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福州8月2日电 题:“斜杠”台胞在大陆渔村改造“石头”屋逐梦乡创
作者 郑江洛
“祖国大陆有广阔天地,我希望能将台湾的文创经验带来大陆,因地制宜,助力大陆乡村振兴。”台胞陈柏菁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陈柏菁来自台湾台北,有导演、唱片制作人、歌手、文创导师等多个“斜杠”身份。2018年,为实现个人价值,他只身来到大陆,追寻他的乡村文创梦想,如今他拥有集合两岸18位乡创人才的福人号召文创团队。
陈柏菁“登陆”的第三站,选择来到福州市连江县黄岐镇古石村。他告诉记者,过去六年间,从平潭的孝北村到闽东福安山区的古村落,他一直在大陆从事乡村振兴工作。“乡村里有最好的‘资源’,有山水田园林,我很享受乡村的生活。”
陈柏菁表示,连江县古石村对他而言,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30年前,他在马祖南竿乡生活时,就曾隔着一湾海峡眺望古石村。未曾想到30年之后,他会在黄岐镇古石村这边,眺望马祖。
连江县是祖国大陆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拥有近90座古石屋。而古石村与马祖相似的石屋特色也让他倍感亲切。
由陈柏菁所在团队打造的福人号召文创基地,由原始石厝改造而成,集文创生活、美食娱乐、创客体验、休闲乐园为一体,原创咖啡馆、特色民宿、24小时无人杂货铺等业态,让这个海岸崖边的百年古村华丽蜕变,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2024年3月,原创咖啡馆正式运营,图为经陈柏菁改造后的咖啡馆一角。 受访者供图
“古石村的房子有石头厝的成分在,也有榫卯结构的工艺存在。”陈柏菁表示,他在古石村进行乡创项目改造已经到3.0版本。
走进外观具有石厝特色、内部仍然保留着老民居格局的奶茶咖啡馆,这里融入了海岛文化,装饰有麻绳、渔网、画报、唱片等元素。
陈柏菁介绍,他特地定做了一套富有渔村“味道”的竹椅,还找了很多以往的旧海报,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够进入时光的长廊。
陈柏菁拥有30多年的“背包客”经验,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落实到古石村改造中,同时,还将台湾特色美食引入乡村振兴建设,在他看来,美食是拉近人与人之间最快且直达心灵的桥梁。
陈柏菁告诉记者,店内的美食也遵循“少而精”的理念,他们所做的奶茶健康,孩子也可以喝,他用台湾黑糖膏熬珍珠,所做成的珍珠奶茶受到游客的好评。
陈柏菁说,希望可以通过文创奶茶、咖啡、台式烤肠等风味小吃,拉近两岸同胞心的距离。同时,他还引导村民做一些小吃等,期盼一起加入文旅业态当中。
“今年是我逐梦大陆的第七年”,陈柏菁表示,在大陆和一群有能力、有专长的人一起推动乡村振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凡事喜欢亲力亲为的他,把乡村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获得许多村民的认可。
“希望继续从事大陆的文创和乡村振兴事业。”58岁的陈柏菁说,乡村振兴工作无法一蹴而就,现在只是刚开始。(完)
江古石村来了“台创客”
打造网红石头厝 两岸合写“石头记”
连江正在争创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两岸“海洋会客厅”。记者2日获悉,在两岸文创团队的努力下,连江县黄岐镇古石村成了网红文创基地,前不久入选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
由石厝改造成的无人商铺。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台胞点“石”成金
打造网红文创基地
近日,记者乘车前往古石村,探访由石头屋改造而成的新晋网红打卡点——福人号召文创基地。
刚一下车,夹杂着缕缕咖啡香气的海风便拂面而来,一路寻香,一个造型独特的咖啡奶茶店出现在眼前:质朴沧桑的石头厝,改造了露台、搭上了装饰。漫步店内,房屋依然保持着老民居最初的格局,新增的大字画报、唱片、麻绳、渔网等装饰,给人以新奇之感。
“这里的台式黑糖珍珠奶茶很好喝,口感很清爽,不像其他奶茶有很齁的糖精味。”游客陈女士竖起大拇指。在这里,游客或品尝奶茶、咖啡,或推窗欣赏村落内极具闽东特色的石厝……咖啡馆的闲适撞上海岛的惬意,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轻松体验。
出了咖啡馆,沿路往坡上走,拐角处一间“24小时无人商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店内货架上摆满了来自宝岛台湾有名的商品,些许游客漫步其中,悠闲购物。
面对众多游客对文创基地内美食的赞叹,福人号召文创基地创始人、台胞陈柏菁微微一笑道:“美食是拉近人与人之间最快且直达心灵的桥梁,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风味小吃,迅速拉近两岸同胞的心。”
据他介绍,福人号召文创基地由古石村的原始石厝改造而成,集文创生活、美食娱乐、创客体验、休闲乐园为一体,包含奶茶咖啡馆、品牌民宿、24小时无人商铺、茶行等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此外,福人号召品牌民宿青年旅社将在4月开放。届时,旅客可在习习海风中,赏石厝美景、品田园风光,聆听来自宝岛的故事。
两岸以“石”为媒
打造“海洋会客厅”
那么,古石村是如何吸引陈柏菁等人的?
