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静
马化腾在公众面前一向不苟言笑。但他最近破天荒地拿自己的身体,调侃起腾讯的业绩表现。他说,腾讯2021年的营收就像自己的腰椎间盘——现在不那么突出了,甚至还少了一块儿。
一句调侃,轻松稀释掉多少舆论场内的悲观情绪。
如果照这个剧本推演,美团创始人王兴可能要摸一摸头顶——他之前调侃自己的发际线越来越像Meituan首字母的形状;而今美团Q4财报的关键词,可能跟他的发际线走势更为相似。两者同样难言乐观。
在规模为王的时代,平台型互联网公司早晚都有「躺赢」的一天,比如阿里、腾讯、字节,以及拼多多,后者2020年还在亏损71.8亿元,到2021年却能腾挪出77.69亿元的净利润。
同为超级平台,美团却并没有「躺赢」的命。在2019年Q2实现扭亏为盈后,美团再次进入战略亏损周期,2021年全年净亏156亿元。
原本在拿下基本盘业务——外卖的近七成市场后,美团有望顺理成章地跨入利润窗口期,但在监管重压之下,商家端抽佣比例和配送端骑手成本,变成对美团运营效率和韧性的双重考验;利润主力——到店业务,在零售业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之下,亦难独善其身,此时抖音又重振队伍、前来搅局;至于以美团优选为代表的新业务,仍处于烧钱阶段,且毛利偏低,短期内难对盈利有所贡献。
战略家王兴,会如何平衡盈利与扩张的跷跷板?
01
外卖营收增速放缓
2022年3月25日,美团发布Q4及2021年年报。全年营收1791亿元,同比增长31.6%;经调整后亏损156亿元,去年同期净利31亿元。
由于事先已有业绩预告的「预防针」,发财报当天,港股美团大跌8个点,每股135港元,市值一天蒸发了800亿港元。
业绩层面,美团已经连续亏了5个季度。一方面是新业务需要烧钱,另一方面,核心业务在消费疲软的宏观环境下,需要以补贴刺激用户,激励骑手。
具体先看美团基本盘的变化。外卖总营收为963亿元,环比增速放缓。同期内,美团外卖骑手配送成本为68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8.3%,占美团外卖总营收比例达71%。
在财报后电话会上,王兴说,配送服务费用不足以抵消骑手配送成本,平均每配送一单,平台亏一块钱,只能用外卖佣金收入填补「窟窿」。
2021年全年,美团在外卖业务上赚到62亿元,经营利润率由4.3%增至6.4%。如果仅看Q4,美团外卖经营利润17亿元,经营利润率6.6%。
在监管端要求合理设置佣金比例的前提下,美团如何做到利润率不降反升?这主要由于运营效率提升,对骑手补贴减少,以及广告服务收入占比提升。仅用户端交易补贴,美团就砍掉了2亿元。
整个2021年,「开水团」的日子并不好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商品零售36428亿元,同比增长2.3%;但餐饮收入4841亿元,下降2.2%。疫情叠加消费疲软,预计餐饮行业未来几个季度会进一步增速放缓。
仅以用户点外卖的成本来看,涨价速度肉眼可见。Q3外卖订单平均单价48.2元,到了Q4,变为48.9元,一单涨了7毛钱。
2021年前3季度,美团还在激进补贴骑手和用户,到了Q4,思路变了,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降本增效。
其中一个逻辑是把运力用到极致。骑手成本占比超70%,由于每月社保福利是固定支出,但他们大多只有中午和晚上两个外卖配送高峰,如果增加日均配送频次,也能把人力成本拉下来,同时增加交易笔数和总额。
比如美团去年大推下午茶(奶茶),以及宵夜小龙虾。还有以同城即时零售的名义,与当地商超谈合作,让他们上线美团,美团提供实时配送订单和运力,这等于直接抢达达-京东到家的生意。
02
到店潜力巨大,但来了新的竞争者
到店及酒旅,一直是王兴「无边界」探索的盘缠。这块业务的毛利率经常接近90%。
不过,在多地疫情反复、防控升级的情况下,该业务板块受到的拖累也是最明显的。2021年,美团到店及酒旅营收325亿元,同比增加53.1%;全年经营利润有141亿元,同比增72%。
乍看还不错,但考虑2020年疫情对经济冲击最大,同比数据不如环比数据更能反映该业务的当下趋势。20201年Q1-Q4,到店及酒旅营收分别为66亿元、86亿元、86亿元、87亿元;经营利润分别为28亿元、37亿元、38亿元、39亿元,即从Q3开始,营收及经营利润的环比增速同步缓慢起来。
