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蟑螂乱爬、水果腐烂、抹布不洗、便签不实……近日,有记者“卧底”网红奶茶店“奈雪的茶”打工,发现其多家门店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奈雪的茶随后发布通告表达歉意,决定对两家涉事门店进行停业整改,并就曝光的问题逐一进行说明。
“网红茶饮”为何屡现卫生问题
奈雪的茶并非个案。前不久,蜜雪冰城就因篡改食材日期,违规使用隔夜冰激凌、奶浆、奶茶等食材而被责令整改;喜茶也被多次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今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喜茶在微生物、糖类方面存在风险。2019年曾因孕妇喝出绿头苍蝇而被整改通报。网红餐饮品牌究竟为何屡现卫生问题?
或因食品卫生不达标,或因低俗营销,网红奶茶店被点名批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具体到这次被曝光的“奈雪的茶”,仅就食品卫生一项暴露出的隐患就令人瞠目:蟑螂爬向面包制作间,说明虫害消杀工作不到位;使用发黑芒果,说明新鲜原料取材无保障;生产时间标签出错,说明工作人员不尽责;后厨物料凌乱,更是为“舌尖上的安全”埋下祸根。奶茶越来越为现代人追捧,如何保证喝上放心饮品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网红奶茶店不能继续野蛮生长
早在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分别从严格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社会共治等四方面推出一揽子举措,共同守护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已过3年光景,奶茶店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依然堪忧,今年年初上海更是爆出抽检奶茶店全部“沦陷”的消息。政策规定面面俱到,饮品的卫生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治理网红奶茶店,难在哪儿?
各类奶茶店野蛮生长或是原因之一。面对激烈竞争的饮品市场,网红奶茶店忙于推出新品、扩张门店,严格的管理规定与原料标准难免在部分店铺被空置。以创立于2015年的“奈雪的茶”为例,其在2020年底门店已近500家,此次被曝光的涉事店铺员工就曾表示,“虽然店里要求很高,但忙起来就顾不上那么多了”。此外,监管部门“管”而不“严”、政策标准不明晰或是原因之二。面对网红奶茶店出现的各类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监管部门多以提出整改意见、责令限期整改为主要手段,惩戒力度相对较轻。即使《通知》明确规定“严查违法违规行为”,但却缺乏对不同违法场景的程度区分与惩罚标准,因而监管部门在履职尽责方面果断性不足。
网红餐饮品牌更偏重“网红经济”的成长模式,使其将大量资源投向推广与营销,忽视了食品质量的重要性。“网红经济”是以网络红人为形象代表,依托其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的经济模式。“包装、传播、变现”是网红经济的三个重要环节。当前很多品牌将此种模式引入餐饮行业,以餐饮品牌替代网络红人进行IP打造,为其品牌打造卡通形象、专属歌曲等,为其传播建立社群、吸引流量,最后实现品牌变现能力。最终,网红餐饮品牌成了以网红经济为核心的快消品,突出了其“网红”特性,忽视了其“餐饮”本质,自然无法将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网红餐饮更应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正所谓“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品质成色关乎企业未来。网红奶茶店的提质升级重在行动,“奈雪的茶”发布的一纸情况说明显然不应是此次事件的结局,对曝光问题的彻查整改更不应只停留在涉事门店。开展全店铺排查、严抓管理规定落实、完善投诉举报渠道,网红奶茶店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群众健康重于泰山,监管部门更需在完善政策法规、严格落实有关规定等方面持续发力,从而以重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餐饮品牌应把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放在最核心的产品质量把关上,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积极回应并整改消费者反映的相关问题。不忘餐饮初心,守好安全底线,网红餐饮品牌才能化危为机,行稳致远。
微言大义:
@就从你的世界路过:希望不是道个歉就了事。
@John不爱晒太阳:这种还有店铺,有的外卖连实体店都没有,卫生问题更夸张。
@拥风入怀过眼云烟:真该要好好查查这些奶茶店了,暴利却问题满满。
@琴深深:卖这么贵,最基本的卫生都不能保证。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是网红餐饮管理容易疏忽的地方。“网红茶饮”频现卫生问题,品牌方不能仅仅“道歉”了之,而应进行全面整改,并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高标准的服务,这样才能与消费者的要求保持同频。当然,有关部门的监管也应及时跟上。同时,此次事件应当成为“网红茶饮”行业的一个教训。要记住,食品品牌名字叫得再响,也要守住“食品安全”这个底线,否则,再美的“滤镜”也掩盖不了产品卫生不合格的“原形”。
月24日,网传四川资阳一名16岁男孩因喝奶茶“珍珠”卡喉失去意识,经过医务人员抢救后依旧遗憾去世。事后虽然男孩的哥哥表示真正死因是心脏骤停,医院也反馈食道和气道无异物,但“珍珠”卡喉的问题还是引发了网友热议。
