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九派新闻
近日,安徽合肥一家奶茶店招聘四五十岁熬煮岗位女士,获网友称赞。创始人韩先生回应,每家门店招三四名,求职者多为“宝奶”“宝妈”。
正在熬煮岗工作的员工。图/受访者提供
招聘信息显示,熬煮岗位员工每月薪资为3000至4000元,年龄范围在40至55岁,负责现制芋泥麻薯、清洗水果、各类手工丸子制作等,会做饭者优先录用。上班时间上午9点到下午3点,可兼职。
7月24日,安徽好的手作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韩先生告诉九派新闻,上述招聘想法源于自身家庭中的女性面临的求职困境。
他的母亲、妻子和大姐是“宝奶”“宝妈”,每周要接送孩子上下学,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比较空闲。她们也尝试过找工作,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但大部分工作要求求职者年龄在35岁以下,实行8小时工作制,年龄和时间都不吻合。
他决定在自己的奶茶店中为这类女性开放一个契合的岗位。熬煮岗的工作时间比较弹性,员工可抽出两三个小时到店工作。“上六休一,工资按月发放,弹性工作可按时薪结算。”
他介绍,目前安徽合肥开设两家门店,新门店将在8月1日营业,每家门店招聘三四名熬煮岗员工。蜀山区门店已招收3人,“大多数应聘者都是‘宝奶’‘宝妈’,也有从事业单位退休的女士。”他还补充,门店其他岗位招聘员工均无年龄限制。
韩先生表示,尽管他开的奶茶店数量少,但他会一直这么做下去。“有一天品牌做大做强了,可以为更多的大龄女性提供就业岗位,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来源:九派新闻
记者:黄巧文
日,安徽合肥一家手作奶茶店招聘四五十岁熬煮岗女性员工的信息被顾客关注到后发布在了社交平台上,并配文称:“在26岁被说年龄大的当下,这里却招40-55岁的大姐(大姐这个词本来就不该是贬义)。冲这点好感度拉满,有时候就会被这种细节折服。”帖子一经发出,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奶茶店为四五十岁女性设熬煮岗”这一话题也火速冲上热搜。
招聘图显示,奶茶店招聘熬煮岗位女士,薪资3000-4000元/月,年龄40-55岁,岗位职责主要是现制芋泥麻薯,清洗水果,会做饭者优先录用。在图片下方还写了一行字,可兼职,上班时间九点到下午三点。
记者联系到了这位发帖的网友“丝基Q”,问到发帖原因时,她说是因为自己对女性话题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时看到这个招聘就觉得很受触动,“在年龄焦虑的当下,第一次见设置这个年龄下限的招聘店,再加上他们选择了女士这个用词感觉很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觉得这家店有人文关怀,所以就随手发了。”
同时,她对文案括号当中说的“大姐这个词本来就不该是贬义”这句话向记者作了解释,她说:“用年老色衰抹杀了岁月流逝为女性带来的美好品德,这其实是对女性的歧视。女士是尊称,大姐只不过是对年长女性的口语化称呼,这个词应该因为年长女性的美好品德而闪闪发光。”她表示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有温度有关怀的店,也很希望这样的店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让大家知道善良和真正的人文关怀也是可以带来商业价值的。
记者注意到,这家手作奶茶店在24日对近日的一些关注也发布了帖子予以回应,回应当中提到“我们竭力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有温度的工作环境,让出品的每一杯奶茶都充满关心和爱护。”网友们也纷纷在评论区表示支持并表达祝福。
7月24日,该茶饮品牌创始人韩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家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个年龄段在外找工作确实不好找,“刚好我们又比较契合这一块,然后我们的熬煮岗就可以来做这些工作,清洗水果、切水果等,她们都能做。”同时他还表示,自己的老婆和母亲每天就是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其实送完孩子上学之后大概8点多,然后到下午3点多点就要考虑去接孩子了。”在工作时间上,也是出于对这类人群需要接送孩子等方面进行考量过后做出的灵活安排。“从目前的表现上来看,我们反而很乐意招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她们工作起来我觉得比年轻人要踏实,也更有责任心。”韩先生说。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实习生曹婉蓉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单暴涨3倍,店员忙得不亦乐乎
这两天,杭州一家特别的奶茶店
突然一下子火了
几乎每个走进去的顾客
都说体验感很愉悦
甚至“感觉自己一下子变帅了!”
“辫子哥”被递奶茶,直接下单25杯
他出来的时候,回眸一笑太帅了
7月29日下午,气温近40℃,空气里裹挟着从地面袭来的热浪,让人无所遁形。
上城区采荷街道凯旋路荷湾·特有爱幸福街区一家茶饮铺门口,一位年轻女孩刚给一位快递小哥递完凉茶,迎面走来个扎辫子的路人小伙。
“哥哥,喝一杯茶。”
清亮的声音让“辫子哥”明显愣了一下。“啊?茶水是吧?”他接过姑娘手中的凉茶,上下打量一番,本来要走,似乎觉得眼前这女孩有点特别,又回转身带着好奇走进店里。
原来这是由一群心智障碍青年经营的店铺。刚刚递凉茶的女孩,就是这样一位特殊孩子。
小伙子当即点了五杯珍珠奶茶,说要带给同事喝。那女孩高高兴兴接单,却做得很慢,旁边还有个老师不时提醒这一步做啥,下一步做啥。
小伙四下打量,见墙上贴着一批精心设计的公益奶茶券,旁边是可爱风的字体,还有一个数字1663。意思是说,顾客可以给陌生人点一杯奶茶,送给有需要的人,迄今已送出1万余杯,还有1663杯挂在墙上待赠送。
许久,回过身,姑娘才做完,正弯腰认认真真把每一张茶饮标签贴到杯身。那小伙子临走又突然加单,直接追加了20杯奶茶,“我也跟他们一样不拿走了,预订给有需要的人吧。”
他走出店门,回头看看店铺,在风中留下满意的一笑。
同一刻,店里老师送走客人,惊喜地拍着女孩肩膀,“很棒啊,哇,我们今天做奶茶啦,太厉害咯!”
