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从“死亡之海”到“诗和远方”-腾格里沙漠“不惑”之变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人们印象里,沙漠曾是死亡之海,禁忌之地。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宁夏中卫市曾饱受沙害。移动的沙逼近城区、淹没农田、封堵家门

人们印象里,沙漠曾是死亡之海,禁忌之地。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宁夏中卫市曾饱受沙害。移动的沙逼近城区、淹没农田、封堵家门、落入碗底。于是,人要与沙苦战,战至人进沙退。

四十不惑。40多年来,腾格里沙漠从当地人渴望逃离之地,变成外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中卫有的,不止是无垠沙海、浩瀚星辰,还有壮美黄河、巍巍高山。滑沙、骑骆驼、沙漠冲浪等娱乐项目,让游人在酷热盛夏不减反增。星星酒店、沙漠宿集、野奢帐篷等沙漠度假产品的出现,更让游人得以在沙漠中置身清凉之地、享用烛光晚餐、静观大漠星河,如坠海市蜃楼。

战至人进沙退

人与沙,曾是死敌。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小学放学路上,突然来了一场沙尘暴,把几名同学刮到了水渠里。他们就这样失去了生命。”扎根家乡治沙34年,60岁的唐希明回忆起儿时经受的沙害,语气依旧沉重。

拼版照片:上图为1986年1月14日拍摄的腾格里沙漠与黄河交汇的景象(新华社记者施长江摄);下图为2024年7月5日拍摄的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部分景观(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摄)。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因沙丘高度曾超过百米而得名,而腾格里沙漠曾每年向中卫城区移动四五米,可谓“沙进人退”。那时,中卫人几乎都害怕、讨厌沙漠。农村出身的唐希明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是为了逃离这里。

1958年,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建成通车。为了守护铁路,全国治沙资源汇集于沙坡头。科研人员携手当地百姓,创造性地发明并使用麦草方格治沙技术,结合植树造林等举措,千万人众志成城,一点点固定住流动的沙丘。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在演示他发明的“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6月1日摄)。除署名外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或许是缘分使然,唐希明从当时的西北林学院毕业后,又被分配回老家,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员。从此,他立志要通过科学治沙让家乡变个样。

像许多基层治沙人一样,数十年间,唐希明头发越来越少、皮肤越来越黑,带回家里的沙子总也扫不完。如今,他已是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参与治理了73万亩沙漠,发明的“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让沙漠植绿效率大大提升。

拼版照片:上图为宁夏中卫县(今中卫市)科技人员在腾格里沙漠测绘(新华社记者陈思禹 1992年1月20日 摄);下图为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新华社记者冯开华 2024年5月30日摄)。

从人海战术到科学治沙,几代人苦战数十载,腾格里沙漠向后退了25公里,实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而包兰铁路也得以平稳运行至今。

唐希明说,他经历了从“怕沙”到“爱沙”的心路历程。这种转变,离不开沙漠旅游的发展,以及它给沙坡头区带来的新变化。

62岁的陶能是沙坡头旅游景区原董事长,也曾在中卫市文旅局工作过,是沙坡头旅游发展的一名全程参与者。1983年,化学专业毕业的他做了4年中学教师,后又被调至中卫外事旅游局工作。

改革开放后,不少非洲人到中卫观摩学习治沙技术,也有欧美背包客被神秘的中国西部所吸引,沿着古丝绸之路游览探险。“那时候国内游客很少,所以中卫只有外事旅游局,而没有对内的旅游局。”陶能说。作为懂英语、爱学习的年轻人,他被安排接待外宾、华侨等境外游客。

然而,他很快就对这份工作埋怨不迭。“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外宾总喜欢往沙漠深处跑,一待就是好几天,又晒又累,弄得灰头土脸。”

为了弄清远道而来的游客为何吃尽苦头也要到沙漠去,陶能专程去北京学了半年英语和粤语。渐渐地,他能够和外来游客深度交流,才知道他们喜欢沙漠,是因为这里远离城市钢筋水泥的压抑,这里的日出、日落、暴雨、彩虹都不同寻常。虽然自小生长在中卫,他也是因这份工作,才初次见到下过雨的沙漠变成粉色,知道沙漠里有绿洲、人家。

