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冬日时令美味,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火锅,有人说吃火锅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寒冷的季节需要热气腾腾的火锅来温暖。
< class="pgc-img">>中国饮食里有成千上万个故事,却仍旧讲不清楚火锅的点点滴滴。火火热热,吃得有味道,才是火锅。在这方寸大小的各类锅中,蒙古草原的羔羊可以碰撞到东南深海的鱼,海口的椰子汁浸泡着重庆的鲜鹅肠,一场热烈沸腾的中国式相逢,解放了每一个食材选择困难户。天下之大,百味其中,锅中夹起的是美味,桌前相坐的是亲朋,蘸料里包含了所有的爱恨情仇,吃货们拿起筷子和漏勺的那一刻,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从未如此精彩。
< class="pgc-img">>无论何时何地,火锅都是最能凝聚情感的美味,也因此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火锅形式,从北到南,各不相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山西的火锅,有人叫它“什锦火锅”,因为里边食材种类丰富;有人叫它“年火锅”,因为在山西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有,是必不可少的过年菜;有人叫它“旱火锅”,因为相对于其它火锅,山西火锅锅里的汤很少。对于我这个山西人来说,我更愿意称它为“年火锅”,因为那记忆中的年味都体现在了锅里。
< class="pgc-img">>大家知道火锅一般都是涮着吃,锅中只是汤底,食材是吃的时候再放进去,涮熟了再吃,但是山西火锅不一样,它上桌的时候就是满满一锅食材,已经调好味的,加热只是为了保持一定的热度,甚至都不需要蘸料,在一定程度上你叫它大杂烩或者炖菜其实都可以,我小时候它甚至都不是铜锅盛放,直接就是盆。铜锅里鲜香四溢,满满一大锅,量很足,里边放的食材可能会由于山西不同地方的饮食不同或者每家爱吃的食材品种不同略有差异。
“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
这是《民国大同志稿》中的一段记载。山西大同制铜很有名,铜器轻薄耐用,火锅既可作食具,又可取暖,所以很多大同人家里都有铜火锅。大同铜火锅由底盘、火座、锅身、火筒、锅盖、筒盖六个部分组成,其形制如塔,高约尺余,锅身和锅盖的左右两侧各有一耳,以方便操作,亦利于美观。大同的铜火锅还曾经被周总理作为国礼送给过来访的外国友人。
< class="pgc-img">>讲究点的大同什锦火锅店的汤底一般是用牛棒骨、鸡、鸭等原材料熬制三小时吊出来的,然后再配有六荤十二素。六荤十二素指的是食用之前的装锅过程,将香菇、青菜、冬瓜等多汁蔬菜置于锅底,铺上一层白菜清汤,再在白菜上撒大同火山群下种植的黄花、葫芦条提味,顶层放置扒肉条、熟虾和肚条等肉类食物,最后加入几根红椒,既调味又调色,盖上锅盖,装锅完成,便可拿到厨房的灶台上加热。
< class="pgc-img">>铜火锅为手工锻造,炉膛大肚子圆,厚薄有致,里边烧木炭,大火直烧炉筒,火筒导热极快,开锅迅速,煮沸后便可上桌。揭开锅盖,热气蒸腾,撒上葱花,倒入酱汁,慢火熬5-10分钟即可食用。锅底鲜而不酽,清润可口,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美食和美器的融合带来了最佳的饮食体验。
平时家里吃的山西火锅就没有饭店那么复杂了,一般食材有烧肉、炸丸子、炸土豆、炸豆腐、猪耳朵豆角、海带、黄花菜、宽粉和大白菜,汤就直接用煮肉的原汤调个咸淡就可以。
