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大学子在毕业后,最想念母校的哪种美食。
不少人肯定会给出同一个答案:
康博思食堂的鸡腿饭。
就连北大官方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可见这鸡腿饭的影响力:
鸡腿饭的精髓,自然在于鸡腿。
腌制好的鸡腿,浸润在金黄的蛋液,再裹上均匀的面包糠,下到油锅里滋啦作响。
炸鸡腿的香气在叫嚣,配上开胃的酸甜番茄酱。
外皮酥脆,内里嫩滑,好吃极了!
作为北大的一个符号,鸡腿饭的传说始终流传于江湖。
即使过了十几年,北大学子在提到北大食堂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许就是鸡腿饭。
而缔造北大鸡腿饭这个传说的,是一位叫高传峰的小伙子。
出生于1981年8月的高传峰,为硕士研究生。
他在本科论文中,对中式快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因思路超前,他受邀加入北大餐饮中心工作。
到北大之后,高传峰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了康博斯中式快餐厅,并推出了著名的“康博斯鸡腿饭”。
在北大闯出名堂后,2017年,高传峰入职北京字节跳动,担任餐饮专家工作。
本来他来到了字节跳动,应该会更有一番作为才对。
然而谁也没想到,入职公司不到两个月,高传峰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从17年到20年,3年间他共贪污钱款1024.7万元。
他也被北京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高传峰的工作能力还是非常OK的。
在他任职期间,字节跳动的伙食,广受员工认可,并且成功出圈,成为了互联网大厂食堂的代表。
感受一下字节跳动的午餐餐单!是让人饥饿的感觉没错了。
员工采用自助式取餐,10条取餐线,想吃啥想拿多少都随便:
4荤2素的主菜、一道特色小吃,每天必有一种水产。
以及4种主食、花生粥,还有甜汤咸汤各一种。每天也必定会准备不同的水果和酸奶。
同时头条食堂还提供可以直接带走的轻食沙拉,上面会标注出生产日期和最佳赏味期限。
办公区里有专门的零食区,据说不同时段还会更换不同的品种。
每天4点,都会有后勤人员推着装满零食的餐车为工作人员补充能量。
头条食堂最大的特点是「一堂两用」。比如在非开饭时间,食堂里单独隔开一片临时面试区。
HR可以在这个区域面试求职者。
你甚至还能在食堂放一部电视开视频会议。可能这就是公司发展速度太快的烦恼吧。
当然了,这也都是去年高传峰还在时的情况了,如今字节食堂情况如何,还不得而知。
这都是高传峰一手推动的成果。
以至于他被捕入狱后,不少字节员工感叹,现在的伙食是大不如前了:
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
那高传峰他在字节是怎么贪污的?
三个字:吃回扣。
根据判决书,高传峰在入职字节两个月后,就约见了两个供货商的法人代表。
高传峰要求他们,按每月总流水的4%给自己回扣。
此后直至2020年5月,高传峰每个月都能从两人手中拿到5万-30万元不等的好处费。
三年间,共收约1000万元。
事实上啊,食堂负责人贪污,是非常非常常见的事情。
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到大量的新闻报道:
很多时候,你抱怨食堂的饭菜难吃,可能还真不是厨师们的锅。
钱都被别人薅走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有的小伙伴又要问了:
那除了吃回扣,餐饮腐败的水有多深?
趁着这个机会,我就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
01
02
我举的这两个例子,大家看明白了吗?
说白了,食堂负责人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骗取财务的信任,最后成功吃到差价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
03
当然了,贪污的手段有很多种,多的是我们老百姓不知道的黑幕。
上面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我举的这些例子,也只是科普性质,大家千万不要模仿。
真要查起来,拿账本一对,你绝对是跑不掉的。
高传峰的职业生涯,开局可谓是顺风顺水。
在北大声名鹊起,再跳槽到字节跳动,以字节这个体量,假以时日他赚到的,绝对不止这1000万。
只可惜一念之间,葬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剩下的,就让他在监狱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华社北京4月4日电 题:你是否愿意分餐而食——疫情之下中国家庭用餐方式调查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郁琼源、申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许多人“锁”在了家里。工作、生活、学习……以往分散各处的场景,都集中在一个屋檐下。
随着疫情发展,一个话题逐渐热了起来,或者说,重新热了起来——在家吃饭,分餐还是合餐?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家庭分餐又“热”起来
西兰花炒木耳、煎带鱼、拌凉菜……跟往常一样,长春市民孙晓惠中午给家人烧了几道菜。不同的是,以前一个盘子一整道菜,如今一个盘里分四个格子,一个格子装一小份菜。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关于分餐制的讨论越来越多,单从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等病菌通过餐具、唾液传播角度看,分餐比合餐更为合适。孙晓惠认同这个道理,于是从网上买来了分餐盘,撤掉了以前的盘子,开始“分”起来。
“过去家里经常会剩菜,现在剩下的菜越来越少。”经过分餐后,孙晓惠发现意外收获,由于更精准地掌握了家人食量,还避免了浪费。
在山东济南,考虑到家中孩子年幼,更容易感染病菌,市民张雅萍一家也在疫情期间选择分餐,至今已经坚持两个来月。
“分餐可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还可以合理、定量搭配,保证营养又不浪费,能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她说,眼下多数家庭有较长时间居家生活,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分餐意识,带动家长、老人养成分餐和使用公筷的习惯。
家住北京西城区的陈女士则告诉记者,之前家里都是合餐,疫情以来看到专家倡议后改为分餐。“我们不仅碗筷各用各的,连洗碗布都区分了,现在这样吃饭也没觉得有什么别扭的。”
实际上,这不是家庭分餐第一次成为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只不过,这次家庭分餐引起的讨论,似乎比上一次更为热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支持分餐制”“文明餐桌·公筷行动”“宅家吃饭你会用公勺公筷吗”等话题引发亿万网民持续关注讨论。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倡导分餐。在山东,10部门联合发起“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文明实践活动,提倡家庭聚餐使用公筷公勺;在浙江,3月起已选定试点先行示范,并于6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公筷公勺……
“分”的势头在上升,“合”的声音也不弱
对于家庭有没有必要分餐、具体分到什么程度、分餐后怎么办等话题,不少人也给出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包括两位老人在内,我家六口人在一起生活。”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姜女士跟记者吐苦水,“吃饭的时候,5个人都分餐,但我爸就是不肯分,我们也没办法,只好用半拉子的分餐制了。”
这是个例,却不是孤例。记者在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调研发现,部分家庭中的老年人由于长年累月习惯于合餐,一时半会儿不想改、不愿改,一起生活的子女也不好意思硬要他们改。“分餐有些生分了吧”是记者经常听到的话。
而对于部分年轻的“一家三口”来说,孩子通常有专属碗筷,小两口再分餐而食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另外,采访中不止一位在职女士提醒记者,家庭分餐还有一个现实话题要讨论——分餐后要洗的碗筷必然多了,而且不是多出一份公用碗筷,是每个人都可能多出一副碗碟,谁洗?