陪同几名香港学生进沙漠的经历,则彻底颠覆了他对沙漠的认知。那是一个5月,在向导带领下,驼队与旅客进入沙海深处。晚上八九点钟光景,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刮走了游客的帐篷,10个人蹲在仅剩的两顶帐篷里,苦苦挨过一夜。

“我当时想着,完了完了,拿不到劳务费就算了,人家肯定要举报我。”翌日,陶能忐忑不安地带着游客去澡堂冲澡,结果游客反而要请他吃饭——他陪他们在有生之年经历的这次沙尘暴,十分难忘。

自那之后,陶能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上面写下游历沙漠的感受。那些奇思妙想,时常给陶能以启发,为如今全国知名的沙坡头旅游景区奠定基础。

纵情大漠长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歌绵延千年,景色亘古不变。在沙坡头旅游景区的王维观景台,游客可一睹黄河、沙漠、高山交相辉映的壮阔奇观。这片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独有的旅游资源,也是中卫乃至宁夏旅游的“流量密码”。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沙坡头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2004年,中卫撤县立市,当地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陶能被调到沙坡头旅游景区工作。他去内蒙古、甘肃等地甚至阿拉伯国家考察沙漠旅游,将滑沙、沙漠冲浪、飞渡黄河等游乐项目带到了景区,还在沙漠建了餐馆、酒吧。

2023年7月20日,游客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王维观景台附近游玩。

2007年,沙坡头旅游景区入选国家5A级景区,当年游客量近60万人次。据景区销售部区域经理郭嘉诚介绍,这些年,景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力逐年扩大,去年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127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已近6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提升百分之十。

进入暑假,大漠长河迎来八方游人,中卫市的宾馆、餐饮店都“旺”了起来,景区工作人员也进入最忙碌的季节。

50岁的李守元是沙坡头区常乐镇大湾村村民,每天“从天亮忙到天黑”。黄河之上,他划着自制的羊皮筏子,对着天南地北的游客,讲述这一古老交通工具的历史及制作工艺。“一只羊皮筏子要用14张整羊皮,脱毛后灌入香油、盐水,软化皮质还防腐……”介绍完毕,他热情地给游客唱起民歌“花儿”,歌声在大漠长河间回荡,游人拍手叫绝。

“进入七八月份,我每天都要拉着游客来回划二三十趟,工资也涨了,一个月能有七八千元。以前觉得沙子讨厌,现在喜欢得很。”2012年,李守元就来到沙坡头旅游景区担任筏工。随着游人数量增多,景区筏工今年增至110多人,其中大多是本地农民。

7月5日,游客在流经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的黄河上体验羊皮筏子。

在滑沙区,大人孩子乘滑沙板从70多米高的沙丘上滑下,欢笑与尖叫此起彼伏。吴泉一家专程从江苏南通来到这里,在沙漠中待了3天,入住了“世界上最孤独的酒店”——建在沙海中的星星酒店。“老家见不到沙漠,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很开心,住宿体验也很好。一到沙漠,感觉整个人都自由了。”

7月5日,游客在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体验黄河飞索和滑沙项目。

沙漠水城的“大片感”景观,还引来各大综艺节目到此取景,一些国际品牌发布会也在这里进行。“这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力。目前景区收入一年在3亿元左右,我们今年的目标是4.5亿元。”郭嘉诚说,景区正在打造沙漠主题乐园,未来将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游乐设施。

沙坡头旅游景区的“鲶鱼效应”,激荡起一座城市及其周边的文旅产业。金沙海、金沙岛、66号公路、南北长滩黄河古村落等景点,皆以大漠黄河风情及项目体验吸引游客。在无垠沙海之中、浩瀚星辰之下,游客打卡拍照,享用啤酒烧烤,入住火车主题酒店或野奢帐篷,还能围坐篝火旁、欣赏赞比亚舞者带来的非洲风情舞蹈……

