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如战场,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下,一步错步步错。在餐饮行业这个准入门槛极低的行业,只有做到“标准化”才能使一个企业活得更长、更久!
如今说到火锅,大家都一定会提到一家餐饮企业——海底捞!近日,上市刚好一年的海底捞就交出了它的第一份财报。
财报显示:2018年,海底捞的总收入为169.69亿元,同比增幅为59.53%;归属所有权人净利润为16.46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60.16%。
除了财报上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在股市上海底捞也成为了大赢家,彻底涨疯了。
2019年以来,海底捞已经实现72%的增长,市值达到了1621.8亿港元(合人民币1388亿元),硬生生将海底捞董事长张勇、舒萍夫妇抬上了全球餐饮业的首富地位!
从海底捞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来说无疑是亮眼的,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回望10年前的火锅市场,大家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海底捞会有今天的成绩!
“中华火锅第一股”
2002年,已经创立海底捞8年的张勇第一次带着海底捞走出了成都。但便如此,实际情况并没有张勇想的那么好,海底捞依旧是不温不火。
而在这时一个名叫张钢的内蒙人却带着一家叫做“小肥羊”的火锅一路从北方打到了成都,打得海底捞措手不及!
< class="pgc-img">>要知道当时的“小肥羊”创立仅仅3年,日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7万!全国的线下门店已经超过600家,年营收额更是达到了27亿元,成为了中国本土餐饮的冠军企业!
这个成绩的海底捞来说是望尘莫及的,张勇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肥羊“侵占整个火锅市场。当时的海底捞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2008年如火如荼的”小肥羊“更是成功登陆港陆,成为了第一家火锅上市企业。也是因此,“小肥羊“当时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一切繁花似锦的背后,危机正在悄然而至!
小肥羊的传奇扩张路
说到“小肥羊”就不得不提他的创始人张钢了。张钢曾在包钢做过4年工人,后来跟着几个工友一起下海经商,创办“小肥羊”之前张钢对于餐饮行业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钢到西南地区出差,路途中吃到了一种不用蘸料的火锅令他印象深刻。吃完后张钢依旧对其味道恋恋不舍,于是便回去买下了这个火锅的配方。
回到内蒙后张钢结合内蒙的独有特色将这个配方改良了一下,经过反复的调试和很多朋友的评鉴,最终张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口味!
于是迫不及待的张钢便四处借钱开起了第一家“小肥羊”!就连张钢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店仅仅3天就被“挤爆”了,30张桌子坐的满满当当,门外还有着多排队等候的人。
< class="pgc-img">>此景之下,张钢又迅速的在包头市新扩张了两家分店,但即便如此依旧无法满足食客的需求,可以说开一家“爆”一家。
就这样,“小肥羊”开启了它传奇的扩张路,一路从北开到了南,最后甚至还开到了国外!即便在洛杉矶、多伦多也可以看到”小肥羊“的门店。
据说当时的”小肥羊“3天就能新开一家店,到了2004年门店已经超过了700多家!
寻求资本 成功上市
”小肥羊“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惊人的扩张速度和张钢的魄力分不开。
当时,张钢大胆的采用了放权的加盟制。这种制度的运行使得“小肥羊”店面不断成几何倍增长。
但放权加盟制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管理。如何在放权的情况下得到管理的统一呢?
对此张钢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那就是靠一个“义”字。虽然这个字看起来很江湖气,不符合管理理论,但在张钢这确实很适用。
张钢把加盟者都看作是创业的合伙人,分配了合理的股份。这样,这群人就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张钢,毕竟张钢挣钱他们自己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在管理上基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张钢是个很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人。2002年张钢就从蒙牛挖来了孙先红和卢文兵二人,并拿出了5%的股权。由此可见,张钢为人大气,对待人才很重视。
而这一切也为张钢自己带来了很多的回报!
卢文兵上任总裁后便烧了“三把火”,如果没有这“三把火”可以说也就没有“小肥羊”的辉煌。
< class="pgc-img">>第一:卢文兵将“小肥羊”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将加盟人员都变成了持股人,使得加盟人更赚钱的同时,管理也更加顺畅。
第二:找出有问题的加盟店,转成直营或者联营的模式,将品牌树立起来,使得用户的体验更好!
第三:寻求投资,走资本路线。最终引进了英国的3i私募和普凯投资基金共2500万美元。
可以说卢文兵做的这三件事为日后“小肥羊”的巅峰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了名震四海的“中华火锅第一股”!
