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特色小店(住宿类)
票选活动于4月17日开始
第二期特色小店(休闲类)
票选活动于4月18日开始
4月19日—
5月5日1.唔呶喔哩酒家
一家经营了20多年的特色农家菜馆。店里的长廊包厢别有一番风味,可以在用餐的同时慢慢感受小桥流水人家。
地址:枫泾镇生产街65号
2.将军食府
主要经营特色小吃,如烧卖、青团等。店内焦糖味十足的海棠糕和松脆酥皮的鲜肉月饼都让人赞不绝口。
地址:枫泾镇北大街393号
3.中式糕点 老街特产
位于三桥广场边,店内销售各色糕点,玲琅满目,选择种类繁多。
地址:枫泾镇中大街291号
4.川流不息
开业十余年,主营川菜,食材新鲜、价格实惠,最有特色的是春夏时节的小龙虾,共有11种口味,适合喜欢尝鲜的食客。
地址:朱泾镇健康路455号
5.罗星餐厅
开业十数年,主打家常菜,有熏牛蛙、椒盐牛蛙、特色小龙虾、冻猪头肉等金山特色佳肴,性价比高。
地址:朱泾镇罗星路136号
6.荼小爱
诞生于2021年的金山本土自创的现制茶饮品牌,注重健康和公益,员工一半是残疾人。
地址:朱泾镇众益街920号
7.东林素斋
位于东林寺景区四楼,提供丰富浇头汤面和素斋,如红烧狮子头、椒盐排条、凉拌竹荪等山珍菜品。
地址:朱泾镇东林街150号四楼
8.张嫂点心店
一家朱泾本地专注点心制作的餐饮店,店内提供手工粽、手工馄饨、糖饺、烧卖和特色盖浇饭等,色香味俱全。
地址:朱泾镇临仓街180号(肯德基对面)
9.夏碗面
东风南路上一家新开的面馆,主营大肉面、大排面、爆鱼、辣肉等地道美食,开业时间不长,却因其还原了儿时的味道、价格优惠,成为了周边居民的“第二个厨房”。
地址:朱泾镇金龙新街528弄4109号
10.阿君羊肉店
近20年的老店,店内的羊肉肥而不腻,鲜而不膻,软糯有弹性,香气浓郁,这是居民对阿君羊肉的评价。
地址:亭林镇中心路96-98号
11.亭林大慈路酱鸭店
三十年老店,传承独特的酱鸭秘方,由酱油、老姜、桂皮、料酒、茴香等二十几种配方烧制而成,刚出锅的鸭子让人垂涎欲滴。
地址:亭林镇大慈路溢德港桥旁
12.新后岗酒店
位于亭林镇后岗老街,以“响油鳝丝”为店招,远近闻名。先后接受《摄界》纪录片、《舌尖家乡味》记录片、SMG《周末去哪吃》综艺栏目、生活时尚频道《壹周时尚》综艺栏目等专题拍摄。
地址:亭林镇后池路1161号
13.三和德传统美食餐馆
成立于2016年,主要制作销售地方传统特色美食,面点类有汤面、馄饨、汤圆、塌饼等,菜品类有酱鸭、白斩鸡以及本帮特色小炒,是一日三餐,朋友小聚的理想选择。
地址:亭林镇金展路2123号
14. 又见小院
该店选用的食材是水库村当天现捕现杀的鱼和村民自己栽种的蔬菜,为游客带来美味的食物,同时也为周边合作社和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机遇。
地址:漕泾镇水库村长堰路2084号
15.鱼?鱻
该店以河鲜类为招牌菜,白斩鸡、白切羊肉、五花肉酱蛋等菜品也是一绝。你还可以在这里钓鱼,品尝自己钓上来的新鲜鱼类。
地址:漕泾镇水库村长堰路2023号
16.智氏海棠糕
已经卖了半个多世纪,不少人专程来到那里,一次购买几十只海棠糕,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品尝。
地址:漕泾镇致富路58号
17.朝宾汤圆
在漕泾镇的一条小巷里,藏着一家开了18年的手工汤圆店。这家店的汤圆个头大、外皮软糯,只做鲜肉和芝麻两种口味,吸引了不少食客前来打卡品尝。
地址:漕泾镇中一东路与共建路交叉口西北100米
18.漕泾羊肉老店
店内环境宽敞清爽,店内的羊肉火锅更是一大特色,鲜美无膻味,汤纯底透,肉质酥嫩,绿色的蒜叶配上白色豆皮,看着清爽,吃着美味。
地址:漕泾镇致富路45号
19.东四鲜牛肉火锅
店内食材新鲜,牛肉每日新鲜直送,现点现切,价格亲民,2015年开业至今,获得食客一致好评。
地址:山阳镇卫清西路284号1-2层
