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证券研报称,餐饮行业增速企稳,企业表现延续分化,短期建议关注火锅品类旺季催化。当前步入估值切换期,基于成长性来看,餐饮估值已回落至低点,配置吸引力逐渐提升。从类别来看,推荐品类红利较强、品牌势能向上的平价咖啡赛道。
心结论:
结论1:回购是餐饮企业在成熟期股价上涨的一大重要原因。这一点无论是在麦当劳还是星巴克的股价上都有体现,主要是因为在成熟期,餐饮企业门店新增数量少,资本开支低,有足够稳定的现金流。
结论2:餐饮企业常见问题,扩张激进,导致门店质量下滑,或者是产品不稳定,或者加密过快,新店对老店分流严重,因此之后需要放缓开店。在此阶段,公司估值中枢下移,逐渐回归正常。比如2008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回归,2003年麦当劳更换管理层。公司经营策略,改革成效是否有效,主要反应在同店增速或翻台率上。另外,可以结合门店密度,判断公司是否从扩张期转向成熟期。
结论3:同店销售增速与股价表现具备强相关,这一点从墨式烧烤的股价和同店增速表现的比较清楚,但同店增速为正时,股价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为负时,股价下跌。
结论4:不同于正常消费品估值框架,餐饮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估值差异较大,扩张阶段的估值中枢大于成熟阶段。我认为这与餐饮(现场)的生意模式有关,餐饮生意的本质是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而店铺实际上是由辐射范围和承载上限的,品牌的能力是有局限的,比如我们认知的消费品品牌能力,是关于时间的函数,而餐饮不同,受限于门店的区域限制和承载能力的限制,实际上某店生意不错时,已经达到了单店的品牌饱和。
这时需要进行扩张,而扩张实际上是增加自己的辐射范围,而在扩张的过程中边际成本大于普通的消费品,如人员扩大、供应链扩大,实际上是增加其管理成本的,并不是简单的1+1=2的关系,并且扩张空间是较为确定的。因此,这就导致了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估值中枢差异大,生意模式决定了餐饮行业门店扩张的权重大于我们在消费品认知的品牌,这往往是我们在高端白酒中积累的,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消费品与高端白酒和奢侈品具备同样的属性,高端白酒和爱马仕等偏向于奢侈品、稀缺性等。但还有一些消费品,如啤酒、调味品等更加在意渠道壁垒。
1.星巴克
< class="pgc-img">星巴克市值与股价
>< class="pgc-img">星巴克EPS情况和星巴克PE情况
>结合星巴克上市以来股价和估值的表现,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估值中枢发生了一次下移。
(1)1992年,星巴克上市。1992年至2000年,星巴克市值由1.44亿美元上升至83.27亿美元,CAGR为66%,股价由0.37美元上升至4.74美元,CAGR为37%。同期,EPS和P/E的CAGR分别为42%和10%,双击明显,业绩主导估值提升,估值中枢在60x以上。并且,1990年-1994年,星巴克同店增长分别为21%,17%,19%,19%。1994年随着公司向东海岸扩张,同店增长出现下滑,但随着新店模型稳定和经营模式成熟,同店稳定在6%左右。
(2)2000年至2008年,星巴克市值由83.27亿美元下降至69.58亿美元,降幅为16%,股价由4.74美元下降至4.06美元,降幅为14%。2000年-2008年,EPS值上升176%,P/E值下降89%,这一阶段公司市值和股价变动主要受估值下降影响。
< class="pgc-img">2000-2008年公司门店数量和同店增长变化和北美区成本费用率
>具体原因也可以按照我们之前总结的餐饮企业长期基本面框架进行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是2000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不再担任星巴克CEO,原首席营运长奥林史密斯成为CEO,门店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2000年3501家,2008年16680家),忽视了店内体验和服务水平。另外,门店的快速扩张导致供应链和人才体系出现问题,门店营运费用增加。