到2022年一季度,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出现疫情反复,部分区域防控政策收紧,疫情对到店业务的冲击大概率会延续几个季度。加之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变得克制而保守,对价格更为敏感。很明显,短期内到店业务承压。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王兴坦承疫情对到店业务的冲击,但同时强调,本地服务的客单价一般不高,受到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不大。为了增收,美团到店现在扩到20个服务品类,价格覆盖各个水平,还「提供非常多的优惠套餐」。
在美团社区电商等零售新业务仍需大量投入时期,到店及酒旅的韧性,直接决定美团的行军速度。
不过在今年,美团还要考虑新的变量——抖音。抖音已经公开宣称,2022年的重心是本地生活、电商和知识板块。其中,本地生活2022年的GMV目标是400亿元。
抖音瞄准的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吃喝玩乐,切入点是团购——美团最熟悉不过的领域;但玩法变了,以直播、算法和流量同时加持。
客观来说,目前抖音本地生活的布局并不清晰,包括服务商、门店评价体系等各种基础设施均不健全,但这并不影响急于改变现状的线下商家们的热情。
北京大望路一家川菜餐厅老板就告诉「降噪NoNoise」,在疫情冲击下,他的店先是上线了美团外卖,但很快发现除去平台抽佣,自己基本没什么利润,而且做外卖对门店带不来实质性帮助;做团购不一样,起码还能带来客流。多的时候,团购券一天能带来二三十桌客人。
所以在他看来,上线外卖还不如在抖音卖团购券,效果来得立竿见影。
本地生活是一个高度分散、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市场,很难说这名餐厅老板的个人体悟,是否代表部分商家群体的权衡之道;但这一趋势对美团来说,值得警惕。毕竟,抖音能打的牌,与阿里体系内的口碑相比,不是一个量级。
03
新业务亏损收窄
新业务是美团进入亏损周期的源头。新业务包括社区电商美团优选、前置仓美团买菜、即时配送美团闪购、单车及供应链。
在Q4及2021全年财报中,美团用500多字的篇幅介绍社区电商的业务进展,只有100来字介绍美团买菜。
由此来看,美团买菜已经滑向边缘业务。前置仓模式之前跑出两家美股上市企业——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遗憾的是,这两家活得都不如意,一个被爆拖欠供应商货款,一个被爆为控制成本把死鱼当活鱼卖。
这一模式至今仍未被验证可以全面盈利,而美团一贯注重运营效率,在北京等四个一线城市开设站点后,美团买菜并没有进一步扩张,大概率因为盈利模型还没跑出来。
王兴真正下赌注的是社区电商,即社区团购。在他眼中,这是零售终局——「万物到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五年或十年才有的一次优质机会」。王兴在2020年说过,新业务亏损中,一半来自社美团优选。照此推算,美团在社区团购上投入接近200亿元。
不过新业务的投入也是有上限的。在监管政策及消费疲软的宏观环境之下,美团变得谨慎,不再激进。GMV和开城数量,被「高质量增长」所替代。与此同时,美团更仔细地平衡现金储备和核心业务现金流等资源,更多强调运营效率。
反映到数据上,即Q4亏损收窄,由Q3的109亿元减少到102亿元;经营亏损率则由79.5%环比收窄到69.5%。
不过美团还要想办法,把下沉市场里价格敏感的社区团购用户,转化成到店及酒旅用户。从这个维度来看,在低线市场拓展社区团购,就像在中高线城市推外卖,都是以高频低利润业务,带动低频高毛利业务——到店。
说到底,到店才是美团的发动机,而外卖和新业务美团优选的角色则要源源不断地获取黏性用户,为「发动机」输送「航油」。这样美团才能平稳飞行。
只不过,美团花大力气挖掘的下沉用户,有多少能引流到到店及酒旅业务?答案还有待进一步数据支撑。
