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牛是勤恳的
是奉献的
是任劳任怨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翻开
这部牛的史诗
(内蒙古兴安盟索伦牧场的湿地牛群,摄影师@邱会宁)
▼
< class="pgc-img">>01
起源
野牛
曾经遍布欧亚大陆
(原始牛犄角,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余万年—5万年,出土于山西襄汾丁村遗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大王,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它们体形庞大
性情凶悍
尤其坚硬的牛角
极具攻击性和伤害性
给我们的祖先留下了
极强的心理阴影
于是
古人用夸张的牛角
来代指这种动物
“牛”字便诞生了
(甲骨文“牛”字,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此外
人们还会相互告知提醒
小心牛角攻击
于是
牛和口又组合成了另一个文字
告
(甲骨文“告”字,该字目前有不同认识,如有人认为下部为器皿,牛放于器皿中,即告祭之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但告知提醒
显然没有改变
中国古人征服野牛的冲动
甲骨文中曾记载
商王驾车围捕野牛
结果两车相撞
引发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场有文字记载的车祸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记载了商王捕猎野牛的过程中,随行马车与商王所乘的车辆发生碰撞,王车上的贵族坠落的事故,其中车轴断裂在甲骨文表达中十分形象。但有人认为捕获的兕不一定为野牛,有可能为犀牛。在现代分类学中,牛属偶蹄目,犀牛属奇蹄目,犀牛并不是牛。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但是
其他地区的人类
却更早地完成了野牛的驯化
大约1万年前
西亚地区的人类
率先将野牛彻底征服
成为为人类服务的家牛
(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岩画中的牛图像,摄影师@李若渔)
▼
< class="pgc-img">>这种家牛
毛色以黄褐色为主
牛角较短
在动物分类学上称为普通牛
它们越过山丘、跨过河流
不断向外扩散
到距今4500年前后
终于进入中国
(普通牛和另一种牛[瘤牛]在我国都称为黄牛,下图为普通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class="pgc-img">>此后
又有数种家牛传入
包括
驯化于印度河流域的水牛
它们角形扁长
喜欢沼泽水域环境
(水牛,拍摄于江西婺源,摄影师@赵永清)
▼
< class="pgc-img">>同样驯化于印度河流域的瘤牛
肩部则形成明显的肌肉组织隆起
颈部皮肤松弛下垂
汗腺发达、耐热耐旱
(瘤牛,肩部肌肉组织隆起似瘤而得名,下图为现今印度境内瘤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class="pgc-img">>而青藏高原本土驯化的牦牛
则是高寒山地的产物
毛色以黑、白为主
体毛茂密粗长
尾巴似帚
(西藏野牦牛,摄影师@向文军)
▼
< class="pgc-img">>普通牛、水牛、瘤牛、牦牛
它们共同组成了
中国古代家牛的大家族
(中国古代家牛的传入和起源示意,在我国传统叫法中黄牛包含普通牛和瘤牛,其中普通牛的传入可能早到距今5500年左右,但充分的证据年代在距今4500年左右,下图采用4500年的数据,制图@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经过驯化的家牛
已被“磨平棱角”
性格变得相对温顺
开始受到中国古人的热烈欢迎
但是
当家牛进入中国时
狗已经驯化5500年
变成了人类的忠诚“伙伴”
而猪已经驯化4500年
在肉食与精神领域
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成为“家养动物之王”
(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猪首形的龙形象,或许表明猪被神化、被崇拜,但也有人认为并非猪首而是熊首,摄影师@大王,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但家牛潜力无穷
一轮家养动物“大洗牌”
即将开始
02
“牛”转乾坤
家猪为杂食动物
经常会与人类争夺粮食
而牛却只要吃草
就可以长肉
并且牛肉蛋白质含量高
而脂肪含量低
同时还富含丰富的矿物质
(不同肉类相同质量营养成分示意,制图@张靖&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虽然古人并不知晓这些奥秘
但是当牛肉进入他们的口腔
那种更佳的口感
自然会征服先民们的味蕾
再加上
家牛这种舶来品
刚进入中国时数量较少
最初可能只供贵族享用
作为肉食新品种
出现在仪式性宴饮活动中
甚至
人们不舍得食用
将它完整地奉献给神灵
以彰显、巩固身份地位
(九头黄牛祭祀坑,有的牛已经被肢解,坑内还包含一个鹿头,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出土,图片来自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第4期,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就连食用后的牛骨
也很受欢迎
因为人们发现牛骨骨壁较厚
很适合制成簪、铲等骨器
牛凭借自身“硬骨头”
取代了之前骨料大宗的鹿科动物
(夔[kuí]首骨笄[jī],商代,妇好墓出土,殷墟发现有骨器作坊,骨料以牛骨为主,下图多认为是牛骨制品,但并未鉴定,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吃牛肉、制牛骨、献牛身
牛的“功能”被不断开发出来
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到商代中期
牛终于战胜了猪
成为献祭神灵祖先的第一祭品
到商代晚期
这一现象仍在加强
甲骨卜辞中记载
当时祭祀用牛少则一两头
多则三五百头,甚至上千头
在所有动物中高居榜首
(甲骨文中记载祭祀用牛数量列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此外
之前占卜所用兽骨
以猪、羊、鹿为主
这一时期
几乎全部来自于牛
(牛肩胛骨卜骨,天津博物馆藏,一般占卜所用载体为龟甲、兽骨,这里兽骨指除龟甲外的其他动物骨骼,摄影师@朱浩银,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与此同时
牛作为肉食来源
也超越了统治肉界近2500年的猪
夺得“肉王”宝座
(殷墟遗址各时期家养牛和猪的肉量对比,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对牛的需求如此之大
以至于养牛成为了一项“朝阳产业”
人们拿着鞭子放牛
是为“牧”
