发你灵魂深处的一阵电流:
黄色的板材,顶着天花板铺满整面墙,好像每个家里都有一套相同的墙柜。
五点钟放学回家,你坐完蜻蜓摇摇车,又去了充气的彩色城堡。
在生活区,一定有一个这样水泥的葡萄架子,在夏天洒下一片清凉。
还有这样的一个喷泉,水已经不喷了,但积水长着青苔。
怀旧和穿越在国产剧里已经屡见不鲜。
韩寒的《乘风破浪》,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总是利用一些鲜明的年代符号,打开你记忆的大门。
但这些仍然不够中式梦核。
因为都是大众符号,是集体记忆的最大公约数。
而中式梦核的领地,更私人,更幽微,国产片里仍然很难看到。
用今天的黑话来说就是:
颗粒度对齐得更细。
打开中式梦核。
就像回到你很久没回去的家,打开抽屉,翻出一箱遗忘了许久,但立马又历历在目的旧玩具。
中式梦核里,建筑物有着自己的专属皮肤。
外墙是陶瓷的。
玻璃用的是蓝色钴玻璃。
造型总有一款设计师钟爱的立体几何形状。
你有过一盒彩色橡皮泥。
橡皮泥是会越搓越脏的。
你的教室里有风扇,有日光灯,到了节日庆典可以挂满彩带。
教室前面有一台多媒体电视,教室后面有个图书角。
图书角上有你最喜欢的期刊:《小哥白尼》《米老鼠》《小记者报》《儿童文学》……
每个星期的课程表里,你最期待的是微机课。
脱鞋进入微机室,等待Windows98开机,你会觉得地球村就是桌面上标出来的“网上邻居”。
从学校回家,你一定会路过地摊。
上面有四驱车、溜溜球、宝可梦公仔和游戏王卡……
还会路过小卖部。
消耗掉今天爸妈给的零用钱。
回到了家打开电视。
《大风车》在播着99版《西游记》,《小神龙俱乐部》在播着《彭彭丁满历险记》,金鹰卡通在播着《铁臂阿童木》。
点播台上你从未完整看过一遍《灌篮高手》或《犬夜叉》,某些集数倒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
电视机前的小圆桌,掀开罩子,是熟悉的两菜一汤。
大了一点了,你会在校门口来一杯珍珠奶茶。
不同于今天遮遮掩掩的植脂末奶茶,那时候的香精与色素都那么坦诚相见,草莓、芒果、哈密瓜任君挑选。
直到后来。
你一头扎进了《三年五年》、考研考公、周九晚五996007……
中式梦核是一条从现代性压抑逃向过去的独木桥。
对岸,是迷幻又危险的千禧的折射。
此岸,是窒息而挤压的都市现实。
今天的网友在中式梦核的词条下漫游,把记忆里遗落的一枚枚贝壳拾起,树立成一座座赛博墓碑,祭奠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和青春。
网友的自行接力。
因为这些东西遗失了,却在主流文化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国产片和国产剧里,要么是泡沫背景板一样的现代都市,要不然就是更久远的年代剧。
反倒是一些私人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Sir写过的一个叫《归来》的中式恐怖短片。
上个世纪的家具装修,筒子楼的过道,黑白电视跳动的雪花……
动画短片《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
从音响上拆下来的环形吸铁石。
在路边拾捡废铁、瓶盖换钱。
还有在小卖部几毛钱抽一次的洞洞奖。
这三年的国产影视中,最具有“中式梦核”视听气质的,是一部私人化的意识流文艺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故事中的女孩,似乎困在爷爷奶奶的老房子和家门口的鱼花塘公园里。
她在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仍旧努力跨过时空,用想象搭建童年时期那样简单又神秘的人际关系。
逝去的亲人变成午后三点的影子回荡在房间的角落;
小时候都市传说里鱼花塘失踪的小女孩成为了她当下的朋友;
因为听到去世爷爷唱过的一首歌,打开房门,发现家里是十几年前的模样。
而一整部电影的物是人非情绪流,最终也不过是为了这个画面:
她回到童年时候的饭桌,看着面目模糊的爷爷奶奶,内心呐喊着:
“不要再见啊——”
甚至在对岸的影视作品里。
你也能感受到“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俗女养成记》,这些东西,好像不只属于80年代的台南乡村:
△ 下跳棋、扔皮球(沙包)、翻盖书包
看来,中式梦核并不是影视剧的盲区。
问题只在于:
你拍得够不够真,够不够细。
在匮乏与动荡中,为了应对窒息的现实,影视作品通过造梦的方式,进行着两种逃离。
或者,陷入怀旧梦。
或者,出走,完成对自我的再发现。
去年至今,现象级影视剧中,往往有人们对90年代群体性的回望。
它时而是《漫长的季节》驶向东北集体工厂、大厦将倾时刻的一列火车;
时而是《繁花》市场经济初升时期、在金钱的浪尖斩获未来的一场春梦。
表面上,去闯、去争、去信仰,但掀开光鲜的外表,底色都是悼亡。
集体性的黄金时代已远,中式梦核及其他作品仍要承载,我们个体性的乡愁。
那个世界里,你拥有的不多,却感觉已经足够把世界填满。
而在今天,信息无限膨胀,物质产能过剩,但你反而感觉空落落,抓不住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
看来不管是00后。
90后、80后、70后还是60后。
中式梦核的元素在更替:你的Windows98、我的喇叭裤、他的海魂衫……
却都殊途同归。
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
物质丰盈的当下,只感觉到单调的黑白。
但在匮乏的青春期,日子却是24小时的阳光灿烂。
真想对着当初那个迫不及待想要奔向未来的自己大喊一声:
傻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