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全国各地都在调整防疫政策。
12月1日前后,广州陆续开放堂食,多个商场发布通知:不再查48小时核酸证明。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十条”,包括不开展“落地检”,不再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特定区域除外)等等。
市场向好,全国茶饮人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多地防疫政策调整
饮品店的烟火气回来了!
最近,全国各地调整防疫政策的消息,让饮品人看到了曙光:
11月30日至12月1日,广州越秀、天河、海珠、等多区明确非高风险区取消限制人员流动措施,恢复堂食。并且广州天汇广场、东方宝泰、正佳广场等多个商场发布通知: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2月2日起,上海、天津、南昌等多地发布消息进一步优化防疫措施,除特定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12月7日,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全国多地迅速行动,落实优化政策。
……
政策的向好,意味着餐饮经营也将有序恢复。
近几日,无论广州、上海,还是郑州、成都,街上的人流量明显大了起来,商场也开始恢复一些人气。
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客流回暖明显
>广州天河城等多个商圈的烟火气也都回来了,突然的解封甚至让不少店员直呼“感觉像是过了年回来一样”。
郑州正弘城,负一楼绝大多数餐饮小吃店均已营业,恢复了平日的热闹,茶百道、书亦烧仙草、霸王茶姬等门店门口均有等候取餐的顾客。
郑州大卫城负一楼也恢复了人气,整体人流量上升,奈雪、喜茶等有堂食座位的茶饮店里也坐满了顾客。
工作日下午,郑州大卫城喜茶门店的座位几乎坐满
>随着政策的优化调整,茶饮店的真实经营状况到底怎么样?
爆单、唤醒消费
茶饮店营业额正在恢复
调查了一圈,有的茶饮品牌部分门店已经实现了爆单。
广州柠檬茶品牌挞柠创始人谢灿武告诉我,11月30日广州解封后,一直到12月2日,广州的茶饮店特别是海珠区的,基本上都有一个短暂的爆发性增长。
“以挞柠昌岗店为例,12月1日营业额比封控前增长了125%。12月3日开始,门店营业额恢复到了相对正常的水平,但也比封前增长30%左右。”
整体来看,大多数茶饮店的营业额在稳步恢复中。
“郑州解封了,不过消费还需要时间恢复,上个周末整体消费一般,但都在积极向好。”郑州茶饮品牌眷茶联合创始人惠海丰说道。
而郑州满米酸奶的创始人王海丰表示,目前人流没有完全恢复,但满米的数据提升的还是很快,“正在准备一系列的方案唤醒消费”。
据柠檬茶品牌LINLEE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LINLEE门店已全部解封恢复正常营业,日均营业额也逐渐恢复,其中堂食占比恢复60%,下午茶时间段及周六日均出现明显爆单现象。
广州茶饮品牌桃园三章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人流量回到了之前的60%左右。“虽然解封了,大家也需要一个适应时间,不过趋势是慢慢转好了。”
疫情的有序放开就在眼前,全国各地优化防控措施,堂食的陆续开放,让很多茶饮人看到了曙光。
茶饮行业,也将真正迎来“后疫情时代”,对品牌来说,现在要做的,是做好一切复苏的准备。
爆发式增长也许很难
当前茶饮人最应该做什么?