< class="pgc-img">>百胜吞并 退市私有化
说到“小肥羊”的上市除了卢文兵以外,还有一个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那就是“小肥羊”的首席运营官杨耀强。
杨耀强是当时卢文兵找来的出资方3i集团帮“小肥羊”从肯德基挖来的职业经理人。杨耀强本是肯德基香港行政总裁,在3i集团的推荐下去了“小肥羊”。“小肥羊”能成功上市杨耀强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所以上市后张钢对杨耀强极为信任,几乎把所有的权力都放给了杨耀强。
因为张钢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小肥羊”做成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世界连锁餐饮,因此上市后便一直在海外市场考察,以国内的管理都基本的交给了杨耀强。
杨耀强接手国内业务后一心想提升“小肥羊”的品牌形象,因此提出了加大加盟成本的策略,使得“小肥羊”的加盟费用越来越高。
< class="pgc-img">>然而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杨耀强在管理方式上比较强硬,因此和加盟者的关系越来越僵化。加之后面这些高成本的加盟店还出现了亏损的方式,更是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最终在股价的压力下,张钢还是站在了管理团队这边,杨耀强也因此离开了“小肥羊”。但自那之后,”小肥羊“的生意也开始逐渐出现问题,生意下滑的很厉害。
就在此时3i集团和普凯两家出资方眼看股价形式不好,便将手中的全部股份都卖给了百胜。
百胜进来后张钢因为知道它们的实力,因此觉得在百胜的帮助下”小肥羊“有望成为第二个必胜客,因此说服了很多管理层将手中的股份卖给百胜,称百胜进来后”小肥羊“股价会大涨。
也是因此,百胜成为了”小肥羊“的第二大股东!而此消息一出,”小肥羊“的股价果真就上涨了15%!
< class="pgc-img">>但谁也没有想到强势的百胜进来以后却是起到了反作用。
百胜对于火锅业务并不熟悉,对中国市场也不够了解,但进入团队以后却十分的强势,处处滞压张钢的控制权。也是因此,双方的矛盾一次又一次的激化了。
最终张钢还是妥协了,他认为百胜至少不是浪得虚名,如果能把“小肥羊”做成第二个必胜客也值了,于是便和自己的管理团队减持了大部分的股权,将“小肥羊”的控制权交了出去。
2012年百胜以46亿港元现金收购了“小肥羊”所有的股份,并宣布了退市私有化的方案,因此张钢的整个团队也被资本踢出了局!
谁想到退市后的“小肥羊”在百胜的带领下一日不如一日,迅速陷入了关店潮,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曾今的传奇餐饮就此落幕。
创业容易守业难
对于“小肥羊”的失败更多人归结于张钢的急功近利导致自己最终被踢出局。
但以客观的角度来看,这都是那个时代企业家将企业从小做大过程中所经历的无奈。对于像张钢这样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对于资本的认知太少了,在国内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学习。
而当团队足够大,还要和市场竞争的时候,他曾今的那套“义气”管理法已经失去了价值,因此他想依靠“百胜”这样的大资本方也是无奈之举。
所以还是那句话“创业容易守业难”,一家公司能否做大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标准化”,如今蒸蒸日上的“海底捞”就是最好的印证。
商场如战场,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下,一步错步步错。在餐饮行业这个准入门槛极低的行业,只有做到“标准化”才能使一个企业活得更长、更久。
如今包头市乌兰道旁的第一家“小肥羊”门店的牌匾依旧悬挂在那里。但门店却已另作他用,据说张钢每次路过那样,都一言不发,然后长叹一声,转身默默的离去。
文章来源:蒋东文频道
< class="pgc-img">>奇点 · 新媒体矩阵
头条号丨大风号丨百家号 | 新知号
大鱼号丨一点号丨企鹅号丨雪球号
>子晚报网7月6日讯(记者 徐兢)大消费是历史上产生十年十倍股最多的赛道,而调味品又是其中高频且刚需的一个细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调味品行业已诞生21家上市企业,头部企业海天味业当前市值超5000亿元。日前,企查查数据研究院联合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推出《2021上半年调味品投融资数据报告》,揭秘融资趋势。
2021年上半年调味品品牌融资事件达6起,披露金额超1.4亿元人民币。具体来看,口味全、加点滋味、味远红芳等熟知的品牌获得融资,其中口味全表现最为突出,在1月和4月连获险峰长青、42 Capital和经纬中国两轮投资。
此外,主打卤味淋汁、海鲜捞汁等方便调料的“加点滋味”备受投资者青睐,获得了近千万美元的投资。随着年轻消费者的崛起,主打方便、健康美味的火锅底料以及淋汁等产品一路走红,成为市场炙手可热的消费选择。
2011年至2021年6月,调味品赛道共发生99起融资事件,总披露融资金额超131亿元。从投融资数量上来看,2016年为历年第一高,共18起,此后逐年下降趋势,到2020年仅7起。从披露的投融资金额来看,2012年虽仅有5起,但融资金额是历年最高,达70亿元。
2012年“小肥羊”被百胜中国亿超70亿港元(超58亿人民币)并购,以一己之力拉高包头市投融资总金额,一跃成为融资金额之最。中山市紧随其后,融资金额超46亿元。北京市投融资事件数量虽然最多,共10起,但披露投融资总金额却未达到亿级人民币。
从调味品品牌的融资总金额来看,“小肥羊”以超58亿元人民币摘得魁首,“嘉豪食品”超46亿元位居第二,“咸亨股份”以超7.45亿元的融资金额排名第三。
复合调味品被认为是调味品行业的消费升级方向,其中,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料成为增速最快、市场空间最大的两个细分领域。2021年,复合调味品行业热度持续高涨,不仅有美鑫食品、加点滋味等品牌获得资本青睐,还有海天、千禾、厨邦、李锦记等传统调味品势力加码。总的来看,2021上半年复合调味品有点“热”。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999年8月,小肥羊诞生于包头。
2016年2月,是小肥羊被百胜正式收归旗下四周年。很多时候,人们可以猜到故事的开头,却无法猜对结尾。
以2012年为坐标,前一个四年,小肥羊店面数量达到721家(这是这个至今无人超过的数字),成为肯德基、必胜客的表兄弟;后一个四年,在百胜集团的经营下,背靠大树难乘凉,持续的关店,解除加盟商,导致小肥羊从顶峰逐渐滑落,店面只剩下200家左右。
这只羊,怎么了?