(3)2008年,舒尔茨回归星巴克担任CEO,回归后他将重点放在门店体验和供应链优化上。2008年市股价4.06美元,到2021年年底股价为111.24美元,股价增幅为2643%,CAGR为29%。这一阶段股价由经营业绩和估值共同驱动上涨。2008年-2021年,公司EPS和P/E的CAGR分别为32%和9%。同时,从2008年开始公司多次股票回购计划,2008年至2019年,累计回购股票数量为4.32亿,合计金额约为259亿美元,不断的回购也带动股价上涨。
< class="pgc-img">2008年-2019年星巴克门店数量和同店增长
>从估值来看,2008-2020年星巴克估值中枢维持在29x,主要原因是在此阶段公司更加重视开店质量而非开店速度,整体门店增速放缓,基本保持在低个位数的水平,另外同店增长也基本维持在个位数。
2.麦当劳
< class="pgc-img">麦当劳历史股价变化(美元)
>< class="pgc-img">麦当劳历史估值中枢为19倍
>< class="pgc-img">麦当劳全球门店数
>(1)麦当劳1948年创立,1955年形成加盟+地产模式,1965年在纽交所上市,由于交易软件信息有限,而麦当劳的快速扩张时期是在1980年之前,1983-1988年公司收入年复合增速为13%,净利润年复合增速为13.5%,门店CAGR为6.21%。1989-2000年为稳健增长期,收入年复合增速为8.1%,净利润年复合增速为9.5%,门店CAGR为9%。
(2)2000–2012年:初期业绩下滑主要因管理层战略失误,后期新CEO采取稳健发展战略,门店扩张速度放缓,2000-2012年这一阶段营收CAGR为5.66%,净利润CAGR为8.84%,门店数量CAGR为1.54%,估值中枢为18X。
具体来看,2000-2003年的股价下滑主要由业绩下降,不及预期导致,表现为同店销售为负,加盟扩张过快,新店对老店形成分流,引起加盟商的不满,另外由于开店速度相比之前更快,而供应链系统及门店建设跟不上节奏,如新备餐系统的使用导致出餐慢,产品质量不稳定,违背了快餐标准化初衷。
2002年Q4,新CEO坎塔卢波上任,开始改革,采取稳健发展战略,放弃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策略,追求更好的业务而不是更大的规模,回归快餐快速和标准化初衷,逐步关闭经营不善餐厅,卖掉在低利润率市场的门店,收益用于现有门店翻新改造和新品研发。改革措施基本围绕门店层面展开,包括:①关闭经营不善门店,放缓开新店;②重视顾客意见,细化和量化每家店的考核指标(顾客取餐时间,产品温度,口味,清洁度,员工服务等维度);③缩短服务流程用时,改进产品口味。
(3)2012-2021年,公司门店增速进一步放缓,这一阶段,净利润CAGR=-2.3%(有疫情影响),门店CAGR=1.5%,同店收入复合增速为低个位数,估值中枢为23X。
3.墨式烧烤
< class="pgc-img">墨式烧烤股价表现
>< class="pgc-img">墨式烧烤同店销售增长(%)
>< class="pgc-img">墨式烧烤不同阶段的估值中枢
>墨式烧烤成立于1993年,主营墨西哥菜,目前门店全部为直营模式,总部位于美国,主要售卖墨西哥卷饼和炸玉米饼等快速休闲饮食。1998年成为麦当劳子公司,在麦当劳支持下迅速扩张,2006年从麦当劳体系中剥离。定位快速休闲餐饮模式相比正餐模式更加标准化和方便快捷,而和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相比更加健康,食材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从股价和同店销售的表现来看,股价和同店销售具有强相关性。另外,从公司估值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且都保持着较高的估值中枢。
< class="pgc-img">墨式烧烤营业收入和墨式烧烤净利润
>(1)2006–2014年:业绩和估值共同驱动股价上涨,营收CAGR为23.2%,门店数CAGR为15%,净利润CAGR为31.6%,估值中枢为42X。
< class="pgc-img">墨式烧烤食品安全事件
>(2)2015-2018年,公司股价收到业绩影响下滑,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流失,同店降为负,门店亏损严重,这一阶段营收CAGR=3%,净利润CAGR=-28%,门店CAGR=7.4%,估值中枢为80X。
(3)2018–2020年:新任CEO上任,依旧发力门店层面,重点关注数字营销和菜单创新,推出新的会员计划,这一阶段公司业绩好转,营收CAGR=11%,净利润CAGR=42%,门店CAGR=5.4%,估值中枢为86X。
4.总结