20.鲁小三龙虾
“宾客至上、热情周到”本着这一经营理念,鲁小三经营了二十年,一路走到现在,收获了金山食客的好评。
地址:上海市金山区卫清西路268、270号
21.快乐菌炭烧嫩牛蛙火锅
店内的火锅特色十足,鲜菌配牛蛙,吃完牛蛙还可以涮火锅,给人一种别样的美食体验。
地址:上海市金山区板桥西路99号
22.好洽来牛蛙面馆
这是一家有爱的小面馆,给人家的温暖。
地址:卫清西路188号一层G47-F01-1-050-B-2
23.闻君阁小菜
该店是金山土生土长的80后青年所开。餐厅共3层,有13间包厢,均以词牌名命名,店内环境优雅舒适,菜品精致可口。
地址:卫清西路318、322号
24.梧20
“梧”取自法国梧桐,代表着这座海派城市的品味和气质。“20”代表着年轻、梦想,追梦。梧20餐厅主营创意菜品,艺术和美食的碰撞,总能迸发出爱的火花。
地址:前京大道9号
25.新疆太力艾提餐厅
该店成立于2021年,为了秉承新疆特色,店内员工均来自烤肉之乡喀什地区。食材上也坚持使用当日新鲜的牛羊肉,始终把品质放在第一位。
地址:金山区蒙山路1338号
26.盛港林记港式地摊打边炉
在这里,你能体验到真正的港式打边炉,品尝到异国风味,也能找寻到家的味道。店内主打打边炉、东北烧烤、潮汕生腌等等多种组合型菜式。
地址:山阳镇龙山路888弄141号大方里
27.洪大妈
店内的最出名的是黄鱼馄饨,每一口都是大海的味道,加上鱼骨原汤和雪菜,鲜到眉毛都掉下来了。
地址: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三组3032、3033号
28.沈家点心
该店的特色是阿四海鲜油墩子、海棠糕、梅花糕,每个点心都充满了儿时的回忆,唇齿留香之余,又让人忆起童年的欢乐。
地址:山阳镇金山嘴街23号-1
29.李记羊肉(金山新城店)
李记羊肉历经三代,由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羊肉烧酒食俗”的传承人李金龙亲自掌勺烹饪,在上海各区开设多家分店。
地址:山阳镇杭州湾大道1784号,龙山路348号1层、350号
30.琴轩居黄鱼面
琴轩居黄鱼面,是上过央视的一碗黄鱼面。2014年开业,2021年被评为金山区最滋味特色小店。2022年5月3日,央视财经寻味记《有面有朋友》推荐琴轩居黄鱼面,广受四方食客关注。
地址:山阳镇渔业村3010号
31.望州阁
该店距离金山卫站仅6分钟车程,拥有舒适、宽敞的包房和大厅,厨师团队擅长海鲜、本帮菜等多种菜系,可以满足客人的不同口味需求。
地址:山阳镇沪杭公路6454号
32.渔悦
如果你想品尝上海湾区风情海鲜,就不要错过这里。
地址:沪杭公路6476号
33.九间堂
九间堂为满祺餐饮管理集团旗下的一家菜馆,面积2000平方米,采用仿徽州建筑,室内亭台楼阁,画舫流水,江南韵味浓厚,开业以来,一直深受顾客好评。
地址:山阳镇龙山路338号
34.北区爆鱼店
这家店的爆鱼采用活鱼现杀、现炸、现卖,味道鲜美,因此家喻户晓,如今已有多家分店。
地址:金山卫镇板桥西路1382号(北区菜场大门东面10米)
35.皆喜饮食店
皆喜饮食店主要以小笼、生煎、锅贴为特色,作为20年老店,店内的小吃都是纯手工制作。
地址:金山卫镇板桥西路1685号。
36.聚金山大院
这家餐饮店采用徽派风格,环境优雅,以家常菜为主。
地址:金山卫镇学府路2094号
37.梅萍特色小吃店
作为12年老店,这里的回头客颇多,店内的香酥鸡蛋饼、山东杂粮煎饼、糯米饭团都非常美味。
地址:金山卫镇板桥西路1673号
38.老张桥村羊肉饭店(黄家)
这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主要经营羊肉。
地址:金山卫镇金石南路1147号
39.角炑烤肉店
这是一家以日式烤肉、寿喜锅为主的餐厅,选料严格,采用炭火烤制,保持了肉质的原汁原味,给食客以不同的享受。
地址:张堰镇花贤路69号18幢
40.喜福来猪肚鸡
