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咖啡等饮品无疑已成为
时下年轻人最爱的饮料之一
当代年青人戏称奶茶为“续命神器”
< class="pgc-img">>但最近有研究表明
奶茶喝得多也会让“智商”受累
增加患上老人痴呆的风险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最新一期《神经学杂志》刊登了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血液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越高,罹患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越高。而人造反式脂肪酸普遍存在于蛋糕、奶油、奶精、冰淇淋等食品当中。
< class="pgc-img">>研究在2002年到2003年邀请1628名60岁以上没有痴呆症人士参与,根据检测血液中反式油酸水平反映反式脂肪酸的情况。经过了长达10年多的跟踪,发现随着反式油酸水平升高,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也会升高。最终在几个对比组里,反式油酸水平高的组别,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都比较高。
< class="pgc-img">>你知道奶茶的
相关配料、营养信息吗
再看以下这个检测结果
真的再也不敢多喝奶茶了
11月12日,福建省消委会、福州市消委会发布了40款现制现售奶茶比较试验的结果。
1 40款奶茶比较试验
本次比较试验选取福州市20家现制现售奶茶店40件样品,样品主要针对销量较大的珍珠奶茶,购买样品规格均为大杯。
品牌涵盖“喜茶”“奈雪の茶”“一点点”“85℃”等,产品类型包含“无糖”“少糖”“微糖”等,其中实体店购买26款,网络购买14款。
比较试验采集样品情况表
(网购样品为黄色)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2 都可、快乐番薯等4款奶茶一滴奶都没有
你喝的奶茶里有奶吗?
奶茶由茶汤中加入了奶或奶制品调味而成,按《GB/T 21733-2008茶饮料》规定奶茶饮料的蛋白质含量≥0.5g/100g。
而试验中的20个品牌40款奶茶中,蛋白质含量符合标准的仅有奈雪の茶、喜茶、小确茶、木森茶、KOI 5个品牌。29款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低于0.5g/100g,不符合率为72.5%。
其中,都可、快乐番薯2个品牌4款奶茶样品蛋白质检测均低于0.08g/100g的仪器检出低限,未能检出蛋白质含量,也就是说一滴奶都没有,叫奶茶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蛋白质检测结果表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3 奈雪の茶无糖类样品含糖量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约25g以下”。
试验中,20款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在21-48g(以蔗糖计)之间,平均为35g/杯。其中有16杯样品的含糖量超过了25g,不符合“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糖摄入量的占比达40%。
若按一块方糖大约是4.5克,奶茶糖含量折算相当于添加10块方糖品牌有贡茶、1点点、都可、奈雪の茶、小确茶、舔杯。
试验也专门针对果糖进行测试,在本次40款奶茶样品中,22款样品未检出果糖,果糖含量较高的奶茶样品有:
- 舔杯(正常糖):19g/杯
- 沈茶(正常甜):19 g/杯
- 1点点(正常糖):18 g/杯
- 85℃珍珠奶茶-超级杯(正常糖):14g/杯
果糖甜度大约是蔗糖的1.8倍,口感清爽又有越冷越甜的特性,现在市售饮料经常添加果葡糖浆或果糖,但果糖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过量摄入果糖容易造成人体脏器内脂肪的沉积,研究表明存在引发脂肪肝、痛风等隐患,果糖摄入量消费者应引起重视。
现在奶茶店一般都销售有不加糖产品,标识为“不加糖”“不另外加糖”“无糖”“微糖”或“少糖”等。
根据相关标准,预包装食品中标称“无或不含糖”的,要求含糖量不高于0.5g/100g。试验对不加糖类20款奶茶进行检测,14款标称为“无糖”的样品,含糖量在1.1-5.8g/100g(以蔗糖计)之间,均不符合国家无糖标志规定。
不加糖类20款奶茶样品检测结果
< class="pgc-img">>其中小确茶、奈雪の茶、益禾堂制作的无糖奶茶糖含量甚至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日糖摄入量25克。
< class="pgc-img">>4 85℃、贡茶等4款样品脂肪含量较高
奶茶好喝?那是因为脂肪能带来良好的风味和口感......
