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新闻
4月21日,“失业女生摆摊一天卖5块崩溃痛哭”话题登上热搜第一,话题阅读量达1亿+。
女生在失业90天后,不想摆烂的她靠摆摊卖饭团自救。第一天摆摊的她收入尚可,结果第二天全天只卖5块后崩溃痛哭。女生表示5点就要起床准备材料,而且摆摊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突发状况,要比上班要累多了。
这一话题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评论“哪有这么容易?还是老老实实找班上吧”“找个客服先混着算了,这个供不应求的”“加油,挫折总有的,坚持自己心里想做的事就好”。
4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与视频中女生兰语文取得联系,面对这些评论,她坦然回复,“很不幸成为失业浪潮中的一员,也很幸运能够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摆摊是短择,不会是长择,感谢大家的鼓励,我也会更加用力地生活。”
失业后拒绝摆烂 尝试摆摊
1998年,兰语文和双胞胎妹妹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观音镇的一个小乡村。为了养活一家人,兰语文父母曾随着2000年初的打工潮去到沿海打工。“父亲、母亲都没有读过太多书,但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他们,一直把我们带在身边,督促我们。”
两姐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付出和希望,高考时双双超出重本线。“妹妹理科,我文科,那一年我们都考了550分。”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在镇上最贵的饭店,为两姐妹办了升学宴,亲朋好友都替她们高兴。兰语文说,“妹妹一路读到研究生,单是这一点,父母成了村里好多人羡慕的对象。”
2020年6月,大学本科毕业,兰语文顺利在成都找到一份教育类新媒体工作。朝九晚五、双休,兰语文就这样在成都待了三年。
直到2022年末,公司倒闭。失业的兰语文决定换个城市奋斗——湖北武汉。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顺利,三个月里兰语文屡屡碰壁。“我不想找一份将就的工作,会造成精神内耗。但我需要交房租,养活自己。”
在摆烂和找工作之间,从小就会做饭的兰语文暂时选择了摆摊,卖紫米饭团和狼牙土豆。
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选择摆摊之前,兰语文做了许多攻略。卖什么?怎么才能吸引人?怎样和其他摊主打好关系?
3月底,准备好一切后,兰语文第一次出摊。在Bilibili视频平台,她记录下了自己摆摊的日常。
每天下午4点前备好货后,兰语文便拉着小推车,从租住地前往附近的小学门口。挂好摆摊布、将食物一一摆放好后,开始了小摊生意。“紫米饭团、狼牙土豆,五元一份!”
“第一次早上出摊,第二次下午出摊,综合比较下来,下午出摊更适合我。”出摊前一天晚上,兰语文会提前泡好紫米,第二天中午蒸好,切狼牙土豆,炸土豆、拌料……
一周七天,除了学生放学和下雨,兰语文坚持出摊。变幻无常的天气、执法人员的查处、放不开叫卖……摆摊没有想得那么容易,但似乎也没有想得那么难。
刚拍视频时,兰语文的账号只有5个粉丝,都是大学同学和朋友。在陆陆续续发了9个摆摊视频后,如今已有3000多名粉丝。“有很多人鼓励我,给我提建议。”
也有不少人问她为什么拍视频?兰语文解释,新媒体运营分文字方向和视频方向,面试中她发现到视频方向的工作都需要工作经验,“运营账号既是记录我当下的生活状态,也想把这份经历写进我的简历。”
摆摊是短择 不会是长择
刚摆摊时,兰语文感觉自己离父母的期待越来越远,因此她并没有告诉父母,只说自己找了一份兼职。父亲听后说“可惜了”,兰语文不知道是7000元工资的工作没了可惜,还是本科毕业失业找不到工作可惜。
后来,兰语文逐渐想通了许多,挣脱了曾经的束缚。“我每天都在劳动,靠自己双手赚钱,每天都很充实。”
4月中旬,老家父母还是知道了兰语文的境况。视频里,父母幽默调侃起女儿,“我们家出了一个老板!”