行业整体向好,但采访多个品牌,大多数茶饮人都认为,很难再出现大规模报复性消费和爆发式增长。
苦熬了3年,无论是品牌端还是消费者,都变得更加理性。
疫情之下的饮品从业者,已经养成了过强的危机意识,部分茶饮老板隐隐担心,放开之后疫情会出现反复,防控措施也许还会存在阶段性的适应和调整。
茶饮店客流逐渐恢复
>“行业会处于缓慢恢复的状态,真正迎来复苏可能至少还要等3个月。”有品牌创始人表示。
并且从消费端来看,顾客的心理也没完全解封,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出门消费的信心。
总之,市场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也是挑战重重,但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结合采访我发现,当前,茶饮人需要做的事有很多:
1、重新梳理上新节奏,把欠下的补回来
首先就是上新的节奏不能断。
惠海丰告诉我,郑州一解封,眷茶就开始忙着推新品。“疫情影响下很多产品都选择延期上线,解封后我们主要也是围绕新品进行营销。”他说道。
纵观新茶饮大盘,产品端的变化始终彰显鲜明的品牌风格,也最容易被消费者感知。
在特殊时期,做好眼下的工作安排,回归日常的上新节奏,也有利于团队内部快速整合,重振军心。
总之,让消费者透过一杯杯鲜活的饮品感受品牌的灵魂,是每一个茶饮品牌应该做,并且长期坚持去做的事情。
2、迎接“双节”,提前做好营销、备货
对于即将到来的圣诞、元旦以及春节,茶饮品牌也应提前做好准备。具体来看——
营销上,圣诞限定、优惠活动可以开始了。
- LINLEE有了明确计划,即将上线圣诞节限定活动;
- 挞柠接下来正好赶上品牌周年庆,他们准备推出周年庆周边产品、周年庆线上线下的优惠套餐、以及门店的互动游戏等;
- 桃园三章则计划复配一款小吃,主打性价比,以此打出品牌差异化。
桃园三章近期推出红糖珍珠鲜奶茶专卖店
>备货上,根据恢复情况及时调整。
不同品牌备货考量并不相同,LINLEE门店会根据日常体量增长1~2倍准备货源,确保门店货源充足;而桃园三章圣诞、元旦备货按照往年的80%去备,在他们看来消费恢复还需要时间。
3、不少品牌开始选商铺,但依然要谨慎前行
最近,我还关注到,一些计划扩张的茶饮品牌,想趁着现在有大量商铺可选,准备先下手为强。
刚刚经历过疫情,各大城市都出现一些“转让店铺”,不仅好位置多,租金也比较低。
但疫情放开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满米酸奶创始人王晓丰表示,2023年新茶饮的增长也许会出现前低后高、先慢后快的状态,“上半年差一点,下半年会加快。”
再加上面对年底这个节点,不少品牌还要交下一年的租金,经营成本压力也在持续增加。
茶饮行业,可能还会经历一次“倒春寒”,因此,茶饮品牌还是要谨慎前行。
接下来几个月
才是考验品牌实力的关键
接下来的几个月,或许是真正考验品牌实力的重要关头。
面对这一处境,茶饮老板们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健全自己的过冬方案和保底机制,打好最后“过渡期”的硬仗。
但不管怎样,春天已经不远了,在当下,活着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等好日子来的时候,不下牌桌就是赢。
情第3年,奶茶店老板真的慌了。
失去了清明小长假,又错过了五一黄金周,看不到尽头的疫情,街头日渐稀少的人流,让信心和希望开始瓦解。
“今年不倒闭就是最大的胜利。”
这样的行业现状下,咬牙坚守还没有意义?茶饮行业最终会走向哪里?40万家奶茶店老板该何去何从?
报复性消费不如预期:
一点风吹草动,就一个人都没了
刚刚过去的周末,你的店生意怎么样?