1. 火锅第一股小肥羊诞生记
1999年8月,小肥羊诞生于包头。回顾小肥羊的过去,其前身是包钢工人张钢。像每个创业故事一样,成功之后必然会去追寻故事主角最开始的脚步。在包头关于小肥羊的兴起有两个不同版本:一是,张钢自己研发了一个不醮小料吃火锅的方法,于是和几个兄弟一起开起了火锅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另外一个则是,张钢和朋友聚餐,发现不醮小料的火锅好吃而且方便推广,于是花大价钱买下了火锅底料配方,开始发展小肥羊火锅。
▲小肥羊门店。
2002年,小肥羊创始人张钢邀请时任蒙牛副总裁孙先红来公司考察,当时主管蒙牛投融资和上市的副总裁卢文兵作为孙先红的陪同,两年后,卢文兵在张钢的力邀下空降小肥羊,担任主管上市工作的副总裁。
投行出身的卢文兵,深知上市需要引入外资,也深谙外资看重什么。2006年7月,小肥羊引入3i和Prax Capital两家私募基金共计2500万美元投资。
“这在当时是开先河的,从来没有听说哪家餐企获得外资青睐,因为当时餐饮业大多都在野蛮生长。”一名接近小肥羊的人士称,在张钢的放权下,卢文兵对小肥羊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04到2007年间,小肥羊调整加盟政策为“以直营为主,规范加盟”,运用“关、延、收、合”四字诀整顿加盟市场。截至2007年5月,小肥羊的连锁店数量已由最高峰的721家减至326家(直营店105家、加盟店221家)。
▲小肥羊发展历程。
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如愿成为“中国火锅第一股”。2009年3月25日,百胜斥资4.93亿港元入股小肥羊20%股份,原本要做“中国的百胜”的小肥羊,随后逐渐落入百胜口袋。2011年5月3日,百胜宣布将以总额近46亿港元现金私有化小肥羊,直至2012年2月2日小肥羊在港股摘牌。
2. 成为肯德基表兄弟却接连受挫
本土品牌在被国际巨头收购之后会变弱的魔咒,在小肥羊身上同样应验。
因为要进行更加规范化运营,小肥羊开始对加盟商进行清理,带着绿色圆环和小羊标识的火锅店在市场上一家接一家的消失。顶峰时期,小肥羊在全国的店面数量曾一度冲到721家。在百胜收购小肥羊之前,仅就小肥羊的加盟店就近300家。如今,有消息显示,小肥羊的店面总数量也就200家左右,其中直营店只有30家左右。
46亿元将小肥羊收至麾下之后,百胜对小肥羊的投入并不少。尤其在对品牌升级、架构调整、信息系统升级、财务系统升级投入了很多。
▲百胜收购小肥羊过程。
“收购后,小肥羊原创团队散伙了,新进管理层对中餐的理解不及原有团队深刻,整合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位中餐行业的研究专家进一步分析称,西餐的精髓是管理,中餐则有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饮食文化,一些简单的细节,比如纸巾是否收费,南北方消费者对调料的不同需求,等等,老外是没法深入领会的。
标准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前期确实容易复制、扩张,但火锅这种餐饮业态消费频率不高,如果频繁消费会有厌倦感,并且标准化也造成菜品更新慢,这方面难以与炒菜及西餐的创新相媲美。百胜方面向记者称,旗下必胜客每年更新的菜品在20种以上,肯德基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在不断创新菜单。
此外,在新的火锅品牌不断兴起的大背景下,就连海底捞都推出了四格、毛肚、牛油锅等新产品,小肥羊却没什么创新之处。在小肥羊越来越标准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个性。
相比于持续发力的呷哺呷哺和海底捞,小肥羊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开设加盟店上。小肥羊依靠加盟方式快速跑马圈地的时候,隐忧早已埋下。在百胜接手之前,小肥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加盟店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收购小肥羊后,百胜集中精力将小肥羊体系松散、缺乏标准化管理、继续扩张瓶颈这三大问题。
但事后看,某种程度上,这些均无益于小肥羊的发展。火锅市场上,小肥羊和海底捞先后担当过带头大哥的角色,只是现在,海底捞将店面开到了韩国和美国,小肥羊则变得越来越“瘦”,往日风采不在。
作者:无冕财经 彭俊勇、小糖、廖宁
版权声明: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