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再不到一个星期,就立冬了。
和北方的朋友聊天,说起福建最近大降温,还总是阴雨连绵。
她却很意外,冬天来了,她一点感觉也没有。
因为自从她生了宝宝以后,家里的温度就被严格地控制在25度。
25度?村姑陈心想,这不刚好是白茶适合的温度吗?
对于人而言,也最多只能穿一件长袖衬衫,的确是舒适又温暖的环境。
作为南方人,我太羡慕了。
< class="pgc-img">>而我们入冬的标配,则是一件真正属于冬天的呢大衣,再裹上一条厚重的羊毛围巾。
光是看着,就好像带来了整个冬天。
不行,非得做点什么不可,让冬天更有仪式感。
于是,鬼使神差一般地,从仓库挑了几块白茶饼出来。
围炉煮茶,让身体一点点暖起来,才是冬天的氛围。
恰好最近有很多茶友来问:“冬天快到了,如何挑选一款适合煮的白茶饼?”
那么,趁此机会,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 class="pgc-img">>《2》
首先,肯定是要求品质过关。
现如今,很多人买白茶,喜欢听茶掌柜天花乱坠地吹嘘。
什么纯手工,什么大师亲制,什么十年陈老白茶。
最终,为故事买单,忽略了品质。
然而,真正的好茶从来不需要噱头,人家讲究的是产区、工艺和储存。
茶叶对生长环境主要有5大要求,分别是“温、光、水、气、土”。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产区温度适宜,光照适宜,水分充足,空气湿润,生态良好,土壤微量元素丰富。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茶树才能不断积累内含物质,生出优质的茶青。
< class="pgc-img">>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海拔高的产区,基本没什么污染,人烟稀少,产出好茶的几率也更高。
拥有了好的原料,下一步,就是加工制作了。
白茶的工艺,主要有两个步骤,萎凋和干燥。
而白茶饼还需要在散茶的基础上,增加压饼的工序。
虽说白茶的工艺,比起其它茶类来说简单许多,但仍然有很多技巧。
比如,在压饼的时候,力度不能太大,否则整个白茶饼会被压得严丝合缝,甚至压碎中间部分的茶叶。
不仅撬起来很困难,更是会影响后期的陈化效果。
也不能太松,否则做好以后,白茶饼还会摊开。
< class="pgc-img">>制茶师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根据白茶的不同品类,相应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下茶青中丰富的养分,锦上添花。
之后,成品的白茶饼将会被封箱储存,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
让内质重新聚拢,香气变得馥郁,汤感变得醇厚,真正成为优质白茶。
养分充足的白茶饼,煮出来的茶汤才是色、香、味俱全的。
反之,内质不足的白茶饼,怎么煮,都觉得淡。
甚至要煮上很长时间,让体内微乎其微的物质多释放一些,才能勉强煮出正常的茶味。
这样的劣质茶,不喝也罢。
浪费时间不说,劳神伤财,就应该丢进垃圾桶里。
< class="pgc-img">>《3》
其次,最好选择有一定年份的白茶饼。
很多茶友买白茶的目的,就是为了煮茶。
但是,往往只顾着挑品种,忽略了年份。
结果,一不小心煮了新白茶,才知道什么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由于新白茶内的营养物质尚未经过转化,十分活跃。
所以,并不适合放进煮茶壶里,让持续不断的高温“压榨”它们。
如果非要煮新茶,得到的将会是一杯又苦又浓,泛着黄绿色泽的茶汤。
光是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喝进嘴里,更是能立马让舌面上形成一层厚厚的舌苔,让人喘不过气来。
想要保证口感,还是建议选择有一定年份的白茶饼。
< class="pgc-img">>陈年的白茶饼,或者老白茶饼,都可以尝试着拿去煮一煮。
经过了陈化之后,原本活跃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渐渐减少,茶性也变得温润平和。
与此同时,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增加,更有利于中老年人的身体。
长期喝老白茶,终究是有好处的。
前提是,要喝年份真实的老白茶。
不要盲目追求高年份,人人都喜欢的“十年陈老白茶”,价格贵不说,存量还很稀少。
