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 王萍)12月6日,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华兴资本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简称“报告”)显示,中国餐饮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可达到6.6万亿元。报告关注到大正餐和老人餐市场的情况,对这两个细分市场的未来均表示看好。
报告中称,中国餐饮市场一直健康成长,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9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1%。由于疫情的影响,餐饮市场规模2020年下滑15.4%至4.0万亿元,但是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恢复至4.7万亿元,之后行业将重新健康成长,2024年市场规模可达到6.6万亿元。
从品类看,中国餐饮业菜系丰富,消费者可选项极多。在众多菜系中,火锅是所有中式餐厅中市场规模最大的品类,川菜在所有品类中排名第二。从消费者最爱口味数据来看,辣、清淡和鲜是消费者最喜欢的3个口味,消费者占比分别为41.8%、23.7%、20.3%。可以明显看到,辣是一个被更多消费者共同接受的口味。
报告中还关注到大正餐和老人餐两个细分市场。2012年后,传统的、不规范的、过于铺张浪费的大正餐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目前,大正餐市场处于蓬勃发展中,有部分大正餐餐饮品牌有了较好发展。实地调研显示,该类餐饮品牌的共同特征包括装修精美、服务周到、但不像传统大正餐酒楼一样收取明显高昂的菜品价格,同时,在这些餐厅用餐,服务人员的培训标准中也会说明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避免出现铺张浪费。报告认为,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正规的大正餐市场也是有合理增长空间的一个餐饮赛道。
此外,老人餐市场也被看好。报告指出,截至目前,针对老人餐这一市场,实地调研中仅看到一些“社区老人食堂”等半公益性质的门店存在,少有专门为解决老年人餐饮需求经营的餐饮品牌,目前这一市场还处于蓝海阶段,竞争尚不激烈。若有优秀的餐饮创业团队针对老年人餐饮开发出优质的服务体验,预计可以成长为细分领域规模较大的龙头公司,其社会价值也会高于一般餐饮企业。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柳宝庆
视网消息:今年以来,餐饮消费持续复苏。在一线城市,不少品牌餐饮门店客流旺盛、外卖忙碌,一直延续火热态势。来看记者在北京的探访。
工作日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北京市的一家火锅店,看到大厅已基本坐满。门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要订包间还得提前四五天,当天打电话很难订上。
火锅店负责人告诉记者,门店2月份招聘了十多名服务员。今年以来,朋友聚餐、商务团建等客流显著增加。
记者又探访了北京另一处商圈。在这家茶饮门店,前来取餐的外卖骑手络绎不绝,店内也坐满了堂食的顾客。
三四线城市消费活力释放 品牌餐饮企业主动布局
一线城市餐饮市场延续火热,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活力也在持续释放,很多品牌餐饮公司正在三四线城市加快布局。继续来看。
家住河北沧州的张帅很喜欢喝奶茶,他发现沧州商圈的奶茶店生意都很不错,于是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今年农历大年初一,张帅投资加盟的奶茶店正式开业了。
记者观察到,目前已有不少餐饮品牌在三四线城市落地生根。
某茶饮品牌媒体公关部总监张宇峰称:“从去年我们开了200家加盟门店的数据来看,业绩表现是非常不错的,像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广西的北海、河南的商丘等这样一些下沉市场的加盟店的单店单月的营业额可以超过70万元。”
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的餐饮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来自某生活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开年后,三四线城市咖啡外卖量同比去年增长超过80%,牛肉饭、冒菜、牛肉火锅等品类外卖量同比增长超过40%。春节假期期间,三四线城市螺蛳粉、甜品、沙拉轻食、咖啡和奶茶果汁等热门餐食的外卖量更是同比增长超过1倍。
看到县域经济巨大的消费潜力、远低于一线城市的经营成本,目前,部分上市餐饮企业也开始通过加盟的方式对下沉市场进行布局。
某火锅餐饮企业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称:“我们把加盟对象限定为机构和有经验的企业,而非普通投资者或大众投资者,加盟的节奏也将非常谨慎,占比会很少。”
客流量增长 “火锅店小哥”忙到身兼数职
餐饮行业的持续复苏让不少从业者尝到了甜头。史昌是一位“火锅店小哥”,他所在的门店今年客流量显著增长,他忙到身兼数职,但收入也在同步增长,每天很开心。
这位忙碌的“火锅店小哥”叫史昌,3年前来到这家门店工作。目前,他身兼数职,每天要进行5场变脸表演,此外还要负责收台、传菜。
中午两点左右,史昌换班,可以休息一会儿,趁着这个空档,史昌带上两个徒弟去楼梯间训练甩面。甩面是史昌所在火锅店吸引客流的重要业务,去年史昌一共带了3个徒弟。随着门店生意日渐红火,史昌预计今年得带出9个徒弟。