当“星星的故乡”成为宁夏文旅新名片,更多游客来沙漠仰观星河,也催生了星空导师等新职业。数据显示,中卫市旅游行业从业者,从2014年的4万人增长至如今的7万人。今年6月,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被确定为2024年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中卫沙漠旅游也在进军年轻市场。今年暑假,中卫市“青春漠漠搭”系列沙漠露营帐篷正式投运,打造了四大主题营地共1018顶帐篷,包括沙漠艺术活动丰富的“星火集漫步营地”、以音乐为主题的“么么哒摇摆营地”、供游客“放飞自我”的“显眼包撒欢营地”、以观星为主题的“星游记探索营地”。

“我们的帐篷做了升级,有些还带独立卫浴,面向大学生群体提供折扣优惠,还同步配套了美食街、啤酒音乐节等,让年轻人在沙漠里嗨起来。”帐篷营地负责人之一王鑫说。

坠入“海市蜃楼”

“游客过去是来沙漠探险,今天却是来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们要让游客‘嗨起来’,但沙漠是静能生慧的地方,我们还要让游客静下来。”陶能说。与世界各地游客交流、博览沙漠相关书籍、在沙海中无数次孤独跋涉,让他对沙漠旅游生出敏锐的洞察。

他曾经喜欢给外国游客讲沙漠里海市蜃楼的故事——他并未亲眼见过,只是听老一辈人说起。20多年前,他在迪拜看到沙漠里林立的酒店集群,内部设施豪华舒适,人在其中既能感受沙漠之美,又能免受日晒之苦。他意识到,“海市蜃楼”可以成为现实。

在沙坡头建起“海市蜃楼”,是陶能一直以来的梦想。当坐在刚开业的沙漠宿集泳池边,听着丝路风格的背景音乐,在仿古凉棚下喝着柠檬水时,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一坐到这里,看着一望无际的沙丘,我的心就静了。”他坠入了这个楼兰古国般的“海市蜃楼”。

这是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腾格里沙漠的沙漠宿集局部景观(7月5日摄)。

沙漠宿集建筑集群外表是黄泥色,古朴粗粝,像庭院里的每一盏灯、每一棵树一样,漫不经心地与寂静沙海融为一体,毫无钢筋水泥气息。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古董沙发、木柜、椅子、钢琴等,被看似随意却又无比妥帖地安置在室内空间,让整个民宿散发着被时光打磨过的温柔古拙。入夜,挂在梨树上的小灯散发昏黄暖光,丝毫不会掩盖银河之璀璨。

沙漠宿集开业前几天,就有多名游客要求入住。“孩子来这里玩沙、游泳很快乐。对我们来说,沙漠里很安静,晚上躺在沙发上看着满天星星,是难得的放松。没想到沙漠里有这么丰富的美食和这么好的设施,真是远超预期。”39岁的四川游客杨莎说。

这是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腾格里沙漠的沙漠宿集(7月5日摄)。

粗粝的外表,极致的服务。用沙漠宿集开创者陈祖品的话来说,就是把西部的荒凉和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相结合,做一个能让人深度体验沙漠的度假产品。“外面刮着沙尘暴,游客隔着落地窗观赏,而室内却春暖花开,这就是海市蜃楼。”

40多年来,陶能几乎经历了中国旅游业整个发展阶段。他观察到,西部的苍凉壮阔,恰是喧嚣都市生活的反面,更多人愿意来这里亲近自然、寻找安静,这是文旅风口。

“但西部文旅产业现在整体还比较粗放,得有人打破这个惯性。过去我们讲统一化、标准化,现在年轻人更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人们的需求已经从观光、体验发展到深度体验、度假阶段了。”陶能说。

