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总要找出路。在一家不起眼的饮品店里,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年轻人正在专注地看着手中的笔记本电脑。他叫王强,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为自己的创业计划做最后的冲刺。王强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从小就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大学里,他主攻市场营销专业,并积极参加各种创业比赛,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
在毕业后的几个月里,王强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他考虑过开一家餐厅、开一家奶茶店,或者做一些网络营销的项目。但是,每一个想法都有其局限性和风险,王强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让他完全满意的方案。
在这段时间里,王强也遇到了很多挫折。他曾经面试过几家公司,但都没有得到心仪的职位。他也曾经向家人、朋友和导师寻求帮助和建议,但他们的建议都不太理想。王强感到自己非常迷茫和无助,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突然,王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看了一眼屏幕,发现是一个陌生的号码。他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接了起来。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对方自称是一家名为“创业者联盟”的机构的代表。对方告诉王强,他们看到了王强在大学期间的出色表现和创业经验,希望能够邀请他参加他们的创业计划。
王强感到非常惊讶和兴奋,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机会。他详细询问了对方的计划和要求,并决定尽快前往该机构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几天后,王强来到了这家“创业者联盟”的机构。他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舒适,工作人员也非常热情和专业。他和该机构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的创业计划和目标。该机构的代表告诉王强,他们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包括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等。
王强感到非常心动,他觉得这个创业计划非常适合自己。他向该机构的代表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并表示愿意加入这个团队。该机构的代表非常高兴,他表示会尽快为王强制定详细的创业计划,并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王强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他开始积极地和该机构的代表合作,共同制定创业计划和营销策略。他也开始向家人、朋友和导师汇报自己的进展,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几个月后,王强的创业项目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的公司开始盈利,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他感到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性,他决定继续努力,为自己和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公司能不能在2024年持续发展和壮大,就看有没有机遇和社会需求了,如果都躺平,社会会怎样。
< class="pgc-img">>这样一家注重用餐体验的餐厅中,却失去了“锅气”
《中国科技投资》张婷 邬海茵
6月19日,绿茶餐厅的母公司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茶餐厅”)正式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市场挂牌上市。事实上,在本次IPO前,绿茶餐厅曾三次向港交所递表。2021年3月,绿茶餐厅首次向港交所主板提出了上市申请,而由于招股书中存在的财务数据单位错误等关键性疏漏,该次上市申请未能通过;同年10月,再次递交了上市申请,并于2022年3月成功披露了通过上市聆讯的招股书,然而,由于申请材料中再次出现问题,此次上市申请也宣告失败;2022年4月,绿茶餐厅第三次递交招股书,申请材料在同年10月失效。
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显示,绿茶餐厅总收入持续增长,客单价和翻台率相对稳定,但公司的净利润存在波动。然而,为扩大餐厅市场占有率,绿茶餐厅使用了大部分经营所得现金,导致流动负债净额逐年增长,资产净值在2023年出现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绿茶餐厅在2023年进行了大额分红,几乎将留存利润全部分配给股东。
近三年,绿茶餐厅原材料及耗材支出占收入的30%以上,主要用于购买预处理食材和烘焙产品。尽管预制菜在餐饮业中越来越广泛,但消费者对其在公共就餐场所的使用仍存争议。整体而言,绿茶餐厅在市场份额、供应链管理和菜品创新等方面或面临不小挑战。
快速扩张影响现金流
根据招股书,2021年-2023年,绿茶餐厅的总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23.75亿元和35.89亿元,呈现增长趋势;客单价和翻台率相对稳定,其中客单价分别为60.5元、62.9元和61.8元,翻台率分别为3.23次每日、2.81次每日和3.3次每日。尽管如此,绿茶餐厅的净利润却存在较大波动,过去三年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38亿元、2521.6万元和3.0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6%、1.1%、8.5%。
