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由央广网、红餐网和良之隆·中国食材电商节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餐饮产业峰会”在武汉国博中心·汉厅盛大召开。峰会期间,千味央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剑接受了《央广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 class="pgc-img">>主持人:千味央厨成立于2012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预制菜龙头企业。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千味央厨的发展经营理念吗?
孙剑:千味央厨的发展经营理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服务,洞察,创新,共享,标准。
首先是服务,千味央厨从成立以来一直把自己当成服务型企业,以服务作为切入点。第二是洞察,洞察我们所服务对象的需求。第三是创新,通过洞察,创新出符合我们服务对象需求的产品。还有就是共享,将我们的价值共享给客户,实现共赢。最后是标准化,千味央厨所有的产品,最终都会实现标准化,包含国际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
主持人:作为餐饮供应链第一股,千味央厨上市后的表现可以说十分亮眼的,您觉得千味央厨主要做对了哪些事情呢?
孙剑:我认为主要是守住了一个风口。千味央厨自诞生之初就以服务餐饮B端为己任,经过多年发展率先占据了餐饮供应链高地,拥有大批优质餐饮大客户。
此外,我国餐饮连锁化趋势日益明显,连锁率逐年提高,且有较大发展上升空间。因此,千味央厨抓住机遇,在助力餐饮企业连锁化率提升方面抢占了先机。
主持人:近两年,供应链企业纷纷谋求上市,想要融资扩产,您觉得现在是上市的好机会吗?
孙剑:上不上市取决于企业本身有没有做好准备。上市是一把双刃剑,上市后的企业有了资本加持,融资途径更多,品牌背书更强,也更有利于广纳人才。不过,这对企业的内控和管理水平也会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主持人:不少餐企谋求出海,海外置办产业,建设供应链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孙剑:餐企在海外建设供应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当地消费者对产品是否足够了解;其次是原材料、产品是否合适,以及与当地的法规和风土人情是否匹配等等。
因此,我认为餐企出海最好的方法是要找到一位合作伙伴。双方分工明确,合作方负责了解当地法规、风土人情以及消费者需求,而餐企更多的则是对出海的产品、餐厅的管理以及品牌背书负责。
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餐饮企业率先一步“走出去”,就会有更多的餐饮供应链企业也会跟随其后“走出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性出海。
主持人:最近这几年,餐饮工业化、标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供应链企业尝试走向C端,通过电商销售预制菜。您觉得预制菜的C端市场会如何发展呢?
孙剑:未来,预制菜的C端市场会长期处在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在这个阶段,我认为电商销售是最好的切入点。电商销售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都相对较低,它能很好地撬动年轻消费群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产品要符合年轻人的喜好,颜值要高、互动性要强,要有话题还要好吃等等。而且,国家对预制菜的仓储和冷链物流要求都相当高,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未来,千味央厨有哪些特别的品牌扩张计划或品牌延伸策略?
