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人们饮食态度的改变,素食主义悄然流行,并吸引素食餐厅和食品巨头迅速跑马圈地。
现如今,从“饭局里经常会有人声明自己只吃青菜并要求用植物油炒”、“年轻女性用纯素沙拉当晚饭”到“麦当劳素食汉堡在芬兰瑞典成常规单品”,“上海老字号素食餐厅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素食主义浪潮正在席卷食品行业。
尽管有很多人对“素食”的行为还不大理解,尤其是老一辈人总会认为吃素缺少营养,但是,身边的素食主义者确实已经越来越多了。
据Harris Interactive 的调查显示,从2008年到2015年,美国素食主义者的人数从700多万增长到1000多万,占比从3.2%增长到3.4%。Veganlife 杂志称,过去十年中,英国的素食群体从15万增加到了50万,足足翻了三倍。
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了
素食是一种饮食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对现代而言,新素食主义意味着有益身心健康的饮食新时代。迈克尔·艾伦·福克斯(Michael Allen Fox)所写的《深层素食主义》(Deep Vegetarianism)中对素食主义者的具体分类是这样的:
蛋奶素食者:吃蛋和乳制品,但不吃肉;
奶素食者:吃乳制品,但不吃蛋或肉;
全素(或纯素)食者:不吃任何肉、乳制品或蛋 (一般也不吃蜂蜜);
………
笔者找了几位吃素的朋友,与他们交流探讨了关于“素食主义”的种种。
1.吃素不会营养不良
小吴丨男丨公务员丨31岁
因为我平时很注重养生,所以会看一些讲述“吃素”的文章,就被洗脑了。后来发现蔬菜水果味道很不错啊,原汁原味的也挺好。于是从2018年2月开始吃全素。
吃素以后最大的矛盾在于家人不理解,总会担心营养不良。其实他们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你看寺庙里面胖和尚那么多。
吃素以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成为素食主义者后,你问我有什么哲学感悟,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真的没有。
2. 生活越是简单,越是觉得轻盈
Taylor丨女丨某财经媒体记者丨25岁
真正的导火索是我爸生病住院,他经常抱怨说因为自己吃了太多肉才导致血压高,如果早点吃素就好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吃素了,因为素菜馆比较难找,厨艺提升了很多。
除了吃素,我的生活也很简单的,除了两三个知心好友的聚会,一般的朋友聚会我是不参加的,一堆人吹捧或者尬聊都很难受。家里的衣服也都是牛仔裤和衬衫为主,同个款式的可以买好几件,这样就不会为每天穿什么发愁了。
生活越是简单,就越是觉得轻盈。
3. 吃素能够让人更清醒
Mike丨男丨某虹膜识别公司创始人丨27岁
先说说为什么吃素。作为正在创业的技术男,我是2017年开始吃素的,感觉吃素能够让人更清醒。我的偶像乔布斯也是素食主义者。
我觉得素菜本来就很好吃啊,尤其是豆制品。假如现在要让我吃肉,我真的吃不下去,跟吃药似的。
比较不方便的是,平时公司聚餐,其他人都会将就我点一些素菜,即使我强调没关系的,我可以吃“锅边素”的,大家还是会点素菜,并跟服务员强调,用植物油炒。
我平时有去健身房和跑步的习惯,沿着深圳湾红树林可以跑10km。不过,我不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运动完后会喝牛奶和吃鸡蛋,看上去挺壮实的,所以我爸妈不大care我吃素这件事。
中国的素食主义者到底有多少?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明确的数据可查。从CBNata联合天猫发布的《2018中国餐桌消费潮流趋势报告》可以看到:2017年水果及蔬菜销售额增长速度最快,足见素食主义潮流的盛行。从省份生鲜偏好来看,北京和上海可谓是积极响应“佛系”饮食的号召,对蔬菜水果偏爱有加。
素食餐厅和食品迅速跑马圈地
餐饮和食品行业的商家们早就开始针对素食主义这一趋势谋篇布局。
2017年9月,上海《米其林指南》发布,大蔬无界素食馆上榜,获得“必比登美食推荐”称号。大蔬无界的创始人宋渊博曾在赢商网的采访中提到:“素食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可以作为鲁、川、粤、淮等‘八大菜系’之后的第九大菜系,并且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料理,没有国界之分。”
宋渊博还谈到,他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食物和健康的更高追求,素食的市场前景将无限广阔,这将是餐饮行业中的另一片蓝海。
大蔬无界2011年创立,近两年发展迅猛,目前在国内已开了10家,其中上海4家,成都2家,杭州2家,南京1家,苏州1家。
食品行业的巨头们也在跃跃欲试。
2017年12月,麦当劳第一次把素食汉堡McVegan加入常规菜单。McVegan 的“肉饼”由大豆制成,汉堡配料包括番茄、生菜、洋葱和泡菜。目前,素食汉堡在芬兰和瑞典大量出售。
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发布的《2017年全球食品与饮料趋势》报告也指出: 2015年9月-2016年8月,打着“素食”和“纯素食”概念的产品数量,比五年前各自增加了25%和257%。