按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脂肪不超过60g进行对照,40款奶茶样品的脂肪含量在3.77-40.63g之间,平均为19.57g。脂肪含量较高奶茶有:
- 85℃珍珠奶茶-超级杯(无糖)
- 贡茶格雷奶茶(无糖)
- 85℃珍珠奶茶-超级杯(正常糖)
- 古茗奶茶(正常糖)
这4款所提供的脂肪均在30g以上,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脂肪量的1/2。如果消费者再添加奶盖,脂肪含量还将大幅提升。
< class="pgc-img">>奶茶样品的脂肪含量结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此外,检测中有5款奶茶样品检出含有反式脂肪酸,含量在0.0169-0.0519g/100g之间。反式脂肪酸若摄入过量可使血液胆固醇增高,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建议奶茶经营者调整制作工艺。
5 KOI、85℃等5款咖啡因含量较高
标准规定奶茶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35mg/kg。比较试验中,38款现制奶茶的咖啡因含量平均为107mg/杯,咖啡因含量较高的有:
- KOI奶茶(大,冰)(全糖):223mg/杯
- 85℃珍珠奶茶-超级杯(无糖):183mg/杯
- 快乐番薯琥珀珍珠奶茶(L)(正常糖):173mg/杯
- 吃茶三千国王珍珠奶茶(不加糖):159mg/杯
- KOI奶茶(大,冰)(不加糖):153mg/杯
奶茶样品含糖量试验结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建议消费者控制奶茶饮用量和饮用频次,避免咖啡因成瘾和过量咖啡因摄入。
看了这个检测结果,有网友表示“太惊人了,糖也超标,脂肪也超标,咖啡因含量也超高,奶茶竟然这么不健康,不敢喝了不敢喝了!”
也有网友觉得,这么认真就输了……“喝奶茶是为了健康吗,不,是为了快乐!”
更有网友扎心了:
< class="pgc-img">>但,玩笑归玩笑
为了身体着想
奶茶还是少喝为好!
广东台记者:黄嘉莉 综合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ID:zxbccn)
民生无小事 今日多关注
马上报料!
本微信为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唯一官方微信公共账号!欢迎各位通过微信报料,报料时请务必留下您的联系电话!
茶苏州门店“绿头苍蝇门”事件后,南都展开线上消费者调查,发起“你是否还会喝喜茶”等的话题讨论,结果显示,超7成消费者表示不再购买喜茶。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从出道以来,喜茶就一直备受争议:涉嫌雇人排队、限购奶茶等新闻不断,而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在2018年获得美团点评旗下的龙珠资本的4亿B轮融资成功后,喜茶正步入二次发展,然而,此后却食安问题频发,跨界营销也出现“大翻车”。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B轮融资成功后,喜茶频频爆出食安等问题,或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瓶颈期所致。该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喜茶迫切需要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包括安全、卫生标准的设立,日常执行的监控和把关,配合奖惩机制,重塑品牌形象和口碑。
A
跨界新品被指不健康
就在喜茶深陷“绿头苍蝇门”事件、两门店被查封的窘境时,6月5日,喜茶官方微信推出了其与阿华田合作的产品文案,南都记者看到,在与阿华田的此次合作中,喜茶一直强调其是“使用未经加工的自然原料”,并称该点与喜茶一贯坚持的理念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喜茶等茶饮出品在营养健康方面一直被“诟病”。据报道,在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奶茶比较试验”情况通报显示,在测评的上海27家包括喜茶、贡茶、一点点、COCO、快乐柠檬等的奶茶店铺中,发现其饮品普遍含有大量咖啡因且含量超标数倍,消费者喜爱的奶盖脂肪含量严重超标。不仅如此,奶茶中蛋白质偏低和反式脂肪酸含量偏高的问题尤其突出,专家认为,奶茶制作原料牛奶很可能用了奶精之类的产品代替。其中,包括喜茶等品牌在内的四个品牌的4款“无糖”产品被发现含糖,且含糖量在3.3克/100毫升到5克/100毫升之间。
对于此次与阿华田的合作,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陈裕明表示,这些跨界合作推出的新产品并没有改善它的营养价值,像阿华田本身就没有太多对健康有益的东西。南都记者查阅资料看到,在2017年康师傅接手阿华田时,有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含糖较高以及深加工依旧是阿华田存在的问题,追求健康理念的消费者可能并不会轻易买账。
今年以来,喜茶在跨界合作产品方面的动作频繁,喜茶将此称为“灵感寻味计划”。而就在喜茶宣布与阿华田合作之前,喜茶与肉干品牌美珍香合作了两款脆筒,分别用了美珍香的肉干与肉松咸蛋黄。陈裕明指出,猪肉干、猪肉松这些加工的肉本身就不适合多吃。资料显示,2015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加工肉制品被归为“人类致癌物”(1类)。此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消化内科贾林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就个体而言,食用加工肉制品而患结肠癌的风险较小,但这种风险会随着食用量的增加和食用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
B
跨界营销“翻车”被指低俗