绿茶餐厅在短短两年内实现餐厅数量翻倍,从2021年初的180家增至2023年底的382家。绿茶餐厅于2023年开设了89家新餐厅,并计划于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虽然快速扩张有助于增加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针对公司现金流问题,《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致函绿茶餐厅,公司表示,其在业绩期内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3.8亿元、3.5亿元与7.9亿元,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截至招股书日期,尚有未使用的银行融资额度4.5亿元。
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为扩大餐厅市场占有率,绿茶餐厅使用了经营所得现金的绝大部分。因此,绿茶餐厅存在大量租赁负债、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2021-2023年,绿茶餐厅租赁负债分别为1.83亿元、1.18亿元、2.14亿元;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分别为3.39亿元、3.31亿元、4.93亿元。同时,其三年均实现流动负债净额,并从2021年的-1.1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亿元,并分别从银行贷款50.1万元、3100万元、5010万元。与此同时,资产净值在2023年出现下降,从2022年的4.68亿元下降到2023年的4.14亿元。
针对偿债能力问题,绿茶餐厅向记者表示,流动负债净额主要是由于我们动用经营所得现金扩充餐厅网络所致,主要包括录得大量租赁负债及就装修成本、购买食材以及招聘及雇员开支录得大量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我们的流动负债净额状况将因新开业餐厅开始盈利后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入及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而改善。此外,亦将继续改善流动负债净额状况,透过直接采购中心进行集中采购以控制成本,以及随着餐厅网络的持续增长而改善规模经济。我们亦预期利用强大的品牌知名度,于未来继续与业主磋商更优惠的低线城市租赁条款,以控制成本。
在支出方面,高成本结构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了直接影响。绿茶餐厅的食材成本占收入比重最大。过去三年的食材成本分别为8.46亿元、8.62亿元、12.05亿元,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36.9%、36.3%和33.6%。另一大支出则是员工成本,过去三年分别为5.68亿元、6.26亿元、9.11亿元,约占收入的24.8%、26.4%及25.4%。兼职员工在绿茶餐厅中占据了一定比例。这种策略在快餐连锁企业等行业中尤为明显,因为这些行业往往具有高峰期和低谷期的特点,需要灵活调整人力需求。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即2024年6月11日,即绿茶餐厅招股书付印前确定所载若干资料的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下同),绿茶餐厅共有1.08万名全职雇员以及4117名兼职员工。日后,绿茶餐厅亦会使用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为其提供员工。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绿茶餐厅曾就其中国附属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可供分配的留存利润宣派股息人民币3.5亿元予其当时的股东。招股书显示,考虑到自2023年第一季度以来疫情的缓解、经营业绩的强劲反弹及公司的流动资产净值结余,董事会认为向现有股东分派股息可取。然而,在2022年净利润较低的情况下,如此大金额的分红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招股书披露的分红情况,截图自招股书
针对颇受争议的分红问题,绿茶餐厅向记者表示,公司自成立至今未进行过任何分红,外部股东Partners Group的战略投资也已七年。疫情之后,我们的业绩、利润与现金流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此时向股东进行一定的红利分配,符合股东与公司长期的利益。此次分红只占到公司累计可分配利润约50%,分红之后,留存可分配金额还剩余近50%。另外,绿茶餐厅还提及,关于“几乎将3.5亿元留存利润全部分红”,可能是指这次分红之后的留存金额。
依赖预制菜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中国中式餐厅市场的总收入于2023年达29316亿元,休闲中式餐厅市场的总收入达4980亿元。随着众多餐厅品牌加入市场,休闲中式餐厅市场亦高度分散,绿茶餐厅虽然排名第四, 但市场份额仍然比较有限。绿茶餐厅2023年实现36亿元的总收入,在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市场的市场份额仅为0.7%。
招股书介绍,休闲中式餐厅市场的餐饮供应链涵盖了食品采购、加工和配送的全过程。食品加工环节可细分为中央厨房加工、指定食品加工公司加工和本地餐厅厨房加工三种方式。而绿茶餐厅多年来一直与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其与174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建立了合作。同时,绿茶餐厅每年都会购入大量的原材料及耗材,包括从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采购的预处理食材及烘焙产品。
招股书显示,预处理产品即餐厅于上菜前仅需执行较少标准化制备工序的预处理食材,主要包括经过清洗、处理或腌制的肉类、水产品、蔬菜及水果。主要食材的保质期一般分别为三个月及三天;其中,处理猪肉、鸡肉产品、水产品的保质期通常为三个月,水果,蔬菜及水果的保质期通常为三天。目前,绿茶餐厅有一部分招牌菜是由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制备的预处理食材及烘焙产品。例如,其招牌菜“绿茶烤鸡”,仅需其厨房员工将经过预处理的鸡放入烤箱烘烤一段时间便可上菜。