据了解,古石村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拥有近90座古石屋,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保存着完整的闽东特色石头房群落。据《黄岐史略》记载,黄岐、马祖两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如出一辙。芹壁村是马祖保存传统闽东建筑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村落。该村通过利用古厝经营民宿及餐厅等,成为近年旅游热门景点。
两地都有石头厝,何不共写“石头记”?2018年,陈柏菁只身来到福建追寻他的乡村文创梦想,而古石村则是他来大陆的第三站。
“古石村的石厝将古人玩的‘黑科技’榫卯结构融合得很好,所以我在文创上选择在这里打造一个小而美、小而精的旅游打卡点。”陈柏菁告诉记者,古石村是祖国大陆距离马祖最近的地方,他年轻时曾生活在马祖,隔海眺望古石。如今他因两地相似的石厝文化而选择来此扎根,是一种命运般的因缘际会。
“在祖国大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希望把我在台湾做文创的经验带来这里,因地制宜,助力大陆乡村振兴。”做文创是陈柏菁的初衷,但不是他的终点。接下来,陈柏菁将继续结合古石村的特色石厝,完善青年旅社、民宿等业态,打造一个集吃喝玩住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平台。同时,他将利用台胞身份,吸引更多台湾朋友及年轻人来大陆看看,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如今,在两岸文创团队的努力下,古石村从不知名的“石头村”变成游人如织的“网红村”,不仅成为电视剧《那山那海》、电影《你是我的英雄》的取景地,还入选了2024年福建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省级样板工程(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类别)。
古石村的开发,也是连江争创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两岸“海洋会客厅”的一个生动缩影。接下来,黄岐镇将加强与马祖的旅游协作,重点开发闽东特色“石厝聚落”和观光休闲农业,打造海上餐厅、观海民宿、垂钓、养殖体验等渔旅项目以及集民宿、文创、休闲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度假项目,实现古石村、大谷村、大建村等石头村落“多点开花”。(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曾心/文 )
岭,地处福州市东郊的双鼓横断山脉,距福州市中心约12公里,平均海拔为750米至800米,最高海拔998米,是福州的第一道屏障。
东南风从太平洋经过长乐,越过鼓山口到达闽江脚下,再度经过鼓山山脉的横断峡谷吹到鼓岭,让鼓岭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地。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闽游滴沥》中写道:“鼓岭避暑之佳,是我一到福州之后,就听说的。”民国才女庐隐曾说:“如果我能终老于此,可以算是人间第一幸福人了。”当代女诗人舒婷也留下一首《鼓岭随想》,将群峰、莽草、圆月、山风具象化。
鼓岭还是一群远在大洋彼岸的外国人魂牵梦绕的“故园”。早在100多年前,一批侨居福州的外国人来到这里修建避暑别墅。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里,外侨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居,鼓岭成为一个中西交融的“国际社区”。
鼓岭,KuLiang,从鲜为人知的山野,到晓喻世界的文化名片,其背后有着怎样动人心弦的故事?