16岁男孩意外去世引发热议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珍珠”卡喉第一次引发热议,2020年8月河南洛阳也发生了3岁女童被“珍珠”卡喉的事件,幸亏当时现场有专业医护人员经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女孩将“珍珠”吐出。
“珍珠”是否真的容易卡喉?如何避免被“珍珠”卡喉?出现“珍珠”卡喉后应该怎么办?就这些网友关心的问题,7月26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采访了珍珠粉圆生产厂家、奶茶店主以及急救专家进行了解。
商用“珍珠”直径不小
平时大家在街边奶茶店里买的珍珠奶茶中,“珍珠”到底有多大?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一家在某电商平台“珍珠”销量领先的食品店,该店有10万+的回头客,其中最畅销的黑珍珠粉圆,近期销量超过了1万+。
常见的“珍珠”直径为0.8cm
该店客服人员介绍了“珍珠”的三种型号:“常规珍珠煮25分钟焖25分钟,直径大小0.8cm左右的;快煮珍珠中黑珍珠是煮3分钟焖2分钟,其他口味快煮的都是煮5分钟焖5分钟,直径大小0.7cm左右;免煮珍珠是用开水焖泡2-3分钟就可以了,直径大小0.6cm左右(一般快冲奶茶使用)。”
“珍珠”食品店客服人员介绍“珍珠”分类
记者表示希望买到奶茶店用的商用“珍珠”,该客服人员表示:“可以试试常规珍珠或者快煮珍珠,商用客户选择比较多,但是不同款产品的口感是不同的,粘稠度也会有不同。”
奶茶店用的到底是哪种“珍珠”?一位在重庆多个商圈经营连锁奶茶店的老板刘先生介绍道:“我们都是统一购买的常规珍珠粉圆,每次需要煮20多分钟焖20多分钟才能对外销售。”
至于“珍珠”的大小,刘先生表示:“煮熟的‘珍珠’是会膨胀的,直径比0.8cm还稍大一点,应该接近1cm了。”
记者发现,有网店销售的此类“珍珠”直径最大有1厘米。
“珍珠”卡气道可能性不小
在对奶茶店老板刘先生的采访中,他承认自己也担心“珍珠”被误吸:“我自己有小孩,小朋友的气道比较细,奶茶的‘珍珠’又大又滑,还有一定的黏性,我很担心小朋友误吸,所以每次看到有年纪不大的学生购买时,我们都会提醒他们吃的时候小心。平时卖珍珠奶茶,我都会建议顾客用一次性勺子舀‘珍珠’吃。”
“珍珠”真的如此危险?记者在搜索网络后发现,有多个患者在线向医生咨询,喝奶茶被“珍珠”卡在喉咙里感觉很不舒服,应该怎么办;同时“珍珠”卡住气道的危险情况也时有发生。
有网友曾在线上咨询“珍珠”卡喉如何处理
2020年3月,河南洛阳一对年轻父母,将奶茶给3岁女童喝,没想到女童被“珍珠”卡喉,呛咳声愈来愈响,被憋得面红耳赤。幸亏当时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儿科护士长郭华休假逛街路过,第一时间实施了海姆立克急救法,2分钟后才将“珍珠”吐出,女童转危为安。
洛阳护士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治3岁女童后发的朋友圈
正因“珍珠”有“前科”,所以当四川资阳16岁男孩倒地失去意识时,身边刚好有一杯洒落的珍珠奶茶,不少网友都猜测是“珍珠”卡喉。有网友表示:“奶茶里的珍珠、椰果之类的东西,真的很容易一不小心呛气管。”还有网友表示:“有些珍珠真的太滑了,我有一次猛喝,从鼻孔出来了。”更有网友质疑:“奶茶的珍珠是不是太大了?卡进气管很难弄出来”……
面对网友的质疑,涉事的珍珠奶茶品牌蜜雪冰城工作人员曾表示,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是因为喝了他们家奶茶被卡喉咙,而且他还表示,如果珍珠的尺寸存在问题,那么整个行业都需要进行调整,并非是只有蜜雪冰城一家的问题。
食不言是至理名言
“珍珠”是否真的容易卡喉?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技能培训中心副主任王玉进行了分析,“虽然我们医院最近没有接诊异物卡喉窒息的患者,但从危险性分析,这个可能性的确不小。毕竟男性的气道直径为1.2-1.5cm、女性气道直径为1.0-1.3cm,如果‘珍珠’的直径在0.8-1cm,本身质地较为Q弹,易变形,再加上‘珍珠’大多是用吸管吸食,就有很大可能出现‘珍珠’堵住气道的情况。”
除了“珍珠”之外,还有哪些食物容易卡喉后堵住气道?王玉结合接诊情况介绍道:“目前公认最容易导致异物卡喉的食物有花生米等豆类,早餐常吃的馒头、面包等,另外还有汤圆,零食中的果冻,甚至米饭、面条都有可能。另外重庆人爱吃辣,还要特别小心辣椒皮,辣椒皮吸入气道引起喉头、呼吸道痉挛,导致声门关闭也可能窒息。”
在“珍珠”屡屡出现卡喉之后,不少网友建议干脆不吃“珍珠”。王玉认为与其因噎废食,不如注意习惯,“古人常说‘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体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神奇功能,比如正常进食的时候,一旦我们有吞咽的动作,声门上方的会厌就会盖住声门,避免食物进入气道。可是当你说话和吸气的时候,会厌又会打开。有的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还有的人用吸管吸食食物,会厌就会一张一合,这样很容易让食物进入气道,引发窒息的危险。我建议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避免吸食食物。同时,儿童和老年人,喉部反射处于发育阶段和退化阶段,吃东西容易被呛到,所以要加倍小心。”
现场急救要勇于出手
虽然四川资阳16岁男孩的哥哥辟谣表示弟弟真正死因是心脏骤停,医院也反馈食道和气道无异物,但在王玉看来这仍是一个悲伤的新闻:“平时我一直在做急救技能的培训,当我看到有人当街晕倒因为急救不及时,等到医务人员来已经回天乏力的新闻后,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如果他身边的人都会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常用急救技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不是等候救护车,也许他就可能救活了。电影《人在囧途》里,王宝强就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活了一名老太太,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人在囧途》王宝强饰演角色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助老人
