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南京大学一篇毕业论文的致谢引发网友关注。文中,作者回忆了多年艰辛的求学路,令人动容,不少人将之称为“现实版《送东阳马生序》”。
(为保护隐私已将感谢对象的相应段落隐去)
一辆自行车,一段求学路
这名学生叫陈时鑫,是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四毕业生。
去年,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全额奖学金直博录取通知书,未来将在芯片自动化设计领域深造。
△ 陈时鑫
陈时鑫1999年出生于四川凉山州冕宁县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不少人选择外出打工,他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他常常在田里帮着妈妈做农活:插秧、拔稗、割谷、喂猪……
△ 儿时的陈时鑫
因为奶奶不幸瘫痪在床,陈时鑫还协助母亲照料奶奶。
那时,家里的条件尤为拮据。周末,他到山上捡菌子、摘茶叶,到河沟里捉泥鳅到县城卖,攒够了钱,就买书和学习用品。
农活之余,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并顺利考入县城的中学。
为了多省一点生活费,他选择食宿在家。早上,他从家骑车出发上学,中午再骑回去做午饭,午饭后匆匆忙忙骑去学校,晚上八点又回到家,“三年间我拼命把自行车骑到最快。”
△初中时期的陈时鑫
从“听不懂”到成绩名列前茅
陈时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一所重点高中。
成都的消费远比家乡高。陈时鑫到食堂常常打最便宜的套餐,从不买零食饮料,他捡来毕业学长丢弃的辅导书,每一本都认真做完。
△ 高中时期的陈时鑫
从听不懂英语老师上课用的口语,到一年后英语成绩达到班级前三,一点点突破,一点点进步,他的成绩从前十逐渐稳定在前三,多次考年级第一名。
2018年,陈时鑫顺利考入南京大学,并选择了心仪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芯片是一个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关键,我希望能够攻克芯片难题,为祖国芯片研发贡献一份力量。”
大学四年期间,他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靠着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支付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 陈时鑫大学期间所获各类荣誉
曾受益于资助,愿传递爱心
“未来必将加倍回馈家乡”
“求学之路走到今天,离不开家人对我学业的支持、老师的耐心教导,以及好心人的帮助。”陈时鑫告诉记者,一位好心人连续多年对其资助,至今,他们依然保持着书信联系,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大学期间,陈时鑫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特别是“一个村小”助学志愿平台。他和同学们利用这个平台,为大凉山等地乡村学子宣讲学习经验、指导志愿填报等。回乡期间,他还义务辅导同村孩子,帮助其中不少孩子考上中学。
他说:“别人帮助我,在我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等我有能力的时候,我也会帮助他人,将这份爱心传递。”
“比起求学的坎坷和努力,我更希望有一天,能因为自己的学业和成就,而得到关注。”陈时鑫说。
网友评论
花儿吻上我的脸: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真真是帅呀!
Stone: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风轻云淡:他的眼里一直有光!
温稚欢:脑子里经常浮现《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一想到就会很有学习动力。
晴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付出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的!
为奋斗的青春,为传递的善意
点赞!
