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百度搜索,输入关键字“茶”和“咖啡”,有关茶的搜索信息高达1亿条,而有关咖啡的搜索信息只有624万条,这是我们今天研讨的话题,透过数据分析,在国内,饮品市场未来的老大究竟是咖啡还是茶?
星巴克几十年的发展缔造了饮品行业的奇迹,2017年全球开店27339家,净销售额达到57亿美元,目前在中国开店达到2800家,计划2021年达到5000家开店,无论是规模、产值都是绝对的全球饮品巨无霸。
随着星巴克、Costa等众多咖啡品牌对中国市场长达20年品牌认知、消费习惯和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投入,的确建立起来了一定的市场客群和消费习惯,也一直有不少声音在站台中国未来的咖啡消费市场是如何巨大和有前景。但是事实如何,事实和数据最有说服力。
星巴克首遇重大危机,咖啡行业增长疲软
星巴克2018年6月20日收盘股价大跌9.07%,市值蒸发71.9亿美元,相当于跌掉一个唯品会,总市值缩水至720亿美元。6月19日,星巴克发表声明称,2018年第三财季全球同店增长率从3%下调至1%,这是近9年来的最低值。同时,将在2019财年关闭美国的150家店面。过往每年关店数量约为50家,此次是历史数据的3倍。
星巴克发展状态不过是咖啡行业疲软增长的一个缩影,有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咖啡存量约10多万家,全家关店超过1.4万家,净闭店率超过14%,而且这种势头正随着国内奶茶行业的崛起呈现陡坡式下滑。如奶茶品牌奈雪の茶基本上就是贴着星巴克开店,客流和营收也常常是星巴克的好几倍,国内奶茶饮品行业的崛起对咖啡消费市场冲击巨大。
10杯到400杯,不是空间,而且鸿沟
据数据统计发现,中国的咖啡消费水平,平均每人每年小于5-10杯,就算以一些咖啡消费集中的一线城市,平均每人每年也不超过20杯,这和北美和欧洲每人每年200-400杯的消费差距实在相距甚远。过去20多年,咖啡消费一家独大的强势空窗期培育,也没有多大改变国人对咖啡消费热情。有很多人把这个解读为中国的咖啡市场增长空间大,但章鱼看来,这恰恰说明国人对咖啡消费有着天然的疲软。
餐饮、饮品消费的背后,是强大的味型习惯和味觉记忆在主导顾客的消费,咖啡作为强势的外来品,显然和国人甚至亚洲人的味型习惯和味觉记忆融合性不佳,没有茶饮来的那么顺畅。这种天然的抗力,让国内人没有办法真正从普及型和依赖度上产生影响力。咖啡和西餐一样,国人的消费很多时候消费的是一种场景和文化新鲜,让国人天天吃,没有几个受得了。这种先天不足不是后天能培养起来的。
热闹的咖啡市场,却有太多的心猿意马
今年的国内咖啡资本市场非常热闹,COFFEE BOX(连咖啡)1.58亿元B+融资,和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2018年10个亿启动资金,强势进入全国市场,把国内的整个咖啡市场烧的火热。但是当我们仔细去分析的时候,却发现并非是因为咖啡“发热”。打开COFFEE BOX的网页,仔细看它的产品,真的不能说它只是卖咖啡的,连咖啡从代购到做自己的品牌,热卖的产品也从咖啡到粉红椰子水、鸡尾酒、热雪昔、莫吉托等。同时了解连咖啡最新的经营理念的人都知道,连咖啡也更多定位于为客户提供需求产品解决方案的新零售平台,焦点在客户和商业模式,而不是定位去做咖啡。而LUCKIN COFFEE,章鱼此前就撰文分析过,这是一个共享平台优秀团队打造的O2O平台,从启动玩法到运营模式,更多做的是吸纳流量、快速布店做规模和积累数据,虽然我们不知道它未来要走到哪里,但是绝不是做咖啡这么简单。咖啡更像是一个被星巴克等咖啡品牌精心打造的IP,顺手拿来就用。
被误导的认知,其实90后更爱喝茶
此前很多论调说,国内的80、90后是如何的喜欢喝咖啡,未来这个群体的消费增量会很大。但是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数据就知道真相如何。2017年淘宝双十一线上购买茶叶人群统计数据,18-30岁的购买人群占到了整体人群的39.91%,如果加上80后这个群体,占到了整体购买茶叶人群的58.01%。也就是说80、尤其是90后成为茶饮消费的最主流人群。如果了解身边的佛系朋友,看到过80后在从小喝着茶长大,就知道茶从未离开过这个群体。同样百度指数的另外一组数据显示,“花茶”已成为90后搜索的热门词组,可见90后对茶饮的热衷。
3.0奶茶兴起,需求+资本+产品+媒体