由于购入了大量的预处理产品,绿茶餐厅存货过时的风险也较大,包括食材、调料、饮料及其他材料等存货。因为餐厅市场占有率的扩大,过去三年其存货结余也在增长,分别为4720万元、5640万元及5960万元。另外,依赖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等,亦增加了其无法控制的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风险以及多处而非单一餐厅受到影响的风险。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同比增长23.1%。虽然预制菜受到餐饮业的欢迎,但其仍然饱受争议。DT商业观察今年5月发布的预制菜调研报告显示,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预制菜的一大争议是围绕公共就餐场所(学校食堂、商场餐厅)是否应该提供预制菜。调研结果显示,中性评价占据主流,焦点在于“信息透明化”,即预制菜应公开标注,并确保食材来源的可追溯性。
尽管连锁餐饮店普遍采用预制菜已成为行业共识, 但多数餐厅在菜单或相关信息中并未明确标注其使用预制菜的事实。在绿茶餐厅小程序的菜品详情中,其并未主动标注使用预制菜,配料表、营养成分、保质期以及执行标准等关键数据也未得到详尽披露。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当中指出应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对于预制菜在不同类型餐厅的接受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DT商业观察的预制菜调研报告显示,在连锁快餐店中,53.5%的受访者表示接受预制菜的使用;然而,当面对普通餐厅及高档餐厅时,这一比例分别下降至24.2%和8.8%。对于位于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消费者而言,大部分能够接受在餐厅食用预制菜,但超过9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仅愿为50元及以内的预制菜买单。
绿茶餐厅在其招股书中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知名休闲中式餐厅运营商”,并强调其独特的用餐体验。餐厅在装饰上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元素和自然景观,力求为消费者带来别具一格的用餐环境。然而,在这样一家注重用餐体验的餐厅中,却似乎失去了“锅气”。
对此,绿茶餐厅表示,日后将会结合相关数据以及调研报告的其他内容,来评估消费者体验与运营需求的匹配情况。
*绿茶餐厅用餐环境 截图自绿茶餐厅小程序
此外,就菜品来说,绿茶餐厅通常每年更新约20%的菜品,过去三年分别推出178个、172个及168个新菜品。但这些新菜品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关注,在社交平台搜索绿茶餐厅,大部分的内容依然围绕着其经典菜品“绿茶烤鸡”和“面包诱惑”。不过,绿茶餐厅向记者表示,其于2021年8月推出招牌“粉丝裹虾”,于2024年3月推出“东坡仔排”,该等菜式于推出后首个月内成为其销量前五大菜品。
< class="pgc-img">>在西湖边上的初代网红餐厅,屡败屡战,开始第四次冲击港股IPO。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月月
· · ·
开在西湖边上的初代网红餐厅,屡败屡战,开始第四次冲击港股IPO。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绿茶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花旗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古早网红”绿茶集团上市之路颇为坎坷。2021年3月,绿茶首次向港交所递表,因多处信息错误招股书失效;同年10月,再次递表仍以失败告终;2022年4月,第三次叩响港交所大门,但6个月后依旧只等来“失效”。
连续三次失败后,绿茶集团“沉寂”两年。此次回归再战IPO,绿茶集团的招股书带着更新后的2022年和2023年经营状况和业绩表现,能顺利拿到港交所的通行证吗?
1.
/ 夫妻档创业开出“初代网红餐厅”,
却只火了一款面包? /
提到绿茶餐厅,很多80后、90后都直呼“回忆杀”,十余年前,它曾是很多人去杭州旅行的热门打卡地。事实上,在其背后,还有一段颇为文艺的往事。
这是一对夫妻联手做生意,从国际青年旅社干到餐饮行业的创业故事。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控股股东为王勤松、路长梅夫妇,透过家族信托等方式合计持有约65.8%的股份。从股东架构也能看出,“夫妻店”属性强烈。
王勤松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52岁的他学厨出身,后来做过很多生意,比如外贸和煤炭,甚至还曾远赴德国经商。
2004年,在外奔波多年的王勤松回到浙江杭州,与妻子路长梅在杭州灵隐寺路31号开了一家青年旅馆,据说因旅馆前面有一片绿茶的茶园,因此取名“绿茶青年旅社”。
旅社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入住,在那个“背包客”盛行的文青时代成为“网红旅社”,生意火爆。后来,王勤松夫妻在提供住宿服务之外,也顺带着开始提供餐饮服务。
而来自五湖四海的住客们,也让他们意识到“众口难调”,做融合菜是个出路。因此,厨师出身的王勤松尝试钻研融合菜,并开发出了广受顾客青睐的几款菜品。
没想到,由于菜品新颖、价格亲民,绿茶青年旅社的餐厅大受欢迎,不仅仅是住户来吃饭,还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没几年,单纯来就餐的人数就已经赶上了住宿的人,于是,王勤松夫妇决定将旅社和餐厅分割成两家店运营。
2008年,第一家绿茶餐厅在西子湖畔营业;2010年,绿茶走出浙江落地北京,“初代网红餐厅”的影响力再次得到证实,一到饭点门口就排长龙。王勤松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
“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最高是7次。4次应该是大众餐饮的一道门槛,如果达不到,那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此后,绿茶乘胜追击,将商业版图拓展到了全国。但其背后的问题同样明显,十余年后,绿茶的“人气菜品”还是多年前的招牌菜,比如“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绿茶烤肉”。
作为绿茶菜单设计团队的直接领导人,这些年王勤松从没停止过新菜品的研发。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绿茶分别推出了178道、172道及168道新菜品。
这么一算,每隔两日,绿茶就会推出一款新菜品。但这些新品却几乎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消费者点的最多的菜依然是那几道,令人唏嘘。
甚至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是,“绿茶开了十几年,只火了一款面包。”
2.