部分素食者坦言,她们平时会有意识地补充蛋白粉均衡营养。虽然没有直接的销量数据证明蛋白粉的销量大幅提高,但从汤臣倍健公司2017年的年报显示,粉剂类的产品2017财年营业收入增加了45%。汤臣倍健公司的蛋白粉产品在国内流行已久。
虽然人们选择“吃素”的原因千奇百怪,但是“素食”已成为一种流行。消费者的这种偏好正促使更多的商业公司积极布局。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class="pgc-img">>食是对健康有益的,可以减少杂念妄想,也可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
肉食其实没有太多的营养,只有蛋白质。中国人过去经常都是粗茶淡饭,严重缺乏蛋白质,所以现在有钱就补回来了,贪吃,吃很多。一餐吃一只鸡、吃一只鸭,不要多久你的身体就坏了,连基本的养生常识都没有。
推广素食,可以减少杀生,增进健康,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以后也要逐渐地推广素食,工作量很大。说实话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推广得不够到位。很多人做素食店实际上目的不纯。但是我也看到有些素食店做得很好,是真正在推广素食,而不是为了赚钱。
做素食餐馆,如果光贴钱是做不持久的。贴钱只能是一时的,总是白吃白喝肯定不长久。
然后饭菜做得也不好吃,因为要是做得太好吃了,根本就坚持不下去啊!要是天天很多个菜色,各种饺子、煎饼什么都有,那做一个月就爆满了,根本做不下去。所以只能做得难吃点,才可以坚持下去,人家吃了两餐就不愿意来了(除了一些老年人)。那都是一时的,只是暂时的布施。
要想长久地做,至少能做到不赔也不赚,这样是可以的。收点钱,这个价格比他自己买来做要省钱,钱花得少并且还不用自己做,那谁不愿意来呢?这样推广素食是最好的。
我们做的素食要比肉食还好吃,这样才行。做人家都吃不下去的素食,其实反而是给推广素食增加了障碍。有些免费的素食馆,人家一看年轻人都不进去,只剩下老年人、没饭吃的人才进去吃,那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起到推广素食的作用。人家心里就会想:素食就是这样的。
我们做素食,要把素食做得更好吃一点,让大众觉得素食也非常好,比肉食更好吃,这样才能够长久地推广。做事情要做长久的,目光短浅,只坚持几个月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或者虽然坚持很久,但饭菜很难吃,你自己都不愿意吃,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做什么事都要走中道。我们推广素食是好的,但是不要走极端。
可能有些人发心就是想把自己的钱全部布施掉,暂时做一个免费素餐馆,请大家吃素食,那是可以的。但是你要做,就得做得特别好吃。你有钱请一个月也可以,请两个月也可以,但长年累月地请,谁也请不起。大家都来吃,都不劳而获了,那不可行。
天大鱼大肉的生活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因饮食结构不平衡引起的富贵病、慢性病群体越来越多,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人加入纯素食或者弹性素食赛道。国内素食市场份额不断攀升,那么如何在当地开好一家素食餐厅并赚的盆满钵满呢?
看和禧顺如何提高餐厅人气和品牌口碑
国内做素食的餐厅并不在少数,但是能做出口碑的素食餐厅寥寥无几,和禧顺打破传统素食餐厅菜品格局和单调口味,在菜品种类上不断革新,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糅合“顺时而食、天人合一”理念,将传统养生理念与素食菜品相结合,创新打造出二十四节气食历,丰富菜品种类,针对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菜品。
此外,在菜品创新上增加“植物肉系列”,外形酷似肉食的菜品,降低肉食爱好者的“抗拒感”,嚼劲十足的素食也能拉近无肉不欢者的距离,从而慢慢的改变肉食爱好者的饮食习惯。
品类多、价格合理的和禧顺素食自助餐厅,凭借品牌自身硬实力打造成为素食界的“一批黑马”。
看和禧顺如何降低运营成本
虽然说餐饮业赚得都是辛苦钱,但是运营模式决定餐厅经营成本。这一点和禧顺非常有话语权,首先采用自助模式,顾客自取食物、吃完之后自行回收餐具,减少了服务人员点餐、上餐的繁琐环节,还大大提高了餐厅运营效率和翻台率。
传统餐厅过于依赖厨师,可以说厨师直接决定餐厅经营的好坏。和禧顺创新核心秘制料包操作,经过简单培训,小白也能变大厨,一比一复刻大厨烹饪工艺,从而保证了菜品口味的正宗、统一,同行不易复刻,确保在整个商圈内的菜品竞争优势。
也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做素食餐厅学会技术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选择品牌呢?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学习技术也许只能保证门店的基本运营,但是加入和禧顺,不仅有成熟的运营模式直接复制,总部更是从店铺选址、装修指导、活动策划、开业活动、大区督导等方面全程护航门店发展,降低门店试错成本,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