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各地出现社区食堂开办热。在市民期待、百姓叫好的同时,也接连出现有社区食堂陷入运营困境关门停业的消息。
社区食堂如何长久运营,托起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如何做到既让居民得到实惠,又让商家有利益能生存,同时保证社区食堂长久发展、越办越好?开业四年且越办越红火的田和街道西河北社区食堂似乎找到了答案。
怎样建设?社区食堂为人民
说到“怎样建设”,首先要回答“为谁而建”。各社区食堂只有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坚持民生导向,才能既抓住居民的胃,又抓住居民的心。中午11时,田和街道西河北社区食堂热闹起来,随着炖刀鱼、宫保鸡丁等冒着热气的菜新鲜出锅,一波波客人进店。一素两荤一汤一饭,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仅花费4.9元就能吃顿饭,而9.9元的砂锅菜等特价套餐也能让追求性价比的市民饱餐一顿。如果想吃点特色菜,烧烤、火锅、打边炉等特色菜也可以满足食客的味蕾。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食客来来往往。眼前的景象无疑证明了,西河北社区食堂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在时间的淘沥中站稳了脚跟。
这家社区食堂有啥成功的秘诀?说到底,首先是社区食堂如何建的问题。
威海市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社区食堂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老年居民吃上“一餐热饭”。因此,社区食堂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食堂推出了“4.9元套餐”,免费为辖区7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会员卡,让他们能够享受到经济实惠且营养丰富的餐食。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爱。除了特价老年餐,西河北社区食堂在创新助餐模式上也做出了积极探索。他们积极开展“爱心餐送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这一服务让老年人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美味佳肴,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如何生存?守底色求创新
社区食堂开办固然可喜,但如何做到善始善终,更见管理者的功夫。一方面,社区食堂是风口,也是商机;另一方面,客单价低、盈利少、收支难平衡等,又成为横亘在经营者面前的现实问题。若不能较好地平衡二者关系,只会做成“一地鸡毛”,造成“开业潮后紧接着关门潮”的结果。社区食堂充分发挥公益属性,既维持低价,又保障饭菜品质的同时,如何经得住巨大的经营挑战?纵观全国各地社区食堂创办的失败案例,老年群体的消费特点有其局限性、年轻消费群体断层、运营压力等是制约社区食堂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破局,社区食堂不能完全“等、要、靠”政府补贴政策,必须实现自我“造血”。
西河北社区食堂负责人毕凡丁坦言,4.9元的老年餐常常包不住本钱,其它快餐也基本是微利,社区食堂要实现“微利可持续”,就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有效解决社区食堂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
一方面,盯紧周边年轻消费群体。不愿花时间自己做饭的上班族、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周边上班族、想要三五好友小聚的居民……都是社区食堂的潜在客群。他们也对食材安全、菜品口味、用餐环境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深挖自身潜能。利用自身食材采购优势,通过社群为居民谋福利,增加居民粘性,拉进两者关系,提升食堂人气。产地直销的橙子,质优价廉的干果……西河北社区食堂的8个微信社群成了自家最好的广告宣传途径。同时,多维律动,打造“食堂+”。根据自身优势条件,着眼居民真切需求,进行“食堂+”的尝试,引入新业态,让传统的食堂成为新的社交空间,变身为满足社区居民、外地游客就餐需求与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西河北社区食堂分上下两层,下层方便老年居民和普通居民就餐,上层则可供休闲娱乐,好友小酌使用。
怎么发展?兼顾百姓思维与市场意识
西河北食堂的成功并非偶然,它背后有着一套完善的运营模式和理念。食堂采用“公益性+市场化”模式,实现了助餐服务的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他们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其他社区食堂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更为社区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区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保障”的原则,贯彻民生保障“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原则,“回到初心”,先从刚需群体出发,将助餐福利精准地向困难群体倾斜。
办好社区食堂,一定要有市场意识。优化运营模式,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在菜品种类和定价策略上做更精细化、阶梯式的区分,用优惠的、清淡的、软烂的,吸引老年群体;用随行就市的、丰富的、口味多元的餐饮种类,吸引年轻群体。牵住“牛鼻子”,发掘“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社区食堂长久地服务周边居民,托起百姓家门口的幸福。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小食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治理水平的精细化程度,反映的是地方改善民生、促进民生的努力和决心。政府托举,自身发力,这项惠民工程才能行稳致远,善始善终。为实现民生服务与社区治理互促互融,田和街道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社区治理思路,以社区食堂为载体,将社区运营思维融入社区食堂的运营管理当中,多点发力,使食堂运营更加透明,服务更加贴心,惠民更加有力,让社区食堂真正成为居民家门口“幸福食堂”,让“幸福食堂”传递“幸福味道”。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IC photo / 图)
近日,7-11便利店在广州开出全国首家小食堂。
据了解,该门店在原来便利店的基础上将热食区域放大,同时新增堂食用餐区,目前,门店最多可接待16-20人,主打现制、现烤、现炸的产品,售价从6.9-22.9元不等。
作为城市生活的“24小时补给站”,便利店正悄然发生变革。一股“便利店+小食堂”的新兴潮流正在蔓延,打破传统便利店仅售卖即食品和快餐的模式,转而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现场烹饪服务和堂食体验。
便利店为何开起小食堂?是否有竞争优势?
