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界7月23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全 聚 德提问:四川饭店品牌相对较弱,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和招牌菜,不要作为发展重点,建议公司重点先把全聚德和丰泽园品牌发展好!甚至可以把四川饭店外包出去。
公司回答表示:公司对各品牌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制订了品牌发展规划,目前四川饭店京内外共开设了8家门店,公司从整体上已形成以全聚德品牌为龙头,多品牌协同发展的态势。
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
到米其林餐厅
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
毕竟,负责收录的《米其林指南》
被全球不少吃货奉为美食圣经
< class="pgc-img">>但是
一个品牌餐厅的一家店是“米其林”
那它的每家门店
就都是“米其林”了吗?
并不是!
市面上标榜为米其林餐厅的
可能大有“水分”
根据米其林公司的品牌使用说明,米其林指南的评级和奖项是对某一特定团队、特定餐厅在特定时间内表现的认可,连锁餐厅宣传时需要明确说明餐厅分店名、评级和获得评级年份。
正是因为评选标准严苛,物以稀为贵,米其林“摘星”的餐厅才能有现在的市场地位。
偏偏有商家,以偏概全。
< class="pgc-img">>说起“添好运”餐厅
相信不少食客并不陌生
主打酥皮叉烧包、香煎萝卜糕、香滑马拉糕
晶莹鲜虾饺等现做的港式点心
店内充满的浓浓港风
让人瞬感穿越
2020年9月,添好运内地首店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落户。截至目前,在上海共有11家门店在运营,涵盖了从市中心到嘉定南翔及虹桥枢纽等各个区域。
< class="pgc-img">>市场监管部门:罚10万!
“添好运”香港深水埗分店
此前连续多年获评米其林星级餐厅
还对外号称“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
这也是它北上大开连锁店的底气
不过在宣传中,它的诸多门店
都在主打“米其林”字样
< class="pgc-img">>甚至还在微信公众号上
将相关餐厅宣传为
米其林星级餐厅
< class="pgc-img">>将该品牌位于香港分店
获得的米其林餐厅称号
用于其上海分店的宣传,
显然“以偏概全”。
上海的市场监管部门出手了
↓↓
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查明,“添好运”所属的鸿运鸿(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5月起在上海先后开设了11家“添好运”餐厅,并在餐厅门口标注了“米其林星级餐厅”“深水埗店,2010年起已连续摘得米其林”字样,且放大“米其林星级餐厅”字样进行突出宣传。经查,当事人11家上海餐厅自开业起至案发从未获得米其林餐厅称号。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构成了对曾获荣誉的虚假宣传,且根据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中对上述餐厅的评论情况,当事人的行为事实上已经对消费者造成误导。2023年6月,嘉定区市场监管局依法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并罚款10万元。
< class="pgc-img">>执法人员向涉案经营者出示违法证据
对此,有消费者表示
头一次听说“米其林”只针对某一家门店
涨知识了
也有消费者表示
的确会冲着“米其林”的噱头去用餐
< class="pgc-img">>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调查后,“添好运”餐厅门口的“米其林星级餐厅”字样已被贴条覆盖,店员的宣传话语也已改口,强调获“米其林星级”评定的是“添好运”香港深水涉店。
< class="pgc-img">>你在选择餐厅时
是否会看中“米其林”等标签?
你吃过哪几家米其林?
体验感如何?
欢迎评论区分享!
来源:新民晚报综合新闻坊、看看新闻Knews、话匣子、网友评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90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利润下滑、收缩、关店!
近期多个海外餐饮败退内地
今年上半年,已经有不少海外餐饮品牌传来闭店、退出内地市场的消息。
6月份,摩斯汉堡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的消息引发关注。在内地,摩斯汉堡仅剩的6家门店已统统进入闭店倒计时……
摩斯汉堡MOS BURGER至今已有50年历史,作为第一家发明“米汉堡”的品牌,曾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一度成为日本第二大汉堡连锁品牌,巅峰时期在全球开设有超1700家门店。
据悉,摩斯汉堡在90年代初次进入中国,因经营不善退出过一次,直到2010年二次进入中国,并在此后开出300+门店。
联商网报道,闭店消息刚出来后,各地门店突然外卖订单暴增。不少网友前去打卡,想在闭店之前,最后一次消费,作为告别。有店长表示,那两天的营业额已经是这几年单日流水之最。
5月份,有网友发帖称丰盛里的一家网红餐厅悄无声息地停业了。当时已有媒体跟客服确认,该门店暂时歇业调整闭店。闭店的具体原因,工作人员并未给出回复。随后,广州、南京等城市的网友后知后觉,所在地的门店也都撤店。
该餐厅菜单灵感源自墨西哥文化,以玉米片、炸玉米饼和墨西哥卷饼为主。于2003年首次进入中国,后退出后,又在2016年重返中国市场,对菜品进行了部分本土化改造,但其是否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仍然存在争议。
4月份,也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言,称上海的哈比特门店全部歇业关闭。根据大众点评,哈比特汉堡在上海的5家门店的确均已“歇业关闭”,国内在营门店仅剩下重庆江北机场店。
哈比特汉堡作为“精致汉堡品牌”的代表之一,成立于1969年,曾被誉为“美国人最喜欢的汉堡”“全美最健康、绿色,最好吃的汉堡”“汉堡界的爱马仕”。
2017年,哈比特汉堡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复兴SOHO开出中国首店,巅峰时期,哈比特汉堡在上海拥有7家门店。
哈比特汉堡的声量远没有前二者大,但不妨碍其被不少消费者称之为“性价比最高的精致汉堡”,是上海“热门汉堡第一”。
汉堡和烘焙,
