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吴容
编辑 | 牙韩翔
把音响调到最大声,闪烁的灯带也挂满门头,在节奏中奶茶小哥熟练地制作着饮料,一家位于越南北宁市的蜜雪冰城开启了它的夜间生意。
在中国西南边境线以南,蜜雪冰城早已经开始了它的扩张计划。
2018年,蜜雪冰城另起品牌名“MIXUE”,在越南开出首店,发展至今在当地已拥有近200家门店,并向缅甸、印尼等周边国家开始延伸。
地处热带所带来的饮食习惯和消费季节属性,让奶茶品类在这里有着相当不错的消费基础。在越南,一杯奶茶的价格大约在2.5万越南盾左右(约为7元人民币),蜜雪冰城也同样保持了这样的价格 区间,它的一杯珍珠奶茶在越南的售价也是2.5万越南盾。
咨询公司Retail & Franchise Asia的董事会主席Nguyen Phi Van曾分析,在越南,每杯奶茶的利润可以高达40%的利润,开店投资或许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盈利。这也是为何,2017年越南也有一波本土奶茶创业热潮涌现。
如今,你可以在越南的街头看到包括KOI、贡茶、蜜菓、日出茶太、功夫茶、T4青茶达人等多个品牌,它们多来自中国台湾。而蜜雪冰城、益禾堂和皇茶这样的中国大陆品牌,也开始瞄准越南市场。喜茶和奈雪的茶这样定位更高端的品牌,则选择了经济较为发达的新加坡市场。
在越南或者其他东南亚市场卖奶茶,这些品牌们还得不断适应当地的消费习惯。除了门头热闹的音乐和浮夸的灯饰,如果门店前方便停放摩托车,也许会是一个加分项。
“奶茶还要甜到喉咙被黏住。”陈宇在东南亚一家餐饮设计和策划公司工作,他曾经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尽管品牌们仍旧会提供标准、少糖等灵活选项,但“少糖”几乎无人问津。
奶茶以外,茶饮品牌店里也会提供小吃来“入乡随俗”,比如,缅甸人喜欢吃油炸类食品,奶茶品牌就会在菜单里增加炸鱼饼、炸薯条等,丰富产品组合以提升销量。
在陈宇看来,新茶饮品牌的出海热,除了源于品牌全球化发展和文化输出的渴望外,还和国内茶饮赛道越发拥挤有关,如果海外市场扩张顺利,将带来足够大的消费群体为新茶饮品牌注入发展动力。此外,也有一部分品牌是出于在台湾或者内地市场快要“过气”的缘故,想要到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寻求机会。
不过,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东南亚奶茶行业也开始在洗牌了。
由于开发门槛低,复制和跟风是奶茶这一行的常态,比如黑糖珍珠奶茶火了之后,越南街头几乎每一家奶茶店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随着开店密度的加大,接下来单店竞争压力会增大。
越南的饮食app“Lozi”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就曾显示,越南约有1500家奶茶店,这个数字随着近年来国外品牌的持续加入而大幅提升。虽然一些店往往坚持不到一年就会倒闭,但还是有新的品牌源源不断进来,代替掉那些“过气”的门店。
新式茶饮品牌出海,除了产品要具有差异化创新外,也考验品牌的整合能力、供应链的支撑能力。
陈宇表示,他接触过的几个奶茶品牌在缅甸、泰国落地时,都和当地的大型餐饮集团达成了合作,以特许加盟模式运营,基本不开放个人加盟。这和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巨头在全球市场拓展时的策略一致,都希望借助本地餐饮集团的力量,在选址、运营和推广上享受一定便利,以提升开店速度。
自媒体“锌刻度”2019年时曾报道过,茶饮品牌“CoCo”在海外的门店扩张以区域代理加盟的方式为主。相对国内加盟条件,海外加盟不论是从资金还是能力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必备的条件是在海外有资产、有公司,准备400-500万元的区域代理审核资金。