昨天,一个常规的周日,是郑州恢复堂食的第二天,走访了几个商场,发现报复性消费不如预期。
疫情反复导致的人流下滑,营业额下降,已经在各大城市显现:
“一点风吹草动,街上就一个人没有了,今年不倒闭就是最大的胜利。”
“2020年的时候,我觉得是我们小店的机会,但到现在我有点无能为力了。”
“我们在全国有1/3的门店,位于有疫情的城市,基本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初步预估营业额至少下滑30%。”
上海商超门口设“场所码”,图源新华社
>对于一些布局华东市场的品牌来说,“重点城市接二连三封控,上半年基本没指望,营业额降低50%都是少的。”
轮番发生的暂停营业、禁止堂食、外卖惨淡,“困难不断打破你的底线,但底线到底在哪里不知道。”
不少从业者悲观地认为,行业洗牌在即,年底会死掉一大片,“至暗时刻”到来了。
据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餐饮相关店铺共注销了100万家,至少有25家餐饮品牌出现大规模关店或直接阵亡,涉及火锅、茶饮、烘焙、面食米粉等多个品类。
而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底,新茶饮门店约为37.8万家。
到如今,40余万家奶茶店,该何去何从?我采访了书亦烧仙草、茶百道、CoCo都可、茶颜悦色、甜啦啦、7分甜、吾饮良品等连锁品牌,也采访了蔻蔻椰、壶见、圆真真等新锐品牌,以及供应商和三四线市场的个体老板,发现新茶饮的格局可能会发生5个变化。
新茶饮格局变化的5个判断
1、个体夫妻店,可以考虑“名店模式”
“未来一定是名店模式和连锁模式并存的市场。”一位茶饮资深从业者表示。
今年五一,苏州十全街有家叫“不止”的饮品店,只有一家店,是茶饮+鲜花的主题店,以创意饮品见长,客单价30元上下。“一年时间从日营业额500元涨到了5000元,今年五一假期日营业额过万。”上述从业者介绍。
类似于“不止”茶饮的创意饮品店,苏州十全街聚集了数十家,这条街也因此再次成为顶流街区,“最好的单店,日营业额突破了3万,这真的令人难以想象。”
在该从业者看来,“名店模式”,就是消费者冲着你去。老板和顾客都认识,一言不合就免单,顾客今天说这个好喝,明天就上新到了菜单上,极其灵活。这种店,也许做不大,但它们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惊喜而存在。
另一种就是连锁品牌,提供80分以上的标准服务,性价比兼顾便捷性,无论何时何地,给消费者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连锁模式,本质上卖的是安全感,提供的是一种品牌承诺。
未来,夫妻店、个体店可以朝着“名店”发展,连锁品牌则是在供应链和品牌力上深耕。
无论市场如何改变,惊喜体验和日常饮品,将会是长期存在的消费需求。
2、小连锁打“匠心牌”,做大连锁做不到的事
“未来饮品的市场格局,最有可能是‘头部品牌+匠心小店’,小店做手工,现熬、经营灵活,做大品牌干不了的事情。”一位资深从业者表示。
大橲珍珠,坐标豫北新乡,目前7家店,创始人田锦涵告诉我:
“之前面对连锁品牌,一点优势都找不到,拿水果茶来说,我们用量小,鲜果采购不是价格高,就是品质不行,有些品种甚至都买不到。”
“未来我正在考虑转向手作小料,一些平时常见的小料,在店里自己做,做出特色,传递给消费者手作概念,增加竞争力。”
类似于阿嬷手作、圆真真等品牌,通过原料制作环节手作的透明化,传递给消费者“现做、现煮”等概念,对疫情教育下越来越关注健康的消费者来说,购买动机更充足。
3、自带“防疫属性”的新品牌,迎来崛起机会
有一批在2020年后创立的品牌,因为在疫期创业,从诞生起就足够细分,足够独特,自带零售思维。
比如深圳品牌蔻蔻椰,今年3月份,深圳静态管理时,蔻蔻椰找到了一种零售模式,把爆款椰子水做成了零售装的“椰子水自由瓶”,一箱7瓶,开盖即饮,在会员群售卖,5000瓶5分钟就售罄了。
在3月份一半门店无堂食的状态下,蔻蔻椰业绩不降反升,4月业绩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70%,5月份基本恢复之前的营业水平。
另一个深圳品牌茉莉奶白,以茶基底为特色,2021年初开出第一家门店,如今,已经在深圳核心商圈开了50家直营门店(其中20家在装修)。
为了适应市场状况,茉莉奶白孵化了“茉莉茶铺”,是集现制茶饮、纯茶零售及体验等为一体的新零售新体验空间,将于今年6月正式亮相。
