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飞瓜数据发布《快手本地生活洞察报告》,首次详尽剖析了快手本地生活的用户画像,重点业务发展态势等,全面解读快手7亿老铁用户在本地生活的商业价值。报告显示,2023年快手本地生活用户和GMV规模均实现了井喷式增长,2023年Q4较2022Q4,快手本地生活用户规模同比增长23倍,GMV同比增长25倍。
2023Q4较2023Q1,快手本地生活到店餐饮用户规模增长633.9%,GMV规模增长639.4%。
(2023快手本地生活到餐服务GMV变化)
女性是到店餐饮用户和GMV规模的主力,占比均在60%以上,2023Q4较2023Q1,女性到店餐饮用户规模增长668.9%,GMV增长673.5%。
(2023快手本地生活到餐服务各级城市用户及GMV占比变化)
30岁以下年轻人是到店餐饮规模最大且购买力最强的用户。2023Q4,30岁以下年轻用户到店餐饮用户规模和GMV占比分别为51.6%和44.9%。其中31-40岁用户到店餐饮平均客单价最高,达到106元。新线市场到店餐饮GMV和用户规模高速增长,增速远高于二线及以上城市。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饮业作为传统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餐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客单价的大幅下滑成为了许多餐饮企业面临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是应该坚守传统,还是应该寻求变革?
< class="pgc-img">>客单价下滑的原因
客单价的大幅下滑,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在餐饮市场中,同质化竞争严重,很多餐厅提供的菜品和服务都大同小异,消费者很难对某一餐厅产生忠诚度。这种情况下,餐厅只能通过降价、优惠等手段吸引顾客,从而导致客单价下滑。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于餐饮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体验感的消费,对于食品的质量、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餐厅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失去顾客,导致客单价下滑。
< class="pgc-img">>是变革之路还是饮鸩止渴
面对客单价下滑的问题,企业应该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呢?是应该坚守传统,还是应该寻求变革?这是摆在餐饮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 class="pgc-img">>变革之路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餐饮企业必须紧跟市场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客单价下滑的问题,饭店老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1)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可以通过提高食品质量、口感和营养价值等方面来吸引消费者。这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2)创新服务模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来吸引消费者。例如,开设主题餐厅、推出定制化服务等,让消费者在用餐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新鲜感和愉悦感。
(3)拓展销售渠道。企业可以通过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来扩大销售规模和覆盖面。例如,通过外卖平台、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产品,增加销售渠道和降低成本。
< class="pgc-img">>饮鸩止渴
虽然变革之路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客单价下滑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饮鸩止渴的情况。例如:
(1)价格战。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吸引消费者,采取低价销售策略。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暂时提高客单价和销售额,但是长期来看会对企业的利润和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盲目跟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时尚和潮流,盲目跟风推出新产品和服务。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企业失去原有的品牌特色和市场定位,还可能因为市场反馈不佳而损失惨重。
(3)不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种做法不仅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还会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患。
一点建议
在面对客单价下滑的问题时,不要过于焦虑和恐慌。因为市场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呢,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美食和服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个原则,相信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 class="pgc-img">>我是“痴不吃”,关注餐饮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吃货,欢迎关注共同交流!