从热食区到小食堂
在开设小食堂之前,大多数连锁便利店都有热食区。提供即食食品是便利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便利店区别于传统的杂货铺很关键的一个点。
很多便利店出售盒饭、饭团、三明治、关东煮等即食食品,并在门店内提供微波炉加热服务,允许顾客自行加热店内购买的冷食,很好满足上班族和学生等人群的饮食需求。
热食区,一直是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往往寻求快速、便捷的餐饮解决方案。便利店通常位于社区、商业区、办公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让顾客可以很便捷享受到关东煮、包子、盒饭等“即时食品”,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夜间的热食供应能吸引夜间工作者和晚归人群。寂静深夜,热食给予加班族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还有一种温馨、舒适、放松的用餐体验。
提供热食服务,让便利店在与传统杂货店或小型超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热食区的销售通常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可以为便利店带来更多元的销售收入。
而今,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将热食区升级为小食堂,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些“即食食品”,也有现制、现烤、现炸的产品,还提供更为宽敞的堂食区。
这种转型升级,是便利店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所作的一种努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便利店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品牌进入,如7-11、全家、罗森等国际品牌,以及美宜佳、易捷、天福、昆仑好客、红旗连锁等国内品牌。这些品牌在市场中相互竞争,争夺市场份额。
根据《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22年,在渗透率方面,中国大陆便利店覆盖人数为4751人/店,相比2021年(7033人/店),渗透率得到提高。
如果对照日本、韩国或者中国的台湾地区,中国大陆的便利店渗透率似乎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日本便利店覆盖人数为2204人/店,中国台湾为1701人/店。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大陆的便利店发展空间更大。
根本原因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便利店上附着太多功能,缺少了便利店,可能生活就没法运转,然而中国大陆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形。
比如,在中国台湾,除了商品销售,便利店还提供一系列生活服务,包括但不限于ATM取款、水电煤缴费、快递收发、票务代理(如电影票、演唱会门票)等,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但对于大陆老百姓而言,微信或支付宝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实现大多数功能,快递可以送货上门或者无处不在的菜鸟驿站都能满足需求。
中国大陆的便利店,并非不可取代的生活服务中心和社区中心,便利店就只能在便捷性和价格方面进行竞争。随着租金、人力成本的上升,便利店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盈利压力,为了吸引顾客,一些便利店陷入了商品价格战。低价竞争导致毛利率下降,难以盈利。
各品牌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采取差异化策略。将便利店的热食区扩展为小食堂就是一种尝试,以此区别于其他仅提供预包装食品的便利店,形成竞争优势,吸引更多追求新鲜饮食体验的顾客群体。
小食堂前景几何
便利店将热食区拓展为小食堂,确有其“天时地利”的优势,也有可见的利好。
首先,这是充分利用便利店现有资源。便利店通常位于人流密集的地点,如商业区、学校附近、住宅区等,这些地点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餐饮需求。便利店通过利用现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流量,以及已有的热食服务,可以有效地开展餐饮服务。
上班族对于餐饮的需求,既要求便捷,也要求丰富、多样、美味,传统便利店的即食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顾客的需要。通过开设小食堂并提供现做、现烤、现炸的热食,便利店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对于新鲜、多样化的餐饮选择,提升顾客体验。
增设堂食用餐区鼓励顾客在店内消费的同时也在店内就餐,延长顾客在店内的停留时间,可促进顾客在店内进行额外消费,也增强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
现在的关键是,便利店的小食堂要如何与各类快餐店形成竞争优势?
