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餐饮网 王春玲
在水大鱼大的烧烤行业,从来不缺乏新的品牌涌现,也不缺乏揭竿而起的创新者。难的是如何成为跨越周期者:活得久,还要活得好。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恰恰就符合了这一特性。
在木屋烧烤、很久以前、丰茂烤串等一众高手过招的烧烤江湖中,他却用一串“烤鸡翅”另辟天地,16年来守着一隅,在北京开出近50家直营店,是在口罩阴霾笼罩下为数不多正向增长的餐企。
这家企业就是“管氏翅吧”。
也许管氏翅吧创始人管其兵的品牌突围路径,可以给当下迷茫的餐饮人一些思维上的启迪。
摆摊起家,却成了第一拨规范“烧烤”行业的人!
1997年,那是一个人人都信心满满的年代,相信双手改变命运。
和许多餐饮创业者一样,带着一腔热血和浑身使不完的力气,17岁的管其兵孑然一身从安徽老家来到了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的北京。
在做过洗碗工、打杂、后厨以后,他终于在北京有了一个10多个平方叫做“管记羊肉串”的小摊。
摊虽小,但是每日看到顾客把酒言欢快乐的就餐场景,他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立志势必闯出一番天地。
然而,那个时候的烧烤市场鱼龙混杂,“很久以前”还未出世,“丰茂烤串”也还没来到北京,整个烧烤江湖并未形成品牌气候,顾客能吃到真羊肉串全凭运气,70%的羊肉都掺假,这就导致年轻人不来吃,讲究人也不吃烧烤。
25年后,在回忆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经历的时候,管其兵觉得最大的幸福事,并不是门店数量和销售数额的与日俱增,而是率先用好羊肉,率先将摊搬进门店内,有幸成为第一拨规范烧烤行业的人。
从“羊肉串”到“烤翅”:
先做差异,再做连锁,16年创造上亿烧烤帝国!
“先做差异,再做连锁”,这是管其兵一直信奉的一句话。
有连锁梦的人,通常也都是焦虑感特别重的人,2006年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把现在的生意变为一个连锁生意,他选择从主产品羊肉串的定位变为烤鸡翅,也正是这一定位,奠定了管氏翅吧之后16年能缔造出一个烧烤帝国的地基。
一、定位差异化:
避开激烈赛道竞争,从羊肉串聚焦到烤鸡翅
提起烧烤,大家强关联的第一个品类就是“羊肉串”,自烧烤诞生的那天起,人们自觉地将其联系在一起。
但是对于彼时的管其兵来说,这既是优势又是一个劣势,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烧烤等于羊肉串的认知太过强烈,未来赛道势必非常拥挤;二是做羊肉串为主打壁垒较低,肉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品质,你能买到好的肉,我也能买到好的肉,非常易复制,且后续发挥创新空间较小,很难脱颖而出。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管其兵重新定位,当时经过认真思考觉得有两种食材是符合的:鸡和鱼
但鱼对锁鲜性的要求很高,只能从鸡上做文章,后来就发现鸡的两大优势,是可以支撑一个品牌走到千店万店规模的。
广谱性强:全世界有不吃猪肉的,牛羊肉的,却很少有人不吃鸡肉的;从物流层面来说,鸡是冷冻产品保鲜性也会比海鲜类周期更长。
而最受欢迎鸡的部位,首先是鸡翅。于是在2006年前后,管记羊肉串正式升级为“管记翅吧”,并于2009年更名为“管氏翅吧”。
事实在多年后,也得到了验证,世界级快餐肯德基、麦当劳;中国的正新鸡排、老乡鸡等连锁品牌均是以鸡为主要食材,而管其兵早在16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思索。
二、产品极致化:
1、选择鸡翅中为主打产品,客群广谱性更强
在管氏翅吧产品彻底定位为烤鸡翅的时候,并不是其一家独大,那时候西单烤翅、国贸烤翅等为首的各种烤翅横行,有些品牌甚至一年就可以放上几百家加盟店。
虽然规避了激烈的羊肉串赛道,其在烤翅赛道的竞争也丝毫不能马虎。
首先,管其兵开始研究一串鸡翅怎么才能更好吃,怎么才能让更多人能接受,通过几个月的研究他发现,有些人不吃翅尖,有些人不吃翅根,但鲜少有人不吃翅中,于是他对产品做了又一次细分和聚焦,将主打产品锁定为鸡翅中,让客群更广谱。
然后围绕鸡翅搭建了烤羊肉串、蔬菜、海鲜、主食等产品矩阵。
2、坚持人工穿翅、人工烤翅,保证味道
这16年,管氏翅吧有很多坚持,人工穿翅,人工烤翅就是其一直坚持的事情。
即便是氛围烧烤兴起,让顾客自己动手烤翅打的火热得时候,管其兵也丝毫未动摇。