喜福来参照古方,结合现代养生理念,推陈出新,以名贵中药材为底料,配制出原味养生猪肚鸡汤煲。
地址:张堰镇花贤路69号17幢
41.大章鸽
大章鸽是一家以鸽子为特色的主题餐厅,着力为广大食客提供绿色健康,美味可口的美食享受。鸽汤煲煮,开盖现拌,给广大食客提供独特的口感。
地址:廊下镇新风路317号
42.北岸人家·夏園
夏園是山塘老街上一家小而精致的餐饮休闲饮食店,有江南特色小吃、传统小吃、私家菜,集特色、农家、海鲜、川味于一体。在庭院里,你可以欣赏江南美景,和朋友烧烤、喝下午茶。
地址:廊下镇山塘村山塘老街1037-1临号
43.富小哥
富小哥是吕巷水果公园景区三园里步行街的第一家农家乐餐厅。餐厅不仅供应地道的农家菜,还对接各个农场的水果采摘,可谓“煎炒烹炸样样有,当季水果不间断”。
地址:吕巷镇和平村三新4073户
44.隆安面馆
隆安面馆是一家经营20余年的老字号面馆,面条种类丰富,面条有嚼劲,面汤有讲究,价格实惠。
地址:石化街道隆安路51号
45.欣达食苑
店面总面积约800平米,经营早餐、午餐、晚餐以及休闲餐饮等。主要以早餐为主打特色,早餐品种多,口味全。
地址:石化街道新城路115弄8号
46.鑫梅州饭庄
该店主营正宗本帮特色菜,食材采用当地蔬菜,非常新鲜,海鲜河鲜明码标价,性价比高,味道好。
地址:石化街道北随塘河路300-310号
47.季妈妈地锅炖
该店位于北随塘河路进口第一家,进门就是浓浓的东北风味,农家大铁锅加上柴火炖,食材货真价实,价格实惠。
地址:石化街道北随塘河路147-149号
48.祥旺酒家 特色馄饨
这是隐藏在石化二村的一家居民小饭店,开业二十几年,没有豪华的装饰,没有高级的餐桌椅,有的是复古的手写板菜单、高性价比的菜品和弄堂里的烟火味。
地址:石化街道石化二村254号
49.小李子面馆
小李子面馆位于龙临街69号,始创于1995年,多年的品牌让它成了响当当的名片,面馆内的双辣面深受好评,每一口都是记忆中的味道。
地址:石化街道龙临街69号
50.1979锋味餐厅
餐厅主打湘菜系,擂椒皮蛋、粉蒸肉、紫苏牛蛙、剁椒鱼头、永州血鸭、岳阳土腊肉等菜品一推出就深受顾客喜爱,是立新街餐饮一条街中人气最旺的小店之一。
地址:高新区立新街036号
51.胡秀海鲜烧烤龙虾
“胡秀海鲜烧烤龙虾”店是朱行地区市民撸串的首选地,每天下午三点开始营业至第二天凌晨三点,店内共有18个桌子,用餐高峰期需要排队。
地址:高新区立新街116号
52.大自在食堂
大自在食堂是一家坐落于朱行工业区的中式快餐店,特色小吃品种丰富,物美价廉。
地址:高新区夏宁路818弄23号
53.有鲤餐厅
餐厅主打养生、营养、绿色概念,从全国各地广泛选取特色食材,融合粤菜、本帮菜的手法和工艺,进行科学、营养、艺术搭配。
地址:高新区新东风路1064号
54.有稻餐吧
餐吧主营项目有咖啡、奶茶、下午茶套餐。以围炉煮茶、花田下午茶、自助餐为特色,烧烤、烤全羊、夜间小酒吧也在营业中。
地址:高新区新东风路118弄28号
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看法,截至5月5日12:00,被精选出的评论大拇指点赞数前15位,将获得价值350元的美信洁牙卡一张。
5月6日至5月10日,获奖者可凭获奖通知,至金山区蒙山北路280号金文大厦前台领取奖品。
注:本次活动解释权归i金山及2023金山购物节组委会所有
阳市天合恒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品牌销、技术培训、生产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餐饮连锁企业。2015年4月,成为辽宁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2015年6月,荣获“2015年度金牌小吃原料供应商”称号,公司品牌“激烈哥”获评“2015年度最具潜力创业项目奖”。 天合恒美 愿与您共创美好未来!