海外餐饮“溃败”重灾区
近年来,许多海外餐饮品牌正加速退出中国市场。除了熟悉的汉堡品牌纷纷关店撤离外,众多曾经在市场上风靡一时的烘焙品牌也未能幸免。
去年底,有着“日本必吃甜品品牌榜推荐”“北海道超高人气甜品店”等美誉的LeTAO,上海太阳宫门店已经关闭。由于拖欠租金、物业管理费,被物业公司提前终止租赁合同并收回该房屋。
紧接着,深圳也传来门店全关的消息。界面新闻报道,目前该品牌在中国内地仅剩4家门店在营。而在巅峰期,LeTAO在深圳、杭州、北京等8个城市,开出过共计约25家。
LeTAO是2018年在中国内地开出第一家店的,当时消费者在上海新天地马当路排起了一支长队,大约半小时后,队伍延展到50米开外的兴业路。
此外,被誉为“法甜天花板”的LEN?TRE雷诺特法式西点,也在去年5月关闭了它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门店。该品牌从进入到彻底退出中国市场,不到3年时间。
再之前,还有被誉为“蛋糕界的爱马仕”、曾引发6小时排队狂潮的纽约甜品Lady M在内地也停止了代理商授权运营的合作。据悉,Lady M曾在全国拥有门店26家。
汉堡和甜品之外,不少快餐、轻食品类的海外餐饮品牌也步履维艰、面临生存危机。
如Pepper Lunch,作为知名的日式铁板烧连锁餐厅品牌,也在中国市场上也面临经营挑战,近两年关闭了部分门店。尽管尚未完全退出,但其门店数量有所减少。
去年,Wagas关闭部分内地门店,包括旗下的Baker&Spice,北京国贸和南京德基等门店都有网友反映,已经闭店。
这些曾风靡一时的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呈现明显颓废,除了本土化适应不良、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外,其实也跟内地餐饮市场环境变化有关……
稍不留神,就“被卷走”
今天的中国餐饮市场环境,对于海外餐饮品牌来讲,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层次。
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过去,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同度,竞争相对较少。而且当时,本土餐饮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相对较小,海外品牌主要面临的是同类国际品牌的竞争。
依靠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线,海外餐饮品牌可以轻易吸引消费者。
而如今,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并不断创新,它们在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具有天然优势,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消费者服务方面更具灵活性与个性化,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现在的市场,海外品牌如果未能有效本地化,很难获得消费者认可。
二是低价对手不断涌现。
这些低价对手通常是本土餐饮,大量品牌凭借着低成本结构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性价比来吸引客群。相比之下,海外品牌在成本控制和价格竞争方面处于劣势。
比如炸鸡汉堡赛道,塔斯汀、华莱士等比较知名的品牌正在大量攻占下沉市场,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反攻一二线城市,侵食曾经洋快餐带头大哥们的市场份额。
尤其在消费回归理性的今天,消费者已经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效应,而是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性价比和个性化体验。这也是为什么Popeyes再次回到中国市场时表示,根据目前的消费环境,在价格上总体做了优化,更好地满足于消费者对“质价比”的追求。
三是“中国胃”渐渐回归“中国味”。
一个事实是,在“中国胃”被洋快餐熏陶了多年之后,中式快餐正在慢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更加青睐“中国味”。
这体现为目前的餐饮消费趋势,越来越去网红化,回归地方菜特色。不仅淄博烧烤、胡辣汤、啫啫煲等一些传统的地方特色菜品重新焕发活力,而且在消费者对美食品质和原汁原味的需求不断增长。
虽然洋快餐快捷方便,但其口味和营养价值未必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饮食需求。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以其丰富的口味、多样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有狼狈退出,也有努力回归
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各异,有些品牌狼狈退出,也有一些品牌积极调整策略,努力回归内地市场。
网红炸鸡品牌Popeyes去年8月重新对外营业,还表示未来10年计划在中国开出不少于1700家门店。
今年5月底,日本餐饮连锁品牌“和民”时隔4年重返中国市场,在深圳开设大陆首家直营居酒屋“三代目鳥メ口”。门店供应用中国品牌鸡肉(如清远鸡等)制成的串烧,以及寿喜烧、寿司、盖饭等日本料理和酒类饮品,客单价约130元。
“和民”还表示,计划今年8月在上海开设直营店,未来还考虑扩展特许经营门店。
还有乌冬面连锁店“丸龟制面”曾于2012年打入中国市场,2020年达到最高为45家,口罩时期内地业绩大幅下滑,解封后便加速了闭店,2022年8月暂时关闭了所有门店。
如今,“丸龟制面”计划2024年上半年前将在上海市开设拉面店“ZUNDO-YA”1号店。将凭借受欢迎的日式拉面进入中国市场,目标是开设200家以上门店。
中国餐饮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试金石。海外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败,取决于其能否适应本地化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未能及时调整策略、理解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往往会面临退出的局面。而积极本地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则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