孙剑:首先,千味央厨会继续坚守在餐饮供应链这个赛道上,我们希望在B端做得更好、更稳、更久。同时,我们也成立了御知菜事业部,以前千味央厨主攻速冻米面制品,现在我们也开始研发推出速冻肉制类产品,将与B端客户合作的单品通过通路化改造可切入小B渠道,通过规格、细分场景的研发也成为小B渠道的大单品。
另外,我们在2022年组建了零售事业部,锁定年轻消费群体,推出了“岑夫子”和“纳百味”等C端年轻化品牌,通过街边便利店/区域型商超、线上电商、新零售等渠道三路并进。
饮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媒体采访报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但是,如何邀请媒体采访报道呢?下面51媒体网的媒体专家胡老师为大家介绍几点注意事项。
< class="pgc-img">>首先,餐饮企业需要了解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只有在了解自己的优势之后,才能更好地向媒体推荐自己。比如,如果企业的菜品有独特的风味或者特别健康,那么可以将这些特点告诉媒体,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
其次,餐饮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受众群体和报道风格,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定位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比如,如果企业想要吸引更多的顾客,可以选择一些消费类媒体;如果企业想要提高行业影响力,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媒体。
第三,餐饮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邀请计划。邀请媒体采访报道需要提前准备,包括确定采访时间、地点、采访对象等。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提前与媒体联系确认,确保双方时间和地点的安排都能够达成一致。
第四,餐饮企业需要提供充足的信息和素材。媒体需要充足的信息和素材才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报道。因此,企业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素材,比如企业介绍、菜品介绍、经营理念等等。
最后,餐饮企业需要重视媒体反馈和后续跟进。在媒体采访报道之后,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媒体反馈,及时回复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报道发布之后,企业也需要进行后续跟进,保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
< class="pgc-img">>总之,邀请媒体采访报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企业认真对待。只有在充分准备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能够顺利地邀请到媒体来进行报道,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关注51媒体网胡老师,专注媒体服务12年,拥有餐饮企业及美食品牌的宣传报道经验,助力您的成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704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张鳗鱼
1万家正新鸡排已“阵亡”
2017年10月,正新鸡排门店突破1万家,成为中国首个万店餐饮品牌。
两年后,正新鸡排在高速扩张节奏下,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至2020年中旬,门店达到2.5万家。
彼时,正新鸡排的门店数量,在中国范围内是肯德基的3倍、麦当劳的6倍,也因此一度被外界称为“中国餐饮业的‘街霸’”。
但12月1日,一条#正新鸡排正在被年轻人抛弃#的词条突然冲上微博热搜榜,相关阅读量达到1.2亿次。
词条诞生的背后,是正新鸡排2.5万家门店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缩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日,正新鸡排门店数量为11619家,相较于巅峰期的门店数量直接腰斩,关停门店接近1.3万家。目前,正新鸡排的门店数量,与2017年刚刚突破万店纪录时,已几乎持平。
从0到1万,正新鸡排耗费了17年时间;从1万再到2.5万,正新鸡排再次走了3年。但让人唏嘘的是,从2.5万回落至1万,也仅仅只有3年时间。
正新鸡排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南都湾财社采访时表示,门店有开有关是正常现象,闭店存在着多种因素。
“一般情况下,开店开了几年之后,生意不好,或者挣不到什么钱,就会考虑把这个店关掉;也有部分原因是当地政府拆迁或者局部改造的需要而闭店;再加上这两年不可抗力,餐饮业也不好干。”
被年轻人抛弃的“它们”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万店餐饮品牌,正新鸡排也曾经站在时代的风口,如今倒闭1万家门店后再看,或许风口仍在,只是正新鸡排没能与时俱进。
同时间陷入“被时代抛弃”争议、没能与时俱进的,还有一点点。
比正新鸡排稍早一些,11月初开始,#感觉一点点慢慢退出奶茶界了#、#为什么人们不爱喝一点点了#等相关话题频繁登上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大量讨论。
据内参此前报道,截至2018年9月,一点点门店数量为1341家,这个数字,截止到2021年12月时,达到了3712家。这意味着,一点点的品牌规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接近翻倍的增长。然而,从2022年年初至今,一点点共计开出331家新店,门店总数目前为3078家。
计算后可知,在这两年时间里,一点点共计闭店965家。(指路:闭店速度比开店快多了?曾经的顶流奶茶品牌正在消失……)
话题登上热榜后,一点点官方下场回应,表示品牌并未倒闭,仍活跃;不少网友也自发为心中的“奶茶白月光”站台,喊话“点门永存”。但尽管如此,品牌声量渐弱、门店增速出现缩减,都是不争的事实。
一位百货上市公司招商人员对此表示,现在商场不怎么考虑引进一点点了:“‘一点点’品牌太老了。”
如果说今年“被年轻人抛弃”的餐饮品牌是正新鸡排以及一点点,那把时间再往前倒个两三年,年轻人也曾用一模一样的轨迹,抛弃过“初代餐饮网红”绿茶。
曾凭借高至12-14次/日的翻台率,一跃活成“初代网红”的绿茶,黄金鼎盛期时仅一句“比我有趣的没我好吃,比我好吃的没我有趣”高光名言,就能在互联网上掀起一波二创潮流。
但2021年中旬,因为“流血上市”被外界调侃、出圈后,不少消费者猛然惊呼“绿茶竟然还活着”,根据当时公开的招股书显示,彼时的绿茶平均日翻台率已经跌至2-3次,曾动辄排队几小时的场面,早已被消费者忘却。
在这一年的诸多报道中,绿茶也同样被贴上了“被年轻人抛弃”的标签。
同样轨迹下,还有“没落的餐饮贵族”哈根达斯、日式快餐吉野家、味千拉面……它们虽然没有彻底消失,有些甚至十分活跃,但在消费者眼里,它们已经先一步走向了“老年”。
曾盛极一时的餐饮“街霸”们
到底为什么会被年轻人抛弃?