通过梳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1:回购是餐饮企业在成熟期股价上涨的一大重要原因。这一点无论是在麦当劳还是星巴克的股价上都有体现,主要是因为在成熟期,餐饮企业门店新增数量少,资本开支低,有足够稳定的现金流。
结论2:餐饮企业常见问题,扩张激进,导致门店质量下滑,或者是产品不稳定,或者加密过快,新店对老店分流严重,因此之后需要放缓开店。在此阶段,公司估值中枢下移,逐渐回归正常,比如2008年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回归,2003年麦当劳更换管理层。公司经营策略,改革成效是否有效,主要反应在同店增速或翻台率上。另外,可以结合门店密度,判断公司是否从扩张期转向成熟期。
结论3:同店销售增速与股价表现具备强相关,这一点从墨式烧烤的股价和同店增速表现的比较清楚,但同店增速为正时,股价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为负时,股价下跌。
结论4:不同于正常消费品估值框架,餐饮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估值差异较大,扩张阶段的估值中枢大于成熟阶段。我认为这与餐饮(现场)的生意模式有关,餐饮生意的本质是开店售卖自己的产品,而店铺实际上是由辐射范围和承载上限的,品牌的能力是有局限的,比如我们认知的消费品品牌能力,是关于时间的函数,而餐饮不同,受限于门店的区域限制和承载能力的限制,实际上某店生意不错时,已经达到了单店的品牌饱和。
这时需要进行扩张,而扩张实际上是增加自己的辐射范围,而在扩张的过程中边际成本大于普通的消费品,如人员扩大、供应链扩大,实际上是增加其管理成本的,并不是简单的1+1=2的关系,并且扩张空间是较为确定的。因此,这就导致了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估值中枢差异大,生意模式决定了餐饮行业门店扩张的估值权重大于我们在消费品认知的品牌,这往往是我们在其它消费品中积累的,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消费品与白酒和奢侈品具备同样的属性,白酒和爱马仕等偏向于奢侈品、稀缺性等。但还有一些消费品,如啤酒、调味品等更加在意渠道壁垒。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分析框架
>因此,通过上述梳理我们进一步完善餐饮行业的研究框架。首先我们仍以门店、供应链、人才体系建设作为分析上市餐饮行业的核心基础,而在估值方面,我们将其划分为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扩张阶段估值中枢大于成熟阶段,并且这个估值中枢受到品类标准化的影响,品类标准化高,代表着老化迭代风险较小,模型相对稳定,开店空间也较为确定。因此,参考美股餐饮公司扩张期和成熟期的估值中枢,假设中国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餐饮公司,扩张期估值中枢在40x,成熟期的估值中枢在25x。之后估值波动随着翻台率、同店销售额等指标波动。
基于此,我们用上述框架套用目前覆盖的三家餐饮公司。标准化程度,海伦司>九毛九≈海底捞,因为海伦司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开店卖酒,而酒实际上又是成品。其次,各家公司所处的阶段,海伦司和九毛九处于成长期,海底捞处于成熟期,这主要是从门店天花板和标志性事件考虑,如海底捞21年推出啄木鸟计划,参考海外餐饮公司的表现,并且海底捞海外业务已经分拆上市,标志着海底捞进入了成熟期。
对于投资,我认为可以用周期的方式打开,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行业方向;二是估值中枢;三是影响公司估值因素的波动方向。影响公司估值波动方向的因素包括,门店数量、翻台率、同店销售额和利润率等,其中核心为同店销售额。
以上图表及部分内容参考华创证券《海内外大市值餐企复盘》、彭剑锋等《标准化的偏执狂:金色拱门背后的麦当劳》,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者:步摇
出品:明亮公司
本期BrightTalk是明亮公司与WhatIf联合推出的访谈沙龙,本轮讨论嘉宾也是我们熟悉的朋友:
WhatIf首席信息官,WhatIf是一个价值交流平台,希望“与能量体一起跃迁,模拟商业世界未被认知的故事”。
一级市场投资人、丹合资本的Lucas,
以及一位二级投资人。
明亮公司的主编继续担任BrightTalk的主持人,「明亮公司」追踪新商业、好公司,提供一手情报与领先认知。欢迎大家加我的微信号(见文末二维码),参与未来的讨论!
