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番斗鸡是我国古老而又西游的一种家禽品种属于玩赏型鸡种。原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鄯善县鲁克沁一带,过去吐鲁番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很快扩散到伊犁、阿克苏、喀什等地,一时风靡全疆,吐鲁番斗鸡也越养越好。骁勇善战闻名国内外,甚至打败过世界最著名的泰国斗鸡。
< class="pgc-img">斗鸡
>大盘鸡,是新疆盛名在外的美食。好吃的大盘鸡都因地域闻名,沙湾大盘鸡,柴窝堡大盘鸡,吐鲁番斗鸡老爷大盘鸡。吐鲁番大盘鸡也很有特色,因为用的是斗鸡。 吐鲁番斗鸡历史悠久,吐鲁番市志记载1732年吐鲁番就开始饲养斗鸡。吐鲁番斗鸡体大,胸部向前突出,肌肉丰满紧凑,肉质鲜美,脂肪少,非常适合红烧烹饪。吐鲁番的大盘斗鸡,是新疆独有的一道美味菜肴,斗鸡鸡肉筋道,食之不腻,奇香利口,味美独特。
< class="pgc-img">大盘鸡
>< class="pgc-img">辣子鸡
>大盘斗鸡和大盘鸡从卖相上看差不多,斗鸡肉看起来比肉鸡更瘦一些,一吃就很可以感觉到和别的鸡不同,吃起来很有嚼头,比正宗的农家土鸡还筋道。辣,不必说。大盘斗鸡沿袭了大盘鸡的传统,有大量辣椒,干辣皮子,绿青椒,红绿搭配,有滋有味。吐鲁番最好吃的大盘鸡和辣子鸡店 斗鸡老爷餐厅
< class="pgc-img">斗鸡老爷
>>敦煌,一路往西,沿着古人丝绸之路的脚步来到了吐鲁番。第一站选择了交河故城,车子逐渐驶离市区进入亚尔乡,九月底已经过了葡萄的季节,不过在路边仍然能看到不少绿油油的葡萄架子。
走“捷径”去交河故城
车子开进了某不知名的村子里,司机大姐说有法子免费游览交河故城。她把车子停在一户院落前,花几块钱改乘当地人的小三轮去交河故城。以前就听说有些景区,本地人可以免门票进去,又或者本地人知道捷径可以带人进去,诸如此类的。我心想,这回可算是让我也遇着了一回。
< class="pgc-img">>坐在色彩斑斓的小三轮车上,看着略带异域风情的村落景致,感觉有些好玩。远远地能看到一大片土黄色的遗址,那就是交河故城了。我果然高兴得早了,原来所谓的“捷径”就是站在一处陡坡的高地上眺望而已,只能远观,无法走近。
< class="pgc-img">>既来之,则安之,想眺望就眺望吧。坐在陡坡上思索着,这就是两千年前“车师前国”的都城,而今风化如斯,只留下残垣断壁满目苍凉。
离开交河故城后,去看了当地人的葡萄晾房。小学课文《葡萄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葡萄晾房,这个晾房里的葡萄干已经所剩无几了,味道很甜,价格不贵。
< class="pgc-img">>坐着小三轮回到村子里,顺便参观了一下本地人的院子。院中有个大大的葡萄架,我们语言不太通,笑着点头致意就好。看到我要给他们拍照,一个个顿时正襟危坐,还有点好玩。
< class="pgc-img">>村子里的馕
村子里有个小小的集市,出售葡萄干、哈密瓜、馕之类的小吃。虽说在北京的新疆餐馆吃过馕,不过只当是吃烧饼没留下特别印象。这次在吐鲁番看到馕,被这个尺寸震惊了,一个馕的直径得超过了30cm吧。
< class="pgc-img">>刚烤好的馕,金黄色的外壳,香气四溢,令人馋得不行,拿在手里还是热乎乎的,咬一口酥脆又有嚼劲,果真好吃。只不过很容易饱,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我把它放进包里随身携带,准备一路上饿了就嚼两口。
< class="pgc-img">>馕在古代称为“胡饼”、“炉饼”,大约是汉代时传入中原的。据说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cm。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我吃的这种大概就是“艾曼克”馕吧。
馕摊上还有一种小而厚馕,直径约10cm,不晓得是否就是传说中叫“格吉德”的馕,据说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
< class="pgc-img">>坎儿井的葡萄汁
揣着未吃完的馕,踏上了游览坎儿井之路。坎儿井的水源自冰川、积雪雪水,利用地形汇集到地下。参观坎儿井也是在地下,坎儿井的水冰冰凉凉的,据说可以直接饮用。坎儿井买了个新疆小花帽,跟我的裙子莫名很搭,新疆风情呼之欲出。
< class="pgc-img">>坎儿井门口卖的葡萄汁也是冰冰凉凉的,吐鲁番果然是葡萄的王国,不加一滴水,纯葡萄榨出的汁液,喝一口,真是甜到了嗓子眼。
< class="pgc-img">>火焰山与大盘斗鸡
继续揣着没吃完的馕,又踏上了火焰山之路。远远地看到了火焰山红色的山体,尚在远处时,已然感受到了滚滚热浪袭来。
< class="pgc-img">>我估摸着大部分人来火焰山都是因为《西游记》,这里西游记的元素很多。景区矗立着一根金箍棒温度计,据说曾经测到了高达89度这样的极端温度。在火焰山,真是童山秃岭,飞鸟绝迹,寸草不生。
< class="pgc-img">>景区里扮演孙悟空和猪八戒的人,会追着跟你合影,一次二十块吧,配合你完成各种经典动作。虽说是山寨版的,不过惟妙惟肖,但这个温度真挺不容易的。装扮成孙悟空的人,不拍照的时候戴着墨镜防晒,而猪八戒的肚皮汗如雨下...