< class="pgc-img">>| 孙静
马化腾在公众面前一向不苟言笑。但他最近破天荒地拿自己的身体,调侃起腾讯的业绩表现。他说,腾讯2021年的营收就像自己的腰椎间盘——现在不那么突出了,甚至还少了一块儿。
一句调侃,轻松稀释掉多少舆论场内的悲观情绪。
如果照这个剧本推演,美团创始人王兴可能要摸一摸头顶——他之前调侃自己的发际线越来越像Meituan首字母的形状;而今美团Q4财报的关键词,可能跟他的发际线走势更为相似。两者同样难言乐观。
在规模为王的时代,平台型互联网公司早晚都有「躺赢」的一天,比如阿里、腾讯、字节,以及拼多多,后者2020年还在亏损71.8亿元,到2021年却能腾挪出77.69亿元的净利润。
同为超级平台,美团却并没有「躺赢」的命。在2019年Q2实现扭亏为盈后,美团再次进入战略亏损周期,2021年全年净亏156亿元。
原本在拿下基本盘业务——外卖的近七成市场后,美团有望顺理成章地跨入利润窗口期,但在监管重压之下,商家端抽佣比例和配送端骑手成本,变成对美团运营效率和韧性的双重考验;利润主力——到店业务,在零售业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之下,亦难独善其身,此时抖音又重振队伍、前来搅局;至于以美团优选为代表的新业务,仍处于烧钱阶段,且毛利偏低,短期内难对盈利有所贡献。
战略家王兴,会如何平衡盈利与扩张的跷跷板?
01
外卖营收增速放缓
2022年3月25日,美团发布Q4及2021年年报。全年营收1791亿元,同比增长31.6%;经调整后亏损156亿元,去年同期净利31亿元。
由于事先已有业绩预告的「预防针」,发财报当天,港股美团大跌8个点,每股135港元,市值一天蒸发了800亿港元。
业绩层面,美团已经连续亏了5个季度。一方面是新业务需要烧钱,另一方面,核心业务在消费疲软的宏观环境下,需要以补贴刺激用户,激励骑手。
具体先看美团基本盘的变化。外卖总营收为963亿元,环比增速放缓。同期内,美团外卖骑手配送成本为68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8.3%,占美团外卖总营收比例达71%。
在财报后电话会上,王兴说,配送服务费用不足以抵消骑手配送成本,平均每配送一单,平台亏一块钱,只能用外卖佣金收入填补「窟窿」。
2021年全年,美团在外卖业务上赚到62亿元,经营利润率由4.3%增至6.4%。如果仅看Q4,美团外卖经营利润17亿元,经营利润率6.6%。
在监管端要求合理设置佣金比例的前提下,美团如何做到利润率不降反升?这主要由于运营效率提升,对骑手补贴减少,以及广告服务收入占比提升。仅用户端交易补贴,美团就砍掉了2亿元。
整个2021年,「开水团」的日子并不好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商品零售36428亿元,同比增长2.3%;但餐饮收入4841亿元,下降2.2%。疫情叠加消费疲软,预计餐饮行业未来几个季度会进一步增速放缓。
仅以用户点外卖的成本来看,涨价速度肉眼可见。Q3外卖订单平均单价48.2元,到了Q4,变为48.9元,一单涨了7毛钱。
2021年前3季度,美团还在激进补贴骑手和用户,到了Q4,思路变了,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降本增效。
其中一个逻辑是把运力用到极致。骑手成本占比超70%,由于每月社保福利是固定支出,但他们大多只有中午和晚上两个外卖配送高峰,如果增加日均配送频次,也能把人力成本拉下来,同时增加交易笔数和总额。
比如美团去年大推下午茶(奶茶),以及宵夜小龙虾。还有以同城即时零售的名义,与当地商超谈合作,让他们上线美团,美团提供实时配送订单和运力,这等于直接抢达达-京东到家的生意。
02
到店潜力巨大,但来了新的竞争者
到店及酒旅,一直是王兴「无边界」探索的盘缠。这块业务的毛利率经常接近90%。
不过,在多地疫情反复、防控升级的情况下,该业务板块受到的拖累也是最明显的。2021年,美团到店及酒旅营收325亿元,同比增加53.1%;全年经营利润有141亿元,同比增72%。
乍看还不错,但考虑2020年疫情对经济冲击最大,同比数据不如环比数据更能反映该业务的当下趋势。20201年Q1-Q4,到店及酒旅营收分别为66亿元、86亿元、86亿元、87亿元;经营利润分别为28亿元、37亿元、38亿元、39亿元,即从Q3开始,营收及经营利润的环比增速同步缓慢起来。