6月22日,在“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开馆前,中外嘉宾合影。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发现鼓岭:中西交融
驱车进入鼓岭,便有凉意袭来。江风、海风、山风、林风汇流于此,凉风习习,不疾不徐。
鼓岭的风,让它成为了全国最早的外国人避暑度假村之一。据记载,1885年的夏天,一位侨居福州的美国医生伍丁从福州到连江县出诊,恰逢闽江潮水上涨,船速缓慢且危险。伍丁为了尽早赶到连江,只好选择陆路。为了缩短行程,他决定从一条山间古道穿行。
途中伍丁惊喜地发现了青山绿树环绕、凉爽清幽的鼓岭。难以忍受福州城炎热天气的伍丁,决定在此租下一处房子来避暑。从他开始,络绎不绝的外国人与鼓岭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沿着鼓岭的山路蜿蜒而上,可以见到一栋石木结构单层厅堂式建筑,面阔七间,整座建筑都用平整毛石砌筑。这里是百年前鼓岭最热闹的地方——万国公益社。据说这是鼓岭的中心位置,当年公益社的时钟,代表鼓岭上的标准时间,伴随着鼓岭人度过白天和夜晚。
何以被称为“万国”?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英、美、日、俄、意等20多个国家在福州仓前山一带开设了领事馆,洋行和公馆林立,大批外国商人、领事人员进入福州。
1895年,美国传教士毕腓力所著《鼓岭及其四周概况》一书,正式把鼓岭介绍给了在中国的西方人。鼓岭避暑的名声逐渐在外国人中传开,英、美、德等国家的商人、领事、医生、教师等纷纷来到鼓岭建造别墅避暑,形成一个热闹的中西交融的社区。据史料档案记载,鼓岭上原有螃蟹岭、梁厝里等七条街,当时美国人多居住在梁厝里,英国人则多居住在三宝埕一带。到民国时期,鼓岭与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齐名,被西方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据统计,1935年,鼓岭洋房总数达到316栋,建筑面积超过70000平方米。除避暑别墅外,还包括万国公益社、医院、教堂、商行、邮局等。
1912年拍摄的鼓岭麦先生厝。(资料图片)
彼时正值鼓岭最繁荣热闹之时,这里拥有十分完备、可供外国及当地团体共同生活的配套设施,其中包括一个用于社区活动的万国公益社、一家能将信件寄往世界各地的夏季邮局、一家小型疗养院、一个游泳池和若干可用于举办比赛的网球场。
度假区内经常举办戏剧、文学和音乐表演等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来自厦门、汕头、香港甚至更遥远地方的人们,或来此度过炎夏,或来此参加会议。当地居民及外国来客互相帮助,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除了外国人,鼓岭也吸引了国内的文人雅士前来游览、避暑。1936年,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的邀请来闽任职,是年清明节,福州郊外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郁达夫在友人的陪同下登上鼓岭,在这里他受邀参加了当地居民举办的清明酒宴,淳朴的民风让他感怀良多,在其后撰写的《闽游滴沥》中,他详细记录了鼓岭之行。他写道:“岭上的大道广地里,摆上了十几桌的鱼肉海味的菜……这又是一幅如何可爱的太平村景哩!”
郁达夫说:“千秋万岁,魂若有灵,我总必再择一个清明的节日,化鹤重来一次,来祝福这些鼓岭山里的居民。”后来,鼓岭上多了一座“鹤归亭”以纪念他。
女作家庐隐也曾在鼓岭度过50多天假期,这些日子对她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她在《寄梅窠旧主人》中写道:“两个月之中我得到比较清闲而绝俗的生活——因为那时,我是离开充满了浊气的城市,而到绝高的山岭上,那里住着质朴的乡民和天真的牧童村女,不时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况且我住房的前后,都满植苍松翠柏,微风穿林,涛声若歌……”
但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鼓岭上的别墅也遭到破坏损毁。20世纪50年代之后,外国人逐渐离开中国,留下的别墅有些为本地村民居住,也有一些被改作他用。
鼓岭旧照。(资料图片)
寻找“KuLiang”:重返故园
时间来到1986年。
80多岁的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史密斯·加德纳已到弥留之际,口中喃喃不绝地叨念着“KuLiang,KuLiang”。加德纳1901年随父母来中国,十年后全家迁回美国。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希望能回到中国看看儿时的故园,却始终未能如愿。加德纳太太深知丈夫一生怀念在中国度过的童年时光,丈夫去世后,为了完成他的遗愿,她多次来到中国寻访名叫“Kuliang”的地方,却一直没能找到。