他说这个东西很难形容,人工的东西永远比冷冰冰机械做出来的好吃,就好像手擀面和挂面的区别,看着本质上差别不大,但一品尝口味区别还是很大,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是人的温度。
但人工穿,人工烤绝不代表效率低下,事实上当一个单品的销售额占比达到总额的20%以上的时候,单品优势就显现出来。
此外,为了解决标准化的问题,从管氏翅吧开第一家门店起,管其兵就建立了小央厨,让后端解放前端,腌制关键部分在后端,门店员工只需要烤制时放盐和辣椒,减少门店操作部分,保证口味稳定。
3、为了极致,只卖两种口味
尽管管氏翅吧已鸡翅销售战绩不错,但你很难相信他的鸡翅口味只有两种,甚至在5年以前他的口味只有一种:秘制鸡翅。
谈及原因,管其兵觉得,只有专注才能做好,多元是因为没有信心,有信心一种口味也能卖好,所以多年我们一直只卖秘制口味鸡翅,但随着年轻人对口味成瘾性的追求,我们也上了变态辣烤翅。
做得少,意味着更有精力把“锚”用到刀刃上,拿变态辣鸡翅举例:“我们除了选用新鲜的鸡翅,大厂验收外,辣椒的成本就比普通辣椒要贵30%—40%,辣椒面要用三种混合,有提香功能为主的,有提辣功能为主的,有提色功能为主的,各司其职产品才能更好吃。”
4、烤翅师傅设专岗,培训2—3个月才能上岗
管其兵认为一个产品好不好吃,火候把握很重要,自己的精力会放到厨房。
他们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坚信一件事情反复做才会出成绩,在烤鸡翅上管氏翅吧设置了专人专岗,所有技师需要培训2—3月方能上岗。
三、选址精细化
1、看年龄层选址,年轻人占比超60%社区为首选
在疫情下大多数餐企活着都变得困难,更别提盈利,而管氏翅吧近三年却受影响浮动比较小。
除了产品上的极致化,管其兵觉得选址精细化是其能够活得相对不错的主要原因。
因为分析吃烧烤的客群,多以年轻人为主,所以在选址上整个品牌就会看客户年龄层选址,老龄化的社区不选,年轻人占比超过60%的社区为首选。
2、和麦当劳、肯德基做邻居
现在,仔细观察管氏翅吧的大多数门店,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方圆百米内必然有一家麦当劳或者肯德基。
这是品牌有意而为之,因为这些国际大品牌具有聚客能力,选择的地方一般也都拥有巨型流量池,和他们为邻可以吃到流量和品牌红利。
3、周边销售推动≥3
除了选址看年龄层,傍着国际大品牌外,管氏翅吧也需所选的位置销售推动≥3。
什么意思,就是周边至少需要有写字楼、商场、社区、办公区、地铁、学校等至少3种销售推动组合。
拿管氏翅吧通州万达店举例,周边有商场、写字楼、地铁、小区,至少3种以上销售推动,客流基本会很稳定。
4、社区店占比70%,未来主攻社区店
管其兵表示:“过去为了品牌效应,我们也有少部分门店开在了商场里。但是未来我们的主力门店都将放在社区,因为烧烤是天然具有夜宵属性的品类,而商超的营业时段是满足不了这一属性,相比社区少了一个饭点,所以未来我们将all in社区。”
四、员工管理奖罚分明化
设“721”惩奖机制,激活门店间PK
连锁化16年,管氏翅吧在重视人才方面出了名,相信企业的内核管理在组织力。
为了提高组织力更好服务顾客,也设了“721”惩罚机制,即将门店分为A、B、C三个等级,20%的门店为A类,70%为B类,10%则为C类。如果门店在一个季度拿到两次C将面临拿不到利润奖金、绩效奖金,和面临调岗风险。
让门店和门店之间相互PK,相互激活。
职业餐饮网总结:
“餐饮没有高科技,重要的是带着信仰持续去做。”
这是管其兵常说的一句话。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餐饮业,一些引领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难的是持续稳定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并不断聚焦放大优势,用本心经营企业。
士官转业,失业后为了生活摆摊卖鸡蛋灌饼,一年赚 了20万
人生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 class="pgc-img">>那天我站在小吃摊前,望着手中的第一份收入,恍然大悟: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从军营到街头,从西装到围裙,我的人生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蜕变。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尊严、勇气和希望的旅程。
