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一个名叫麦嘉的香港青年正在攻读工科。然而,课堂上的公式和图表并没有完全占据他的心神。
每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麦嘉就会不自觉地跑到唐人街,沉浸在功夫片的世界里。银幕上的武打动作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让麦嘉的内心激起了涟漪。
他开始幻想,如果自己也能拍摄这样的电影会是怎样的场景。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梦想。
麦嘉的眼神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他开始在笔记本的空白处涂鸦电影场景,构思故事情节。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正在酝酿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
< class="pgc-img">>1976年,麦嘉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他决定放下学业,返回香港追逐自己的电影梦。带着美国西部片的灵感,他筹建了"先锋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麦嘉的第一部作品《一只光棍走天涯》,虽然借鉴了美国西部牛仔片的风格,却未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票房的惨淡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导演遭遇了当头一棒。
然而,这次失败并没有浇灭麦嘉对电影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在这个行业深耕的决心。这段经历,成为了麦嘉电影生涯的起点,也为他日后在香港电影界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1976年,麦嘉带着满腔热情回到香港,迫不及待地筹建了"先锋工作室"。然而,现实却给了这位热血青年一记重拳。他的处女作《一只光棍走天涯》虽然借鉴了美国西部牛仔片的风格,却遭遇了惨淡的票房。
< class="pgc-img">>这次失败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麦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站在破产的工作室门前,麦嘉双手插在口袋里,目光呆滞。
他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行业。就在他萌生退意的时候,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功夫巨星洪金宝。两人一拍即合,甚至煞有介事地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
虽然这次合作最终因洪金宝精力有限而不了了之,但洪金宝的重视给了麦嘉莫大的鼓舞。这次经历让麦嘉重拾信心,坚定了继续在电影行业打拼的决心。
1979年,麦嘉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和石天、黄百鸣一起成立了奋斗电影有限公司。石天虽然不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但在幕后制作和电影推广方面颇有建树。
< class="pgc-img">>而黄百鸣则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不仅参演过许多喜剧电影,还是一名出色的编剧、制作人和导演。三人的才能互补,合作非常融洽。
他们齐心协力,拍摄了几部作品,小有成绩,为公司积累了初始资本。这时,有眼光的投资者看到了"奋斗"公司的潜力,注入了一笔资金。
这笔资金犹如及时雨,让三人有了更大的底气去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这段经历让麦嘉深刻认识到,在电影这条路上,激情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坚持和团队的力量。
他明白,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香港电影市场中站稳脚跟。1980年,麦嘉、石天和黄百鸣决定再进一步,成立了新艺城电影公司。
< class="pgc-img">>这个决定标志着麦嘉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代埋下了伏笔。麦嘉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辉煌。
1980年,麦嘉与石天、黄百鸣共同创立了新艺城电影公司。这个决定不仅是麦嘉个人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香港电影业即将迎来黄金时代的序幕。
为了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影坛站稳脚跟,麦嘉深知需要更多的人才和创新。他们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徐克。当时的徐克还是一个"票房毒药",拍一部亏一部,尽管才华被业内认可,却始终未能在票房上证明自己。