结合以往120急救的经验,王玉直言:“无论是气道梗阻,还是呼吸、心跳骤停,都是在和死神赛跑。医学中常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因为4分钟内大脑没有血液和氧气的供给,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超过4分钟抢救回来,往往都会留下后遗症。因此我在上培训课时,除了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外,也会讲海姆立克急救法,并鼓励学员勇于动手救人,只有第一时间现场急救才可能创造奇迹!”
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身边的人出现了异物卡喉、呼吸困难,应该怎么办?王玉科普了急救手法:“第一要识别患者的状态,如果患者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那么大概率是气道异物梗阻,这时就要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第二,如果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也没能让异物吐出来,患者因缺氧出现意识丧失时,那么就要立即做心肺复苏了,一是可以通过按压胸部建立人工循环,同时也可以将肺内残存的气体形成向外冲的气流将异物给冲出来;三是通过人工呼吸可能把异物吹到支气管内,正常人体右侧支气管较粗较直,一般情况下异物会卡在右侧肺的支气管,这样左侧肺的支气管就通气了,为患者保留一线生机。”
如果对异物卡喉患者施救,最后依旧回天乏术,施救者是否会被家属追责?王玉表示:“所有的急救措施都不能保证100%能把人救活,做心肺复苏按断肋骨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最为根本的是‘救’患者还有生的希望,‘不救’连希望都没有,所以国家为了鼓励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在《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也为社会救援免除了后顾之忧。”
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实习生 彭星
附:海姆立克急救法介绍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名叫海姆立克的医生发明的,是一种专门抢救急性呼吸道被异物阻塞从而引起呼吸困难的方法,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有效的抢救方法之一。
其原理主要是冲击患者的上腹部,令腹部的膈肌迅速上抬,胸腔的压力突然增加,从而给气道一股向外的冲击力,可以促使梗塞到气道的异物排出。
如果患者是清醒的,可以站立的情况下,施救者一般站在患者的身后,以前腿弓后腿蹬的姿势站稳,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令患者弯腰,身体略前倾,施救者一手握拳,虎口处紧抵患者腹部脐上两横指处,用另一只手紧握此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如此反复冲击直到把异物排出。
如果患者是昏迷的,必须令患者仰卧,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如果是孕妇或者肥胖的人群,腹部不能冲击的情况下,也可以冲击病人的胸骨下半部分,也能够使胸腔的压力突然增加,达到以上的效果。
期,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自制饮料非法添加的舆论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了一次“你点我检”活动。有奖征集“你点我检”对象的微信文章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切关注,共收集到347份问卷、点名对象超过200家自制饮料店。本次活动由两家检验机构对193家饮料店开展线上、线下抽检监测,共抽取了自制饮料样品399批,样品涵盖了奶茶、果茶、咖啡等各类常见的自制饮料。消费者关注的“奈雪的茶”“喜茶”“蜜雪冰城”“益禾堂”等品牌饮料店均有抽样。
从本次抽检的结果来看,佛山市自制饮料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仅有1批次检出日落黄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为佛山市搵食地图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叻茶文创园店销售的泰式波霸奶茶(大杯),其余批次均未检出问题。
食品知识小tips
日落黄又名食用黄色3号,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在食品生产中应用广泛。如果长期摄入日落黄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可能会引起风疹、荨麻疹、腹泻、小儿多动症。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自制奶茶不得添加日落黄。本次奶茶检出日落黄,说明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相关规定认识不到位,为改善产品色泽、提高市场价值而滥用人工合成色素或使用了带有日落黄的原料。
蜜雪冰城、益禾堂、星巴克…
珍珠奶茶、奶茶三兄弟、拿铁…
都有哪些饮品店的饮品被抽检呢?