我叫韩志明,曾经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军人。
那时的我,穿梭于军营与机关之间,对未来满怀憧憬。
谁能想到,转业后的生活会是另一番天地?
2003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16年的军旅生涯,让我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新的人生。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
初到郑州,我幸运地找到了一份给材料专家当司机的工作。
< class="pgc-img">>每天开车往返于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虽然辛苦,但8000元的月薪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我和妻子李巧芳欣喜地规划着未来,我们甚至在西三环贷款买了房,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8年,公司突然陷入了债务危机。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老板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公司要停业。
那一刻,我感觉天都要塌了。
失业的阴影笼罩着我,房贷、生活费,种种压力如山一般压了过来。
我开始四处找工作,但年近四十的我,没有高学历,没有专业技能,求职之路异常艰难。
每次面试失败后,我都强忍着泪水,不敢让妻子看出我的沮丧。
正当我以为生活已经跌入谷底时,又一个噩耗传来。
< class="pgc-img">>妻子李巧芳也失业了。
那天晚上,我们关上门,相对无言,只有彼此的叹息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
我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选择。
当初为什么要急着买房?
为什么不好好规划未来?
各种后悔和自责的念头充斥着我的脑海。
但我知道,现在不是自怨自艾的时候,我必须振作起来,为了家人,为了自己。
一天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出门找工作。
车窗外,阳光明媚,街道上人来人往。
突然,一个画面吸引了我的注意:大学门口,一群学生正排队购买小吃。
< class="pgc-img">>那一刻,一个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为什么不试试做小吃生意呢?
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不已。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和李巧芳分享。
然而,她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
志明,你可是当过兵的人啊,出去摆摊卖小吃,你的面子往哪搁?
李巧芳皱着眉头说。
我沉默了片刻,然后坚定地说:巧芳,面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的!
只要是合法经营,靠双手挣钱,有什么好怕的?
看着我坚定的眼神,李巧芳慢慢点了点头。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小吃摊的创业之路。
< class="pgc-img">>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开始准备。
和面、准备配料、检查设备,每一步我们都做得小心翼翼。
傍晚时分,我们推着三轮车,来到了附近的大学门口。
当我们支好摊位,天已经完全黑了。
我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第一个顾客什么时候会出现。
就在这时,一对年轻的情侣走了过来。
同学,要不要尝尝我们的鸡蛋灌饼?
刚出炉的,又香又脆。
我鼓起勇气招呼道。
女生转头看了看我们的摊位,犹豫了一下,说:好啊,那来两个吧。
< class="pgc-img">>我赶紧动手,小心翼翼地摊开面皮,打上鸡蛋,撒上葱花和酱料。
看着金黄的饼皮在铁板上慢慢变脆,我的心跳加速了。
这可是我们的第一单生意啊!
女生接过饼,咬了一口。
我紧张地看着她的表情。
只见她眼睛一亮,赞叹道:哇,好好吃啊!