食上汇烤肉饭
潼少爷肉夹馍
小肉串的日记
粮小煎杂粮煎饼
小肉串的日记
激烈哥开心花甲粉
液氮冰淇淋
潼少爷肉夹馍
激烈哥开大鸡排
潼少爷肉夹馍
小肉串的日记
激烈哥开心花甲粉
小肉串的日记
潼少爷肉夹馍
激烈哥开心花甲粉
潼少爷肉夹馍
小肉串的日记
激烈哥大鸡排
>了腊八,年味越来越浓。民以食为天,为了让团聚的时光年味更浓,为了抚慰游子内心不尽的相思,为了让日子涂抹上更多的幸福元素,心灵手巧的人们,在春节前忙碌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美食无疑是其中一种。龙门有41项县级以上非遗,其中的制作技艺项目大部分指向美食。龙门胡须鸡、西溪笋、长滩米粉、铁岗米酒……绝佳山水,提供了绝佳食材,酿就了绝佳美味,春节美食更是凝固着家的温暖、年的味道。
< class="pgc-img">临近春节,不少龙门人家打米饼,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尝鲜。
>米饼
旧时春节礼品 如今知名手信
龙门米饼,又称龙门年饼,是龙门人旧时过春节的礼品。每到年关,龙门人便以家庭为单位,炒米、和馅、打饼,在热闹的气氛中迎接新年。
龙门米饼选用优质大米、本地花生为主要原料,以盐、糖为佐料,精制而成,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广受人们欢迎。
龙门米饼像是缩小版的月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间或有少许鱼仔形,寓意年年有余。龙门人做米饼用的模具上刻的通常是牡丹花或是一些吉利的词汇,如“福”“双喜”等,寓意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
米饼,成为春节期间款待和赠送亲友的良品。与现在商业化的糕点相比,米饼的造型比较粗糙,制作也比较简单,却承载着一代代龙门人美好的春节记忆。
如今,龙门过春节制作米饼的传统只在个别乡村存在,制作米饼的情景,更多出现在作坊、加工厂,而且一年四季皆可见。在龙门县城、永汉、平陵、蓝田等地,都可见龙门米饼的身影,不管是深巷中的家庭作坊,还是宽敞明亮的加工厂,常飘出米饼香。
以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的手工糕点,如今随时可见、可尝,成为龙门最著名的小吃之一。
泡完温泉、游完泳,吃几块龙门米饼垫垫肚子、补充体力,成为无数游客到龙门游玩时的体验之一。而走进龙门土特产店,龙门米饼也随处可见,它们成为手信,带着香甜装入游客的行李箱。
改革开放以前,龙门米饼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花生白糖饼。如今,龙门人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现代人的口味,研发制作出了营养更为丰富、花样更为繁多的黍米饼、薏米饼、绿豆饼等。龙门米饼,从过年食品成为日常小吃,无疑是受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龙门米饼主要销往珠三角城市,并远销海外。2015年2月,龙门米饼制作技艺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时代变迁,龙门米饼仍旧不失为送礼佳品,它携带的永远是一个好寓意。
< class="pgc-img">美味大笼糍。
>大笼糍
香甜又软糯 寄托新希望
除了米饼,大笼糍也是龙门人的春节食品,既可作为走亲访友的“手信”,又可作为点心招待客人,寓意“团圆美满”“幸福甜蜜”。