因为“门槛低、性价比高”,跨界营销也从“新物种”演变成“常态化”动作,被越来越多品牌使用。而喜茶今年也凑了这个热闹,4月19日一直以创意著称、紧追热点的杜蕾斯联合喜茶、饿了吗、淘票票等品牌进行互动,做了一期“419”活动营销,据悉,“419”的英文谐音即为“Foronenight”。其中,喜茶与杜蕾斯在微博上的联名广告互动却因发力过猛遭遇翻车,引发大量负面评价。
杜蕾斯互动微博文案写着“Hi,还记得第二次约会,我对你说‘你的第一口最珍贵’”,而海报配文“今夜一滴都不许剩”,随后,喜茶还在该条微博下评论:“Hi杜杜,我记得那次约会。说好了从那天起,你唇上始终有我的芝士”。
该互动一经发出就引发大量网友不满,并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被网友们直呼低俗恶心,甚至有网友表示“对喜茶的芝士奶盖有阴影了”、“性感不是色情,创意不是低俗”、“我不知道怎么能够再喝下喜茶”。
对此,营销界作了众多评论,比如,有学者认为,所有跨界的第一步,都要从两个品牌的共同点入手,去寻求跨界的主题。而喜茶和杜蕾斯的这次文案,不仅内容让人们对饮品“浮想联翩”、涉嫌“物化女性”的内容外,更给人一种强拉硬拽的违和感。此外,品牌用户画像的统一性,是跨界的核心。当两个品牌的人设有出入时,即便是针对同一个目标用户,也要小心。而这个评判标准就是:是否符合普通消费者的基本认知。一个生理用品和一个食品跨界,他们之间本身就有很多鸿沟横亘,想避开还是挺难的。何况这样低俗的内容严重超过了消费者的认知底线。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评价此事时称,喜茶与杜蕾斯的合作引起了大众的反感,是一个反面的教材。跨界不等于过界,跨界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这次调侃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中国市场,可能在西方市场还有点意思。
C
或因制度执行不严监管乏力?
据南都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喜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发生过7起卫生问题事件,今年不到半年就已有5起,其中包括店内卫生环境脏乱差,餐具清洁程度严重不达标,喝出透明指套、虫子甚至是苍蝇等问题,其中餐具清洁度不达标被查出两次,并被监管部门要求整改。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指出,喜茶频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因为扩张太快,被资本绑架所致,其整个质量内控体制缺失,人员的培训以及标准化流程不到位。“被资本绑架是一个宏观的原因,门店扩张过快是纵向原因,微观的原因就是喜茶内部的监管不足”。而内部管理松懈的具体表现就是培训和标准化的流程不到位,“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有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问题呢,关键就是在实际操作时没有按流程”。
对于网红茶饮店的卫生安全为何难以管理,朱丹蓬表示,管理需要配人,要配督导,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成本,目前大家都在跑马圈地,有些标准自然就降下来了。“例如本来员工培训十天的,但赶着说要做了,有个店要马上开,那可能才培训了六天的也会让他直接上岗,这就很容易出事”。
林岳也认为,喜茶一直以来都有很多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曝光,这是内部管理的大问题,不仅是消费者所说的管理松懈,更可怕的是没有标准、没有执行。其中,以“生意火爆,没有时间清理”为托辞是不可接受的、也是荒唐的,“难道其他品牌的生意不火爆吗?他们为何可以保持清洁,关键是他们有标准并且有专人负责执行”。他指出,当前喜茶迫切需要解决内部管理,包括安全、卫生标准的设立,日常执行的监控和把关,配合奖惩机制,重塑品牌形象和口碑。
据悉,2019年1月,有网友爆料,喜茶西安赛格店内部环境脏乱差,卫生不合格。喜茶发布声明解释,是因为跨年夜客流量大而未能及时清扫垃圾。而在不久前的苏州圆融店出现绿头苍蝇事件后,喜茶也在声明中称,“从创立开始即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及卫生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员工的认识和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而朱丹蓬认为,要管理好网红茶饮店的卫生安全,关键问题就在于处罚力度。“罚3万、5万,很多企业都觉得无所谓,几天就赚回来了”,但如果检查发现一次有问题,处罚500万,那自然很多企业都不敢随意违规。
采写:南都记者黄芳芳实习生马文琪
< class="pgc-img">>1月12日,福建省消委会、福州市消委会发布《现制现售奶茶开展比较试验》,本次比较试验选取福州市20家现制现售奶茶店40件样品,样品主要针对销量较大的珍珠奶茶,购买样品规格均为大杯。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1、都可、快乐番薯等4款奶茶一滴奶都没有;
2、85℃、贡茶等,4款样品脂肪含量较高;
3、小确茶、奈雪の茶、益禾堂等14款无糖奶茶糖含量超过建议摄入量。
< class="pgc-img">>试验结果发布后,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热议,和对奶茶行业的讨伐,称之为“奶茶乱象”。那我们来分析福建省、福州市两极消费者协会的“比较试验”结论,及媒体所说的“奶茶乱象”:
- 乱象之一:奶茶不含奶
首先目前零售店的现制现售奶茶不同于传统的奶茶,传统奶茶,包括蒙古奶茶、新疆奶茶、印度奶茶,台湾地区珍珠奶茶,这些奶茶不仅含茶而且含奶。如果这些传统奶茶不含奶,或者不含茶,毫无疑问都是假货,可以称为“乱象”。
< class="pgc-img">>但是在中国,类似台湾地区的珍珠奶茶传到大陆,和街上现制现售奶茶一样,基本不含茶,和“冰红茶”、“绿茶”饮料类似,如果有茶叶味道,也是茶叶香精调配的,一点都不含茶叶成分。这没有问题,只要产品标签上的配料表标的是香精而不是茶叶或茶叶提取物、浓缩液等。