听到这话,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成就感。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鸡蛋灌饼,但它承载了我和李巧芳的希望。
从那天起,我和李巧芳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class="pgc-img">>每天傍晚,我们就推着三轮车来到大学门口,开始忙碌的夜晚。
起初,生意并不太好,有时候一晚上只能卖出几十个饼。
但我们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改进我们的产品。
我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配方,调整面粉和水的比例,研究如何让饼皮更加酥脆。
李巧芳甚至想出了在饼里加入不同的馅料,让顾客有更多选择。
渐渐地,我们的鸡蛋灌饼开始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了我们的常客。
记得有一次,一个瘦瘦的男生来买饼。
他掏出钱包时,我注意到里面只有几张皱巴巴的零钱。
他犹豫了一下,最后只买了一个最便宜的原味饼。
看着他落寞的背影,我心里一阵酸楚。
< class="pgc-img">>等一下!
我叫住了他,今天我们有优惠活动,买一送一。
男生惊喜地看着我,我笑着又给他做了一个鸡肉饼。
看着他开心地离去,我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卖饼,更是在传递一份温暖。
然而,生意越来越好的同时,困难也接踵而至。
有一天晚上,当我们正忙得不可开交时,突然有人大声喊道:城管来了!
我和李巧芳慌忙收拾东西,但还是晚了一步。
一群穿制服的人围了上来,其中一个中年男子严厉地说:你们这是无证经营,跟我们走一趟吧。
我心里一沉,感觉所有的希望都要破灭了。
< class="pgc-img">>就在这时,我们的常客们纷纷站了出来。
叔叔阿姨的饼可好吃了,我们都喜欢吃。
他们人特别好,有时候还给我们加料不加钱。
你们不能赶走他们啊,我们晚上学习饿了就靠他们的饼充饥呢。
听着学生们的话,那个中年男子的表情慢慢松动了。
他叹了口气,说:行吧,我们给你们一周时间,去把证件办齐。
但是在这期间,你们不能在这里摆摊。
虽然暂时不能营业,但我们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原来,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这些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给了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
< class="pgc-img">>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终于办齐了所有需要的证件。
当我们重新回到大学门口时,竟然发现有不少学生在等着我们。
叔叔阿姨,你们终于回来了!
我们还以为再也吃不到你们的饼了呢。
一个女生兴奋地说。
看着眼前热情的学生们,我和李巧芳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感动。
我们知道,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
我们不仅扩大了菜单,还租了一个小店面,不用再担心风吹日晒。
每天早上,我们五点就起床准备食材,一直忙到深夜。
< class="pgc-img">>虽然辛苦,但看着顾客满意的笑容,我们觉得一切都值得。
有一天,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来到我们的店里。
他自我介绍说是一家连锁餐饮公司的老板,想要收购我们的品牌。
他开出的价格很诱人,足以让我们一辈子衣食无忧。
我和李巧芳陷入了沉思。
这笔钱确实能解决我们所有的经济问题,但是我们真的愿意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事业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们婉拒了这个offer。
我们决定,要继续经营这个属于我们的小天地。
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梦想。
回首这段经历,我不禁感慨万千。
< class="pgc-img">>从军营到街头,从西装到围裙,生活给了我太多意想不到的转折。
但正是这些起起落落,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金钱固然重要,但更珍贵的是那份来自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每当我看到顾客吃着我们做的饼露出满意的笑容时,我就感到无比自豪。
因为我知道,这份笑容里不仅有美食的滋味,更凝聚着我和李巧芳的心血与梦想。
人生就像我们做的鸡蛋灌饼,需要用心揉面、耐心等待、大胆创新。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终会做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人生佳肴。
现在的我们,虽然每天很累,但却充实而自信。
我们用双手托起了自己的天空,用汗水浇灌出了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小吃摊人生。