麦嘉慧眼识珠,果断将徐克收入麾下。在新艺城的支持下,徐克拍摄了《鬼马智多星》,这部电影不仅获得了票房上的大胜利,还斩获了金马奖的荣誉,证明了麦嘉的眼光。
< class="pgc-img">>随后,曾志伟、施南生、泰迪罗宾等人才相继加入新艺城。七个人的精诚合作,为新艺城打造了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新艺城的办公室里常常灯火通明,特别是那个声名在外的"奋斗室"。
每天从深夜12点开始,一直到早上7点,七位大佬齐聚一堂,各显神通,挖掘题材,激发创意,为电影注入生命力。后来,新艺城大多数成功的电影都是在这种彻夜长谈中孕育而生的。
在这个充满创意和激情的环境中,新艺城不断推出优秀作品。麦嘉本人也开始崭露头角,他在新艺城的第一个角色是《滑稽时代》里的人贩子。
这部由吴宇森执导,石天、午马主演的电影中,麦嘉饰演的角色表面柔弱,实则阴险奸猾,极具野心,为他打开了表演之路。
< class="pgc-img">>然而,真正让麦嘉声名鹊起的是1982年的《最佳拍档》。这部由曾志伟执导,麦嘉、张艾嘉、许冠杰主演的喜剧电影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麦嘉在片中饰演的光头神探,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用诙谐的动作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影片最终票房高达2600万港币,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
据报道,每天排队看电影的人在电影院门口排成长龙,从观影人次来看,至少有一半香港人看过这部电影。《最佳拍档》的成功不仅让麦嘉跃升为香港喜剧界的新星,也奠定了新艺城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
麦嘉和他的团队用实力证明,新艺城出品,必属精品。这个由七个人组建的"新艺城七怪",正在书写着香港电影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 class="pgc-img">>1982年,《最佳拍档》的成功不仅让新艺城声名鹊起,更成为麦嘉演艺生涯的转折点。他在片中饰演的光头神探,以独特的造型和滑稽的表演,迅速成为观众的宠儿。
麦嘉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配合诙谐的动作,将这个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最佳拍档》的成功不是偶然。
麦嘉早年曾参与007系列电影的制作,这段经历让他在模仿和创作类似的冒险喜剧时得心应手。此外,新艺城七人小组的精诚合作也功不可没。
他们常常在"奋斗室"里彻夜讨论,为电影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意。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惊险刺激的特技镜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特技师柯受良的出色表现。
< class="pgc-img">>当时,连国外最有名的特技师都不敢挑战《最佳拍档》中的一些动作,而柯受良却勇敢地接下了这些高难度的摩托特技,为电影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最佳拍档》的巨大成功让麦嘉如虎添翼。这个系列一口气拍了五部,从1982年持续到1989年,成为香港最长青的侦探喜剧电影系列。
麦嘉凭借1982年的《最佳拍档》还获得了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进一步奠定了他在香港喜剧界的地位。光头神探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在《最佳拍档》系列之外,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角色出现在其他电影中。
不仅如此,这个角色还衍生出了自己的漫画系列。麦嘉的银幕形象和地位因为光头神探的持续存在而愈发稳固。然而,麦嘉并没有满足于单一的演员身份。
< class="pgc-img">>作为新艺城公司股份占比最多的人,他更多时候是以电影监制的身份出现。在他的监制下,新艺城推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黄百鸣主演的《开心鬼》系列,周润发主演的《龙虎风云》和《监狱风云》等。
这些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也在艺术上获得了认可,进一步巩固了新艺城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麦嘉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演艺事业上,更体现在他对整个香港电影业的贡献。
他和新艺城的团队一起,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香港电影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遇与风险并存。