< class="pgc-img">>9月底,葡萄已然过季了,司机大姐还是带着我们来到葡萄沟门口,留下来过的脚印。
< class="pgc-img">>大盘鸡都吃过,但大盘斗鸡吃过吗?大盘斗鸡,据说用的不是普通家鸡,是一种专门用来斗鸡的品种。这种鸡比普通家鸡多了一个尖锐的爪子。斗鸡的分量也是极优秀的,鸡爪子看起来像个小猪蹄,上边果然多了个尖锐的爪子,一份大盘鸡,将四个成年人吃撑了。
< class="pgc-img">>吐鲁番博物馆与葡萄
饭毕,距离离开时间还早,顺路拐去吐鲁番博物馆。这一趟丝绸之路的行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都要去博物馆遛一遛。让吐鲁番博物馆名气远扬的应该是干尸,非旅行旺季,博物馆人不多,一个人去可能会有些害怕,好在我们几个人搭伴,算是实现了心愿。
< class="pgc-img">>博物馆门口有个新疆大叔在卖葡萄,很多没见过的品种,随意品尝,每种都甜到嗓子眼。这里的葡萄按公斤卖的,一买就是一公斤起。一公斤隐约记得好像十块钱,按当地价格来看可能算贵的,不过按北京的物价来看,简直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 class="pgc-img">>吐鲁番其实不大,一到两天的时间就可以游览完,当然如果还想去鄯善的库木塔格沙漠,那可能还需要多留一天。我未在吐鲁番多做停留,揣着我那还没吃完的馕,以及新买的两公斤葡萄,下一站前往乌鲁木齐。
寨万达小镇鸟瞰图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陆肖肖 北京报道
丹寨,这个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小城,这几年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改变,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得到万达集团对口帮扶之后,已经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4年,万达集团开始对口帮扶丹寨县,在全国首创“企业包县、整县脱贫”的扶贫模式。今年5月,包括温泉酒店在内的第四期项目竣工开业,让贵州丹寨万达小镇的旅游设施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万达集团包县帮扶丹寨县的核心产业项目。
以旅游产业为支点,万达带动了丹寨人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丹寨人的人生开启了另一种可能,蜡染妈妈杨而报浪、特色餐饮店老板吴明飞、高学历年轻人王胜莉,在政府和企业的帮扶助力下,他们的命运轨迹发生了改变。
杨而报浪:带领众多蜡染妈妈脱贫致富
蜡染,这项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杨而报浪,她在丹寨万达小镇开了一间蜡染体验馆,不仅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来,还将这项技艺展示到了更大到舞台上。
杨而报浪在做蜡染。 受访者供图
蜡染已经深深的印刻在老一辈苗族人的生活中,在杨而报浪的记忆中,这项传统的技艺伴随着她的成长,“以前我们苗族同胞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包括种棉花、纺布、蜡染、做衣服,这些都是从小跟老人学的,尤其是女孩子,如果不会做,出嫁都有点困难。”杨而报浪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在大机器时代下逐渐没落,会这个技能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
家里兄弟姐妹很多,地也很少,杨而报浪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乡的就业机会太少,许多丹寨人开始外出打工。为了改善生活,杨而报浪也经历了多年的异地打工生涯,在广东打工10年,又在浙江待了7年。“我没文化,一年级的一个学期都没读完,去外面跟别人差的太多了。”杨而报浪告诉记者,她挖过泥、拉过砖、捡过垃圾,为了生活什么苦都能吃。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到一个店里做蜡染工作,看到效益还不错,杨而报浪决定自己回家开个蜡染店。在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之际,她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欧报浪蜡染体验馆。平常她在店里忙里忙外,穿着自己缝制的苗族服装,45岁的她显得精神奕奕,但修剪整齐的指甲里透着洗不掉的蓝色,这是常年蜡染使用的蓝靛草留下的印记。
以铜刀作笔,蜂蜡为墨,杨而报浪用自己的双手开启了蜡染事业,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还将许多苗族同胞带领起来,实现了脱贫致富。杨而报浪已经开办了多期蜡染培训班,向周边的姐妹们传授蜡画技艺。
如今,像杨而报浪一样的蜡染妈妈,已经有五六十个,“我们在乡下办了合作社,大家都是40多到60多岁的苗族姐妹,我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普通话也不会说,还要照顾家庭,以前是很难找到工作的,现在我们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就把活干了。每个蜡染妈妈一年收入每人有一两万元左右,挣钱容易多了。” 杨而报浪说。