直到有一天,她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11枚印有“福州鼓岭”字样的邮票,这才有了眉目。社区的志愿者、中国留学生刘中汉帮助她反复查阅资料,多方求证分析,终于弄清原来“Kuliang”就是中国福州的“鼓岭”。
“我被加德纳一家对中国的情感和对Kuliang深深的思念感动了。”多年后参加“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的刘中汉回忆道。1992年,刘中汉以“钟翰”为笔名,将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啊,鼓岭》发表在报纸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邀请加德纳太太到福州访问。
当年8月,加德纳太太终于来到福州,走进了丈夫终生魂牵梦萦的鼓岭。在这里,她看到了丈夫儿时曾徜徉其间的空漾云雾、滴翠青山,看到了丈夫爬过的柳杉树、嬉水的游泳池、打球的网球场,她还见到了加德纳的儿时玩伴,畅谈往事,终于替丈夫完成了夙愿。
加德纳太太此行将珍藏多年、丈夫从中国带回加州的一对清代福州脱胎漆花瓶赠送给福州市政府。整个福州之行,她都被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深深打动。回美国前夕,她发来传真,传真中写道:“致福州人民,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我感受到你们对我伟大的友情和慈爱。我希望再次回到福州。”
1992年,加德纳夫人访鼓岭。(资料图片)
尘封的鼓岭故事由此掀开了面纱。来自美国、新西兰等国的蒲天寿家族、柏龄威家族、柯志仁家族、穆蔼仁家族、蔼树堂家族、福益华家族、华惠成家族等多个家族的20多位后人相继重回鼓岭,他们的先辈都在鼓岭拥有共同的美好回忆。
73岁的美国人穆言灵是鼓岭旅游文化研究协会高级顾问兼首席研究员,她的公公穆霭仁曾任美国飞虎队中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到中国,支援抗战,后来在福建协和大学教书。穆霭仁曾在鼓岭生活多年,穆言灵的丈夫也在福州出生。近年来,穆言灵发掘整理与鼓岭相关的文字和口述资料、图片、实物,已超过1000余件,还与国内高校学者合作,将这些珍贵资料整理成数字档案,希望能重新呈现当年鼓岭上中外居民共居的图景。
这些资料显示,从1885年到上世纪50年代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每年从初夏到秋天,鼓岭就出现外国侨民与鼓岭村民聚居的场景。外侨们会抽时间向村民提供诊疗,教儿童读书写字,还有资料记录他们协助村民抵御野兽。当地百姓为夏天来此度假的人提供食物,采集山石帮他们建造房子,还帮他们照顾孩子。
穆言灵的丈夫彼得在襁褓中被他的“鼓岭保姆”背上山。“当时的鼓岭是一个中外融合的国际社区。”穆言灵说,鼓岭邮局旁边的一口古井,石基上刻着“外国本地公众水井”,当时本地居民与外国人共饮这口井水,他们的孩子们也一起玩耍。外国人的家宴上,当地村民也是座上宾。60多岁的鼓岭老村民郭联辉说,外国人鼓励帮助鼓岭的小孩念书,他的爷爷郭功柿因此从小学习英语,早些年有不少鼓岭的老人会讲英语。
这些“鼓岭之友”家族对中国有着深沉的爱。穆蔼仁留下遗嘱,将部分骨灰洒在闽江。常年在闽北乡村行医的福益华医生在鼓岭结识妻子并度过新婚时光,他留下了“我热爱中国人民”的遗言。
和加德纳一样,鼓岭是他们共同的乡愁。今年6月22日,“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开馆,两幅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合影引起关注。一幅是拍摄于1944年的中美两家人合影,画面里3岁的毕乐华被父亲抱着,3岁的李怡英也依偎在母亲怀里。另一幅拍摄于2023年,82岁的毕乐华和82岁的李怡英一家再次留下合影。
这是“英”和“华”的故事。毕乐华是福清培元书院(现福清第三中学前身)院长柯志仁的外孙女。柯志仁一家在20世纪初来到中国,鼓岭老建筑“古堡别墅”是他们一家的避暑居所,其女柯妙玉在福州长大并任教于英华中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1941年,柯妙玉的长女出生,同时出生的还有她的同事兼好友李学恭夫妇的女儿,此时恰逢英华中学校庆,于是两对夫妇分别用“英”和“华”为孩子命名,李学恭夫妇为孩子取名“李怡英”,柯妙玉夫妇为孩子取名“毕乐华”。两个小女孩从小就是最亲密的伙伴,她们一起玩耍,用福州话交谈,结伴上鼓岭避暑。
2023年6月,耄耋之年的毕乐华和李怡英在福州重聚,当年的小女孩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两人一见面说的不是英语,而是儿时“乡音”福州话。毕乐华感叹着:“转厝(回家)了!”李怡英则向童年的“闺蜜”介绍她的家人,她家族的第三代恰好也在当年的“英华”、现在的福建师大附中工作。
分别的时候,“英”执意要送“华”回鼓岭,一路上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光仿佛又回到80年前,小姐妹手牵手去“古堡别墅”度夏。