即使是花了高价,也未必能买到真的。
倒不如务实一些,从3年陈的老白茶饼开始喝起,或者自己存茶,这样更安心。
至少能避开做旧茶,远离烂茶。
保护钱包,从你我做起。
< class="pgc-img">>《4》
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品类。
正常来说,白毫银针饼、白牡丹饼、寿眉饼,只要满足了以上的要求,都能拿来煮茶。
不过,因为品类不同,煮出来的茶汤,风味各异。
白茶的香气和内质,跟它的生长季节,有莫大的关系。
比如,白毫银针生长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光照强度弱,日晒时间短。
因此,它的香气更加清冽,带着春寒料峭时的冷冽气息,并携带着高雅的花香。
毫香浓郁,花香清莹,汤水淳和。
三年以上的白毫银针饼,带有明显的稻谷香和药香。
煮着喝,别有一番风味。
< class="pgc-img">>而存老的白牡丹饼,标准的香气,是很浓的药香。
茶汤稍微凉下来一点喝,还会泛起盈盈的花香,以及尾调里清鲜的竹叶香,带着甜味。
同样的,撬下适当的量,放进煮茶壶里,能拥有香浓纯正的口感。
稠稠的,滑滑的。
但结合大家的反馈,村姑陈发现,大家最喜欢拿来煮茶的,还是老寿眉饼。
一是因为,寿眉饼梗粗叶大,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果胶物质和可溶性糖。
煮出来的茶汤,不仅不容易苦涩,而且醇厚甘甜,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喝茶喜好。
二来,品质好的老寿眉饼,会陈化出独特的枣香。
这股枣香,在不断地高温蒸腾下,会弥漫在整个房间里。
那股清新的,温暖的,甜丝丝的,类似于红枣皮煮水的气息,格外浓郁。
加上寿眉饼的性价比更高,的确是大家日常煮茶的不二之选。
< class="pgc-img">>《5》
茶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品,代表着平凡。
同时,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生活用品。
在喝茶的过程中,更能让人的心平静下来。
所以,好喝才是王道。
否则,故事说得再好听,买回家以后却发现平平无奇,甚至寡淡无味。
但花出去的钱,就像泼出去的水。
只好坚持喝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class="pgc-img">>所以,一款适合煮的白茶饼,一定要求品质好。
其次再挑年份,选品类,这才是正确的顺序。
另外,买到了好茶以后,还要掌握正确的煮茶方法。
这样一来,才能让茶汤的滋味锦上添花,而不是浓酽苦涩。
关于煮茶的技巧,近期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详细介绍。
感兴趣的茶友,可以多加留意。
更多关于煮茶的知识
大开眼界,从风炉煮茶到电陶炉煮茶,煮好一壶茶,茶具该怎么选?
煮茶时加陈皮更有味,银壶铜壶煮茶口感好?这些煮茶误区你还犯吗
白茶怎么煮更好喝?村姑陈总结4大煮茶误区,煮茶一点都不难
夏天煮白茶,要用开水煮茶好,还是用冷水煮茶比较好?
煮茶时,干茶和叶底分别怎么煮,村姑陈出招了,这样煮茶好喝百倍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class="pgc-img">>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煮茶喝,更适宜在天寒地冻之时。
寒夜客来茶当酒,才有梅花便不同。
屋外寒风呼呼时,宅在屋里煮茶。
煮得满室馨香,煮出暖心好茶,再妙不过。
不过入夏后,不少茶客对煮茶的热情依然不减。
前阵子有位广东茶友分享,他们当地夏天有煮凉茶习惯,但比起煮凉茶,他更习惯煮老白茶消暑。
< class="pgc-img">>只可惜,茶友平时工作很忙,白天都在忙着上班,只有晚上才有空闲。
“我都选在前天晚上煮茶,煮好之后先喝一杯,剩下的就灌入保温杯里,第二天中午打开喝,茶水还是温的。”
从饮茶体验看,装入保温杯后静置隔夜的茶汤,不如现喝现泡来得好。
空暇时间有限,又想喝点茶消暑。
选泡茶或煮少一点,当场及时喝完,会比放到第二天继续喝来得好。
煮茶看似简单,但也有不少细节值得琢磨。
近段时间遇到了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煮茶疑惑,汇集起来刚好能凑成以下7个问题。
< class="pgc-img">>《2》
一、六大茶类里,哪些茶适合煮?