在入驻丹寨万达小镇之后,随着游客的增加,蜡染产品的市场也打开了,据杨而报浪介绍:“目前我们的蜡染产品有很多,包括服装、被子、鞋子、抱枕等,产品很受欢迎,不光是游客喜欢,深圳、北京、泰国、法国都有我们的客户。”事业越做越大,她的蜡染店开到了第三家,还开办了一个加工厂。
在杨而报浪的眼中,蜡染不仅仅是自己全情投入的一项事业,更代表着苗族的文化或者精神,她说:“这个手艺是苗族人世代传承下来的,里面的图案包含着苗族的历史和传说,也代表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不能让老人的手艺失传了。”
吴明飞:开创斗鸡肉特色餐饮
斗鸡是苗族的一项古老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到节日庆典,不论是大寨小寨,寨寨都会举行斗鸡比赛。而将骁勇善战的斗鸡做成美食,把这项文化娱乐和餐饮结合起来,是丹寨卡拉斗鸡餐馆的创始人吴明飞的首创。
吴明飞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在丹寨万达小镇开了一家斗鸡肉餐厅,生意不错,以前斗鸡是一个爱好,现在把他当成了事业。
谈到做斗鸡肉特色餐饮的契机,吴明飞说道:“从小就喜欢看斗鸡,逢年过节就去围观斗鸡表演。一次偶然的机会吃到了斗鸡肉,我们发现肉特别有嚼劲,很好吃,就考虑怎么把斗鸡肉引入特色菜。”
至于斗鸡肉的独特之处,吴明飞说:“斗鸡不喂饲料,以稻谷为主食,喂枸杞、红枣等食物,一般到十个月之后开始训练,每天至少要训练四十分钟,这样它的肌肉发达,脂肪含量很少,肉质特别紧实。”
在丹寨万达小镇进入丹寨之前,吴明飞一直在做农家乐,他说:“这里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宣传不够,游客只有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有一些,平时游客并不多,现在万达在这里建了小镇,客流量增加了很多。”
吴明飞已经开了两家斗鸡肉餐馆,最近还建起了一座四层小楼,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在这里开一家民宿,吴明飞对记者说:“我们希望客人可以吃和住都在一起,而且这里游客量稳定,特别看好民宿的未来前景。”
谈到未来的生活前景,吴明飞表示:“如果没有丹寨万达小镇,我的生意也不会做大,现在我的收入跟以前相比要好的多,大概翻了七八倍,未来还要跟着万达走,把我们的餐饮和民宿事业做大做强。”
王胜莉:高学历年轻人选择回归家乡
90后的王胜莉是土生土长的丹寨人,在外人看来,家乡丹寨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但是贫困仍然是这里年轻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王胜莉提到,为了支持她读书,父母付出了很多,身体也落下了疾病。
家乡的经济发展薄弱,适合高学历人才的就业机会不多。和这里年轻人普遍选择一样,在毕业后,王胜莉去了贵阳工作,每个月两千块工资,要还贷款,还要给父亲买药。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面对父亲的疾病,王胜莉选择回归家乡,但一开始父母并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去了大城市还要回来。
这时的丹寨万达小镇正在招募人才,王胜莉凭借着专业经验,顺利进入万达工作。不同于大城市的喧嚣繁华,回归家乡工作的王胜莉卸下了一身疲惫,能更好兼顾工作和家庭,收入也有所增加。“这里的空气很新鲜,很适合度假,在这边工作心情都跟着美丽了起来,我是很有恋乡情结的人,离家近也能够照顾父母,这种感觉还挺好的。” 王胜莉说。
正如王胜莉一样,回归家乡的丹寨年轻人越来越多,这里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之后,就业机会也多了起来,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丹寨万达小镇给了这些年轻人施展的平台。
在丹寨,像杨而报浪、吴明飞、王胜莉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丹寨妈妈陈永会、非遗传承苗族蜡染贫困户杨春燕、扶贫茶园贫困茶农王阿启、参加过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的护旗手王邦建、丹寨锦华温泉酒店员工吴治敏、蔬菜种植大户吴明超、烧茶村贫困户莫廷品,这样一串串的名字写也写不完。在丹寨万达小镇的带动下,他们抓住机遇实现了脱贫致富,有的还带动了更多的人们脱贫。
(丹寨万达小镇东湖大水车直径26.08米,于2017年6月26日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水车。)
从2016年5月份动工,到2017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丹寨万达小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利用3到5年时间,把丹寨万达小镇打造成贵州省最著名、内容最丰富的旅游景点,带动丹寨全面致富奔小康。”万达集团当年承诺正在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