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最近,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的这张白色大熊猫照片显示,一只毛发和爪子均为白色、眼睛为红色的大熊猫,正在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里行走。这是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4月中旬摄录到的。
专家分析,这只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为亚成体或青年熊猫,年龄在1—2岁左右。
有网友表示:“确认过眼神,这是一只作息规律、不玩手机不熬夜的大熊猫。”
大熊猫没有“黑眼圈”是因为不熬夜?当然,这只是网友们开个玩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白化”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但均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通常对动物的活动、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的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
很多人关心,深山老林里还藏着多少大熊猫的秘密,怎样呵护好这些珍贵的“国宝”?蓝蓝天工作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卧龙保护区内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在140—150只之间
我国从1974年至今,共进行了四次大熊猫调查。第四次调查到2014年底完成,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均有一成以上的增长。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介绍,四次调查采用的都是垂直路线调查法,调查人员会在熊猫栖息地选择一定海拔高度,按照事先布设的线路走,通过沿途发现和收集熊猫活动痕迹、粪便等的数据,结合已掌握的大熊猫活动巢域,最终计算出熊猫的数量。
这种方法靠谱吗?张和民表示,即便是人口普查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精确,但从大趋势上来看还是比较准的。全国性的调查基本是每十年一次,区域性的调查间隔时间则没那么长。最新的卧龙保护区内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这一区域野生大熊猫在140—150只之间,与之前的垂直路线调查法所得数据基本一致。
“近几年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开始用DNA检测技术作为辅助,即通过提取大熊猫在野外的粪便中所含的细胞DNA,来鉴别熊猫性别、数量、所属种群等。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已经在小范围内应用了这一技术,但受条件限制,大规模推广为时尚早。” 张和民说。
有“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两大途径,正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
专家告诉蓝蓝天工作室记者,大熊猫保护主要有两大途径:“异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异地保护,就是把大熊猫圈养起来进行人工保护,这是在当初熊猫数量稀少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对保护种群、帮助繁衍意义重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科研、教育、对外交流的需要。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大熊猫圈养种群已达548只。
但人工圈养是保护的辅助手段,而非目的。保护大熊猫的重中之重,始终是就地保护,即保护熊猫栖息地,从而保护野生种群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工圈养数量增加、保护地面积扩大,我国启动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让一些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回到野生环境。
根据最新调查结果,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1864只野生大熊猫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其中22个局域种群数量太少,有灭绝风险,大熊猫保护形势严峻。
张和民指出,有些种群熊猫数量太少,只有几只、十几只,且呈岛屿状分布,近亲繁殖很常见。如果不通过放归进行干预,这些种群可能会渐渐消失。
野化放归,不是直接让大熊猫毫无准备地走向野外,而是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相比雄性,雌性大熊猫更容易融入野外种群,因此放归选择的基本都是身体状况良好的雌性熊猫。经过培训,它们具备了逃避天敌、选择栖息地等基本野外生存能力。培训过程以人工干预为辅,熊猫妈妈“母兽带仔”为主,工作人员给熊猫妈妈喂食时要穿上熊猫服装,有利于熊猫幼崽在统一的认知和环境下成长。放归的时间点也有讲究,2岁左右野放是比较好的时间段。
最近几年,大熊猫野外放归的成活率很高。目前在小相岭栗子坪保护区已放归的9只大熊猫里存活了7只,成活率高达73%,而且还实现了地区间的迁移。
“大自然才是大熊猫真正的家,做好野外保护,才是真正为它们好。”张和民说,我国成功实施了大熊猫保护繁育计划,将多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个体放归野外,“野放”的大熊猫为补充野外种群发挥重要作用。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资料图
国家公园保护体制初步建立,把栖息地还给大熊猫
我国大熊猫保护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等。其中,栖息地破碎化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第四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319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
如何改变现有局面,进一步加强保护?国家公园保护机制备受瞩目。去年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揭牌,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统一管理机构。根据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2个市(州)、29个县(市、区),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其中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8150平方公里,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614只,分别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70.66%和86.5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唐小平表示,国家公园能更有效地加强对野生大熊猫的保护。