#万能生活指南#
月底,和府捞面宣布价格下调约30%,主流产品价格带调整至16元-29元。7月4日,和府捞面方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价格调整以及新菜单上线1周,客流环比增加了约11%。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最近,餐饮业开始“降价潮”。呷哺呷哺、怂火锅等品牌纷纷宣布菜品降价,海底捞旗下火锅子品牌“小嗨火锅”宣布品牌升级的同时客单价也有所下降。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宣布降价,并称“价格会到2008年”。此外,西贝新上线的子品牌“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从面世开始就主打低客单价,人均消费在30元左右。
业内认为,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餐企下探价格带反映出的是用户在餐饮消费上注重追求性价比的趋势,以及餐饮商家在回归性价比和质价比的本质。企业也应注意到,一味地“卷价格”而不注意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等综合能力,可能降价带来的客流只是短期业绩增长,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多个火锅、中餐头部企业宣布降价
今年5月,主打“一人食”小火锅的呷哺呷哺宣布菜单调整,单人餐均价58元,双人餐均价130元,平均客单价不超过60元,餐单价普遍下调10%以上。呷哺呷哺方面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菜单调整一周以来,出现了客流和业绩的环比增长。其中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门店客流增长20%以上,全国销售增长达10%。同月,楠火锅宣布开启门店3.0时代,创造更加日常化、大众化的消费场景,将人均消费降至70元-80元。九毛九旗下的怂火锅则喊出“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等口号。
在中式餐饮方面,6月18日,乡村基发布产品降价通知,“川式小煎鸡饭”“宫保鸡丁饭”“姜爆鸭丝饭”“香菇滑鸡饭”4款产品降价,称“价格回到2008年”。6月21日,和府捞面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其通过集采优势,成功下调价格,同时承诺“只降价不降质”。其中,草本骨汤软面降价约27%、草本酸辣肥牛面降价约32%、草本番茄肥牛面降价约32%。新一轮降价后,其主流产品价格区间下调至16元-29元之间。
《2023中国中式餐饮白皮书》显示,麻辣烫类客单价从27元降到了26元,面条类从24元降到了23元,米粉米线类从20元降到了19元。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式快餐价格的接受程度多在20元价格带。其中,43.7%的人预算金额在20元以下,85.2%的人可接受价格不超过30元。有业内人士认为,以中式粉面为例,如果是动辄30元-40元的客单价,品牌扩张时很容易在市场端遇冷。
“降价”考验品牌综合能力
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曾公开表示,降价将会是接下来整个餐饮行业价格竞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不过,降价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餐饮企业包含供应链、管理、产品研发以及品牌运营方面的综合能力。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对于降价原因,乡村基强调,是基于多年来的供应链集采优势。西贝的新品牌“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门店宣传资料显示,其食材选用的是西贝精选牛肉、乌兰察布土豆和胡萝卜。主要食材基本复制了西贝原有的供应链。新的子品牌可以依托供应链做到食材优质、出品稳定、性价比高。
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和府捞面是通过“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食材自采、新品自研、产品自产和食安品控的高效运转,进一步促进了和府捞面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加数智化从后端延伸到前端,二者的优势更有效地发挥,实现了降价和提质。”去年12月,李学林还提出,和府捞面将瞄准下沉市场,下沉到2000多个县级单位,织密城市的门店网络。有行业专家表示,和府捞面的下调价格有可能是一种扩张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战。他们一方面通过降价给老店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一方面,通过降价进入下沉市场,实现店面扩张。
在理性消费的大趋势下,餐饮市场分层消费趋势愈发明显,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餐饮市场内卷道路上,“性价比”三个字成为决定成败的利器。在业内看来,品牌之争正逐步成为供应链之争,这是餐饮业内的共识,也加速了市场的“洗牌”。对消费者而言,品牌间的竞争必将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价格战或导致“增收不增利”
有一种声音是,餐饮企业下调价格,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餐饮消费已经迎来了降级。但是从整体数据来看,餐饮消费的大盘仍在增长。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6月最新的数据则显示,2024年1-5月,全国餐饮收入21634亿元,同比上升8.4%。
对此,中国烹饪协会分析称,5月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速环比上涨0.6个、2.5个百分点,五一假期呈现餐饮消费的高峰,但餐饮行业出现了收入增长利润却不增长的现象。“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和成本压力的不断加剧是造成目前餐饮行业“增收不增利”现象的几大因素。停止“价格战”转向良性竞争,发展“数字+餐饮”提升价值创造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餐饮业整体水平,加大政策支持激发餐饮消费潜能是破除“增收不增利”的关键要素。目前,餐饮消费日益回归大众化,餐饮企业应转变经营思路,抓准消费定位,积极了解政策动态,把握政策机遇,主动求变,不断向新,为餐饮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低价竞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顾客流量、抢占市场份额。但因为利润空间被挤压,部分餐厅通过减少原材料来节约成本,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包括多次被媒体爆出的某些餐饮品牌更换食材标签、食材变质后依旧使用等情况,也不排除是品牌在“卷价格”时“卷”出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也会大大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