中式餐饮在今年独得投资人追捧。今年7月8日,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6月30日,中式糕点连锁品牌墨茉点心局获腾讯投资,投后估值约50亿元;5月1日,新式牛肉面品牌马记永获得天使轮融资;4月1日,兰州牛肉面品牌陈香贵获得天使轮融资,它以10亿人民币估值需求新一轮融资,而这些案例,仅仅是一小部分获得融资的餐饮品牌。
投资人如何看待当下新式餐饮的发展,以及如何为当下新式餐饮做估值?此外,已上市的餐饮企业能给当下新式餐饮的估值逻辑提供怎样的参考?
在讨论中嘉宾认为,从投资角度看,在供给端看餐饮,有四个方面的分类,分别是品类、品牌、规模化扩张和运营(含供应链),其中品类决定了公司的天花板、复制性和运营模式。
目前市场关注度比较高的项目,主要分为两个大维度,在品类上是偏零售型,在运营上是偏轻运营。这两类能组合成不同模式,一是偏零售且轻运营的,如中式烘焙,典型如墨茉点心局;二是偏零售型,没有品牌溢价,赚钱扩张的,有加盟和直营的模式,如蜜雪和瑞幸;三是,运营难度大,不赚钱扩张的,如海底捞;四是偏零售,没有品牌溢价,不赚钱扩张但运营难度不高的轻餐饮,如马记永这类兰州牛肉面;五是非正餐不偏零售,休闲且有溢价的,但运营难度高,如喜茶;六是休闲品类,运营也难,如Manner。
两个大维度和四个分类的交叉组合,基本可以囊括市面上获得融资的各类餐饮模式,这是一级市场对餐饮连锁的模式解读。
从二级市场看,市场对餐饮最关心的在于,该餐饮公司目前体量,以及未来三年左右它的扩张目标可达的水平。此外,投资人也比较关注餐饮公司单店收入和利润率以及未来是否有改善空间,以及是否能实现规模化扩张。
在美国市场,餐饮企业普遍都处于成熟期,投资人追求的更多是稳定扩张和健康的同店数据,美股投资者把餐饮更多当作生意看,更多看其EBIT和现金流的产生。
一级市场看餐饮四要素:品类、品牌、规模化扩张和运营
明亮公司主编:我们继续来聊餐饮,从供需角度看,如何把公司的供给进行底层标签分类,并判断他们表现的优劣?
WhatIf首席信息官:我们现在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品类、品牌、规模化扩张、运营(包括供应链)。
品类决定了公司的天花板、复制性和运营模式,本质上,这是一个产品和市场匹配度的问题,即能否用更好的产品和模式来满足需求。
再进一步细分就是流量、频次、溢价和周期穿越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流量可以理解为这个品类普适性有多强,它决定了品类渗透率的天花板;第二是频次,是指该品类是否很强复购频次,尝鲜多还是复购多;第三是溢价,是指这个品类能否做出品牌溢价的空间,品类难以做差异化就难提价;第四是否有穿越周期的可能性,主要是该品类在口味、口感上消费者是否有天然的迭代需求,还有该品类对厨师是否有过度依赖。
Lucas:刚其实说的是品类问题,除了品类,我们提到的一个关键维度是品牌如何做出溢价。溢价的来源有几种,一是产品做出了差异化;二是重服务;三是独特营销方法或营造出了好的品牌定位。
这几点是否能在长期形成溢价,也要看本身品牌运营上是否能将这些积累下来,否则时间一长也很难穿越周期。
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运营,其中包括了门店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很多餐饮会遇到开单店赚钱,开三家店就不赚钱的情况,跟餐饮在规模化扩张时,单店的UE(Unit Economic,单体经济模型)有关系,单店UE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赚着钱开店,一种是不太赚钱甚至是亏钱开店。
规模扩张,对于单店UE的作用是什么?是在改善它还是在恶化UE,规模扩张是否能带来更好品牌效应,或是供应链优势,这在不同品类和品牌组合下,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在运营上,尤其是对于连锁业态来说,是否有规模化运营能力是个很重要的点。怎么解决餐饮规模化经营问题,是靠IT系统、企业文化、SOP还是靠激励机制,这些都值得探讨。
明亮公司主编:运营层面,除了规模化运营,在供应链运营上,也有很多值得探讨,供应链运营是否有助于降低门店规模化运营难度?