< class="pgc-img">>(声明: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本文章存在部分虚构情节,谢谢您的理解。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市集是现在最流行的周末活动。
总第 3435 期
餐企老板内参 余从 | 文
餐饮人玩起了“市集风”
据不完全统计,二月份北京有25场市集。而据完全统计,二月就4个周末。
即使平均到每个周末,北京都有6场市集。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同样是市集扎堆。还有一些小一点的城市,也趁着元宵举办了今年的第一场市集。
小红书网友@市集汇 整理的市集信息
>但从需求量来看,市集似乎还是不够多。
消费者难进场——场地排长队、人挤人不说,有时候还会因为来晚了,主办方控制人数,失去了“挤”的机会。
“摆摊人”也不容易——狂热的人流拔高了进市集摆摊的难度值。北京热门商圈像合生汇、三里屯、华熙,商场放出市集计划,不到两天时间,名额全部被订满。没进“市集圈”的“摆摊小白”很难就挤入规模大、地理位置好的市集。
市集有人流也有好坏之分,人流好的市集生意远超想象。
月初时内参君参加了咖啡市集,排了2小时队,爆款特调全售罄。这家店一杯咖啡定价在35元左右,截止到下午4:00,市集还远未结束,已经排到了200来号。粗略一算,当天店家已经进账了7000元,而当时的内参君背后,还有一串长队。
但也有一些意外,北京“四分之一”咖啡店的老板娘告诉内参君,他们这次参加的另一个市集,客流就没有想象的多,表现也并不算好,第一天营收仅有2000元、第二天8000元、第三天6000元,远没达到之前的水准。
随着市集这项小众活动越来越火,市集的内容也有了更多大众色彩。
首先,不同城市的市集开始出现“个性的模板”,比如后备箱提拉米苏,同时,官方连锁品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邮政旗下的邮政咖啡近期也开始亮相市集。
麦肯也来凑热闹
>“市集风”大热。那么,它对餐饮人来说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吗?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这三个市集群里“潜伏”大半月,内参君发现了其中的门道。
许多餐饮人参加市集不全是为了赚钱,对他们而言,为门店引流、试验新品才是参加市集最重要的目标。
北京小有名气的咖啡店“四分之一咖啡”的老板娘坦言,他们参加市集不全是在意流水。
“挣钱只是我们参加市集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在北京本地有店铺,所以我们最在意的是,参加市集能不能给门店导流、提升知名度、扩大门店客流。另外,我们有做线上零售的尝试,参加市集也是为了推广零售产品。”
和一般市场相比,市集氛围更加轻松。一些品牌方认为,这里是接收到目标顾客真切反馈的最佳地点。“四分之一咖啡”的老板娘说:“参加市集、来到我们铺面前面的顾客,大多都是我们的目标客群,我们很在意这批人的反馈。”
像“四分之一咖啡”一样,有门店基础、来市集试验新品、宣传品牌的摊主不在少数。“北平冰匠”、“我与地坛”等咖啡、烘焙品牌,在北京很多市集上都能见到,可以说是北京市集“半永久嘉宾”。
对餐饮人来说,市集更大的意义在于:有门店的品牌试新品,没门店的品牌试模式。
市集上,有一部分摊主是没有餐饮经验、想要入局餐饮赛道的“小白”餐饮人。他们想先从市集入手,用小成本去尝试验证自己的餐饮模型成功与否。当然,大多数“小白”餐饮梦是从淀粉肠开始的。
也许是这个原因,市集的尝试结果几乎不能给他们未来的餐饮生意给出有参考意义的判断。餐饮门店和市集摊位的地理位置、人流大小、售卖方式等,差异太多了。
市集餐饮花样多
听咱细细给您说
市集的种类五花八门,按品类分有美食类、综合类、生活类等;按地理位置分有本地商圈类、全国巡回类等。
餐饮人该参加哪种市集?哪种市集流量高?该怎么参加?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市集群”,这些群里有各种市集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在群中更新自己商场or举办城市的市集地点、联系方式等。
对于那些想要去市集上摆摊,但苦于没有门路,只能在评论区干着急的老板而言,进了群就像是雏鸟回了窝,找到了组织。
目前这些市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商场中定期举办的市集,可以理解为常驻嘉宾。另一种是主题市集,会在全国几个一线城市进行巡回,也是飞行嘉宾。这些常驻嘉集市相比于全国巡回集市规模小、摊位费低,但胜在举办频率高,参加这些市集的餐饮老板们也基本都是熟悉的面孔。
另外的主题市集,往往摊子会铺得很大,吃喝玩乐一站式聚齐。客流也会比常驻市集大上不少,这类市集摊位费也会比常驻高出不少,且大多会面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门票费。
像是知名的“伍德吃托克”,今年门票费就高达70元,摊位费三天1000元,大娃怪市,门票费30,摊位费按日收费,每天300元。
而决定人流好坏的,一个是市集的位置,另一个是市集的内容。一般来说,越有个性越好。
因此,可以在这里看到许多“外面很难找到的东西”,当然,它们也来自“外面不常见的品牌”。比如,名为“大丰收”的咖啡,里面包含了咖啡、酒精、柠檬汁、胡萝卜汁、以及大量的糖浆;比如,一款加了臭鳜鱼的汉堡;再比如,豆汁火锅味的冰淇淋。
市集对于餐饮人来说是个好生意吗?