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湘晨报记者|周凌如 实习生| 郑怡琳
1月18日早上8时,浙江的李先生发布了一条朋友圈,称涵涵(化名)第一个疗程的治疗费用基本筹集完毕,截图显示18日其已向医院缴纳15万余元费用。“我真的很感动……”李先生说。
1月17日,李先生通过网络为涵涵筹集医药费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他发布的视频中,一个小小的婴儿躺在医院里,身上插着管子。李先生称,这是朋友岑女士在临终前托付给他的孩子,女婴患有先天性结核、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重病,目前仍未脱离危险期,每天的治疗费用高达5000元。
李先生的求助信息在网上发酵后,不少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愿意帮助孩子战胜病魔并进行了捐款。此外,也有人质疑李先生与岑女士的关系,认为李先生可能就是涵涵的亲生父亲。
1月18日,李先生向潇湘晨报记者讲述了这个“临终托孤”的故事。李先生透露,2021年12月11日,女婴涵涵在浙江东阳出生,出生时不足32周,体重仅1.8斤,属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涵涵的亲生母亲岑女士,与他是老乡关系,也是普通朋友关系,两个认识了两三年。“涵涵的亲生母亲岑女士曾因身体不适,与我签订委托书,由我来全权代办涵涵出生的相关手续。2021年12月31日,涵涵出生仅20天,岑女士便去世了。”
据李先生介绍,岑女士去世后,涵涵的外公因为经济条件问题并不愿意抚养虚弱的涵涵,而涵涵的父亲又情况不明,没有亲属能够抚养涵涵。那时的李先生以为,涵涵的病情并没有这么严重,只需要在保温箱里待上一个月。“那是一个小生命,我30几岁的人不至于养不活一个小孩。”李先生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也是一个父亲,他决定咬咬牙承担那笔6万元的费用,于是提出了抚养涵涵,并与涵涵的外公签订了委托书。
然而,涵涵即将满月时,病情突然加重。“因为先天性肺结核存在传染风险,东阳很多医院没有办法接收涵涵。”李先生不得不将孩子转送到杭州红十字医院,此时他发现,高昂的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的经济能力。
李先生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为了给涵涵治病,他已经将2021年8月提的新车半价出售,所有积蓄也近乎花光,甚至借过高利贷,到杭州的医院时,身上仅剩下1400元。除此之外,女朋友也不能理解他的做法,经常因为孩子的问题与他争执,但他还是无法舍弃这个孩子。“我看着他从1.8斤长到3斤多,她一点点在变好,在孩子治好之前我不会把她交给任何人。”李先生说,“治好之后,如果有好心人愿意收养孩子,我也同意,我希望她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针对网上的一些质疑,李先生也回复了潇湘晨报记者,他与涵涵的母亲岑某并非网传的同学关系,两人只是同在浙江打工的老乡。他也不曾过问对方的感情问题,也不认识孩子的父亲,自始至终男方从未出现过。“连我这个当事人都不清楚孩子的父亲,孩子父亲在服刑纯属不实消息”李先生说。
李先生也向潇湘晨报记者透露,网友所捐赠的款项,他会全部用于涵涵的治疗,而涵涵的生活费用,他可以自行承担,他想就此事进行一个公证。
1月18日下午,潇湘晨报记者联系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方证实了涵涵的确是身患疾病在该院治疗,该院出具的医疗证明书是属实的。“目前有这个家属(李先生)在照顾,其余的内情不清楚。”
来源: 潇湘晨报
源:钱江晚报
一条吃盒饭视频,一天能涨粉10万
我是“横漂”如兰
我的短视频有几十万粉丝
本报记者 王晓洁/文 郑阳/摄
横店,这个有17万常驻人口的浙江小城,平均每年有1.3万群众演员进出,他们从全国各地辗转来到影视城,短则数周,长则数年。他们被称为“横漂”。
这群人中,有人追星,有人追梦,有人为了体验生活,有人想一夜成名……周如兰便是这些人其中之一。
“小的时候我喜欢周星驰的电影,我觉得《喜剧之王》里的故事说的就是我。”
2018年,31岁的周如兰从安徽农村来到横店,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想演戏的梦想。
古装扮相
一天收入90元,还不稳定
中午,30多摄氏度,没有风。人只要在室外站五分钟,就晒得发晕,汗水不停往外冒。位于金华横店影视城的片场里,群演多集中在墙根底下的阴影处。