适合煮的茶,风味要温和。
绿茶和黄茶,茶味清新动人,历来以玻璃杯为主,不建议煮茶。
白茶里,新白茶不推荐盲目煮茶,要煮就煮陈白茶(1-3年)、老白茶(3年以上)。
有一定存茶年份的白茶,更能煮出风味甘醇的茶汤。
< class="pgc-img">>乌龙茶里,清香型铁观音,轻火岩茶,以及部分以香为主的单丛茶,不建议煮茶。
之前尝试过煮来足火老丛水仙叶底(岩茶),用盖碗泡了起码八冲后,再煮上一壶茶,也算物尽其用。
关于红茶能不能煮,要一分为二来看。
不少新式茶饮会将红茶煮出来的茶汤充当茶底,但这以红碎茶居多。
茶友们平日在家喝正山小种、金骏眉、祁门红、宁红、川红等各地红茶时,更建议泡着喝!
黑茶里的六堡茶、茯砖茶等,煮茶喝是常见操作。
普洱茶里,熟普煮茶的情形会更常见。
< class="pgc-img">>二、煮叶底时,老白茶泡到第几冲才适合煮茶?
这个问题没有定数,以个人习惯为主。
通常要等茶味泡淡再说。
盖碗泡白茶,判断茶味是否泡淡的方法倒也简单。
盖碗快出水泡茶,连续泡了6、7冲后,茶汤醇厚程度略微下降,就可以考虑煮茶。
已经泡淡的叶底,内部的茶味物质已经被大量消耗,所以煮茶时需要“冷水下锅”。
拨入全部叶底,注入一定数量的纯净水,开火烧开即可。
< class="pgc-img">>或者刚泡了两、三冲,临时有事离开。
等到再回来后,原先的饮茶状态已经被打断,盖碗内的叶底已经凉透。
遇到这种情形,可以考虑煮叶底。
只不过,为避免茶味煮得过浓,在茶味物质保留丰富的前提下,更建议热水煮茶。
等水烧热后,再拨入叶底,快速煮至沸腾即可关火。
< class="pgc-img">煮干茶
>三、煮茶时通过“慢煮”,更能煮出茶味精华?
这是典型的茶圈谣言。
煮茶喝,不需要反复烧沸,来回熬煮。
当煮茶壶内的茶汤,连茶带汤一齐烧沸,就可以关火。
煮茶时间过长,反而会将茶汤滋味煮浓、煮苦。
从煮茶经验看,煮一壶茶,用时并不需要太长。
煮一壶300-400毫升茶汤,准备老白茶干茶克重约2-2.5克。
< class="pgc-img">煮干茶
>煮茶前先烧水,将煮茶壶放在电陶炉面板上进行加热。
大约四、五分钟后,断断续续会有小水珠从壶底涌起,抓紧时间投茶。
投茶后,连茶带汤一齐加热,约不到一分钟时间,茶汤就能烧到滚沸。
关火,静置等待三两分钟。
等茶汤表面风平浪静,不再剧烈滚沸后,就可以倒出饮用。
算一算时间,煮一壶茶喝,用时不过十来分钟。
当然,这样的煮茶时长仅供参考。
水量不同,加热方式不同,火力大小不同,都会影响煮茶时间快慢!
< class="pgc-img">>四、为什么有些老白茶煮出来后,茶汤会有悬浮物?
曾有茶友过来分享他的煮茶经历。
据说他在煮某款5年陈的高山寿眉饼时,发现久煮过后,茶汤中会出现大量亮晶晶的物体(非茶毫)在翻滚,不知那是什么?