新艺城和麦嘉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进入90年代,香港电影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新艺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 class="pgc-img">>曾经蒸蒸日上的公司,开始显露出衰落的迹象。新艺城衰落的原因复杂,但最关键的莫过于"新艺城七怪"的分崩离析。
最先离开的是曾志伟,他在后来的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离开的原因是"人太多,饭不够吃"。这句话背后,暗示着公司利益分配的问题。
紧随其后,徐克也选择了自立门户。作为一个怀有武侠梦的导演,他可能已经受够了喜剧路线的束缚。随着核心成员的陆续离开,新艺城的创作团队受到了重创。
公司一直专注于喜剧电影的制作,久而久之,单一类型的影片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也无法在市场上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 class="pgc-img">>麦嘉在决策上的某些失误也加速了公司的衰落。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英雄本色》的误判。当时,徐克呕心沥血完成了这个剧本,交给吴宇森执导。
然而,在影片即将完成时,麦嘉却要求将其销毁,显然他并不看好这部电影。幸运的是,在他人的劝说下,这部后来成为经典的电影最终得以完成并上映。
在公司遇到困境时,麦嘉选择与外部合作,用自家的"最佳"系列和洪金宝的"福星"系列合作,拍摄了《最佳福星》。虽然这部电影的票房表现中规中矩,但这个决定却动摇了公司元老们的信心。
随着核心团队的解散,新艺城的灵魂逐渐消散。七个人中走了四个,剩下的三个也各自为战。创作和票房的双重滑坡,预示着新艺城辉煌时代的终结正在临近。
< class="pgc-img">>1990年,曾经辉煌的新艺城终于支撑不住,不得不将片源整体打包出售。麦嘉,这位曾经叱咤香港影坛的"光头佬",也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
离开娱乐圈后,麦嘉并未就此安度晚年,而是积极寻找新的致富途径。在香港楼市火热时,他尝试炒楼,并小赚了一笔。
然而,当他将触角伸向股市时,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赔得精光。这次经历让麦嘉深刻认识到:"演艺人员投资其它行业,百分之百会失败,这是性格问题,谁耐烦每天守在那里一毛两毛地算?"炒股的巨大损失让麦嘉一度陷入低谷,甚至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但他最终选择了调整心态,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他开始涉猎各种领域,既拍戏又做生意,虽然有赚有赔,但总体上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 class="pgc-img">>2016年,已是白发苍苍的麦嘉在洪金宝执导的《我的特工爷爷》中亮相。这可能是他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在片场,他遇到了许多昔日的老友,包括石天、徐克等新艺城的旧部。
尽管众人都已年迈,但重聚的喜悦依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2021年,石天的离世让麦嘉倍感唏嘘。曾经的"新艺城铁三角"如今只剩下他和黄百鸣。
回首往事,麦嘉或许会感慨万千,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已经深深地烙印在香港电影史上,成为了那个黄金时代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最佳拍档》可以说是香港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了。
这部由曾志伟担纲导演,黄百鸣、麦嘉担任编剧的喜剧电影,当年一上映就创造了香港票房的新纪录。
作为票房保证,许冠杰又能耍帅又能扮蠢,吸睛无数。
张艾嘉扮演的女警司一头短发剽悍的男人婆形象,让人刮目相看。
but小8觉得最出彩的还要数“光头佬”麦嘉了。
麦嘉的光头形象实在抢眼,是片中大部分笑料的来源。
因为《最佳拍档》,麦嘉“光头佬”的名号也开始家喻户晓。
麦嘉一开始是个工程师,因为觉得很多电影拍得不尽人意,就重返校园修电影专业,之后还参与了《007》等电影的制作。
73年麦嘉就返回香港,与洪金宝、吴耀汉等人成立了先锋电影公司等,出品的电影都得到了不错的成绩。
79年,麦嘉又和生活中的“最佳拍档”石天、黄百鸣创办了奋斗电影公司。
麦嘉是既当得了演员又可以包揽监制、导演、编剧的天才。
他导演过《一枝光棍走天涯》、《横财三千万》等电影;
是《最佳拍档之千里救差婆》等的编剧;
监制过很多经典的作品,黄百鸣的成名作《开心鬼》系列就是他监制的。
他还监制过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情圣》,在片中也演了周星驰的师父“情仙”。
麦嘉凭借着“光头佬”的形象搞笑深入人心,被誉为“第一代喜剧之王”。
在《情圣》中,两代喜剧之王的碰撞,搞笑起来不分伯仲。
演员麦嘉的演技更是毋庸置疑的,绝对不逊色于许冠杰黄百鸣。