龙门县龙江镇大笼糍制作始于明代初期,它是年糕的一种,春节时期人们用于祭祀或送礼。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这三天是做大笼糍的传统日子。开笼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2015年2月,大笼糍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去,在山间田里劳作了一整年的农村人家,到了寒风凛冽的腊月,方能挨着乡邻坐下,晒晒太阳聊聊天,回味那些或远或近的时光,也有闲暇去捣鼓春节美食。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声渐近,亲人都在团聚的归途,龙江镇的农村妇女忙碌的一天开始了:洗笼、淘米、摘芭蕉叶……给家里人品尝一块热气腾腾的大笼糍,是她们身为母亲、妻子在春节期间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硕大的糍笼里,承载的既是大自然对农家人的馈赠,也沉淀着村民对丰收、团圆的喜悦之情。正因如此,在制作大笼糍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讲究亲力亲为与齐心协力,制作十分费时耗力,全家齐上阵是经常出现的画面。
大笼糍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地处石灰岩地区的龙江镇盛产水稻,在当地人眼里,亲手种植的糯米不仅味道香郁醇厚,还蕴藏着村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糯米经过泡软晾干、研磨成粉等步骤后,搓揉糯米粉则是大笼糍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搓粉期间采用“搓、抽、拉、拍”的手法,手法要熟练,力道要适中。按照“起堆自溃”“慢连自落”的标准检测粉团是否搓好,这道工序才算完成。由于搓粉的整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需要相当的体力才能制作出韧度适中、香味浓郁、口感独特的大笼糍。
大笼糍传统的食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大笼糍切片,蒸煮后,蘸糖水享用,香甜软糯;二是切片后,放锅里煎成金黄色,蘸上糖浆或盐吃,口感爽滑,很有嚼头。
大笼糍体现着人们对过去一年劳动成果的肯定,也寄托着人们对明年能取得更好收获的美好愿望。收获颇丰的人家会将自己的大笼糍做得更大、更厚,以炫耀自家去年的骄人成果。
< class="pgc-img">龙门三黄胡须鸡。
>三黄胡须鸡
生活在密林 个个好“身板”
“无鸡不成宴”,说的是广东人的吃鸡文化,不论请客吃饭还是在家团聚,一定会有鸡肉作为主角。春节的团年饭自然也少不了鸡。
龙门三黄胡须鸡,又称龙门鸡,具有胸宽、身横、脚短和“黄毛、黄脚、黄嘴、下颌有一撮胡须”的“三黄一胡”的特征,每只鸡体重1公斤左右为上品。20世纪50年代前王坪、龙华、沙迳、平陵和北部几个乡镇多养龙门鸡,60年代中期国家外贸部把龙门划为养鸡基地县。据资料记载,1967年龙门鸡出口6.18万只,远销世界各地。到20世纪80年代,三黄胡须鸡和西溪笋、蜂蜜、草菇并称为龙门县四大出口特产。
如今,龙门三黄胡须鸡是广东四大名鸡之一,近年入选“龙门十大旅游手信”、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民间文学《龙门胡须鸡传说》讲述龙门胡须鸡的来历,龙门三黄胡须鸡也于2019年4月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龙门胡须鸡如此出名呢?首先,龙门山好水好空气好,良好的生态为龙门胡须鸡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让龙门胡须鸡赢在了“起跑线上”。其次,正宗的龙门胡须鸡,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主要是吃谷糠为主,也经常在山上林间或园地中啄食虫子、白蚁。除了睡觉时间,它们几乎都在外面活动。每天喝的是山泉水,走的是山地。由于运动量大,个个都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因此,龙门胡须鸡与其他三黄鸡比较,肉质更加细嫩,表皮光滑,没有多余的脂肪,味道鲜美。
白切鸡、盐焗鸡、窑鸡、竹筒烧鸡……到龙门来旅游的游客尝过龙门三黄胡须鸡后,啧啧称赞道:“靓!鲜甜!不肥腻!嫩滑爽口!”