午间开会,经理告诉史昌和同事们一个好消息——今年以来,火锅店客流量同比去年提升30%左右。这让史昌很开心,他感到所有的忙碌都是值得的。
史昌说:“今年的绩效工资比去年增长了30%左右,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真是非常知足。”
来源: 央视网
五一”假期第一天,各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加速升腾。
早上5点,吉林省延吉市水上市场准时开摊,不到6点就已熙熙攘攘,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炒米糕、炒米肠、江米鸡等朝鲜族风味小吃摊前挤满了游客。
“不少客人买完早餐后,就会来我们店点上一杯咖啡,配着特色炒米肠,别有一番风味。”水上市场佳温咖啡的店长崔健告诉记者,除了咖啡,店里还有各种雪冰、养生茶、蛋糕、沙拉等菜品。为了满足游客拍照打卡、“一键发圈”需求,门店还专门设计了带有“延吉”字样的咖啡杯套和咖啡袋。截至下午4点,门店已售出咖啡800多杯,70张桌子一直满座,排队等位的客人始终没断。
约上三五好友,寻一处有山有水的绿地,搭一顶帐篷,备一桌火锅,也是很多人享受假期的方式。假期首日,上海市松江区森林中海底捞露营基地格外忙碌。
海底捞上海松江露营基地负责人薛永芳告诉记者,当天整个露营地就餐人数超100人。营地专门设置了丢飞盘、下棋、羽毛球等娱乐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露营+火锅+美食”体验。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餐饮消费展现出一些新趋势:多业态联动效应更趋明显,“餐饮+”跨业态联动的场景大量涌现。同时,县域餐饮消费空间也将持续扩大,线上线下融合程度加深,有望成为餐饮消费新的增长极。
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线上寻找美食,许多餐饮企业积极参与线上平台促消费活动,推出高性价比套餐。最近一周,在美团上推出“五一”主题团购的餐饮商户数周环比增长超43%。为帮品质套餐获得更多展现机会,给消费者出行带来更多选择和实惠,美团上线了“五一舌尖上的美食旅行”专题活动,不少热门餐厅还开通了美团餐厅“订座”功能。从美团餐厅订座数据看,除火锅、粤菜、西餐、日料等传统热门菜系受追捧外,江浙菜、京菜、川菜等特色地方菜预订量涨幅明显。
事实上,“五一”假期前,全国多家餐饮企业就已经出现预订爆满情况。海底捞后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全国门店已接到超10万桌假期用餐预订。北京同和居、同春园、鼓楼马凯餐厅等老字号假日期间包间早早预订完毕,便宜坊广渠门店、哈德门店、玉蜓桥店5月1日当天午餐时段包间均是满座,其他时段的正餐门店预订率也超九成。
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预计,今年“五一”期间,本地消费叠加旅游客群,餐饮整体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将有10%上涨空间,环比4月份的涨幅有望超过30%,尤其是景区附近餐饮门店,预计客流将上涨40%,翻台率将增长3倍。
为了让消费者获得更好消费体验,不少旅游城市发布“五一倡议书”。4月28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京津冀“五一”节假日市场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书,明确指出,“五一”期间将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提醒餐饮服务经营者对菜品、外卖打包费等明码标价。延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发布公告称,“五一”假日期间,将聚焦价格监管,重点检查民俗餐饮店是否存在“阴阳价单”。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复苏的“晴雨表”。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表示,“五一”假期是消费者出行高峰,也是餐饮消费旺季,餐饮企业应抓住机遇。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和研发,适时推出新的菜品、服务模式和营销策略,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通过创新餐饮和多元化服务,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要注重餐饮与旅游有机结合。旅游热直接带动了餐饮消费增长,尤其是在旅游热点地区。餐饮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通过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元素的餐饮服务,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杨柳提示,“五一”假期,餐饮企业在创新场景促消费的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安全生产、食品质量、明码标价、反对浪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共同推动餐饮市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为实现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