正新鸡排、一点点、绿茶、哈根达斯、吉野家…越来越多餐饮品牌背上了“被年轻人抛弃”的标签。
这些曾经的王者,餐饮“街霸”们,到底是怎么一夜间就被抛弃了?
从行业来看,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在于餐饮行业各细分品类都在趋于饱和,品牌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近三年,尽管宏观环境让不少人感到悲观,但在被称之为“现金牛”的餐饮行业中,一年近200万的新增多如过江之鲫,细分品类被占满,为了“摆脱内卷”而滋生的细分之下更细分的品类也被抢占。
与此同时,站在各品类前5%的大牌餐饮们,也在时局下开始卷起“极致性价比”,从一线到五线将价格压至20元甚至9.9元、0.1元,不断挤压下沉品牌生存空间。
上下夹击之势,当米其林走向街头摆摊,卖起10元鸡排时,年轻人抛弃18元的正新鸡排,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的行业背景,也同时意味着市场竞争愈发剧烈,由此滋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在于竞品层出不穷,无数“后浪”围剿,年轻人的选择空间太大了。
一位消费者在热搜话题下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负一楼小吃街里随便逛一圈,各种炸鸡品牌琳琅满目,炸鸡排、炸鸡腿、炸翅尖…;中式、美式、韩式…,选择太多了,而且都不贵。”
今年强势崛起的新中式炸鸡“后浪们”,以门店数量最多的临榆炸鸡腿为例,年初时门店数量仅有1000家左右,到了9月就已经突破1800家。
热搜上,头条新闻就此发起了“人们为什么不爱吃正新鸡排”的投票,超7.2万人参与。结果显示,约有40%的网友选择“不会吃,市面上可选择的品牌太多了”。
而最后,回归到品牌自身来看,第三个原因仍然在于“无法与时俱进”。
创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速度。在大多数品牌不断“卷”创新,甚至出现一周上新5个单品的情况下,半年一次新品、一年一次联名活动的“正新鸡排们”,显然没能很好地与消费者“同频共脑”。
倘若在这样本就没有爆款频出,时刻抓牢消费者的基础上,再出现如正新鸡排此前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服务不佳等负面新闻,被年轻人抛弃,也只差一个“热搜”。
归根结底还是:
“涨价了,难吃了”
一条高赞的消费者吐槽写道,“还是忘了初心。以前真的很喜欢吃,但现在面粉越裹越多,口感很硬,面包糠比鸡排还多就像吃面粉,鸡排的品质差了很多,不好吃了。”
“以前便宜量大又好吃,10块钱还送酸梅汤;现在不仅量小口感差了,还一直在涨价,一份鸡排+一杯酸梅汤要18元了。”
归根结底,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万店不重要、是否大牌不重要、是否有联名会创新也不重要,口味、价格才是真正的选择标准。换句话说,只要“好吃不贵”,就永远会是消费者的首选。
或许,并不是年轻人抛弃了“正新鸡排们”,而是“正新鸡排们”先一步抛弃了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