茶和水果共同的抗氧化、抗癌、防辐射、美容护肤等功效,很好迎合了当下年轻、时尚女性对健康的痛点升级需求,再加上和奶、糖的完美口味融合,同时很好满足了女性对甜食的需求。强调茶叶和添加原料品质,注重口味和形象的3.0版本奶茶这两年快速切入市场,并在资本和媒体的助推下迅速做大。一点点全国开店4000多家,COCO奶茶接近2000家,大通冰室1048家,相对最大的咖啡连锁星巴克2800家,已经明显占据规模优势。而从品牌号召力方面,奈雪の茶和喜茶目前风头也明显的盖过了星巴克,从百度搜索数据就可以看到。
百度搜索关键字,做起来才三四年的茶饮品牌奈雪の茶是300000,喜茶是15800000,而1999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星巴克,近二十年的市场深耕,关键字搜索也才21700000,已经被喜茶快要贴身跟上,可见茶饮品类来势凶猛,市场关注度增长迅速,这其中整个媒体的推波助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当现在全球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喜欢饮茶的时候,庞大的消费基数人群预示着茶饮在这一次消费升级之后巨大的发展空间。需求+产品升级+媒体+资本,必将缔造一个海量的消费市场,茶饮的饕餮盛宴,你会在哪里呢?
数据来源:章鱼小数据
封面新闻记者 陈怡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月11日晚间,港交所披露文件显示,奈雪的茶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大通、招银国际、华泰国际为保荐人。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2月5日,奈雪的茶有门店507间。而2020年前九个月,奈雪的茶收入为21.14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9月30日奈雪的茶门店数量达到422间,包括覆盖中国大陆61个城市的420间奈雪的茶门店,其中一线城市数量155间、新一线城市148间、二线城市98间,以及分别位于香港特区及日本的各一间门店。截至2021年2月5日,奈雪的茶有门店507间。
奈雪的茶表示,其旗舰品牌为奈雪的茶,包括标准茶饮店和PRO茶饮店。公司也运营子品牌台盖,预计在不久将来,奈雪的茶茶饮店仍会占业务营运的绝大部分。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2020年11月,奈雪的茶推出了全新茶饮店型奈雪PRO。随着奈雪PRO的推出,公司成功将奈雪的茶茶饮店网络覆盖至高客流量区域,如高档购物中心、写字楼及居民区中心的核心位置。
在招股书中,奈雪的茶计划2021年、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350间奈雪的茶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不过,虽然已经开业6年,但截至目前,奈雪的茶仍旧没有盈利,不过亏损幅度在逐步缩小。奈雪的茶门店所产生的收益由2018年的9.10亿元增至2019年的22.92亿元,到2020年前九个月,达到19.86亿元。2018年至2019年,公司在集团层面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净亏损由2018年的5660万元减少至2019年的1170万元。此外,奈雪的茶同店利润率于2018年及2019年维持稳定,分别为24.9%及25.3%。但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奈雪的茶同店利润率暂时由截至2019年前九个月的21.8%下降至截至2020年同期的12.6%。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奈雪的茶此次募资用途主要是在未来三年用于扩张公司的茶饮店网络并提高市场渗透率;进一步开展整体运营的数字化,以通过增强技术能力提升运营效率;提升供应链及渠道建设能力,以支持规模扩张。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张鑫
来源: 北京头条客户端
年来,奶茶作为时尚饮品及休闲消费饮品受到市场的欢迎。随着奶茶店开始“遍地开花”,奶茶市场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但背后却存在着超额利润,有些还获得了风投。
随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大、消费理念也开始升级,奶茶会不会慢慢的被另一种饮品给替代?