店铺监控记录下的这件奶茶小事,把全国各地许多网友感动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人一旦做完好事,会心情愉悦,百事顺利”“你不知道最后他回头望店的那一刻有多帅!”“好感动,再去杭州的话,我也会光临”......
订单暴涨,有人远程下单50杯
这群孩子,太棒了!
这家茶饮铺就在凯旋路129号,名叫“弯湾爱生活”,是两年前在市、区、街道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成立并投入运营的。
走进来,装饰透着温馨的设计感。
8月1日下午,老家安徽的值班店长张琳正在做饮品,“哎呀,今天好忙好忙。我们‘小伙伴’根本忙不过来。”
在这里,张琳也被“小朋友”(心智障碍青年)称为老师,教他们做奶茶、咖啡、烹饪、搞卫生等基本技能。孩子们算数字、算时间这类活没法教,得自己上。
昨天一早,张琳还没出门就发现了异样:才7点钟,手机端外卖平台就显示有奶茶预订单了。
一个小时后,又有人订了10杯生椰拿铁。
“平时不是这样的啊。奶茶嘛一天就10杯上下,今天已经做30多杯了,咖啡更多......”做下一杯的间隙,张琳感叹,“好像是看了网上视频,有点火了。我们小伙伴们有点来不及了。”
张琳从吧台下拿出一摞单子,都是下午的,“你看有个人一单预订了50杯,也是不拿走的。”单子上,是一位丁先生备注:“请把水和茶饮送给路过的那些环卫工人和其他有需要的人,你们很棒,加油!”
张琳说,视频里在门口递凉茶、进店里做奶茶的女孩叫胡亦璇,今年21岁。
胡亦璇学做奶茶一年多了,几个步骤得每天重复、重复。不过,她很喜欢做奶茶,每次都自食其力,值班店长则需要候在一旁,叮嘱这一步要干啥,下一步要干啥,怕她忘记。
下午四点,临下班,胡亦璇听老师表扬自己,开心地跟大家再见,“我回去啦老师。回家看《冰雪奇缘》,等妈妈。”她笑容清澈,挥手,袖子上能看见贴的姓名牌。门被拉开,留下一个快乐的背影。
张琳在“弯湾”十多年了,跟心智障碍孩子们接触久,感触很深。
“根本没想到视频火了,这其实是店里蛮平常的事情。我们店的同学们都很单纯,也很勇敢。大热天可以在门口热心地喊着给路人递凉茶,普通人都觉得难为情。其实心思单纯了,做什么事情都会很纯粹,就是高温天里很自然地请你喝杯凉茶嘛。”
那位猛点奶茶的潇洒“辫子哥”是谁呢?张琳说,大家都不认得,他也没留下名字、联系方式,只记得是一米八左右身高,30岁上下。
从一个人的妈妈,变成一群人的妈妈
没有人生来就是铁打的
其实“弯湾”这个名字,和它的创办人徐琴,杭州人都不陌生。
简单说,这是一位“铁打的”妈妈为心智障碍群体创造了一个“大家庭”的故事。这里面是无数个为母则刚的实例。
网友一片点赞的背后,其实也能读到为人父母才懂的辛酸和期许。就像网友@生活在脚下 一条不起眼的留言:“我儿子孤独症。从不会主动跟人交流。她(小璇)已经很棒了,希望我儿子现在做康复以后也能这样。”
徐琴还记得亦璇妈妈第一天带胡亦璇来的时候,两个母亲只是看第一眼,眼神里的那种期许,就都懂了。
徐琴的儿子今年36岁,也是弯湾的一员,不过并不像胡亦璇这样能凭较强的自理能力实现就业。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多年。其实前面二十年都是在为孩子付出。2岁不到,他床上摔下来,过了30天脱离生命危险,真的是运气。再过了30天,每天发癫痫都要二十几次。再过了两年,脑外伤压迫视神经导致的失明。他很坎坷。到了十七岁彻底看不见,然后再慢慢有点恢复......现在回忆起来,好像一口气就能说完,但是一个以泪拌饭的妈妈,那个过程很艰难。大家都说我是铁打的妈妈,当然不是铁打的,但你不做铁打的也不行啊。”
33年前,徐琴上班收入并不高。为了挣救儿子的钱,她腾出下班时间去路边卖棒冰。
她想想自己是个读书人,“卖棒冰”三个字在喉咙里翻来滚去就是喊不出来,眼睁睁看着棒冰融化。最后她喊出来的三个字,响到吓自己一跳。从那以后,她就啥都不怕了,做快餐、做夜宵、进外企、再辞职做生意......
60岁的徐琴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妈妈,也是一群人的妈妈。这些年,她和弯湾托管中心伙伴们、家长们仍在一起开拓适合大量心智障碍青年自我表达、实现就业的业态,书店、超市、车行、茶歇、保洁......去年,弯湾托管中心的26名青年还凭借一支啦啦操,登上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
“以前很多家庭,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把他们藏在家里与世隔绝,其实是不行的。跟孩子们接触多了,其实你会发现,许多孩子跟我们其实并没有很大差别。”她说。
直到晚上,仍有零散几位客人进店光顾。“其实不是说比外面卖的奶茶好喝多少。”一位辽宁大哥说,“杭州市区这么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有这样一家店面是属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的,本身就很不容易。”
记者 钟玮 视频 方永彬 钟旭峰 夏昱鑫
来源: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