而龙门人的春节餐桌,也少不了这道美味。尤其是白切鸡,皮黄肉白,清清爽爽,鸡味浓郁,配上特制蘸料,特别诱人。又或者阉鸡,其性温而不燥,肉嫩且味美。
< class="pgc-img">地派腊味。
>腊味
吸纳天地灵气 肥瘦互相渗透
优美环境,山珍河鲜,使得龙门像古县志描述的那样——它是一艘波斯船,俯仰皆宝,绝对能满足每位食客挑剔的欲望。心灵手巧的龙门人,因地制宜,制作出众多富有本地特色的美食,冬季的腊味也成为春节期间的美味佳肴。
龙门腊味中的腊鸭、腊猪腩、腊肠、腊鱼等远近驰名。古时龙门各镇乡村,由于远离圩市、购物不便,在冬至到来之前,人们将自养的鸭、猪宰杀、腊制,以便贮藏、待客,风味独特,肥不腻口。
根据龙门县文化馆的田野调查资料显示,龙门腊味采用独特的调味配方和传统的制作工艺,需经过选料、腌制、晾晒等工序。龙门腊味选料讲究三分肥、七分瘦为佳;腊味腌制用料除冰糖、盐、60度白酒外,还有八角、桂皮、陈皮、丁香等香料;腌制时要先把糖、盐、60度酒均匀涂抹在腌制品上,再放入瓦罐内腌一夜。早上6时至7时起水,晾干,用卤抽上色,最后挂在干燥通风的晒场自然晾晒风干,待腊味的肉变为暗红色、肥肉呈乳白色,散发淡淡腊香味,即可判定晾晒完成。
深谙腊味之道的师傅知道,腊味是否成功,要看老天的脸色,阳光、北风都是关键。在适宜的环境中,一块块腊肉、一条条腊肠,慢悠悠地吸纳着天地灵气,肥肉和瘦肉互相渗透,生物酶与蛋白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后变成美味。
将龙门腊味切片,很有嚼头,腊香扑鼻,一实一软,醇厚滋润,令人回味无穷。如龙门籍诗人邓志雄在《龙门腊味》云:“腊鲜巧晒在冬前,杆尾篙头风自然。待到肉干明透亮,筵中人咏尽诗篇。”
2019年4月,龙门腊味制作技艺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的传承,龙门腊味已经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过年来到龙门,不管城里还是农村,人们总能闻到那阵阵腊肉香,口中的味蕾像通电似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一番。
< class="pgc-img">龙门农民画画家王汉池作品《酿酒》(部分),描绘了酿造黄酒的过程。
>黄酒
饱含母爱味道 散发浓浓乡愁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风靡大江南北,勾起了中国人对传统美食的回忆与热情。片中这样描述中国黄酒的味道:“黄酒绵长而厚重,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
江南水乡绍兴,以黄酒出名。与之相比,龙门人酿的黄酒,色深味浓,香甜醇厚,更能代表岭南人的坚韧。
龙门黄酒,是一种用糯米特制的黄酒,也常被称为“娘酒”,是客家地区深受大众欢迎的民间饮品。2019年4月,龙门黄酒制作技艺列入龙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客家人习惯在过春节前酿造黄酒,赠送给亲戚朋友,而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娘亲酿造的黄酒,饱含母爱的味道,是世上最美、最香的酒。
龙门客家人喜欢喝黄酒,因“酒气清香,其价又廉,不时需之”,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娘酒”,黄酒成为客家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酒文化又具有丰富的内涵。黄酒,除了是一种佳酿,更体现了客家的文化特质。儒家重“孝”。“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客家人的酒文化中,“孝”是其突出的特点,春节的宴席上,年轻人一定是主动地先为父母和长辈倒酒。
中国人品黄酒,喜欢温着喝,觉得火的热度可以让酒中的酶催生出一种稻的香气,入口更加绵顺。龙门男人喝黄酒,更喜欢直饮,从酒缸里倒出,盛在碗里,酒香飘散在空气中,带着一丝糯稻的香甜,入口更自然顺爽,正如东坡诗云:“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
黄酒的妙用,在龙门还体现在产妇的饮食上。一直以来,客家女人坐月子有个传统,“黄酒煲鸡吃足一个月,赤脚插秧挑水没问题”。一锅“娘酒”煲鸡,慢火熬煮,不加一滴水,酒味慢慢渗入鸡中,水分渐渐收敛,生姜与红枣的佐伴,去除了鸡的腥味,催发了酒的甜味。从古至今,是产妇最好的补品。客家先民从移垦的艰辛生活中深深体验到人丁繁盛的重要性,无论对外抵御侵犯,或是对内发展生产,人多是第一优势。他们把最好的佳酿献给劳苦功高的妇女。因此,客家人喜欢称之为“娘酒”。时至今日,客家女人坐月子时吃黄酒做成的菜系已经深入当地百姓的平常生活,黄酒被人们看作是滋补佳品。
龙门黄酒不仅具有客家独特的风味和保健作用,而且成为一种展示客家礼仪和联络感情的赠品,更是旅游开发推广的产品。今天,龙门土特产店各种酒类品牌琳琅满目,但淳而不烈的黄酒,是不少人的心头好,春节里的黄酒鸡汤,慰藉了多少人的乡愁。
来源:惠州日报
采写: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