话题上热搜后,朋友、大学同学、亲戚,身边更多人知道兰语文在摆摊,大家纷纷发微信鼓励。而此时的兰语文正在福建福州,早上刚陪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双胞胎妹妹去海边看日出。“4点多起来去海边看日出没有看到,心情还很郁闷,回来睡觉睁眼就被热搜吓到了。不耍了,马上就回去摆摊了!”兰语文告诉记者,网友的评论既有压力,也是鼓励。
关于未来,兰语文表示摆摊只是短择,不是长择。未来,她还是打算找一份新媒体相关的工作。“既能向上,又能向下兼容,一直保持学习和思考。”
本期编辑 邢潭
>>/逍遥不遥远
编辑/逍遥不遥远
“谁敢相信中国的地大物博竟也能展现在饮食上呢?作为一个南方人也是第一次被南北方的饭量震惊到了。”
< class="pgc-img">>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在南方烧烤店看到玉米粒串一串差点没报警[泪奔][泪奔][泪奔]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一次跟南方的五个同学吃饭,饭店的米饭是用个小保温桶装的,他们五个人吃了一桶,我一个人吃了五桶,就有了个外号叫桶哥[打脸][打脸][打脸]
< class="pgc-img">>2018年我们几个人去上海出差,晚上去吃一家自助餐300多一位的,刚吃上被围观了:我们最瘦的一个人170斤。
吃的就不说了,光红酒就喝了9瓶,清酒一瓶,啤酒几十瓶。当天正好老板在都过来了敬酒了。期间过一会就有客人过来拍照片的[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10年去南方出差,两个人去饭馆!心说点俩菜配盆米饭,别浪费!点菜时服务员眼神就不对,结果上来就巴掌大的两小碟菜和一碗米饭....俩人吃了六碟菜,七碗米饭!啥也不说了!
< class="pgc-img">>我高中时有次过年去同学发小家吃饭,同学母亲包的包子是从西安一家老字号饭店买点馅,叫五一饭店,馅不论荤素都一两一个团子,回家自己包。我吃了27个包子,他妈从此后我只有去他家必须加量。
< class="pgc-img">>我家两个人三荤一素,刚刚准备开吃,来了个北方朋友,我觉得那天的菜还行,就邀请他一起吃,他认真的看了看,说还是算了吧,都不够他一个人吃,那是我们两个人一天的量[我想静静]
< class="pgc-img">>我发现北方人来南方以后确实越来越吃不多了。是什么原因?是我们北方温差问题引起的激素水平波动比南方大,导致能量消耗比南方快吗?之前在北方一顿最多吃七个馒头。现在到南方快十年了,一小碗米都吃不了。
< class="pgc-img">>十几年前公司去南方旅游,在杭州边上一家酒店吃饭。南方一般米饭不是都给一桶让自己盛而且不算钱嘛,我们一桌七八个小伙子光米饭吃了10几桶。那天我明白了两件事,第一是南方人饭量确实不大,给服务员和经理都惊呆了;第二是这家酒店很小气,经理因为我们米饭吃的太多要和我们收米饭的费,最后打起来了。
< class="pgc-img">>坐标长沙,岳麓山码头旁边的酸菜鱼,老板说米饭不用点,直接来了一个小锅,然后,说是锅,米大概只有四小碗,我们四口人没吃够,旁边桌六个人,剩半锅,当时真的很想挖人家的饭南方的朋友,你们知道自己为什么瘦小吗?应该是饿的....