同款茶饼之前在用盖碗泡茶时,茶香茶味一切正常,怎么换成煮茶后,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据经验猜测,这极有可能是煮茶时间过长,将白茶给煮烂了。
< class="pgc-img">>叶片相对宽大的秋寿眉,叶表分布着一层明显的蜡质层。
这层蜡质层,属于茶树叶片的保护膜,有一定防水性。
采茶时迎着光看去,叶片表面蜡质层光泽明显。
若是采用暴力方式煮茶,长时间反复熬煮,会将叶片煮烂,叶片组织变得四分五散。
叶肉碎屑、蜡质层薄膜等不断分崩离析,随着茶汤烧沸,不断沉浮在茶汤里。
因此也就形成了,所谓茶汤悬浮物的误解。
为避免这种尴尬情形出现,煮茶时避免反复熬煮,很是关键!
< class="pgc-img">>五、煮茶和泡茶,有何不同?
前段时间遇到这样的留言:
“喝白茶里最贵的白毫银针,你最好煮茶喝,因为贵啊。”
这番话并不准确。
喝白毫银针更建议优先考虑泡茶,尤其是盖碗冲泡。
盖碗泡茶时,110毫升标准容量盖碗,投入5克白茶,茶水比例正好适宜。
< class="pgc-img">>逐次用沸水冲泡,能慢慢解锁出每一冲的茶味精彩。
从第一冲,泡到第九冲,甚至更多冲泡次数后,每一冲的盖香、落水香、茶味鲜爽甘醇程度等风味,都会有细腻入微的层次差别。
反观煮茶,煮茶与泡茶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茶水比例。
煮茶是比较省茶的喝茶方法,仅需少量干茶,就能煮出一大壶茶汤。
但这样一来,茶味物质难免会被稀释。
煮出来的茶汤像大锅饭,难以呈现好茶的细腻茶味精髓。
< class="pgc-img">>六、煮茶和蒸茶,有何不同?
煮和蒸属于两种不同的烹饪方式,大家可以试着代入,煮玉米和蒸玉米。
煮茶和蒸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茶叶能接触到水,后者只能接触到水蒸气!
蒸茶喝,需要添置一个形似漏斗的装置。
上方安置茶叶,下方连接热汤,中间保留蒸汽上涌的通道。
蒸茶时,需要先将水烧沸,然后利用上涌的水蒸气,缓缓润湿干茶,释放出茶味物质。
< class="pgc-img">>和煮茶相比,蒸茶的茶味浸出效率慢,为了蒸出一壶浓淡适中的茶汤,需要用时更长。
曾经做过尝试,在蒸茶超过半小时后,壶内的汤水才渐渐有了浅琥珀色,但尝入口中,茶味依旧偏淡。
并且,蒸茶时间过长,壶底还会出现干烧风险,需要适时添水。
从经验看,蒸茶更适合打发消磨时间。
为了省时间、高效率享用一杯好茶,煮茶和蒸茶之间,还是考虑煮茶比较好!
< class="pgc-img">>七、为什么老白茶能煮茶,却不建议闷泡?
盖碗泡白茶,讲究快出水。
在茶味物质没有被泡淡之前,都不需要坐杯闷泡。
奇怪,为什么同样的老白茶可以煮茶,却不能一开场就闷泡?
根源在于两者的茶水比例不同。
< class="pgc-img">>盖碗泡茶,110毫升的标准盖碗,投茶5克,要是第一冲就开始闷泡,必然会因为茶味物质过量浸出,将茶汤滋味泡浓。
但煮茶不同,煮茶仅需少量干茶,投茶量不能太多,不然茶味反而会被煮浓。
通常情况下,300-400毫升水量,准备干茶2-2.5克,绰绰有余。
因茶水比例不同,决定盖碗泡茶时,直接闷泡会将茶味泡得浓酽苦涩。
但煮茶却不会,只要煮茶方式选对,就能煮出甘醇味美的茶汤!