便利店24小时营业是一个优势,全天候服务为顾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需要夜间用餐的消费者来说,便利店成为一个可靠的选择。
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上班族选择美食,往往看两点:是否有性价比,是否好吃。
从理论上讲,便利店在这两方面都有优势。相较于大型快餐连锁店,便利店小食堂的运营成本更低,小食堂只是便利店原有业态的延展,并非新辟店面,也无须特别招聘很多服务人员。低成本运营使得便利店小食堂在价格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譬如7-11小食堂的售价在6.9-22.9元不等,这种价格区间比较亲民。
从美味角度看,便利店可能很难匹敌过专门门类的快餐店,比如便利店卖的汉堡很可能不如肯德基麦当劳好吃,但便利店的优势是,因为它的灵活性,更易于尝试新的餐饮概念和产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小食堂可以作为一个试验田,根据季节、节假日或特殊事件调整菜单,推出限定产品,保持顾客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同时,根据顾客的反馈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菜单,保持产品的新鲜感和多样性。
由此可见,便利店开设小食堂具有便捷性、营业时间长、价格亲民、商品组合多样化、低成本运营以及适应性强等优势,它们使得便利店小食堂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便利店小食堂,亦有助于提升顾客的整体购物体验,进一步拓展便利店的服务边界,实现业态升级。便利店小食堂能否在实践上成功,只能拭目以待了。
陈子非
责编 刘韵珊
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同济公寓、宝山一村、宝山六村、宝钢十一村、恺源景江苑5个试点社区,家门口的“小饭桌”为居民幸福“食”光加码赋能!
宝钢十一村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满足更多的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宝钢十一村社区以党建引领引进外部资源“合德餐饮”,创新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小食堂”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性价比高且方便快捷的助餐服务。
为启动惠民餐进社区服务,宝钢十一村党总支、居委会与合德餐饮就具体事项沟通协调,社区提供场地和环境设施的配备。方案确立后居委会第一时间在社区通、楼组群内发布消息:惠民餐进社区服务,于8月14日起正式开始。
一经发出居民们呼声很高,纷纷留言点赞。
早餐时间:6:30~8:30;
宝钢十一村社区36号长廊里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早餐0.8元至3元不等,正餐人均10元不等,时令蔬菜、荤菜多样化、免费营养汤,在这里,总能找到让你“欲罢不能”的那一味。
一些年长的阿姨、爷叔反映:“一个人做饭做多了吃不完,剩菜剩饭既不可口又不营养,夏天闷热精力不行,也想不出那么多的菜品。”还有的居民说:“我们要帮子女带孩子,自己可以随便吃点,但孩子需要吃新鲜的、可口的、营养的。惠民餐进社区真是太贴心了!”
对于上班族来说,平时上班都很忙,辛苦了一天,下班还要买菜、做饭,吃完还要打扫,一套流程结束就已经很晚了。现在社区内就有便捷的餐饮服务,对他们来说省时、省力,真心便民、利民、惠民。
所以说开在家门口的“小食堂”,在满足味蕾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少”、上班族吃饭问题。
合德餐饮从采购、清洗、烹饪、清洁、餐前留样、垃圾回收等都按照标准流程,确保每一顿饭菜新鲜健康。不管从营养和颜色的搭配、口味的咸淡,还是品种的多样化,都让大家从中享受健康营养的家常味。
接下来,友谊路街道将针对居民就餐实际需求,以社区食堂为辐射点,不断推动“家门口”助餐体系建设,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不断探索社区助餐长效机制,逐步构建“1+3+6N”运营模式,让“小饭桌”服务“大民生”的同时,不断提高和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和生活需求,进一步为居民的幸福“加码”。
通讯员:陈曦
编辑:宋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