游人千里迢迢奔赴远方,为的就是寻求“不同”。作为旅游和民宿重度爱好者,陈祖品自然深知这种需求,因而极其注重在地文化的挖掘与呈现。

他找到中卫人几乎忘却的羊毛手工毯织毯厂,请艺术家根据中卫大麦地岩画图案设计出纹样,再交由织毯厂娴熟的女工以宁夏滩羊绒为线,手工编织成挂毯,作为客人床头的装饰。经由他介绍,许多人才得知,原来故宫、大英博物馆都收藏着中卫的手工羊毛毯。他还为客人设计“沙漠寻宝”游戏,将产自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美酒埋入沙中,游客若能寻到,便可免费获得。暮色渐沉,沙海中出现一条由昏黄小灯指引的路,尽头是一扇门。游客推开这扇门,便见到沙漠中的烛光晚宴……

从废弃古村落改造的黄河宿集,到如梦似幻的沙漠宿集,创始人陈祖品始终认为,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是要分享爱与善意。

这是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的星星酒店(2022年9月12日摄)。

5年前,黄河宿集建成开业,此后,星星酒店、钻石酒店、乡村民宿等度假产品逐一涌现。有些尽管价格不菲,却时常供不应求。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更多的度假产品会彼此竞争时,陈祖品说:“需求就在那里,市场很大,我们现在做的还不够。”(记者 马思嘉 冯开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73岁的鲍喜顺,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多年来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频率极低。除非是为了帮助家乡内蒙古赤峰市宣传特产,他才会偶尔出现在直播间,向外界讲述自己那一段离奇传奇的经历。

面前的鲍喜顺,面庞已刻上岁月的印迹,眉宇间的皱纹述说着他的坎坷历程。然而他的眼中仍闪烁着坚韧的光芒,仿佛就是这份执着的生命力,支撑着他走过一段充满起伏曲折的人生之路。

年轻时贫穷和他人白眼所困扰,中年因母亲离世而陷入绝望,晚年为了延续后代不惜冒生死危险……回顾过去,鲍喜顺的人生历程如同一部天梯折桥,但他从未被命运压垮,而是凭借自己的坚韧不拔,突破重重困难。

< class="pgc-img">

虽然如今体力衰退,但是只要一回忆起那些坎坷岁月,鲍喜便会重拾当年的斗志,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采。对他而言,所有的痛苦和挣扎都是值得的,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以自己的身躯和精神,演绎出一段前所未有的传奇人生。

2008年,为了实现已故母亲的心愿,鲍喜顺决定与身高1.68米的夏淑娟结婚生子。尽管医生曾劝阻他,但他依旧坚持。

当时,医生明确告诫他们,鲍喜顺已年过半百,精子质量或已下降;并且他的2.36米身高,极有可能涉及基因遗传问题,很难保证孩子能健康正常发育。

< class="pgc-img">

然而,鲍喜顺对于能有儿子的渴望已经燃烧了多年。他曾经在母亲临终前,看到了她那眷恋又自责的目光,深深地知道她最大的牵挂就是没有人能像她一样照顾这个“异类”的儿子了。

因此,鲍喜顺对医生的劝阻视若无睹,坚持要冒险一试。

最后的结果是,夏淑娟在她的故乡割了剖腹产,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叫"天佑",体重达到8.4斤。在天佑出生之后,鲍喜顺就好像得到了什么宝贝一样,特别高兴,即使他的成长非常迅速,14岁的时候就已经长到了1.7米,比普通成年女性还要高。

< class="pgc-img">

鲍喜顺带着天佑去做了检查,医生估计他最终能长到2.2米,虽然有一些担忧,但是看到儿子"遗传"了自己的过人个头,鲍喜顺也感到非常自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

回到2005年7月的那个炎炎夏日,鲍喜顺经过重重认证和全面体检,终于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自然生长第一高人”的荣誉。

当他拿到吉尼斯总部亲自签发的荣誉证书时,鲍喜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 class="pgc-img">

他没有辜负那张小小的纸质证书,那是他2.361米傲人体态的见证,也让他一举刷新了此前由突尼斯男子保持的2.36米的世界纪录,对于身为农村出身的他来说,无疑成为世界之最无疑是人生最大的骄傲。

更令人振奋的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还专门邀请这位“中国第一巨人”赴英国伦敦参加全球盛会。这是鲍喜顺首次踏出国门,能有此殊遇,他自然心潮澎湃,无比兴奋。