< class="pgc-img">>它为什么叫“年火锅呢”?因为烧肉、炸丸子、炸土豆、炸豆腐都是需要时间制作的,平时简单炖个菜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工序,而过年全家团员,要制作丰盛的团圆饭来慰劳一年的辛苦。此外,过年走亲戚串门的很多,而开门卖东西的又少,新鲜食材难买又不好保存,所以人们就想出了把一些食材先制作好,这样来客人了直接拿来稍微再烹饪一下就能上桌了,所以在山西过年总能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个大盆,里边装的炸好的丸子、烧肉、土豆、豆腐等,我小时候饿了还会直接拿凉丸子吃,觉得那都是美味。这些炸好的食材不仅可以做成火锅,也可以单独成菜,比如烧肉调个汁简单蒸一下就是一道山西特色美味碗蒸烧肉了。
< class="pgc-img">>不管是饭店还是自己家,山西火锅里放的食材可能不同,但烧肉是一定会有的。
制作烧肉一般需要经过焯水——煮——抹汁——扎孔——油炸等几道工序。猪五花一条,切成10-15厘米的块,冷水下锅,放入葱姜和料酒焯水3分钟,然后捞出;焯好水后用棉线绑紧,另起一锅,放入肉块、姜片、葱段,花椒、八角,再倒点料酒,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后小火炖煮至用筷子轻轻一扎就能扎透的程度,煮好后晾凉,汤留下来不要扔;碗中加入2勺蜂蜜,2勺生抽,搅拌均匀;肉块晾凉后抹上调好的汁,然后用签子在肉皮上扎一些孔;起锅烧油至190度,肉皮朝下放入锅中,半盖锅盖炸至金黄,捞出后放入肉汤中浸泡一夜烧肉就做好了,吃的时候切片后再简单烹饪下即可。
< class="pgc-img">>无论我们走了多久,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饮食习惯的潜移默化从生活融入了生命,总会在不经意的地方留下痕迹,舌尖连着血脉,再遥远的距离都可以用一念相连。山西火锅一看见就让人想家,每到逢年过节,一桌铜锅宴就成了吉祥和团圆的代名词,食材满满的火锅配上老酒,雾里缭绕中亲朋好友推杯换盏,叙旧迎新。用山西火锅招待远方回来的亲人是一种久远的传统,没有火锅之前用的是砂锅瓦盆,层层堆叠的容器里,食材在相聚,人也在相聚。
< class="pgc-img">>无论迁徙得多远,食物和味道总是和家乡牢牢地捆绑在一起。食物给予人的慰藉能够超越时空,在中国各地,到处都有像山西火锅这样丰富而隆重的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全家福”,虽然搭配组合各有不同,但是对团圆的期待和祝愿总是一眼就可以读懂。
<>参考文献:
《民国大同志稿》
典达的奶奶还很小的时候,时常依偎在范绍增亲手煮的那一锅火锅前听范绍增讲解关于战争和川军的故事,久而久之,那口锅的味道也愈发地记忆犹新。
“哈儿军长”一边煮火锅一边讲川军故事
出生在四川大竹的李典达从小跟随父亲在重庆的军旅生涯,奶奶范元伦是享誉川渝的电视剧《哈儿军长》电视剧主角樊鹏举的原型范绍增将军的家族后代,每年回大竹县清河镇祭拜范绍增将军成为了李氏家族的传统,在李典达的奶奶还很小的时候,时常依偎在范绍增亲手煮的那一锅火锅前听范绍增讲解关于战争和川军的故事,久而久之,那口锅的味道也愈发地记忆犹新。
后来,李典达的父亲也追随家族的传统,走向了军旅生涯,参加了老山作战,临行前,奶奶为她的儿子煮了一口火锅,那是她儿时记忆里范绍增为她煮的那锅老火锅的味道,告诉了他的儿子国家现在需要你,铭记住范将军川军的誓言,马革裹尸方可还,吃完了这参战前最后的一口母亲亲手熬制的火锅,李典达的父亲从此踏上了战场,荣立了战功,凯旋而归......
上世纪90年代,“哈儿军长”后代以“红椒”为名延续家族火锅味
1992年,品牌创始人李典达的母亲在重庆以红椒为名开启了火锅之旅,走过的时间和小巷街边味道弥久而浓,那时的重庆没有现在楼宇间的纵横交错,有的是三两好友,几瓶啤酒,盛夏时,寒冬里,九宫格里涮出的那份最真挚的感情,时间愈久,微醺的黄昏里,谈论着人生的跌宕起伏,家里的五味杂陈……这也是红椒会始创于1992年的原因之一,26年过去了,重庆的码头文化被现代化的都市所替代,26年的光阴也足以改变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的回忆也许只能埋在心底,把最好的时光匆匆遗忘…..