下面一起来看具体的抽检结果!
01 检验不合格产品
< class="pgc-img">>02 检验合格产品
识别二维码查看↓
< class="pgc-img">>无糖奶茶也有糖?!
你平常喝的奶茶里究竟有哪些成分?
市监君带大家一探究竟!
食品添加剂项目
本项目共抽检399批次奶茶类样品,检验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酸性红、赤藓红、新红、胭脂红、亮蓝等防腐剂、色素类项目。
总糖项目
本项目共抽检323批次奶茶类样品,包含无糖、三分糖、半糖、七分糖、标准糖(正常糖)、多糖等声称不同糖分含量的产品。
323批次样品中的总糖含量最高值为13.4g/100g,最低为0.9g/100g,中位值4.8g/100g。
< class="pgc-img">>其中2份无糖产品检出值分别为0.98g/100g、0.97g/100g。换算成1大杯750ml(g)来说,声称标准糖(正常糖)以上糖分的市售自制奶茶饮料的含糖量有可能超过50g。
食品知识小tips
按照我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食品或饮料中,天然甜味糖的含量低于 0.5 克/ 100 克,或 0.5 克/ 100 毫升,就可以标注为无糖。无糖不等于万分之一的糖也没有。如果低于 5 克/ 100 克,或 5 克/ 100 毫升,就可以标注为低糖。
也就是说
标注无糖的奶茶也可能含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建议消费者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如需购买尽量选择少糖分或者小杯、中杯的自制奶茶饮料。
脂肪项目
本项目共抽检323批次奶茶类样品,样品中脂肪含量最高值为13.1g/100g,最低为0.2g/100g,中位值2.3g/100g。
< class="pgc-img">>换算成1大杯750ml(g)计,脂肪含量检出最高值为98.2g/杯,中位值17.2g/杯。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中国18-49岁成年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成人每天轻活动水平的能量需要量为7.53-9.41MJ(1g脂肪换算成9kcal,1MJ=239kcal),大部分市售自制饮料1杯的脂肪含量不超过成人每日所需能量的10%,脂肪含量方面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较低。考虑到自制饮料可能会使用植脂末,其中所含的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对人体脂肪酸代谢造成不良影响,对该项目也进行了监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天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2g。按1大杯750mL(g)计,323批次样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值为6.9g/杯,最低值为未检出,中位值为未检出,绝大部分的市售自制奶茶饮料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较低。
咖啡因项目
本项目共抽检323批次奶茶类样品,样品中的咖啡因含量按1大杯750mL(g)换算,最高值为625mg/杯,最低值为未检出,中位值为104mg/杯。
< class="pgc-img">>有12批次产品,诸如“椰香烤奶”“黑糖珠珠宝藏茶”“烤黑糖波波牛乳”“芋泥波波牛乳”“咸奶酪金莎厚豆乳”等未检出咖啡因。
对照红牛功能性饮料标称咖啡因平均含量50mg/罐(250ml),以及本次抽检中的“拿铁”类饮品的咖啡因含量(214.5mg-268.5mg/杯),绝大部分的自制奶茶饮料咖啡因含量超过1罐红牛,虽未达到咖啡饮品的平均水平,但对于咖啡因较为敏感的人群应谨慎选购。
茶多酚项目
本项目共抽检323批次奶茶类样品,样品中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值为2534mg/kg,最低为16mg/kg,中位值为436mg/kg。
< class="pgc-img">>茶多酚为茶叶中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复合物,具有抗氧化、防辐射、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抑菌抑酶等多种生理活性,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化学成分。奶茶中的茶多酚含量与奶茶原料投入有关,是奶茶中的有益成分。
目前自制饮料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产品层出不穷,尚未有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对奶茶产品的总糖、脂肪、反式脂肪、咖啡因、茶多酚等相应质量指标进行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原料投入随意性很大,部分产品高糖高脂、高咖啡因、高热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健康饮食原则“少油控糖”相悖,对消费者的饮食健康,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构成了一定隐患。
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自制饮料加工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标准的学习,自觉做好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卫生管控,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饮用奶茶要适量,孕妇、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患者等应谨慎选购。
消息来源: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