< class="pgc-img">>我记得第一次去深圳是1999年,好家伙,我寻思来个四两米饭先吃着,没想到人家不按两上啊,那小碗最多一两,我吃了三碗就不好意思再吃了亲戚买 排骨居然一条,说是煲汤,我都懵了,后来习惯就好了
< class="pgc-img">>我河北人,第一次去湖南在饭店里吃饭,然后米饭都是一小碗一小碗蒸出来的那种,都是免费的,我一个北方人第一次吃南方的米感觉怎么吃都吃不饱,一连吃了七碗米饭都没吃饱,但是看了一眼我面前摞起来的七只碗我也就没好意思再吃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 class="pgc-img">>和我发小两人在山东某早餐店里吃一个豆腐卷,那豆腐卷太大了,一人吃不完整个的,于是两人分着吃一个,隔壁桌东北大哥以为我俩没钱吃饭,端来一盘豆腐卷送我们...
< class="pgc-img">>我广东,在境内见过最能吃的一回是以前小孩长身体能吃,学校门口饭店是快餐五元白饭随便吃,我一哥们吃了12饭白饭,把老板惊动了,说了一句“你也让人家赚点嘛”这以经是我见过的极限。
< class="pgc-img">>我妈妈山东人。我爸长沙人,我小时候吃饺子是这样的:吃多少?先一人20个起步吧?
现在嫁了个长沙老公,自己家吃饺子是这样的:吃几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老公5个。我大概4个差不多了
< class="pgc-img">>还真的很奇怪,以前在南方呆过几年,确实饭量很小,吃一小碗就饱了。回来北方后,一开始还是很小饭量,但是逐渐就不对劲了,越吃越多[抠鼻][抠鼻][抠鼻]
< class="pgc-img">>最后,也确实证明了北方朋友的人高马大不是没有道理的,吃东北优质稻米,饮大草原优质奶品,今天也是羡慕北方网友的一天啊!
对此,大家觉得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
十年代的饭店都是国营的,那时候,大部分都是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和公职人员下馆子,农民下馆子的寥寥无几。在那个年代,说实话:能下馆子的人,非富即贵!绝非普通工,农。农民只能路过,有钱还得要有粮票!
记得有个“工农兵饭店”。 有副对联记得很清:上联:巧理千家事;下联:温暖万人心,横批:工农兵饭店。 店里经营:油条、豆沫、煎包、胡辣汤、小米粥……每天我吃两根油条,大概是,二两两票,五分钱。 三四十年了,回忆起来,还有比较清楚的记忆。
< class="pgc-img">>七十年代,猪肉平时卖0.73元一斤,收毛猪,有0.49.0.51.0.53斤,到五月端午,055元一斤,中秋节,0.55元一斤 鸡蛋汤两毛钱一碗,羊肉汤两毛钱一碗,一斤豆子二斤豆腐,盐0.14元一斤,孬柴油0.07分钱一斤,好柴油0.09分钱一斤,孬烟0.08分钱一盒,最贵的烟才0.27元一盒,酒0.6毛钱一斤,还是那时候酒好喝,那个时候酒都是纯粮食酒酿造,工人工资70年后矿上掘进工人才三十三块钱一个月,小麦0.22斤,除了开食品站的工人工资外,赚上来的钱全部都得再折(she)出去,那时候一斤猪肉比收毛猪价格多卖一毛多钱,国家食品站还赚多少钱,现在一斤猪肉比买毛猪多卖多少钱,
那时的一餐饭可以记忆到现在,现在的一餐饭估计吃完几天就忘了。那时饭店的菜和米饭可香了!70年我要去参加工作,我母亲。带我和哥哥在公社饭店吃了一顿饭,要了五个菜,炒豆腐,芹菜肉片、鸡蛋汤,白菜排骨,炒豆芽,三碗米饭,只付了不到2元钱。味道好极了!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当年菜的味道,特别是芹菜猪肉片,以后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个的味道了。