“个人认为,奶茶品牌出海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要看资金实力及当地合作方(包括一级二级代理商)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合作方的财力状况、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市场推广程度和促销活动形式等,直接关乎品牌在当地的生存时间。磨合得不好,最后闹得不愉快、一拍两散的也不是没有。”陈宇说。
但像蜜雪冰城这样在中国市场善于管理加盟者的品牌,也正在把加盟经验“输出”到越南。今年6月,蜜雪冰城在它的越南Facebook账号上发布内容称,2021年第三季度将提供免加盟、设计和管理费的优惠力度吸引加盟商加盟。这或许有助于它在短时间内更快地占领当地市场——和它在中国一样。
考虑到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潜力,陈宇认为,东南亚奶茶店目前还没到高度竞争的局面。此外,奶茶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并不高,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并没有出现相对集中的头部品牌,中国品牌带着经验和供应链优势,这里或许可以成为它们海外的主要战场。
日,澳洲知名奶茶连锁Chatime日出茶太已正式受到法律诉讼,其董事总经理Charlley Zhao被指控认可员工廉价劳动力,多年来使他们的时薪低至7.59澳元。
这是澳洲政府继两家媒体《时代报》和《悉尼先驱晨报》在今年4月进行的媒体曝光后采取的正式法律行动。
(Charlley Zhao)
日出茶太表面风光的背后,实际上是治理不善。澳媒挖出,在过去的近10年里,几乎没有监管机构为这些低薪工人出头,提供保护。去年刚刚辞职的一位员工表示,他和妻子还有几万澳元的薪资没有拿到。
Chatime的核心问题在于:对其1150名员工普遍存在压榨工资的现象,少付的金额高达上百万澳元。这些拿着超低酬劳的员工多是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留学生,由于打工时间超过规定,他们不敢举报,只能委屈生存。
Chatime日出茶太的主要股东是总部位于台湾的La Kaffa International,持有Chatime 55%的股份。该公司在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38个国家和地区经营着700家台湾风味茶店。
(Iris Qian)
而赵先生和其前妻Iris Qian钱女士于200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了Chatime,之后成为风靡至今全澳拥有100家连锁店的饮品巨鳄。他俩各持有公司22%的股份。
在监察员于2016年8月至12月期间对Chatime的10家门店进行审计后发现,超过150名员工被压榨,差值总计169,320澳元。
监管机构在声明中称,Chatime违反法规条例14次,每项违法行为最高可被罚款$ 54,000,而赵先生被指控违法7次,每项违法行为将被处以最高$ 10,800的罚款。
监督局称,早在2013年Chatime的首席财务官就提醒Charlley Zhao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是非法的,并说明应该怎么付才是正确的,但赵先生还是“诱导和主张”工资的少付。
Chatime的时薪只有9.42澳元,多以现金支付,而澳洲法定最低时薪为17.96澳元。
赵先生从首席财务官那里得知,如果他们正常支付员工的费用,那么每年将增加854,862澳元的"额外开支"。该数字还不包括加盟商的潜在成本。
于是,赵先生据称让首席财务官推进了一项叫做“成本计算模型B”的薪酬制度:此模型只支付了符合要求的最低基本时薪,但没有支付法定的其他费用,包括Penalty Rate、Overtime和Causal Loading。
- Penalty Rate指的是非正常工作时间(如双休日、假期、极早或极晚)应获得的更高的时薪和津贴
- Overtime指的是加班费
- Causal Loading指的是临时工应得更高的时薪,因为临时工不享有正式员工的权利,比如病假和年假
培训期的员工则继续以现金支付。这样一来,这套"擦边球"的模式每年只会使企业额外花费254,258澳元,远少于之前预计的854,862澳元。