首先是增加了保护面积,保护覆盖范围比以前所有的保护地加起来还要多。保护的区域更大,就更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范围原有各类自然保护地80个,约占规划面积的75%,其中约一半是自然保护区。
其次,增加了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不再按行政区域、部门分块管理,而是强调统一管理,把有些关键的生态廊道也纳入了国家公园范围,有效解决了栖息地碎片化的问题。
另外,国家公园增强了保护强度,目前已经叫停了国家公园内的工业、矿产开发,将逐步搬迁、清退。
“保护物种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护栖息地,建设国家公园,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把栖息地还给大熊猫。国际上保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也从物种管理转向了生态系统管理。有了栖息地,物种自然而然就会正常繁衍。”唐小平说。
张和民表示,保护大熊猫,实际上保护的是以其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不是单一的物种保护。国家公园可以改善此前保护的不足之处,提升保护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天小编带你认识一群特殊的“大车”,他们是开着价值三亿的“豪车”,把温暖和光亮送到千家万户的。
“光能使者”
“大车”是业内对火车司机亲切称呼,这个“大”包含着对火车司机,能力大、责任大、贡献大的赞许。一名火车司机的职业历程,一般分为学员、副司机、司机3个阶段,但在太原局集团公司湖东机务段,司机又被严格分为万吨、1.5万吨、2万吨主控司机。
他们365天24小时昼夜不停、轮班作业,每时每刻都有1400余人在单兵作业,为了保障人民生活需要也是够拼的。
而这其中的2万吨主控司机,全国只有500名。
2月1日,春运正酣
塞外的凌晨气温低至-22℃北风裹挟着严寒,直扑露天作业的乘务员,黎明前夜色正浓,又一列近3公里长的2万吨重载列车,驶出了大秦铁路的起点——湖东站。在寒风中呼啸着驶向渤海之滨——秦皇岛。
在大秦铁路,这样的重载列车
每12分钟就要开出一列,它全长2614米,绕着它走完一圈要一个小时。
整列车加上所载煤炭总价值达3个亿
以70至80公里的时速运行,光过站就要十几分钟,驾驶这条钢铁巨龙的“大车”们,用千百次的磨炼和默默的奉献,换来大秦铁路重载列车操纵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飞跃。
大秦铁路有隧道52座、桥梁1072座,超过800米的特大桥梁有15座,超过12‰的连续长大坡道近百公里。
这种复杂路况下,2.6公里长的钢铁巨龙,常常同时扭出七八个弯儿,想要最大限度节省运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大车”们就要做到贴线运行,操纵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列车运行中每遇一个信号
司机就要做一个
手比、眼看、口呼的动作
这样的动作在653公里的单程运行中
要做600多次
外行看重载司机开车
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
但在行家眼里
那简单自然的一招一式
却处处显露出重载司机
深厚的操纵功底
大秦线上风光无限
高峻的山岭,清清的河流
肥沃的田野,美丽的城市
还有红日、云霞、大海
但面对这些景色
“大车”们也许值乘几十年
也无暇仔细欣赏
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换来了重载技术的飞跃
把“让千家万户享受到温度和亮度”的誓言
融入到一生追求
可能你从未见过他们
但是他们在你的生活中从未缺席
他们用无数个日夜
撑起了万家灯火
春运正酣
我们向每一位铁路工作者致敬!
(来源:《人民铁道》、湖东机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华社成都9月6日电(记者李倩薇)6日早上9点16分,成都地铁10号线首发列车从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出发,12分钟后即抵达市中心。这标志着目前轨道交通在建里程全国第一的成都开通首条地铁机场专线,今后来成都的游客可以“下飞机坐地铁看熊猫”了。
9月6日,来自青岛的孙涛(左四)、高瑞全(左三)等乘客乘坐成都地铁10号线到双流机场准备乘飞机。当日,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试运营。10号线一期工程全长约10.9公里,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6座。这是成都地铁首条机场专线。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9月6日,两名乘客从成都地铁10号线双流机场T1航站楼站走出。当日,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试运营。10号线一期工程全长约10.9公里,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6座。这是成都地铁首条机场专线。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大熊猫与青城山”“火锅与廊桥”“盖碗茶与西岭雪山”“辣妹子与宽窄巷子”……首发列车是成都旅游文化主题列车,列车设计中将这些成都标志性元素融合形成4幅图案贯穿车体,独具成都韵味。
成都每天都在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也是国内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16年,双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4603.9万人次,仅次于“北上广”。成都现已开通284条国内国际航线,带领着这座西部城市“通江达海”。
发达的航空业极大地缩短了成都与各个城市的距离,而地铁的建设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目前,成都有14个轨道交通项目同时在建,里程超过400公里,在建里程居全国第一。
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全长10.9km,设有6座地下车站,含3座换乘站,将机场与市区便捷地联系起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跑完全程仅12分钟,是成都地铁目前运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列车。
该线路初期运行时间为06:00—23:00,2元起价,跑完全程仅需4元,乘客可通过微信、支付宝二维码购票。为方便盲人乘客判断方向,沿线车站在上下楼梯扶手处设置盲文,确保盲人行进安全。在无障碍卫生间方便触及的位置设置紧急呼叫按钮,方便残障人士遇突发事件时紧急呼叫。
“地铁专线是外地游客来到成都的第一印象,是展示天府文化的窗口。”成都轨道集团总经理沈卫平介绍,该线路各站点将天府文化融入设计当中,成都人文、自然、美食、民俗元素交相呼应。同时,在航站楼站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旅游VR体验。
“这几年,成都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法国蒙彼利埃驻中国代表白昕迪女士是地铁10号线的首批乘客,来成都已经4年了。“机场地铁线开通后,坐地铁1小时以内就能从机场到熊猫基地看熊猫,72小时过境免签时间内,外国游客在成都可以逛和吃的地方更多了!”白昕迪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