赴英之前,鲍喜顺在总部接受了一次全面体检。体检结果表明,他的脑垂体、内分泌系统及各项器官均正常,身高完全属于自然生长,并非激素或疾病所致。

< class="pgc-img">

得知这一结论后,鲍喜顺终于放下心中大石,挺直了2.4米的腰杆,自信地展示出自己这副“天生”的非凡筋骨。

在鲍喜顺中年时期,他的母亲在1991年离世,这位他最亲密的人曾亲手为他缝制过棉衣棉鞋。面对母亲生前的那些贴心物件,鲍喜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哀思之中。

母亲离世时最担忧的就是,从此再也没有人像她一样能够持续地照料这个“异类”儿子的生活起居。母亲的牵挂就像一根根尖锐的刺,深深地扎进了鲍喜顺的心坎里。

< class="pgc-img">

当鲍喜顺陷入自我否定和封闭的漩涡时,命运却以另一种方式给了他新生。2004年,一个名叫辛幸的好心餐饮老板主动找上门来,希望鲍喜顺能助阵他新开的火锅店,利用他2米多的身高来吸引顾客。

虽然鲍喜顺的亲朋好友都告诫他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不要被骗子欺骗,但鲍喜顺却好像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在远处默默注视着他,所以他决定鼓起勇气,跟随辛幸走出了家门。

辛幸对待鲍喜顺的态度非常友好,不仅为他量身定做了巨人尺寸的衣服和鞋子,还不让他干重活。鲍喜顺只需要站在商店门口,招徕生意。

< class="pgc-img">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外界并没有他曾经想象的那样排斥和嘲笑他,反而吸引了许多好奇而友好的目光这是他十几年来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异形”体型,也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资源”。

小时候的鲍喜顺命运多舛。他的童年可谓饱经沧桑。在他15岁那年,他突然开始疯狂生长,用了仅仅五年的时间就长成了令人惊叹的高度。

而在他出生时,他的身高并无特别。

< class="pgc-img">

20岁的鲍喜顺身高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1米,超过了当时的专业篮球运动员。然而他的身高之所以能持续这样的速度增长,却是因为家中生活条件艰苦,常常吃不饱饭。

小时候的鲍喜顺只能看着父母吃饭,眼巴巴地吃他们吃剩的食物。一家六口人的食物,放在鲍喜顺的饭碗里瞬间就没了。

然而,鲍家在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困难,鲍喜顺这样的饮食需求实在难以承受。为了不拖累家人,鲍喜顺只好忍受饥饿的折磨,什么也不说,一直遮遮掩掩。

< class="pgc-img">

之后为了挣钱养家,鲍喜顺四处寻找工作,凭借高大的体型和力气,承担了一份份重活。然而过度劳累及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他患上严重的风湿病,全身关节疼痛无法忍受。

在贫困潦倒的环境中成长,鲍喜顺逐渐变得自卑内向,对外人异样的目光无比敏感。在他看来,每一次异样的眼神,都像是在嘲笑他这样一个怪模怪样的身材。

五年前,一场婚礼的举行引起不少关注,这本该喜庆洋溢的日子,充斥的却不是满满的祝福,而是争议与猜疑。


原因只是两位新人——鲍喜顺和夏淑娟,他们年龄相差了整整二十八岁,除此之外,作为新郎的鲍喜顺身高两米三,是当时世界第一高人,比新娘高出半米多


一时间,人们对这对新婚夫妻的结合开始众说纷纭,有说男方老牛吃嫩草的,有说女方追名逐利的,总之各种说法都有,唯独没有因为爱情。


< class="pgc-img">

世界第一巨人


鲍喜顺一直备受身高困扰,学习打篮球失败后就一直在家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直到2004年,鲍喜顺的命运因为一个餐饮店老板的灵感而彻底改写。