从流水来讲,是。
进入市集有这几个显著的好处:
1、现阶段人流量大、且进场的人消费欲强,好卖东西
市集目前大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场地人流量大,“摊主”不选太偏门的地方的市集,大概率不用考虑客流问题。
由于市集开张时间只有几天,所以来的消费者很少是路过兴起,多数是计划好、专门赶来的。他们从“996”、“007”、“大小周”的困局中挤出一丝丝的空闲时间,就想要短平快地享受一下。俗话说“来都来了”,进到市集的消费者,即便人挤人,即便排长队,也要消费一下,不能白来。
2、消费者口味接受度高,较乐于反馈,好试产品/模式
市集是一个比较适合试验新产品或者新模式的地方。
一方面,市集的消费者很多就是抱着“求新”、“求异”的心理来的,他们在这里对口味的接受程度、甚至价格的接受程度会高于在普通市场的接受程度,甚至是越奇葩的东西销量越好。所以这里很适合试水一些剑走偏锋的新品。
另一方面,市集特殊的氛围加持,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和店家交流,品牌方可以得到比较多的消费者反馈。
大量的真实消费者体验反馈,能够更好的为餐饮人调整产品提供数据。
同样,市集的缺点也很明显:
1、不确定、不稳定的地方很多
市集火热与否和主办方给这场市集做得后勤保障程度高度相关。
“四分之一咖啡”是“市集老手”。老板娘参加完今年北京的某场市集后,觉得客流不如以往,表示之后不会再参加这个主办方举办的市集了。
该品牌市集客流下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前期宣发没有做好,很多感兴趣的消费者都不知道市集开办了,也就没办法来。另一方面是市集门票越收越贵,有些人就不愿意来。
即使是很多免门票的市集,还是能看到博主在晒出自己的体验游玩感受之后,评论区会有很多人“结束了吗?现在还开吗?”“报一下坐标,我也想去”等类似的评论。博主只能无奈回复:“你错过了,便是错过了……”
可见,对于市集而言,目前还是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怎么做好宣发,让目标客群都能够了解到这类讯息,依旧是目前市集的一个通病。
对于想要入驻市集的餐饮人来讲,这个不稳定性也是需要纳入考量的一部分因素。
2、不是所有的品类都能进入,更偏向于外带、零售产品
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生活类一站逛吃玩乐的市集中,美食更加偏向于快餐小吃、咖啡饮品再加上烘焙。对于餐饮人来讲,如何把产品做得更“小份”、更“零售”、更“便于携带”,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休闲正餐品类,想要加入市集是一个难题。
3、入驻门槛在不断地提高
现在除去定向的邀约外,市集主办方会更倾向于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样,也会为这些品牌留出更好的位置。
一位想在商圈市集抢占好位置的小姐姐在群里抱怨道,“根本抢不过,像他们这样的规模,能进驻这个市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对餐饮人来讲,趁着市集潮,增加流水、打响知名度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也是一块宝贵的新品试水田。
春日正当时,餐饮人,这个周末去赶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