/ 开了382家餐厅还不够?
“过气网红”募资继续扩张 /
而随着绿茶集团重启IPO,资本市场和消费者最关心的要点之一,莫过于募资用途。
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展餐厅网络;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截至2024年6月11日,绿茶餐厅有382家店,覆盖中国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 个二线城市及79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2023年,在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餐厅按餐厅数目计排名第三,按收入计排名第四。此外,在重点提供融合菜的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就收入而言,绿茶为最大的餐厅品牌,且在2023年占据着0.7%的市场份额。
从数据来看,绿茶集团的门店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新开的“网红餐厅”和它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这不免令人心生疑惑,绿茶为何还要继续跑马圈地、急于扩张?
或许与绿茶餐厅“翻台率”的走低相关。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3年,绿茶集团的翻台率分别为3.23次/日、2.81次/日和3.30次/日。与王勤松早年间采访时说的“4次”相比,早已不复鼎盛经营状态。
“翻台率”顶不住了,绿茶集团似乎开始寄希望于扩张门店数量。招股书披露,计划于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
曾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绿茶在一城一地遭遇天花板后,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向更多城市扩张,以此方式升高天花板,为其实现菜品真正的中西合璧创造更长的时间窗口,但目前其缺少进一步破圈的冲击力。”
绿茶预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12月31日止年度,开设新餐厅的计划投资成本将分别约为2.98亿元、4.074亿元、5.722亿元和6.247亿元。
这就意味着绿茶必须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但从过往三年的经营数据来看,绿茶在2021-2023年度期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38亿元、0.25亿元和3.03亿元。
净利润远不足以支撑开店扩张的成本,也难怪绿茶集团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执着于冲刺上市了。
3.
/ “网红餐厅”集体赴港IPO,
中式餐饮上市难题待解 /
这两年,餐饮行业的日子不好过。
自2023年初“红黄灯”(其中“红灯行业”包括食品、白酒等)行业限制政策的流传,消费型企业IPO闯关的难度越来越大。
据媒体报道,老乡鸡、德州扒鸡等多家连锁餐饮企业主动撤回A股主板IPO申请,引发市场关注。
对比来看,港股聚集了海底捞、呷哺呷哺、九毛九、周黑鸭等多个餐饮品牌,相对于审慎的A股市场而言,港股对于餐饮行业的上市条件似乎更为宽容。因此,有不少“网红餐厅”集体赴港冲刺IPO。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此前获得融资的面食品牌和府捞面开始计划香港上市事宜。另有遇见小面目前正与银行进行商讨,考虑在香港进行IPO。
但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多家已经递交招股书的餐饮企业也处于停滞状态,比如捞王、七欣天、杨国福、乡村基等多家餐企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招股书均失效已久。
而与绿茶定位相仿的“新徽菜龙头”小菜园,在IPO之前已经开出542家小菜园门店及6家其他子品牌门店,年初向港交所递表后,这几天又陷入了“健康证造假”的风波。此外,近年来,小菜园已经多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提到,A股收紧餐饮类企业IPO口子并不令人意外,而且还将持续下去。未来餐饮类企业IPO的难度只会增加,不会降低。“这源于餐饮类企业存在的一些‘硬伤’,比如创新驱动力弱、业绩波动大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