< class="pgc-img">


这位餐饮老板听闻“巨人”传闻,前来邀请鲍喜顺到他新开的火锅店当门面招揽,并承诺给予薪酬。


起初鲍喜顺感到迟疑,因为他并不喜欢自己被围观和指指点点,后来想到这可能是摆脱贫困的大好良机,便答应下来。


< class="pgc-img">

没想到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鲍喜顺站在门口犹如“鹤立鸡群”,显眼的身高很快就吸引了各路行人驻足。


有的人好奇地上前合影,有的人则会选择进店就餐。


老板对生意火爆很是满意,主动让鲍喜顺留下担任形象大使,还有媒体闻讯而来,请求采访。


< class="pgc-img">

媒体的出现成就了鲍喜顺人生的转折点,采访中,一位记者提议他报名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大赛,说不定能创下世界第一高的纪录,赢得荣耀。


起初鲍喜顺并不明白其中的门道,在记者详细解释后,他也动了心思。


于是在记者和老板的帮助下,他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确定这纯属自然生长没有任何疾病导致。


审核通过后,2005年,58岁的鲍喜顺以2.36米的身高夺得“世界自然生长第一高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时间,各路媒体争相报道这个来自中国内蒙的巨人,他一夜之间闻名国内外。


名声大噪后,鲍喜顺受邀造访英国吉尼斯总部,接受外国媒体访问。


< class="pgc-img">


当他穿着传统汉服,用稚嫩的英语自我介绍时,内心无比激动与自豪。


从此,鲍喜顺成为了一个名人,生活状况也因此大大改善。


令鲍喜顺感到意外的是,事业上的成功竟给他带来了意外的缘分。


特别的缘分


事业有成之后,鲍喜顺开始盼望能找到另一半共度余生。


此时一位好心人士牵线,让56岁的他认识了比自己小28岁的姑娘夏淑娟。


< class="pgc-img">

夏淑娟温柔大方,两人一见钟情,并在认识短短一个月后闪电结婚。


鲍喜顺终于等来心心念念的另一半,而淑娟也找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伴侣。


婚后,他们过上了甜蜜简单的生活,鲍喜顺也靠着名气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就在两人生活幸福美满之时,一个小生命的悄然到来使这对夫妻陷入了困扰。


结婚一年后,夏淑娟喜讯传来,她已经怀孕了。


对于近60岁的鲍喜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喜事,两人激动之余也格外谨慎,第一时间进行了产检。


< class="pgc-img">

鉴于鲍喜顺的年龄以及身高基因,医生建议夫妇二人慎重考虑,最好终止妊娠。


医生的话无疑是当头一棒,夏淑娟还年轻可以再要,而鲍喜顺这个年纪,早已不是生育的最佳时期。


然而,他的身高存在基因缺陷的可能性,万一遗传给孩子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医生的劝阻,鲍喜顺心里五味杂陈,他也想保障妻子的安全,但这个孩子可能是他此生唯一能够拥有孩子的机会,他实在舍不得放弃。


最终还是夏淑娟做了决定,她决心要为丈夫留下骨肉,经历种种风风雨雨,她不忍心鲍喜顺再次失望,于是他们选择了冒险将这个孩子生下来。


< class="pgc-img">


2008年,他们的孩子“天佑”出生,尽管过程波折,但好在母子平安


当亲手抱着可爱的儿子,鲍喜顺泪流满面,他十分感谢妻子冒险为自己生下骨肉,他给孩子取名天佑,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记者们听闻喜讯纷纷前来采访,面对镜头,鲍喜顺表示不希望孩子长得太高,只希望他可以平平安安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因为他因为突出的身高,在40岁之前一直过着穷困潦倒备受折磨的生活。


新的骄傲


时光荏苒,转眼间十多年过去,如今天佑已经十几岁,身高达到一米七。


虽不如鲍喜顺年少时那么高,但在同龄人中身高也十分突出。


< class="pgc-img">


篮球是他最大的兴趣,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训练,想要完成父亲曾经的梦想。


看着儿子在球场上奔跑,鲍喜顺心中激动难言。他庆幸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人生虽坎坷跌宕,但终究在家人陪伴下苦尽甘来。


如今的他已是白发蒙顶,靠着积累的人脉和名声还能自食其力,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