第一次见到周如兰时,她正在跑组的间隙。个儿不高,微胖,一身古装打扮下圆圆的脸被烈日晒得通红。换回日常打扮后,她给自己梳了两条马尾辫,作为演员,她不算漂亮,也不年轻,但让人很亲切有眼缘。
周如兰来横店三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已经是老横漂了。我很爱交朋友,来了横店之后交的朋友都离开了,每回我都哭好久。”跑组的日子并不轻松,大部分人离开的原因都是吃不了苦。
“有一次我做马替(骑马替身演员),要穿二三十公斤的铠甲骑马拍戏,有一回跟陈伟霆拍夜戏,夜里很凉的,我们穿着铠甲,骑马狂奔拍了整整一个通宵,人都被汗水浸湿,停下来风一吹浑身发冷,连马都冻感冒了。陈伟霆看到我都吃惊了,觉得怎么我一个女的在做马替。”
夏天盯着烈日一站一天、冬夜里穿着薄衣服拍夏天的戏,都是演员工作的家常便饭。周如兰说,群演一天收入90元,还不稳定。
三次离开,又三次回来
“如果没有接触到短视频,我现在已经离开横店了。”三年里,周如兰曾三次离开横店。刚来没多久,她被安排去象山影视城拍《长安十二时辰》。 头一回和大明星搭戏,如兰就当上了群演领队。然而做了群演领队就拍不了戏,周如兰第一次离开后选择重回横店。
横店常常有群演表演课,有演员工会组织的,也有一些影视公司自行组织,这是周如兰回到横店的一大原因。学习期间很难接戏,为了生存,周如兰去一家客栈做清洁,打扫一个房间如兰只能拿到8块钱。
“当时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租房子,不得已只能出去打工,工厂里包吃住,我存到钱赶紧又回来了。”
回来没多久,周如兰的父母知道了她在横店当群演,十分反对此事。为此她第三次离开横店,回到安徽老家打工。“人回去,心还在。”周父在电视里看到女儿演戏的样子,态度也在一点点改变。当她发现父亲开始接受自己的想法后,觉得是时候回横店了。
一天涨粉10万,成为网红博主
2019年年底,周如兰多了一个身份——短视频博主,她给自己取名叫@横漂如兰,如今已经有几十万粉丝。视频里的如兰,穿着各种年代的戏服,扮演贵妃、扮演骑兵……她的普通话里带点口音,是自带喜剧感的本色出演。她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横漂的日常,以群演的视角展示这一职业的生活。
白天逮着休息时间,周如兰就会让群演朋友给她拍视频;深夜下了直播,周如兰开始剪辑白天拍的素材。
2019年,不少横漂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制作、发布短视频内容,大部分以才艺表演、搞笑段子、展示群演日常生活等内容为主。有剧组就意味着当天可能有拍出爆款素材的机会。“我每天都会拍我工作的样子,或者剧组里的趣事,我的短视频没有脚本,都是日常。”
“刚接触短视频,仅仅是自我介绍三句话,我拍了十几遍才过。”虽然有当群演经验,但面对自导自演的短视频,如兰和其他横漂有点不知所措。“没有团队,大家相互帮忙拍。”
视频上传后,如兰隔一会就打开手机,看看播放量。群演之间常会交流,有人说只要被平台认可,作品就能拿到奖励。
为了提升视频质量,如兰报名了视频培训班,也参加东阳市委宣传部开设的免费课程。“我边学边做,大概过了两个月,一条介绍道具的视频就涨了三万粉丝,最夸张是一条吃盒饭的视频,一天时间我就涨了10万粉丝。”
“开始我不确定内容会不会受欢迎,是老师一直鼓励我,还联系横店集团出政策,方便我取景。”
一天两条短视频,根据观看量和粉丝数,如兰一天能额外获得400元左右的收入,遇到爆款不仅能涨粉,还意味着更高的收入。
因为内容积极乐观,说话实在,越来越多人关注周如兰,甚至向她寻求帮助,粉丝中有六成都是和她一样的群演,年纪大的六七十岁,小的八九岁。经常有私信问有关横店扎根的问题,周如兰总是耐心回复。有网友关心她的生活给她寄化妆品,还有网友和她成为了朋友跑到横店来探望她。“因为他们的支持、鼓励让我特别有干劲,现在家里也支持我了。”
月入过万,更多群演加入短视频大军
三年时间,周如兰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受疫情影响,剧组减少了,我身边很多人就开始做短视频了,做起来的有些几千个粉丝,多的三五万粉丝的也有。”
据不完全统计,像周如兰一样的横店短视频自媒体人有数千人之多,其中50万粉丝以上的网红大约有100位。
按照市场规律,3万粉丝的自媒体直播一场收入一天100元,50万粉丝以上的一天则有1000-1500元的收入,不含带货的佣金,如有视频作品另算。这样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做群演一天90元的收入。
“我下一个目标就是在横店买房,把孩子、父母都接过来照顾他们,我还可以继续留在横店拍戏。”
夜深了,剪完视频的如兰又翻开了拼音书开始学习,她说现在有了稳定收入,在网上有了点名气,下一步学好普通话,能有机会接到更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