1
奶茶市场多热闹
近年来,奶茶作为时尚饮品及休闲消费饮品,具有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受到市场欢迎。根据21财经网的数据显示,中国茶饮市场坐拥近5亿消费者,占总人口的36%。
随着国内的经济增长,奶茶产品开始不断升级和多样化,奶茶消费人群也不断扩展,受众范围逐渐扩大。其中城市消费者就占了2.54亿,女性占了71%。主流人群是以80和90后女性为主,这部分人群多为15-25 岁年龄层为主。奶茶产品消费者原来以学生为主,近年来向各种职业人群渗透;另外,由于奶茶市场的不断推广普及,大城市中高收入白领对奶茶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
奶茶的改变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比如15-25岁的这部分人群,他们具备着强大的消费动力,并愿意尝鲜,而且大多数都属于冲动性消费,因此也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她们善变的口味需求。
最早国内的奶茶市场从液态瓶装奶茶、杯装奶茶、盒袋装奶茶开始,比如香飘飘推出的“香飘飘”品牌杯装奶茶;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优乐美”品牌杯装奶茶及袋装奶茶;联合利华集团旗下品牌立顿推出“立顿”品牌盒装奶茶及袋装奶茶,等等。而在液体奶茶领域,饮料行业巨头包括统一、麒麟、康师傅、娃哈哈、三得利通过其品牌、资金、生产工艺、渠道等优势,纷纷推出自己的奶茶产品。
之后再升级到通过门店形式直接现场制作并向消费者出售的现调奶茶,比如台式奶茶CoCo都可、贡茶、一点点等;港式奶茶桂源铺、米芝莲、大通冰室等;日式奶恋暖初茶;新式奶茶贡茶、喜茶等。
成就中国奶茶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整体社会的消费升级。现如今,许多奶茶单价都在20元左右,且奶茶行业在商业模式上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充裕的时间段、甩出其他餐饮品类一大截的坪效、产品的高度标准化等等,都决定了奶茶的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2
奶茶店背后的利润
基于开奶茶店的门槛低、投资成本低、客流量大、操作简单、收益快、拥有巨大且日益增多的年轻客户群体,比起餐饮来讲,奶茶市场有很大的优势。随着这股,奶茶市场开始不断扩张,国内的奶茶实体店分为了四种形式:台式、港式、日式和新式。虽说奶茶市场竞争激烈,但背后却是超额利润。先拿目前国内最流行的奶茶品牌“喜茶”为例,看看他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商场店的利润有多少(据天风证券研究所根据喜茶官方公布数据显示):
① 租金:喜茶在人民广场来福士商场首层的占地面积为100㎡左右,而来福士首层的店面租金就要80元/㎡·天;
② 装修费、水电杂费:门店装修单价为3000元/㎡,折旧年限为2年。每天的水电杂费为1万元,月营销费用是20万元;
③ 原材料、平均单价:喜茶的饮品原材料成本占比为35%,而平均单价为25元,日销售量为3000杯;
④ 人工费:喜茶每天1个员工对应150杯饮品,月薪为5000元。
这样算下来,喜茶的原材料成本为945万元,租金为292万元,员工成本为120万元,水电杂费为365万元,折旧费为15万元,营销费用240万元,收入为2700万(喜茶店一天最好的盈利能达200万左右),净利润就有了723万。虽说奶茶店背后的利润超额,但是结合基本的成本算下来,也需要4个月以上才能实现现金平衡。
3
奶茶市场为何获风投
奶茶饮品属于大众消费,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2001年起,我国茶饮料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几乎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已成长为茶产业的重要支柱。根据中信证券的数据,新中式茶饮的潜在市场规模在400亿元至500亿元。可见茶饮注定是一个被资本关注的产业。
目前已有大量资本涌入茶饮市场,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现在已有5家茶饮品牌获得超过7亿元的融资金额,其中有3家均获得了上亿级别的融资。
随着奶茶品牌纷纷崛起,为何这几家奶茶店能获得风投?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奶茶的基础上做出了差异化,让消费者在“自己喜欢的”和“尝试新鲜的”之间徘徊,增加消费粘性。
因为消费者总是喜新厌旧的,所以第一批奶茶是死在了高度同质化上,大部分零散奶茶铺的产品、味道都是千篇一律。而早期的快乐柠檬、Coco都可能脱颖而出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产品上做出了较大的差异化;喜茶和一点点同样也是推出更新的奶盖茶,同时以传统冲泡茶打底,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奶茶。
在2016年,全国餐饮业月倒闭率10%,年复合倒闭率为100%。由于奶茶行业绝大多数是做的“流量”生意,以各零售点连接客流。所以“点”越多,构成的“面”越大,同时上升的还有消费者对品牌的熟悉度和选择概率。在部分奶茶店获得风头之后,他们可以快速扩店,但产品质量和供应链问题等都会导致品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4
奶茶会凉吗
在各个饮品行业纷纷转型的情况下,奶茶市场能不能热到最后?