在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麦嘉就凭借《最佳拍档》与洪金宝共同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这是金像奖历史上唯一的双胞影帝。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香港电影业的没落,麦嘉、石天、黄百鸣的创作理念发生分歧,公司便宣告关闭,而麦嘉也随之退出娱乐圈。
退出演艺圈初期,恰逢香港房地产旺盛,麦嘉靠炒楼赚了不少钱。
但是他听信了算命师的话去投资,沉迷炒股,在一夜之间赔掉了几千万港币。这样巨大的损失让麦嘉抑郁得一度想跳楼。
随后他还陆续投资卡拉OK、娱乐城等,忽赔忽赚使得他慢慢接受演艺人员投资难的现实。
去年的电影《我的特工爷爷》中,在洪金宝的极力邀请下,麦嘉客串了一个火车站老头。
即使他的面貌已经苍老,但熟悉的光头造型还是让人感慨万千。
虽然麦嘉的时代已经远去,他留下的成就和辉煌却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不少人心里,光头佬和他带来的欢乐也都会是永存的~
><>几何时,香港电影金像奖是华语电影界当之无愧的“奥斯卡金像奖”,所有的电影人都将金像奖视为华语电影的殿堂。彼时的香港电影正处于最辉煌的时代,许多厉害的导演、演员全部诞生于此,人才辈出,交相辉映,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
每一届金像奖的提名名单都会引发一片腥风血雨,因为入围阵容过于强大,每个人都是观众心中的“最佳”。比如1995年第14届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看上去就让人眼花缭乱:梁朝伟、张国荣、周星驰、周润发、张学友,每一位都是香港电影的顶尖角色。最后梁朝伟在这场火星撞地球的对决中,凭借《重庆森林》中的警察“663”拿下个人的第一个金像奖影帝。
自1982年创办以来,金像奖共诞生22位影帝,梁朝伟获得影帝次数最多,先后5次问鼎,其次是梁家辉4次摘得影帝,22位影帝几乎囊括了香港电影界最响当当的男演员们——除了成龙大哥,9次提名影帝一无所获,堪称金像奖最悲催的“大牌龙套”。
但相比于这些鼎鼎大名的影帝,有几位拿过影帝的演员如今却鲜少有人提及,他们曾经也是,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留下了惊鸿一瞥,但随着年龄、身体等各种原因影响,他们有的淡出娱乐圈,还有人已经不在人世······
提到“光头佬”麦嘉,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他千年不变的光头形象,以及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应属喜剧片“最佳拍档”系列,该片第一部票房就高达2000多万,成就了当时香港电影的一个票房奇迹,自此麦嘉的喜剧形象深入人心,并凭借此片拿到第2届金像奖的影帝,可谓是名利双收。
除了喜剧上的巨大成就,麦嘉对香港电影的贡献便是和黄百鸣等人共同创办了赫赫有名的“新艺城”公司,监制了“开心鬼”系列、《监狱风云》、《情圣》等经典作品,在香港电影的辉煌时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75岁的麦嘉基本淡出演艺圈,最近一部大银幕作品还是在洪金宝的《我的特工爷爷》里客串了一个角色,算是为老朋友“友情站台”。
以“硬汉”形象活跃在香港电影里的李修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不输给周润发的“大众偶像”,《喋血双雄》中的李鹰、《龙虎风云》中的阿虎都是一代人难忘的港片记忆,其帅气硬朗的外形迷倒无数少男少女。在1985年第4届金像奖上,凭借《公仆》中“刑警阿B”这一角色,李修贤击败了周润发、成龙、许冠文、郑则仕等竞争者拿到影帝。值得一提的是,同年的影后由斯琴高娃获得,这是内地演员第一次获得金像奖殊荣。
如今李修贤基本上淡出演艺圈,偶尔会参加一些活动,前不久和“大哥成”李子雄、“黄老邪”曾江一起拍摄广告,看上去状态似乎不错。
说起乔宏这个名字,很多人也许并不熟悉,但作为在演员这个行当摸爬滚打几十年,乔宏见证了香港电影最跌宕起伏的时代。从50年代进入演艺圈之后,乔宏拍摄了100多部影视作品,既与李小龙在《龙争虎斗》里有过合作,又是香港武侠大师胡金铨的御用演员,八九十年代由于年龄偏大等原因,乔宏作品并不多,但其中不乏《笼民》、《女人,四十》等经典。
正是凭借《女人,四十》,乔宏获得了1996年金像奖的影帝,当时他已经年近70,是金像奖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影帝。进入90年代后,身体欠佳的乔宏曾经四度突发心脏病,但他仍然坚持拍摄,这才有了梦寐以求的影帝荣誉。在获得影帝后乔宏举家搬往美国西雅图准备安享晚年,但不幸的是,1999年72岁的乔宏最终还是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
从金像奖的获奖名单看,30多年来影帝几乎总是归属于香港电影的那些老面孔,年轻一代找不出可以接替刘德华、梁朝伟等人的后起之秀,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也在侧面印证着香港电影的衰落。
如今的香港电影无法再续写往日辉煌,曾经的“华语电影奥斯卡”如今日益黯淡,几乎成为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后花园,如若金像奖不能扩充自己的眼界,一味狭隘的固守一方,那么金像奖的未来恐怕更加惨淡。(撰文:皮皮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