4月媒曝光后,Chatime在随即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过去几年来与Fair Work进行了“不懈的合作”,以解决支付不足的问题。
声明中提到:“作为澳大利亚一家负责的雇主,我们致力于正确地向员工支付酬劳,当发现欠薪时,我们会纠正这些错误。”
茶饮市场来说,东南亚是十几年前的中国,但十几年后的东南亚能否成为现在的中国还很难说。
< class="pgc-img">>作者 | 青翎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随着新茶饮战火日益升级,曾经大红大紫的台式奶茶在2023年屡屡传出坏消息。
先是一点点被传出倒闭,尽管官方很快发布声明否认,但其经营不佳的事实被放到了台前;紧接着,初代茶饮品牌快乐柠檬也被曝出一年闭店超6成的负面消息。
但着急用“败退”形容或许为时尚早,卷生卷死的中国市场之外,这批从台湾起家的茶饮品牌正加速拓宽全球化版图。
2023年6月,一点点在美国洛杉矶开店,以2.99美元的价格成为美国奶茶界的“卷王”;11月,快乐柠檬母公司雅茗天地发布公告称,集团的精力将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其他的海外市场;12月,贡茶宣布将在四个中美洲国家开设门店。
往前追溯,快乐柠檬2010年便进入菲律宾,开启全球化征程;Coco都可则在2011年远征北美,目前海外门店量已超过300家;2012年出海的贡茶,全球门店量更是超出2000家。
此外还有日出茶太、一芳、歇脚亭等在内地市场鲜少见到的台湾本土品牌,在一点点们深耕大陆业务时,它们已布局海外市场多年。
2018年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甜啦啦、霸王茶姬等本土的茶饮新势力纷纷开启出海模式,以东南亚为核心,逐步辐射澳洲、欧洲以及美洲等地区,成为海外茶饮市场的新势力。
《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经历3年的蛰伏,2023年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98亿元,增速高达44.3%,但2024和2025年,增速或将下降至19.7%和12.4%,增量转存量趋势明显。
广阔的全球市场成为下一个蓝海,“整体来看,海外新茶饮市场远远不到’卷’的程度,行业空间还有待开拓。”甜啦啦副总经理许周对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表示。
老玩家坐镇,新势力扬帆,在竞合关系中,新旧茶饮势力正联手远征全球。
奶茶引路人,被卷出内地
曾经贵为奶茶引路人的台式奶茶正被卷下牌桌。
2023年,已经沉寂许久的一点点接连喜提热搜,“一点点慢慢退出奶茶界”“为什么人们不爱喝一点点了”“一点点要倒闭了”等言论逼得官方亲自下场辟谣。
官方的义正辞严并没能挽救一点点肉眼可见的颓势,据窄门餐眼数据,2020年-2022年,一点点新开门店分别为764、497、287家;2023年截止到10月,一点点新开门店数仅为55家。
在喜茶、奈雪联手掀起新茶饮风潮之前,凭借免费加小料、隐藏菜单、自选温度及甜度等操作的台式奶茶代表一点点曾是奶茶界的尖子生,也是许多90后消费者心里的白月光。
但如今,一点点似乎成了老化的代表,其招牌奶茶四季奶青、波霸奶茶、红茶玛奇朵等产品仍是十年前的大单品,比起恨不得月月上新的新茶饮,一点点的步伐日渐迟缓。
一点点的衰退并非个例,在同期出道的台式奶茶中,贡茶、快乐柠檬也日渐凋敝。
2023年10月,快乐柠檬母公司雅茗天地宣布,已出售子公司上海仙踪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70%的股权,而快乐柠檬更是由仙踪林100%控股。
在雅茗天地发布公告前,快乐柠檬被曝出一年关店超6成的消息,此外,据台湾证券交易所数据,快乐柠檬母公司雅茗天地2022年营收8.01亿新台币(约合1.8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5%;亏损2.8亿新台币(约合6400万人民币),亏损同比扩大194%。