本次比较试验,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检测奶茶是否含“茶”成分,也许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制现售奶茶不含茶,是基本常识。
< class="pgc-img">>现制现售奶茶,名称之所以有个“奶”字是因为都使用了类似奶精、植脂末等类似“奶”的原料,奶精用于饮料,使其成淡色糜乳状,更爽滑,更浓稠;奶精可以是含乳的,也可以是不含乳的,这就是所谓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之分。奶精的制作过程可以不用到一滴牛奶或奶油,就是在植物油中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 其中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含"反式脂肪酸"。
< class="pgc-img">>食品工业中,使用奶精主要是关注奶精的功能而不是营养,媒体用奶精名称中的奶字来与乳制品对比,检查它的营养价值,是不恰当的。现制现售奶茶使用奶精或其他类似原料,也是用其功能,将饮料调配成乳状,爽滑,浓稠的液体饮料——并不是真的含奶,福建省、福州市消费者协会因奶茶名称中的“奶”字就检验它的蛋白质含量,本身就没有依据,是错误的。正如花时间去研究、检测“冰红茶”、“绿茶”饮料,得出结论“不含茶”一样,除了浪费资源和时间,还很可笑。媒体跟着起哄“奶茶不含奶”,称之为“奶茶乱象”也是不恰当的。
专业上说,现制现售奶茶执行的标准是GB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而不是试验报告说的GB/T 21733-2008 《茶饮料标准》。
GB/T 21733-2008 《茶饮料标准》,规定了许多茶饮料,其中对奶茶的定义如下:
< class="pgc-img">>因为现制现售奶茶,一不含茶,二不含奶,根本就不是国家标准GB/T 21733-2008 《茶饮料标准》规定的奶茶饮料或奶味饮料。现制现售奶茶使用这个标准是“张冠李戴”。
现制现售奶茶执行的标准是GB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就是一般普通饮料,没有蛋白质要求。
- 乱象之二:奶茶脂肪含量较高
按上述,制作奶茶过程,都会使用类似奶精、植脂末等原料,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动物或植物油脂。当然制作出来的奶茶脂肪含量较一般饮料高了,这不奇怪。其中使用的植物油,更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其中含"反式脂肪酸",有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对身体不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
福建省消委会、福州市消委会发布的《现制现售奶茶开展比较试验》:按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脂肪不超过60g进行对照,40款奶茶样品的脂肪含量在3.77-40.63g之间,平均为19.57g。消协就以“奶茶脂肪含量较高”以这样的角度去发布结果,媒体就跟着炒作,感觉是人为非法加入的,这是一种误导。另外“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脂肪不超过60g”的依据不知道是不是来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如果没有强制法规或标准的规定,即便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或其他学者和机构的推荐,发布这样的新闻对奶茶从业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 乱象之三:无糖奶茶含糖
制作奶茶过程,使用的原料本身可能是含糖的,奶茶店不加糖,做出来的奶茶一般也含有糖,这种属于原料带入,比较加糖也要成本。
< class="pgc-img">>如果标有或声称“不含糖”、“无糖”的就必需注意,使用无糖原料制作奶茶,不然涉嫌欺诈。有些奶茶店为了规避这种情况,是标注或声称“不加糖”、“不另外加糖”。但是很消费者说清楚,告知消费者那些奶茶可能会由于原料带入糖就更好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约25g以下”。福建省消委会、福州市消委会发布的《现制现售奶茶开展比较试验》:20款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在21-48g(以蔗糖计)之间,平均为35g/杯。其中有16杯样品的含糖量超过了25g,不符合“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如果没有强制法规或标准的规定,即便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或其他学者和机构的推荐,发布不符合“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这样的新闻对奶茶从业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综上所述,福建省消委会、福州市消委会发布的《现制现售奶茶开展比较试验》发现的“奶茶乱象”,其实是现制现售奶茶的正常情况,没有违规。其中将奶茶套用国家标准GB/T 21733-2008 《茶饮料标准》是错误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不是强制性法规或标准,以次去评价奶茶的好坏并不科学,只能是建议消费者少喝点,比如不喝大杯的奶茶。当然,奶茶从业者要自律,如果标有或声称“不含糖”、“无糖”,就必需注意,除了不添加糖外,还要使用无糖原料制作奶茶,不然涉嫌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