2007年,李典达的姑姑在重庆南岸也开启了火锅的事业,那时的交通大学的学生喜欢在姑姑的火锅店里谈论着理想与追求,谈论着爱情带给他们青春最美的记忆,不知过了整整10年,那年少时的理想他们是否还依然清晰,回头看看那些年,那些事,那口锅,他们是否在某个瞬间还是否能想起……
数十年的记忆,数十年的沉淀,2018年,统统会在了一起,于是有了红椒会,这个郎朗上口的名字,带着这些年记忆的传承,将爷爷奶奶那辈人儿时的记忆,父母那辈人年轻时候的经历,还有我们这辈人对未来的憧憬会在了一起,将这份情感注入了这口锅里,留在了重庆龙头寺火锅一条街。
于是,坐落在全国闻名的重庆市两江新区龙头寺火锅第一街的“红椒会”作为一个强势崛起的火锅品牌在当地口碑相传享负盛名的火锅一条街刮来了一股红色主题风,以“红”和“椒”两大主题元素席卷重庆火锅行业,千里寻味一锅汤,“会”于一个仅110平的小店里,将厚重的重庆火锅文化浓于汤中,成为了重庆和全国热爱火锅的美食爱好者舌尖上的一个新贵。
带血毛肚屠场直供,新春红运当头
再说菜品,红椒会家的带血毛肚由屠场直供,从毛肚接触到空气开始到餐桌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食客涮上的每一片毛肚都饱含的是红椒会的每一份用心和用情。
而红椒会家的生扣鹅肠也经过了红椒会的后厨团队精心挑选与准备,在不参杂对身体任何有害的食品添加剂的同时,用冰镇这样原生态的方式为顾客带来一场视觉和味蕾上一次关乎感动的冲击。
地址:龙头寺火锅一条街“红椒会火锅”
>公的小火锅
家里有个紫铜的小火锅,厚实的紫铜打造,锅身外侧是龙凤呈祥的图案,两边的锅耳是两个小飞龙的造型 和它搭配的还有一双紫铜的筷子,锅身上有一个小挂钩,筷子不用的时候,就挂在小火锅上,厨柜里,小火锅闪着紫莹莹的光泽,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小火锅不大,直径也就20公分,小巧而精致,公公说,祖上的太爷爷是个买卖人,做生意走南闯北,过年的时候回家,带回了这个小火锅,这在当时的山东乡下,可是个稀罕的物件,家里逢年过节,或者是来了重要客人,太奶奶就会踮着小脚,把小火锅生上,气氛马上就不一样了。
公公少年离家参军,后来在辽西小城落脚,回山东老家接奶奶过来尽孝,临行前,本家大爷大娘哭的哇哇啕啕,说啥也要把家里的房产地业分分,让自己的弟弟带走点,大娘哭的更是伤心:你把娘带走了我们不能尽孝,家产你还啥也不带,这让我们两口子怎么做人?公公看着哥哥家挨肩的两个侄子,只有这一处院,他怎么能说出分房分院的话?他和奶奶说:娘,你把家里那个小火锅拿上,就算我接了家产了,要不然我哥嫂心也不安。就这样,奶奶用他的小花包袱,把小火锅包上,坐汽车赶火车,来到了辽西小城,二十多年的时间,奶奶陪伴着两个孙子长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才回到山东老家。
我嫁过来的时候,奶奶已经不在了,过年的时候,公公早早的就把碳烧好,把鸡汤提前煨好,婆婆把小火锅找出来擦洗的铮亮,酸菜丝和海带丝切的细细的,烧好的五花肉片切的薄薄的,炸好的小肉丸圆溜溜的,再把大虾和蚬子肉等清洗干净。做这些的时候,公公婆婆是不让我们插手的,那时候他们五十多岁,腰身还算挺拔,白发也不多,老两口一边准备着这些东西,一边说话,婆婆会说:这要是娘还活着,生小火锅是不能让我插手的,老也拿我当小孩子,你看看这才几年,咱俩房儿媳妇都进门子了,孙男嫡女都全了,年五更娘要是回来看看,看着这一大家子人,得多欢喜啊。公公会说:娘跟着咱们过二十多年,也算是得我济了,就是咱爹,没的时候我在部队都回不了家,一点济也没得上啊。
家里人口越来越多了,哥哥买了大火锅,平常素日,吃火锅都是用大的,可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公公婆婆还是要生那个小火锅,仿佛生小火锅是个仪式,老两口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
昨天,大嫂带着已经怀孕的小静静从杭州回来了,航航听说姐姐回来了,也准备今天从北京回来和姐姐玩一天,家里人全了,公公大晚上的,又从厨房掏出他的小火锅,仔细的擦拭,婆婆一大早晨,就出去买了酸菜,海带,现杀的大公鸡,新鲜的大虾和排骨。白发苍苍腰身佝偻的老两口忙碌着,念叨着,人齐了,又要添丁进口了,多好。老公说:这些人,你俩生这么大点一个火锅,够吃吗?婆婆说:东西都多预备着呢,随吃随添,你爸说了,就用这个老火锅。
公公的小火锅,在公公的心目中,是家族的希望和传承,是故乡的温暖和回忆,出走一生,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他乡已成故乡。小火锅承载了公公童年和少年的回忆,沧海桑田,岁月变迁,青丝白发,从山东齐鲁大地到东北白山黑水,小火锅如同父母兄长,伴随公公走过山川湖海,直到儿孙满堂。小火锅生起的时候,就是合家团聚的时候。
吃完饭,公公仔细的擦拭着小火锅,小心的收起来,对他的大孙子说,将来你要是在外地成家,爷爷亲自去给你把火锅生上,不管走到哪,别忘了咱们是山东的根。
爱是希望,爱是传承,爱是支持你闯荡天下,爱是欢迎你倦鸟归巢,爱是伴你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