先说说凉茶加多宝和王老吉,虽然在这互撕的几年中,双方业绩都飞速增长。但目前的凉茶行业处于成熟期向衰退期过度,因为步入衰退期,此前曾高调跨界凉茶的霸王集团也因为亏损不得不断臂求生,退出凉茶市场,而广东香雪制药的“上清饮”也一度陷入了停产传闻。产品正在老化,市场处于混战阶段,经过了加多宝王老吉的斗争,将很多小企业和潜在竞争对手排挤出去,众多品牌在市场上昙花一现。与此同时,凉茶行业的增速也在大幅放缓。
根据数据显示,在2009-2012年之间,凉茶品类保持了16%-18%的高速增长,2014年,凉茶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420亿元,2015年凉茶市场规模达到483亿元,而2016年,凉茶行业市场销售收入达561.2亿元,同比仅增长4.2%,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为10%。市场的竞争并没有因为行业处于成熟期向衰退期过度而成熟,为这一杯凉茶,打了多年官司,如今凉茶却“凉”了。
再说说韩系咖啡,自2011年开始,咖啡陪你、豪丽斯等咖啡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以其大空间、强调“年轻”、社区化定位等特征深受欢迎,并通过加盟模式在中国快速扩张;到2015年,咖啡陪你因加盟丑闻的曝光,韩系咖啡开始陷入关店潮。
韩系咖啡一直在和韩国明星发生“强关联”,这也使得其在国内年轻人中受欢迎。但值得深思的是,韩系咖啡一味依赖韩国明星的吸引力,却没有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独有品牌时尚潮流。粉丝虽然狂热但也在不停的接收新的韩剧讯息,韩系咖啡想要蹭明星热度显然是跟不上粉丝“换老公”的速度的。另外,韩系咖啡市场单纯以咖啡为主营业务,从各方面而言韩系咖啡缺乏竞争优势。再者,韩系咖啡也许对自己的舒适空间定位初衷就存在错误,动辄300-600㎡的大店面。大空间就意味着低翻台率和高价位,而韩粉中还是年轻人居多。
现在,凉茶凉了,韩系咖啡凉了,奶茶还会凉吗?就喜茶而言,尽管喜茶依靠着令人惊叹的运筹帷幄,从一个小档口做到新茶饮的标杆型品牌,但其公司组织力、系统管理能力,仍然难称成熟。毕竟就在一两年前,它还是一个叫“皇茶”的、开放加盟、山寨泛滥的档口店。
而另一个知名品牌茶香书香,于今年初停业的原因,竟是基础的股权结构的问题,其创始团队在3年前便失去了话语权。更多的新茶饮品牌,则从传统的奶茶行业进化而来,在公司化管理上,仍然遗留着浓重的、野蛮生长的基因。而“加盟管控难”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也将成为其在新的茶饮赛道上的阻碍。
另外,比起网红喜茶,更多人依然神乎其神选择一点点。因为一点点的门店足够多,奶茶本身是带有便利性的。同样的消费范围内,喜茶只有一家,一点点可能有两家,Coco都可却有三家。当喜茶门外排着3-4小时的长队时,除非实在猎奇心作祟,不买到不死心,否则消费者很可能会瞬间放弃喜茶而是去隔壁花三分钟买一杯一点点。
无论是真排队还是假排队,这都只是一种策略,能否做好企业的品牌认知、供应链整合、团队迭代等基本面,才是热闹后的关键点。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