WhatIf首席信息官:这些在不同品类情况下,其实都不太一样。最近融资较好的餐饮项目,可以大概分两大类,在品类上是偏零售型的,在运营上是偏轻运营的。
按照上面的讨论,把这四个因素组合起来可以分为几个类,第一种是偏零售的,品牌有溢价,赚钱扩张且运营难度较低,组合起来就是像中式烘焙,如墨茉点心局。中式烘焙在供应链层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把工厂制品的口感和口味提升到新高度,简化了前端现制烘焙的难度,整体上降低了门店经营难度和规模化运营难度,释放了产品和做品牌创新的能力,也提升了溢价,从而可以赚钱去做扩张。
第二类是偏零售型,没有品牌溢价,也是赚钱扩张,运营难度较低,这有加盟和直营两种形式,加盟的如蜜雪冰城,直营的代表是像瑞幸这样的模式。
Lucas:这些运营上都还相对轻,还有一些是有品牌溢价,运营难度非常大,扩张时不太赚钱,基本上餐饮都是这样,像海底捞。虽然海底捞所在的火锅品类是正餐里最容易标准化的品类,产品不是它的重点,但它的生意做的很重。这种重,主要是重在服务和供应链标准化上,从而把销售规模和品牌做上去,溢价主要来自服务而不是产品。这种模式在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一旦哪个环节没衔接好,就会被正餐属性的行业特点拖累。
当下也有一些轻经营的,没有太多溢价,扩张也是赚辛苦钱,运营难度不高,如兰州拉面、麻辣烫和水饺等,其优点是,这些品类需求已验证了,市场规模大,产品价格低,普适性很好,目前看也没有集中供给方,所以大家拼的是开店能力和规模化运营能力。
还有一类是非正餐不偏零售,有点休闲也有溢价,赚钱扩张,但运营难度高,比如喜茶,把休闲品类做出了高溢价,同时门店运营难度也高,赚着钱开店的事情是很难得的。
最后一种是休闲品类,无太多溢价,运营难度其实也不低,像Manner,品类本身的运营难度不高,但选择现在这个方式做,也是在走一条比较难的路。
对这些一级市场餐饮连锁的大概分类,主要是通过这些分类去看行业,并且看怎么比较餐饮的关键要素。
明亮公司主编:我们也刚从一级市场的角度介绍了对餐饮连锁的一些观察,刚也提到了供应链的优化,它具体是什么方面的优化?
WhatIf首席信息官:供应链优化上,像墨茉的主力产品麻薯,这个产品好复制,烘焙业内人也认为,这个行业的供应链变化难度不是特别高,烘焙供应链优化更多是把后端工厂的供应链生产能力、前端门店运营的产品选品、品牌定位和创新能力做了较好的产品和市场匹配,这是他们供应链优化的体现。
明亮公司主编:确实是非常好的匹配了,加盟直营和联营的模式对项目估值会有影响吗?
Lucas:我是这么理解的,像之前很多做加盟品牌,以往大家不太愿意给估值,资本更倾向于给直营品牌估值,原因在于认为直营的产品创新和门店运营方面会有更好的管理和溢价。现在对加盟的看法有一些改变,加盟品牌的加盟商门店运营和营销的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其实都有提升,释放了总部做产品研发、原材料选品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加盟品牌的“收割型”打法,这也提升了加盟品牌的投资价值。
二级市场看餐饮估值:体量、品类、定价和扩张
明亮公司主编:在二级市场,公司的估值模型又是怎么样的?