到2022年一季度,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出现疫情反复,部分区域防控政策收紧,疫情对到店业务的冲击大概率会延续几个季度。加之当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变得克制而保守,对价格更为敏感。很明显,短期内到店业务承压。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王兴坦承疫情对到店业务的冲击,但同时强调,本地服务的客单价一般不高,受到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不大。为了增收,美团到店现在扩到20个服务品类,价格覆盖各个水平,还「提供非常多的优惠套餐」。
在美团社区电商等零售新业务仍需大量投入时期,到店及酒旅的韧性,直接决定美团的行军速度。
不过在今年,美团还要考虑新的变量——抖音。抖音已经公开宣称,2022年的重心是本地生活、电商和知识板块。其中,本地生活2022年的GMV目标是400亿元。
抖音瞄准的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吃喝玩乐,切入点是团购——美团最熟悉不过的领域;但玩法变了,以直播、算法和流量同时加持。
客观来说,目前抖音本地生活的布局并不清晰,包括服务商、门店评价体系等各种基础设施均不健全,但这并不影响急于改变现状的线下商家们的热情。
北京大望路一家川菜餐厅老板就告诉「降噪NoNoise」,在疫情冲击下,他的店先是上线了美团外卖,但很快发现除去平台抽佣,自己基本没什么利润,而且做外卖对门店带不来实质性帮助;做团购不一样,起码还能带来客流。多的时候,团购券一天能带来二三十桌客人。
所以在他看来,上线外卖还不如在抖音卖团购券,效果来得立竿见影。
本地生活是一个高度分散、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市场,很难说这名餐厅老板的个人体悟,是否代表部分商家群体的权衡之道;但这一趋势对美团来说,值得警惕。毕竟,抖音能打的牌,与阿里体系内的口碑相比,不是一个量级。
03
新业务亏损收窄
新业务是美团进入亏损周期的源头。新业务包括社区电商美团优选、前置仓美团买菜、即时配送美团闪购、单车及供应链。
在Q4及2021全年财报中,美团用500多字的篇幅介绍社区电商的业务进展,只有100来字介绍美团买菜。
由此来看,美团买菜已经滑向边缘业务。前置仓模式之前跑出两家美股上市企业——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遗憾的是,这两家活得都不如意,一个被爆拖欠供应商货款,一个被爆为控制成本把死鱼当活鱼卖。
这一模式至今仍未被验证可以全面盈利,而美团一贯注重运营效率,在北京等四个一线城市开设站点后,美团买菜并没有进一步扩张,大概率因为盈利模型还没跑出来。
王兴真正下赌注的是社区电商,即社区团购。在他眼中,这是零售终局——「万物到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五年或十年才有的一次优质机会」。王兴在2020年说过,新业务亏损中,一半来自社美团优选。照此推算,美团在社区团购上投入接近200亿元。
不过新业务的投入也是有上限的。在监管政策及消费疲软的宏观环境之下,美团变得谨慎,不再激进。GMV和开城数量,被「高质量增长」所替代。与此同时,美团更仔细地平衡现金储备和核心业务现金流等资源,更多强调运营效率。
反映到数据上,即Q4亏损收窄,由Q3的109亿元减少到102亿元;经营亏损率则由79.5%环比收窄到69.5%。
不过美团还要想办法,把下沉市场里价格敏感的社区团购用户,转化成到店及酒旅用户。从这个维度来看,在低线市场拓展社区团购,就像在中高线城市推外卖,都是以高频低利润业务,带动低频高毛利业务——到店。
说到底,到店才是美团的发动机,而外卖和新业务美团优选的角色则要源源不断地获取黏性用户,为「发动机」输送「航油」。这样美团才能平稳飞行。
只不过,美团花大力气挖掘的下沉用户,有多少能引流到到店及酒旅业务?答案还有待进一步数据支撑。
< class="pgc-img">>快,还要会算。