相比于他们,贡茶的衰落更加悄无声息。它曾凭借招牌产品“熊猫奶盖茶”坐拥上千家门店,但窄门餐眼最新数据显示,贡茶国内的门店量只剩下231家。
台式茶饮衰退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品牌的老化,另一方面是新茶饮市场已经高度内卷,马太效应加剧。蜜雪、古茗、茶百道等头部品牌的加速扩张挤压了台式奶茶的生存空间。
雅茗天地在财报中直言不讳:近年来大陆餐饮市场过度竞争内卷,加上疫情爆发后,消费市场大受冲击,导致营运成本大增,严重侵蚀获利表现。
(图源雅茗天地2022年财报)
尽管如此,这批奶茶界的OG却并未彻底放弃自己的老本行,在中国市场之外,他们正加速海外市场的扩张。
在出售内地业务的同时,雅茗天地宣布未来集团的精力将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其他的海外市场。
事实上,在大陆风头正盛的同时,快乐柠檬也悄悄布局了海外业务,2010年,快乐柠檬进军菲律宾,开启出海第一步,在随后十几年,将版图扩张至东南亚、美洲、澳洲、欧洲乃至中东。
雅茗天地2022年财报提到,快乐柠檬在美国门店已超过100家,预计2024年拓店200家以上目标可以达成,“公司将集中布局美国市场,并同步开拓海外新市场。”
贡茶也早早开启了出海业务,2012年贡茶登陆韩国,并于2020年在伦敦开设了全球总部。
据FoodTalks消息,2023年贡茶新签署了一份总特许经营协议,计划未来10年内,在中美洲四个国家开设50家分店。
另据“worldcoffeeportal”网站报道,贡茶计划到 2025年在美国开设500家门店,并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在欧洲进一步扩张。
对于台式奶茶而言,内地市场是理想标的却不是唯一选项,除了上述品牌之外,日出茶太、一芳水果茶、歇脚亭等在内地不知名的台式奶茶也早早地布局海外。在内地新茶饮出海前,他们率先远征全球,完成了对老外的味蕾启蒙。
台式奶茶:奶茶远征的先行军
“奶茶打响名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靠营销,一种靠店多,日出茶太就是后一种。”
当被问及在国外见过哪些奶茶品牌时,留学过加拿大的菁菁脱口而出日出茶太,“日出茶太是我在国外见到最多的奶茶店。”
日出茶太的发家历程基本等同于它的全球化进程。
2005年,台湾人王耀辉赴国外考察时发现,他所处的咖啡行业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反倒是奶茶赛道鲜有品牌出现。
作为现代奶茶的故乡,台湾有成熟的奶茶发展经验,于是王耀辉决定将奶茶推向全球,并于当年成立“茶太屋”,后将其更名为“日出茶太Chatime”,意为:
“全球太阳升起的地方,都能喝到Chatime的饮料”。
2006年,日出茶太仅成立一年后,王耀辉便开启了全球化的第一步,在美国南加州开出了第一家分店,之后历经十几年的曲折发展,日出茶太陆续扩张至世界各地。
日出茶太母公司六角国际2022年财报显示,日出茶太门店覆盖全球六大洲近60个国家与地区,2022年六角国际外销占比达到61.4%,其中海外市场的主力业务正是最早出海的日出茶太。
日出茶太的全球化进程亦是台湾奶茶出海的缩影。
1987年,台湾“春水堂”率先将一种名为“粉圆”(木薯粉制成)的地方小吃丢进奶茶里,老板借“大珠小珠落玉盘”为“粉圆”取名“珍珠”,珍珠奶茶由此诞生,另一个版本则是由台南翰林茶馆的老板涂宗和率先发明了珍珠奶茶,但大体经过也与之类似。
珍珠奶茶诞生后的两三年里,波霸奶茶、白珍珠奶茶相继出现,奶茶热的兴起倒逼了工业技术的引进,自动封口机的问世让奶茶外带开始流行。
技术的变革与旺盛的消费催熟了奶茶行业,90年代后,85度C、50岚、Coco都可、一芳水果茶、清心福全、Cama等品牌迅速崛起,在本就不大的台湾市场展开激烈交锋。
日出茶太财报中提到,即便是2022年,台湾饮料店营业额也仅有1100亿新台币,折合成人民币约为253亿元,“台湾市场仍维持极度竞争状态且整体规模已接近饱和状态。”
(图源日出茶太2022年财报)
因此,拓展域外市场是台湾奶茶品牌扩张的必经之路,除了进军内地,另一条路径便是出海。
2010年后,快乐柠檬、Coco都可、贡茶等台湾奶茶品牌相继出海,或是从毗邻的东南亚发迹,或是从消费更高的美国起家,总之兜兜转转多年,他们最终在世界各地殊途同归,成为第一批将奶茶带向全球的OG。