七十年代,青椒肉,瓜片肉都是二角多,不到三角。清炒肉七角三。豆腐二分四,凭票。酒八角多,也有七角或者五六角的邪味很重,现在倒找钱也不会有人喝。卷烟最贱的八分(混叶牌)其它牌的一般一角六七到二角七八,也有三角以上的。
七十年代2毛钱下馆子,8分钱4两米饭,1毛2大白菜五花肉炖粉条,吃的太香了,肚子吃的“饱饱”的 !馒头3分、糖包子4分、肉包子5分、饺子和面条2角一碗……我们附近的饭馆五元钱包桌~蚂蚁上树,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大概10个菜左右)和年龄小的谈起这事儿,没人相信。面馆吃一碗三鲜面,好吃极了。二两粮票,一角五分钱。七八十年代下馆子吃馄饨那真是香太好吃,大老远就闻着飘来的香味,吃一次是多么的奢侈。在国营饭店吃的阳春面真好吃,后来吃过全国各地的阳春面,吃不出那个味道了。那个年代最高兴跟大人坐火车了,能吃上三毛钱一盒的盒饭,里面有半个咸鸭蛋,几片红肠还有干豆腐还有点青菜,永远的怀念那个年代。
< class="pgc-img">>国营饭店就是没有服务员。自己去排队买菜,当时服务员不送菜到桌上,而叫号后凭票去柜台上取。收钱都收到分。一进馆子那股香味,现在是没有的。没有粮票出门就没有饭吃。那个年代能上馆子的人真不多
< class="pgc-img">>那时没有个体饭店,国营饭店所有食材的定价由相关部门规定,必须要货真价实,没有黑科技,老百姓吃的放心!没有地沟油,没有添加剂,没有转基因,没有预制菜,过去的饭馆厨师都是传承手艺人,做菜讲色香味一丝不苟,食材也很讲究,所以好吃!现在餐饮厨师几个月就学出来,讲的是利润高出菜快,现在的厨师已经不算是手艺人了,别说70年代90年代的厨师跟现在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远了!
< class="pgc-img">>普通工人(二级工为例)那个时候(1970年前)月收入应该在30元左右,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每月八块钱,可以养活一个城市人口 这是中等水平,当时部队普通食堂普通士兵每日的餐费是四毛三分钱,出差差旅费每天两毛五分钱,那个时候很少有冰箱,也没有冷链运输,所以市面上很少见到水产品,只有冬天的时候,偶尔会有带鱼冰冻带鱼出售,水产公司有自己的冷库出售产品的时候,顺便出售冰块,30×40×60公分,所以说如果要是不算海鲜的话,猪肉羊肉鸡肉,敞开吃两块钱也就足够了,算不算大歺我不知道,那时候茅台八块六一瓶,小卖部的散装酒四分钱一两。
< class="pgc-img">>我是1970年进厂的学徒工,工资每月才17块钱,在厂里吃饭,最好的菜才2毛钱,比如:红烧肉,炖丸子,土豆烧牛肉,辣炒羊肉等等,里面有一点菜就1毛,比如:肉片炒青椒,西红柿炒鸡蛋,烧茄子,另外没有肉的是5分一份,比如:醋溜土豆丝,醋溜白菜,素炒波菜,冬瓜粉条等等。
那时候收入低,消费也低,全国各种物价都是统一价格,地区差别也只有一二分。那时农村青年找对象(配偶),女方根本不谈男方家底,只看生产队的条件好孬,每个劳动日有无三毛钱。兼达小伙是否忠厚朴实,身体健康这就是找对象的标准。那时结婚也不需要彩礼,扯了结婚证,选个日子,男方请人背个背兜或担个挑挑,里面装点烟酒糖果大米面条和女方的两套衣裳,迎过门就算结婚。那时上学也用不了多少钱,小学至初中每学期书本学杂费用最多5元左右,高中自带口粮,每学期书本学费以及柴禾费加起来也不超过10元。每月每生人平助学金1元5毛钱,菜油每生每月3两,副食粮每生1斤半(都是免费)另加猪肉每生每月1,5市斤,每斤7角二。上中专除书本全免。那时条件是差,人们只有带动,没想那么多,所以心理压力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