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咖啡之战越烧越旺。
瑞幸和库迪在北方城市的擂台赛尚未结束,幸运咖已经在广西钦州开出了第2300家门店。诺瓦喊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口号,tims也雄心壮志地要把门店数量拉升到千家。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2中国现制咖啡品类发展报告》,从2020年到20201年,美团外卖咖啡在四五线城市的订单量同比增长分别为257%和253%,远远高出一、二线城市的增长速度。
经过前一轮次的发展,超一线城市的咖啡市场已经逐渐接近天花板,上海的核心区域平均100米就会出现2-3家咖啡馆,门店总量甚至超过了纽约、伦敦和巴黎。
低线城市无疑是更大的市场。
快速增长的瑞幸深谙此道,他们显然已经和相当一部分玩家拉开差距。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到2022年年末,其新增门店数量为2190家,其中自营门店新增1255家,联营店935家,总门店数量累计为8214家。
这个数字,显然已经超过了星巴克目前在中国的门店数量。
迅速扩张的瑞幸,在2022年底重启联营模式之后越跑越快。
自营与合作店两种模式形成了极强的互补效应。自营店主攻一二线城市拉高品牌声量和地位,合作店大多位于低线城市,为销量添砖加瓦。
瑞幸的快不是盲目之举。在一些星巴克、Manner等连锁尚未进驻的城市,甚至是Coco等老牌奶茶玩家都没有渗透的地方,谁能率先入局,就将抢占绝对性的优势。
当然,他们也将面对麦当劳、肯德基这种高密度渗透的点位,毕竟西式快餐也加入咖啡争夺战时,变数将更多。
无人敢有丝毫松懈。在这个燥热的夏天,小镇青年入口的第一杯咖啡,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与热爱。而只有当他们讲好一二线城市的光鲜故事时,才会让小镇青年对其充满想象。
01
人流量的计算法则
2023年3月,一杯美式只要五元的幸运咖落地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时,这座人口总人口不过122万,城镇人口数量约为42.25万的县城,已经有了超过20家咖啡馆。
星巴克当然还没有入驻这座县城,瑞幸在钦州的5家门店有4家在钦州,1家在临近的浦北县,就进驻的连锁咖啡品牌而言,幸运咖是第一家。
第三批精品咖啡的浪潮似乎还没有大范围波及这里。包括本位咖啡、缘味咖啡、艾佳咖啡、友佳咖啡等在当地开业超过7年的咖啡厅,大多还是「西式快餐+咖啡」的组合。在大众点评的推荐菜里,最受欢迎的牛排套餐和大盘酸菜鱼等。
相较之下,位于和平路的蒸汽咖啡似乎是一个异类,却更像一个小城咖啡的引领者。菜单上没有杂七杂八的炸鸡牛排,还能提供精品手冲。
「广西这边的一些县城,有人想做咖啡我是会劝他们相对谨慎」,一位在当地提供咖啡奶茶代理加盟服务的中间商提到,地级市选好点位还可以试水,但县城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人口基数不大的地方。
他举了个例子,同样是钦州下辖的浦北县,目前却同时存在幸运咖和瑞幸,但浦北县的人口数量大约只有灵山县的一半,城镇人口23.65万,乡村人口45.05万,所以两家自然要打擂台赛。
比如以瑞幸所在在奥园广场店,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购物中心,这个中心还有麦当劳、名创优品等品牌,属于县城内的「潮品集合区」,同时背靠部分学校、公园和住宅区,才能保证基本人流。
但幸运咖明显是在县城老区中抢到了一个绝佳位置。在一个拥有五个分叉路口的环岛道路的迎街门店,实验小学就在背后,往北走是妇幼保健院和部分行政单位,往南走是浦北中学和教育局。
环岛这个区位一到傍晚还会堵车,可以说是整个县城几乎最繁华的地方。「县城做咖啡奶茶就是这样的,保证人流量是第一要素」。
这位中间商讲了一个关于人流量的计算方法。
比如以幸运咖所在的区位,背靠的浦北实验小学和浦北中学来计算的话,浦北实验小学一年级招收9个班,比浦北县的其他小学(如金浦小学、第一小学)招收的班级要多,而每个班的计划招收人数都是55人,总人流量至少会高于瑞幸附近的金浦小学能贡献的人数。