但正如老咖啡在中国市场发展了20多年都不温不火,直到瑞幸把咖啡做成了带咖啡味的饮料才让咖啡成为大众化的饮品,奶茶出海也面临着能否征服老外味蕾的问题。
好在国外有足够多的华人群体。《世界侨情报告(2020)》指出,全球共有超1亿的海外华人,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裔历史学家韩清安在《横滨中华街》里曾提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城兴起时都离不开「三把刀」:厨师的菜刀,裁缝的剪刀和理发师的剃刀,相近的口味特征和对故土的怀念,让华人成为奶茶远征海外最初的消费者。
事实上,出海最早的奶茶正是华人自己开的独立奶茶店,据当时报道,90年代台湾曾兴起一波移民潮,奶茶跟着台湾同胞跨洋越海,以档口店、夫妻店的形式在异国他乡扎根求生。
< class="pgc-img">>(图源《台声》杂志1995年《台湾新一波移民潮透视》一文)
比如欧洲奶茶鼻祖BoBoQ便是台湾商人赖明锦因思念故土的珍珠奶茶而创立。2012年BoBoQ成为全欧洲第一珍珠奶茶品牌时,日出茶太才刚刚入驻伦敦,快乐柠檬2年后才姗姗来迟。
直到今天,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群体依然是奶茶在海外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即便是在全欧洲最爱奶茶的英国,连锁品牌们也更习惯贴着华人开店。
比如快乐柠檬在伦敦和伯明翰的首店均是开在中国城内,日出茶太在英国的门店分布也聚焦在华人较多的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区。
(图源日出茶太官网)
在澳洲市场,日出茶太也明确指出华人的价值所在,2022年财报提到,“澳洲市场受惠于总体经济及移民人口呈现每年成长趋势,遂带动生活水平提升及生活习惯多元化。”
中东市场亦是如此,歇脚亭Sharetea2012年进入迪拜时,其总代理就是前阿联酋航空空姐焦燕,其初衷正是因为自己爱喝,日出茶太在迪拜的代理商Jateen Jaduram也是感受到华人群体数量的上升,才争取了代理权。
整体来看,台湾奶茶是1.0时代奶茶出海的主力军,本土市场的有限性让出海成为不得不走的一步棋,而广阔的华人世界则为他们的远征提供了追随的方向。
但时至今日,这批出海多年的奶茶品牌也没能让奶茶成为世界化的饮品,根植华人,困于华人是始终难解的困境,即便是已经覆盖六大洲的日出茶太,财报中依然坦承地表示:
外销市场的半壁江山仍在亚洲。
新茶饮出海:狭路再相逢
2018年是茶饮出海新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海外市场仍被台湾的珍珠奶茶占据,仅有少部分内地品牌在海外有所布局。
但随着内地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条街道涌现七八家奶茶品牌的现象频频出现,于是寻找下一个蓝海成为内地新茶饮打破内卷的新思路。
和上一代台式奶茶一样,内地新茶饮出海的重心也放在了东南亚。这里毗邻中国,能降低国内供应链的运输成本,全年高温的气候也更适合奶茶生存,此外,东南亚也是全球华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更容易打开市场。
东南亚外卖平台GrabFood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整个东南亚珍珠奶茶的订单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其中,印尼2018年的订单量增长甚至达到了8500%。
2018年后,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以及霸王茶姬先后出海东南亚,喜茶和奈雪将首站放在新加坡,霸王茶姬选择了马来西亚,蜜雪冰城则是越南,这些国家的消费力也各自契合了品牌自身的价格定位。
经过3年疫情的停摆,2023年,内地新茶饮开始加速出海进程,除了东南亚以及毗邻的日韩,对欧美澳的远征也提上了日程。