蔻蔻椰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疫情期间创业的品牌,我们从开业第一天起,就自带‘防疫属性’,在坪效、人效、供应链上都做得足够扎实。”
4、50~500家,无特色腰部品牌或面临困境
今年,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店开不了了,特别是一些腰部品牌。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靠产品创意和差异化,就能爆发增量的市场了。大品牌建立的护城河越来越高。”茶百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腰部品牌的难题在于,向上没有头部品牌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力,向下没有个体店的灵活性、人情味。
伴随着喜茶、奈雪价格带调整,以及行业整体价格下探,这些50~500家,定价集中在10~20元,早期依靠市场红利发展起来的腰部品牌,当红利不再,利润无法覆盖总部的运营成本,就将会迎来危机时刻。
5、过度依赖资本和营销的品牌危险了
严酷的市场环境下,行业和消费者都开始回归理性,年轻人野性消费的欲望降低,反种草能力日益增强。
“抖音曝光+小红书种草+点评排行榜”式的营销三件套,ROI越来越低。
“我们相信,现制饮品,不论茶饮还是咖啡,都还有很大都发展空间,但这也不是一个大家以为的暴利行业,或者可以快速靠资本及营销能速成的行业。”
“我们的行业和所有行业一样,最核心是把産品和服务这些基本做好,然后一杯一杯持续积累品牌。”CoCo都可相关负责人表示。
死守住现金流
新茶饮绝不会昙花一现
“营业额虽然下降了,但消费者的奶茶需求在增加,大家不能失去信心。”提到现在的市场状况,甜啦啦创始人王伟说。
甜啦啦的门店主打下沉市场,“最开始在下沉市场,喝奶茶的人都是小年轻,但这两年肉眼可见的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几岁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客群已经从年轻人逐步全龄化。”王伟告诉我。
再来看上海,在经过了艰难的抢菜阶段后,现在全上海的年轻人都在抢奶茶,一些品牌靠社区团购一天都能卖几十万。
刚刚经历了封闭的郑州,疫情期间,很多小区外卖取餐点,一半都是奶茶咖啡。
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开始,饮品已经走入消费日常,是一个稳定存在的需求,不可替代,也不会轻易消失。
“即饮饮料已经存在30多年了,而且会持续存在,我们茶饮真正发展起来才六七年,相当年轻,茶饮这个市场绝不会昙花一现。”
“参考台湾,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午都会拿着一杯奶茶坐在街上喝,奶茶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从多糖到少糖,从多料到清爽不断变化,但总归是要喝的。”王伟表示。
对真正热爱茶饮的人来说,新茶饮充满了鲜活的创意和有趣的灵魂,这是一个值得坚守的行业。
采访中发现,各个品牌都做了节流动作,有的品牌放慢扩张步伐,有的品牌缩减人员,有的品牌砍掉非必要预算,有的在成本控制上,已经严格到了一张纸一支笔的支出。
一个品牌的“肉体”死亡,是从现金流断裂开始。
当下我们能做,是勒紧裤腰带,死守现金流,不失去战斗意志,对长远乐观、对当下务实。熬到好日子来的时候,只要品牌还在,就是胜利。
说说我现在的经历吧,去年在家休息了一年,今年想出来做点什么生意好,结果第一想到了做奶茶,之前也做过一段时间,结果经过亲戚介绍了一个在深圳的朋友,他也想开奶茶店,两人经过电话多次联系,我觉定了去深圳做奶茶店,刚来的时候天天找门面,大概经过了一个月确定了门面,就在想运哪个品牌好,最开始考虑什么堂,和什么阿姨,最终决定什么堂,然后去总部咨询,打了一个礼拜义务工,经过一系列培训后,总部说可以回去找店(其实我们那时候店面已经找了,还交了一个W定金)回到深圳后,我就把找的门面周边商圈资料提交上去了,结果总部说位置太偏了,审核没通过(这个转让费给了8个W),当时心都凉了,决德这里人流量挺多啊,怎么会过不了了,心想怎么啊,费用都交了,不做也得做,然后有找了广州新品牌合作,一系列恰谈后,决定开干,结果深圳疫情又严重了,真的是那时候真不知道怎么说,今天太晚了,下次再说我的创业经历,早上还要早起去试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