< class="pgc-img">>《3》
煮茶喝,是件让人放松身心的雅事。
喝茶时,选择将茶叶煮着喝,好处多多。
能体现复古、悠闲、古香古色的意境;
能解放泡茶的双手,不必再逐次注水、合盖、出汤,重复多次泡茶动作,仅需摁下开关就行;
能节省茶叶,同样的一饼老白茶,每次煮茶所需干茶用量并不多,却能煮出满满一大壶茶汤。
能方便众人分享,七、八人以上同时喝茶时,泡茶会顾不过来,煮茶会显得更周到体贴。
能收获与平日泡茶时,截然不同的茶味。
盖碗泡茶喝,茶味层次更细腻
煮茶时,茶味会更甘润温和,别有一番风景值得慢慢细品!
更多关于煮茶的知识
煮茶时加陈皮更有味,银壶铜壶煮茶口感好?这些煮茶误区你还犯吗
煮茶时,干茶和叶底分别怎么煮,村姑陈出招了,这样煮茶好喝百倍
白茶怎么煮更好喝?村姑陈总结4大煮茶误区,煮茶一点都不难
六大茶类这么多,究竟哪些适合煮茶?一次性说完煮茶的那些事
只有老白茶能煮茶喝?年份短的白茶不适合煮茶?这是真的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class="pgc-img">>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快过年了,很多人来问煮茶。
其实,不仅仅是后台留言,就连走在路上,都能看到不少年轻人,露天煮茶。
前几天,福州大降温。
漂亮的年轻女孩们,顶着寒风,坐在上下杭的弄子里,凹造型、煮茶。
寒风萧瑟,看着真心冷。
旁边还摆着一台人工造雪机,一打开开关,就能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
当然,那是假的。
只不过,是帮助身处南方的朋友,体验一下北方的美景。
< class="pgc-img">>而一点浪漫细胞都没有的李麻花,随手指了指旁边的茶馆,开口道:
“为什么好好的茶馆不呆,非得跑到户外淋雨吹风,万一感冒了怎么办?”
我没有回答,因为我在想,要怎么回答。
煮茶这种风雅事,人人都跃跃欲试。
如果能在林阳寺的梅花树下,泡茶,看雪,取雪水煮茶,倒是别有一番韵致。
不过,还是建议各位看官,找个艳阳高照,暖和点的日子,再去围炉煮茶。
特殊时期,保暖才是王道。
< class="pgc-img">>《2》
在众多消息中,村姑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问题。
有人问:“煮老白茶可以加点盐吗?”
一瞬间,怀疑自己穿越回了古代。
遂反问:“为什么要加盐,清饮不好吗?”
而对方接下来的回答是:“我觉得茶叶太苦了,听说加盐能中和一下。”
“况且,古人煮茶都能加盐加香料,为什么到了现代,就不流行这种喝法了?”
盖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包括喝茶,也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最好是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煮茶法能流传到现今,自有它的道理。
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就是,方便,不必去特地学习泡茶的技术,烧开水,把茶叶投进去,沸腾就能喝。
简单易学,有手就行。
但是,古人喝茶加料,是基于当时的制茶技术还不成熟。
< class="pgc-img">>大家口中的“茶叶”,仅仅是采摘自某种茶树上的叶子,而非现在我们喝的,经过精良工艺加工而成的成品茶。
没有经过专门的加工,自然保留了大量的苦涩物质。
在唐朝时期,人们将茶叶当成一种蔬菜,除了加盐,还会加入其它的香料进行调味,共同煮成一锅汤,又叫“茗粥”。
所以,过去喝茶不叫喝茶,而是吃茶。
人家是切切实实的,连汤带叶,把茶叶和茶汤都吃进肚子里去。
再到之后的宋朝,在文人雅士之间,又流行起了点茶。
喝茶前,要先把蒸青团饼撬下一小块,碾碎,用筛子筛出小颗粒,再放在建盏里,用热水去冲。
一边冲,一边击打,直到表面上打出细腻的泡沫来。
这种点茶法,同样是把茶叶的碎末和茶汤,一起喝进去。
为了中和苦涩感,不至于难以下咽,只能通过加盐、加香料的方法,来提升口感。
由此可见,古人煮茶加料,是不得不为之。
< class="pgc-img">>《3》
不过,不是所有的古人,都喜欢喝茶加料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就曾经在他的《茶经》里写过一段话: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加了各种作料的茶,无异于是沟渠里的废水,不过吃茶习俗罢了。