这是福州市晋安区鼓岭风光。(6月22日摄)
再现光景:鼓岭新生
在宜夏村种下友谊树,在鼓岭邮局盖下邮戳,在展示馆翻开鼓岭往事……今年6月24日,来自美国的200余名青年与300多名中国青年,一同徜徉在鼓岭的山水间,打卡一处处自然与人文地标,感受鼓岭故事生生不息的脉动。
“鼓岭老街以前有哪些商铺?”“鼓岭邮局为什么只在夏季开?”“万国公益社有什么功能?”“百年前居住在鼓岭的西方人有哪些娱乐项目?”首次来福州的美国青年们对鼓岭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也在探访中一一找到答案。
如今的鼓岭,仍依稀可见百年前国际社区留下的诸多印记。漫步在鼓岭老街上,一条坡路起起伏伏,蜿蜒曲折,两旁成排的老屋外墙已经斑驳,留下岁月的痕迹,颇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虽然曾经热闹的书店、杂货铺、裁缝店及修鞋店早已不见踪影,但老街上一家照相馆的老招牌被保留下来,它就是百年前的柯达照相馆。今天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鼓岭老照片,都出自这里。
鼓岭老建筑就是找回鼓岭的“根和魂”。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鼎盛时期,鼓岭有各类历史建筑366幢。为延续“鼓岭故事”,当地推动鼓岭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挖掘考证确定36处历史建筑或遗址,陆续完成李世甲别墅、宜夏别墅、万国公益社、鼓岭邮局、百年游泳池、加德纳展示馆、富家别墅、旧网球场遗址、麦先生厝等近20处历史建筑修复提升。
修葺一新的万国公益社,坐落在平坦的三宝埕上,改造成为“鼓岭故事”展馆,图文并茂地传颂着中西方人士在这片土地上交流交心的佳话。富品德家族的老别墅经过修缮提升,作为“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其中展出了两三百件实物、资料,向游客生动再现百年前鼓岭的趣味山居生活。
鼓岭邮局曾是中国五个夏季邮局之一,2012年在原址根据原貌重建,为石构单层建筑,斜顶青瓦,内部古香古色。百年前,为适应避暑度假的需求,邮局每年从端午节前后到中秋节前后营业。
复原后的邮局,向国家邮政局专门申请恢复鼓岭最早使用的邮戳样式,仍然具有投递信件的功能,全年开放,并新增邮政文创产品,有鼓岭著名景点邮票、鼓岭旅游护照、邮筒、邮政员公仔等。不少外国友人来到鼓岭邮局,向亲友寄去鼓岭景点照片、盖上鼓岭邮局日戳的明信片。
一些鼓岭老建筑也在后人的精心打理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始建于1912年的栢龄威别墅,第一任主人是任教于“福州私立协和中学”的美国人。1934年,别墅成了美国传教士侯牧师夫妇的居所。1948年,别墅被卖给了当地的郭家人。
近年来,栢龄威别墅经过重新设计装修,变成西式复古咖啡馆,围炉煮茶、咖啡特调、音乐Live、竹筒奶茶等“网红”热门元素都能在这栋别墅里找到融入点,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貌,又注入了蓬勃生机。
如今走进这栋别墅,屋内弥漫着咖啡与莓果的香气,墨绿色木椅、碎花桌布搭配上暖黄色的琉璃灯,整个空间欧式复古氛围浓烈。“我们特意营造了‘往日重现’的怀旧感。”咖啡馆设计者陈郭怡表示,鼓岭古厝的韵味在于历史故事,游客在白木窗下小憩,嗅着花儿的芬芳气息,仿佛回到旧时悠然的山居生活。
6月24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研一的美国学生葛逸思在为种植的友谊树写上寄语。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来自美国加州的青年葛逸思,参加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来到鼓岭打卡“寻宝”,听闻鼓岭故事,他满怀惊喜与感动。“来福州之前,对这里知之甚少,但一眼就爱上了鼓岭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氛围。”葛逸思说,“鼓岭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百年前中美两国人民是如何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的,这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交流很有借鉴意义。”
“鼓岭的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建立友好情谊并代代相传,我们都是这份遗产的继承者。”穆言灵说。
葛逸思在鼓岭上也亲手种下一棵小树,并挂上一张卡片寄语:“敬中美交流的下一个百年!”在他身后,许许多多中美两国青年共同种下属于他们的“友谊之树”。(记者李慧颖 邓倩倩)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