一位杨女士甚至调侃道,推行家庭分餐制的话,是不是也得推行碗筷分洗制?
家庭分餐,东中西部有差异,城乡之间也有差异。记者在多地农村调研发现,不少人要么没听过分餐制,要么偶尔看到一些相关资讯、直接略过,要么不想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之积极性不算高。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家庭之间,就餐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是中国的国情。
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一家人吃饭,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分餐还是合餐,本身谈不上孰对孰错,关键是家庭成员都要养成文明、安全的就餐习惯。
为了让老百姓餐饮习惯更加卫生健康,各地正试行有针对性的方法,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也给出不同建议。
江苏一方面通过发布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倡议,倡导餐饮企业在餐桌上放上公筷公勺;另一方面,推出“位上菜”春季美食发布,即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的菜式。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费勇认为,当前不宜全国各地一哄而上、用力过猛推动分餐制,推广公筷公勺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方式,也是合餐制的一种进步。
“但是公筷的推行需要大家养成这一习惯,很多人在吃饭过程中会忘记使用公筷,影响效果。”他说。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认为,推广家庭分餐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逐渐使人们养成在各种场合分餐的习惯。目前推行公筷公勺制,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可操作性更强。如果公筷公勺得到有效推广,成为普遍的饮食习惯,可以再逐步向分餐制靠拢。
分餐还是合餐,并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一念之间的事,它受许多因素左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业内人士建议,从长远看,分餐应该是主流,但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参与采写:孟含琪、陈国峰)
当路过餐饮店,玻璃窗或是展架上,多会展示着招聘信息。餐饮行业难招人,早已成为这个行业的痛点。
我们是否认真想过一个问题?餐饮行业是招人难还是留人难?
个人认为招人难,看待遇;留人难,看老板;企业的命运看人才。
< class="pgc-img">>第一,招人难,看待遇。
对于应聘者来说,看到餐企业张贴的招聘信息,首先看到的是工资,接下来看到的是福利与待遇。这两条高于同行业水平,应聘者才会进店与店长沟通。
如果再加一些小文案,对于年轻的应聘者来说,可能会感觉老板是一个有趣的人,也会增加进店沟通的概率。
许多餐饮管理者,从招聘信息投放阶段就输给了其他的企业,招来合适的人,靠的不是实力,而是运气。
看到这里,许多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工资高待遇好,企业的用人成本是不是就增加了?
其实,用好人才,成本不会增加,反而降低。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人才是免费的”。
第二,留人难,看老板。
餐饮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行业的人群都有一个特点——说话比较“客气”。这种客气,让许多管理者看不清问题的本质,甚至员工离职都不知所以然。
留不住员工,不只是因为活累,钱少,离家远。因为招聘初期,应聘者对以上条件已有心理预期。最终留不住优秀员工,最重要的两点为:误会与及时性奖励。
餐饮行业琐事较多,误会的事情时有发生。发生误会及时解决与工作流程防止误会发生,需要管理者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制订出试行的方案并不断调整。
< class="pgc-img">>及时性奖励,对于留用员工,至关重要。
许多管理者,喜欢口头承诺,也有兑现的担当。有时因为工作繁忙忘记,或是其他原因,未兑现给员工承诺,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下降。
一部分员工选择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热情减少,能力付出也会减少。另一部分员工选择离开企业,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
及时性奖励可以分为很多种,餐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条件,选择奖励内容。及时性奖励的标准,还需要客观的数据来支撑,不能通过人情或者个别员工的反馈。
我们来举个例子:后厨有两位员工,一位员工在档口出100份餐,另一位员工出80份餐,出餐快的员工中途出去休息,正好被管理者看见,最后的结果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
管理不是把一个企业的通用表格搬到另一个企业,需要针对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提高效率,而不是管理成本增加,让员工效率更低。以上那个例子实际用工作时间和出餐速度做对比,取均值,把低于均值的人员费用补贴到高于均值的员工身上,企业用人成本没有变化,而员工的整体效率都会提高。
< class="pgc-img">>第三,企业的命运看人才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降低用人成本,提高企业利润,这是商业思维的本质。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很少有管理者把降低用人成本想清楚。
人才需要用更多的费用与精力激发出他们的潜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而不是降低成本招聘,节约所谓的人力成本。
这里需要一个核心条件,即管理者自己懂业务,否则选人才与小人在一念之间。
餐饮产品可以偶尔打折,企业留人不能打折。我是骞味,用客观数据分析餐饮行业,挖掘市场机遇。
#餐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