看来,陆羽推崇的清饮法,就和现在的泡茶方法,大体相同。
一锅乱炖,如同大杂烩般的饮茶方式,会使得好茶丢失高雅之气。
返璞归真,喝原汁原味的茶汤,更能感受到好茶的精华。
果然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尊称“茶圣”,名副其实。
现在,村姑陈可以回答茶友的问题了。
煮茶,最好不要加盐,毕竟现在的茶叶加工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 class="pgc-img">>至于老白茶很苦,主要和品质以及煮茶的手法有关系。
茶叶的苦味,来源于其体内的咖啡碱物质。
而真正的好白茶,自身所拥有的咖啡碱含量比较低,只要冲泡方式正确,茶汤里是不会产生浓重的苦味的。
除非,买到了劣质的白茶。
比如,产区环境太差,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让叶片内部生出了过量的咖啡碱物质。
又比如,工艺不良,把茶叶厚堆,没有薄摊薄晾,导致走水不畅,同时多余的苦涩物质难以一同排出去。
到了煮茶的时候,就会释放出强烈的苦味,让人难以下咽。
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买好茶,喝好茶。
好茶中的咖啡碱含量低,茶氨酸和黄酮类物质的含量高,对身体有益。
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去喝劣质茶。
更不要欲盖弥彰,想通过加盐来中和苦味,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 class="pgc-img">>《4》
偶尔想换换口味,煮老白茶可以加料吗?
站在客观的角度说,自己花钱买回来的茶,想怎么喝,都可以。
随心所欲,冷暖自知。
但是,如果从珍惜好茶的角度来说,则不建议大家加料。
原因很简单,破坏香气,破坏口感。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存老了以后的香气,多是以药香、陈香、粽叶香、花香、枣香等为主。
清新、自然、馥郁,不浓不艳,不媚不俗。
这样的茶,最是适合清饮,让味蕾和感官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妙。
< class="pgc-img">>而有些茶友煮老白茶时,喜欢加陈皮,加红枣,加枸杞,加一切他们认为养生的食材。
实际上,非但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陈皮、红枣、枸杞这类东西,本身的气味就很浓重。
浓重到与老白茶同煮时,气味会大大盖过茶香,同时也会影响纯正的口感。
让一杯清鲜爽口的茶汤,变得甜腻。
另外,这些食材与老白茶一起煮,到底是1+1>2的效果,还是互相抵触克制,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大多数喜欢喝老白茶的朋友,更看重的是香气和滋味。
其次才是追求功效,想要通过喝茶来补益身体。
尤其是在口罩时期,多喝好茶,能增强免疫力,抵抗病毒。
不过,这是长期的过程,临时抱佛脚,效果甚微!
< class="pgc-img">>《5》
喝白茶,就像吃海鲜。
生于沿海城市的朋友,应该都深有体会。
海鲜最好的烹饪方法,无非是清蒸、白灼、鲜捞,吃原汁原味。
甚至,什么调味料都不用放,就能吃出自带的鲜甜感。
借用一句众人皆知的话来说,最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任何的花里胡哨,在天然美味面前,都黯然失色。
喝白茶,也是如此。
只要加入滚烫的沸水,即便无色无味,也能泡出鲜爽甘醇的茶汤。
反而是不好的茶,为了增香,为了增味,才要加料。
最后,还是建议各位看官,有条件的话,还是喝好茶吧。
宁可少喝,精喝,也不要喝劣质茶。
更多关于煮茶的知识
冬天煮茶,别管“一般煮茶”或“围炉煮茶”,这5个误区别再踩了
煮茶时加陈皮更有味,银壶铜壶煮茶口感好?这些煮茶误区你还犯吗
冬天煮茶,别管“一般煮茶”或“围炉煮茶”,这5个误区别再踩了
冬天煮白茶,是冷水煮茶还是热水煮茶?搞错顺序煮不出好白茶!
大开眼界,从风炉煮茶到电陶炉煮茶,煮好一壶茶,茶具该怎么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