某二级投资人:从二级市场角度看,大家最关注的两个点就是在上市时候,看公司目前体量是多少;再者,会考虑到它的品类和定价,未来三年左右,它的扩张目标可以达到什么水平,管理层的承诺是较合理、过低的还是偏高的。
另外就是,我比较关注公司目前的单店收入和利润率,以及未来是否还有可改善空间。还有就是,投资人也会关心,如果未来扩张属于规模化扩张,这种扩张是否有较大摊薄效应,(也称之为规模不经济),还是说随着它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和连锁化,它的单店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已上市的企业中,即使是海底捞,其实也只有在上市一年左右,它的同店有较好表现。海底捞2018年上市,2019年还有正增长,到2019年下半年同店已开始出现疲软,2020年疫情餐饮行业普遍压力较大。
我觉得有意思的一个比较是,到2021年上半年,在港股的几家上市公司里,各个餐饮品牌同店的收入是否回到2019年经营同期的状态。
各家表现差异比较大,像太二酸菜鱼就基本回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有些同店销售额还比2019年同期要高,凑凑也基本回到了2019年水平,而呷哺呷哺和海底捞目前仍没回到2019年同期水平。
海底捞给出的解释是,一是公司在快速转变中,不可避免会影响同店;二是,疫情影响了家庭消费,家庭对外出就餐更加谨慎,年轻人则影响不大。
太二和凑凑的说法是,他们认为自己比较适合90后、95后对于餐饮的偏好,所以恢复更快。在过去几个月,也有听到对海底捞的一些说法是,现在年轻人对于海底捞的品牌已经没那么喜爱了。
明亮公司主编:的确, 关于海底捞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
某二级投资人:虽然我不是那么同意,但也不能否认,海底捞面临一些经营压力。回到二级市场,市场对于一个餐饮公司愿意给的溢价,一是看它单店空间,二是看它同店提升空间,还有就是看它单店利润率。
但在二级市场,如果公司没有纵向增长的话,单店的利润率要再提升是挺难的事情,除非公司有一个明确说法,比如最近上市的奈雪,他们对于(提升)单店利润率的一个说法是,因为之前在一个城市里快速加大密度时,它需要在已经开出的门店里为新开的门店储备人才,随着它在一个城市密度足够之后,它的已有门店就不再需要为新店储备人才,单店人数就可以从25人降到18-20人左右,这样对单店的利润率能有明显提升。
我觉得,除非企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解释为何能在单店上降本,否则如果同店没有较好的正增长,就很难在单店的利润率上有大提升。
明亮公司主编:国外市场,像美股和港股对餐饮市场估值逻辑跟A股有何不同?
某二级投资人:我的观察是,美股餐饮对于高增长的追求没有对在港股上市的餐饮企业那么高,目前唯一能想到的可能是,当年Shake Shack上市的时候,大家对它的高增长还比较期待,但在它上市几年之后的几年里,高增长和同店增长很难同时保持正向增长,这是很难达到的。
美股的多数餐饮企业其实已经在一个成熟时期了,投资人追求的是稳定扩张和健康的同店(增长),美股投资者看餐饮会把它当成生意去看,更多看它的EBIT和现金流的产生。
所以在估值时,他们也更多用企业产生多少经营性现金流或自有现金流再乘以倍数,海外因为利率比较低,对于现金流好且还能保持增长的生意,大家也会愿意更高预期。
明亮公司主编:说到同店,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同店出现了负增长,是否表示这个业务生命周期到头了?
某二级投资人:我感觉二级市场还没有这样的观点,或者,大家在看它同店下降的同时也在看它扩张上的动作,哪怕是同店下降,也可以做更细拆分,比如是客流量下降还是单价下降。
像前面,我们也提到了2020年餐饮的同店是下降的,到今年,比如海底捞同店对比2019年仍然是下降的,那是否说明这个业态的吸引力就到头了,目前二级市场还没有这样的观点,大家更多会觉得它的扩张速度可能要相应做一些调整。
其实大家目前也在研究,就是在什么样的扩张节奏下,可以让它同店能保持平衡或者有一个微弱正增长,还有一点是,火锅赛道的确是更加拥挤了,但是否说明这个品牌或者这个业态的吸引力就到头了,这一点目前大家好像还没出现这样的担心。
同样是火锅,市场可能对呷哺呷哺的担心更多,感觉它是真的遇到了品牌瓶颈了。五六年前,呷哺的定位还是经济实惠,但现在,它的客单价已经到了50元了,在这个价格带,大家有很多选择,去吃呷哺呷哺的动机就削弱了,这就会延伸到品牌定位问题,看这个品牌的吸引力是否到头了。若要重回正增长,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它的品牌和产品定位,不同企业也要分不同情况去看。
明亮公司主编:好的,谢谢,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