8月起,喜茶相继进入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伦敦、纽约等标志性的城市开出首店;
10月1日,甜啦啦雅加达六家门店齐开,并宣称到年末要在印尼开60多家门店;已经递表的茶百道也开启了出海征程,并将首家门店落户在韩国。
目前来看,以东南亚为首的海外新茶饮市场主要分布三类玩家,一类是传统的台湾奶茶,以Coco、日出茶太等为代表;一类是2018年后登陆的新茶饮势力;还有一类则是本地的奶茶品牌,比如Tealive。
甜啦啦副总经理许周提到,从国内新茶饮同业的海外竞争情况来看,不同的品牌定位意味着不同的竞争方向,彼此并不冲突。
“而从中国新茶饮品牌与当地本土茶饮品牌的竞争来看,目前我们观察到当地的茶饮品牌还没有发展成熟,规模有限、产业根基不深,对中国茶饮品牌的威胁甚微。”
反过来也是一样,茶饮新势力的进入并未挤压台式奶茶和本地奶茶的生存空间。事实上,出海的新茶饮在海外普遍是高一档次的存在,即便是蜜雪冰城在海外也比本地奶茶更贵。
茶饮从业者郭超提到,不同的东南亚国家竞争强度也有不同,“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更发达,竞争比较激烈,但越南经济水平较低,消费者收入不高,占主导地位的仍是10元以下的本地奶茶。”
以Tealive为例,其创始人吕伟立曾是日出茶太的代理商,后来与日出茶太分道扬镳创立了Tealive,如今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奶茶品牌,而Tealive面向的正是中低端收入人群。
许周也提到,就国内市场来说,中国消费者在健康化的驱使下对糖分的接受度逐步降低,大家更偏爱半塘和无糖产品,而海外很多消费者仍然青睐传统的高甜饮品。
“东南亚整体还处于珍珠奶茶的时代,没有迭代过来,对健康茶饮的意识也没有被唤醒。”郭超表示。
换句话说,在国内因消费升级传导出的茶饮升级在东南亚市场尚未发生,占据高端地位的茶饮新势力在东南亚市场仍旧只是新进者而非颠覆者。
就茶饮市场来说,东南亚是十几年前的中国,但十几年后的东南亚能否成为现在的中国还很难说。
“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朗,至少十年内东南亚的奶茶竞争格局应该还是并行的趋势,大家在各自的价格带里存活。”
反观欧美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力更高,但热衷高糖,加上Coco、日出茶太等台式奶茶布局多年,当地人对传统的珍珠奶茶认知度更高。
与此同时,无论是文化差异还是法律风险都在无形中抬高内地新茶饮进军欧美的成本,“新茶饮在欧美市场目前仍是一片空白。”郭超表示。
结语
从2018年至今,茶饮新势力的出海进程已迈过5年,除了蜜雪冰城号称在海外开了4000多家门店之外,多数品牌的海外门店量还保持在个位数或双位数。
“但其实已经很快了。”郭超表示,“只是我们习惯了国内的拓店速度,会觉得出海的节奏太慢。”
郭超提到,东南亚整体的工作效率并不高,“海外的招聘周期普遍在3-4个月,但在国内十天半个月就得入职了。”
除了效率,东南亚的供应链也没有国内成熟,不少原材料还需要从国内运输,“即便是杯子,国外的工厂可能都达不到生产标准,或者良品率非常低,导致成本更高,不如从国内直接运。”
回到新老竞争的问题上,尽管在全球市场,台式奶茶尚未领略在内地遭受的高度内卷,但随着新势力的出海,他们也不敢怠慢,或是扬言将海外市场作为重心,或是直接加速开店。
在2022年财报中,日出茶太提到自己在2021年凭借400家门店的体量稳居印尼第一领导品牌,但如今蜜雪冰城已在印尼布局超2000家门店。
< class="pgc-img">>(图源日出茶太2022年财报)
但比起茶饮新势力引发的竞争,更值得关注的仍是市场空间。
霸王茶姬联合创始人尚向民曾提到,“对于大多数出海的茶饮品牌来说,九成以上的消费者都是华人。”
“你可以一口气铺十家店,但铺完后能不能活下来是个问题。”郭超表示,“我们在国外调研时发现,50家店以上的连锁品牌就算很稀有的了。”
在征服老外味蕾的问题上,新老茶饮面临同样的困境,这或许需要几代人的耕耘,又或许只需等待时间的馈赠。
在这个问题上,咖啡入华的故事或许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