同时,瑞幸附近的金浦中学,一般招生人数也会低于幸运咖附近的浦北中学,以浦北县2022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来看,金浦中学的招生人数是1100人,浦北中学为1350人,这些都是差距。
「这些都是公开信息,一般做选址服务时都会提前查询」,这位中间服务商提到,县城的咖啡奶茶店老板们并不傻,在前期调研时,对人流量也会诸如这般精准的计算。
02
把咖啡馆开到午夜
人流量之外,营业时间也是三四线城市咖啡battle的战场。
和江浙沪大多瑞幸门店七点打烊的规矩不同,在广东揭阳(不计算普宁市和惠来县),瑞幸咖啡的门店歇业时间基本在晚上11点,只有广百百货这一家在打烊时间在10点半。
这和当地热闹的夜生活息息相关。进安街大排档的鱼饭到凌晨三点还在飘香,要是酒喝多了,四点去喝个砂锅粥醒醒酒也不迟,再溜达一圈,凌晨五点的马牙路,卢记大排档才开始慢慢收摊。
奶茶果汁店在当地开到12点并不稀奇,不然夜宵的圆舞曲无法奏响,就连独立咖啡馆,也有奔着午夜的钟声去的。
当地人对「瑞幸11点关门」这件事并不觉得吃惊,甚至有年轻食客还觉得「他们做生意不够勤快」。
在从商历史悠久的潮汕揭阳地区,生意人最大的法门就是不怕吃苦。夜里刚开始热闹的城市,是对这座城市的劳动者的奖励,「这是刚刚好赚钱的时候」。
有当地的咖啡爱好者给我数了数。揭阳的独立咖啡馆中,包括四时咖啡、Need你的咖啡Not Coffee 无咖啡的闭店时间都在12点,这还不包括一些日咖夜酒的模式,或者一些提供无酒精饮品的咖啡店。
比如,一树coffee到凌晨一点半才关门,他听说「普宁的十层楼咖啡酒馆一直开到凌晨两点」。
如果咖啡店不在营业时间上卷,面临的只有客源流失的风险。
一位当地的咖啡从业者提到,独立咖啡馆在当地做的都是熟客生意,喝咖啡的是固定一群人,每天的杯量可能3杯到顶了。如果要提升营业额,只有两种方向,要么是做出圈内认可的名声,用一些创意特调或手冲拉高客单价,要么就是往「味道好的奶咖」方向做。
但第二种方向,用来渗透当地市场,速度也相当之慢。「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你这杯拿铁25块,我为什么不去买瑞幸,或者再加钱买星巴克,那还是全国知名的咖啡品牌」。
此外,当地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如进贤门门店)还提供现煮的咖啡,任何时候下单都能美美地喝上一杯。
尽管蜜雪冰城在当地的门店已经形成蜂窝状,但幸运咖还没有入驻。但瑞幸必须明白——
它在这里的对手,除了独立咖啡馆,还有星巴克、麦当劳这样的大品牌,以及灯火通明的奶茶店和果汁店。
03
成本账VS心理战
抢夺小镇青年的第一杯咖啡,真的是个赚钱的路子吗。
以加盟幸运咖为例,加盟费一年1万,设备费用算一次性投入8万,管理费和培训费加起来小1万,算上装修(10万左右)和首批使用的食材、器具(4万起)等,投入至少在30万以上。
比起奶茶店,这肯定是更大的一笔投资。奶茶无论在原料供应和设备采购上,比起咖啡都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如果去淘二手设备,价格还能更低。在广西平南县,一个街头奶茶店的投入成本基本在10-15万元左右。
个体门店的老板很会算账,他们知道,无论是加盟幸运咖,瑞幸还是库迪咖啡,在县城都必须学会借势,才能活得更久。
「幸运咖的客单价不用说了,最贵一杯不过10块,最便宜的美式只有5块,算上包材和冰块成本,如果味道要超过超市里一根2块的速溶,也不现实,瑞幸的价格才有的赚」。
这位店主之前开过奶茶店,如今想要转行做咖啡。他让大学毕业的儿子回来帮他,他原本还在库迪、幸运咖和瑞幸之间纠结,但儿子毫不犹豫,肯定是瑞幸。
「一个去过美国纳斯达克的品牌,被干趴下了还能卷土重来,不牛吗?」儿子在电话里说,只要到时候在门店前面挂上「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咖啡品牌,还怕没有客人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怼怼”(ID:esnql520),作者|麦可可 监制|吴怼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