(甲骨文“牧”字,从攴从牛,攴为一人拿一鞭子,演变为放牧,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将养好的牛挑选出来
进行特殊圈养
以便用于祭祀
这便是“牢”
(甲骨文“牢”字,本义指圈养起来用作祭祀的牛,后衍生出其他含义,如画地为牢,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到了周代
对祭祀用牛的要求愈加严格
数量、大小、性别、颜色、洁净程度等
都有具体的等级区分
例如牛、羊、猪俱备的祭品
是天子一级才能使用的礼制
即“太牢”
诸侯一级只能使用羊、猪
即“少牢”
(太牢示意图,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面对如此复杂的事务
周代干脆设置专门的官职
负责养牛之事
即“牛人”
(出自《周礼·地官》)
▼
“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这一时期
屠牛宰牛的技术也是炉火纯青
不仅有庖丁解牛
更有一个叫“坦”的屠夫
因对牛的肌理熟练于心
一个早上屠宰十二头牛
刀却丝毫未钝
令人称奇
(也有说法认为是一天屠宰12头牛更符合常理,下图为西藏牦牛博物馆藏牦牛骨架,摄影师@伍斌斐)
▼
< class="pgc-img">>以牛为形的器物
也不断涌现
周人用牛形青铜器盛酒
(西周牛尊,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摄影师@吴玮,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楚人用错银铜卧牛来压平坐席
(错银铜卧牛,战国时期楚国,古人跪坐于地或榻上,会铺有席子,落座或起身时为避免席子凌乱,会用重物压实四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云南一带的滇人
更是把用牛的创意发挥到了极致
牛的形象几乎遍布各类器物上
包括
枕具
(虎牛铜枕,战国,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自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网站,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装饰品
(剽牛祭祀铜扣饰,西汉,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出土,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礼器
等等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张艳,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就这样
家牛奉献着自己的肉和骨
一路“牛”转乾坤
超越其他家养动物
成为人们最看重的动物资源
但是
牛的能力远不止于此
在古代农业社会
它们还将创造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03
耕牛神话
甲骨文中
牛和农具耒(lěi)结合
形成了“物”字
而《史记·律书》中言道
▼
“牛者,耕植种万物也”
(甲骨文“物”字,也有学者认为是“犁”字,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或许表明
早在商代
人们已经认识到
牛的力量大、耐力久
非常适合农业生产
但想要牛为人类耕作
成为“打工牛”
绝非易事
(石牛,商代,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师@大王,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经过与蛮牛的无数次交锋
人们终于发现了它的痛点
即敏感的牛鼻
人们刺穿牛鼻
套上鼻环
用这种残忍的方式对它发号施令
“打工牛的时代”
就这样开始了
(青铜牲尊,春秋晚期,上海博物馆藏,为温酒器,牛鼻穿有一环,表明牛已经被驯服用于役用了,此外,穿牛鼻的现象在西亚地区更早出现,因此有人认为可能受西方影响,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牛耕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仅解放了人力
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人力与牛耕效率对比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至汉代
牛耕被大范围普及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作物等耕作需求
产生了多种形式的牛耕方式
包括三人二牛一犁、二牛一人一犁等
(牛耕画像石,为二牛一人一犁,东汉,陕西米脂出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牛不仅投身农业
还涉足交通领域
充当人类的运输能手
(彩绘卷棚式车顶陶牛车,北魏,大同市博物馆藏,摄影师@苏李欢,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又是耕田,又是跑运输
牛如此能干
以至于
全国上下对牛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出自汉代《风俗通义》)
▼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
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文人墨客
在诗画中赞美牛
(请横屏观看,唐《五牛图》,韩滉[huàng]作,故宫博物院藏,摄影师@柳叶氘)
▼
< class="pgc-img">>王朝的统治者
还通过法律禁止随便杀牛
(出自汉代高诱注《淮南子》)
▼
“法禁杀牛,犯之者诛”
牛的形象也开始神化
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神农炎帝
被塑造成牛首人身
(河南神农山神农氏塑像,摄影师@石耀臣)
▼
< class="pgc-img">>因《易经》理论中
“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
即牛克水
所以治理水患
则需向河中投入铁牛、石牛
(石犀,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工地,战国晚期至汉,《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该石犀很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但犀牛在动物分类中并不是牛,图片来自成都博物馆网站,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在山西蒲津桥
至今仍保留有唐代的黄河大铁牛
(黄河大铁牛、铁人,唐代铸造,每头牛旁边均有1人,文献记载唐代蒲津桥两岸各铸有4组铁牛、铁人,后落入水中,目前存留4组。摄影师@李平安)
▼
< class="pgc-img">>在北京的颐和园
则仍保留有清代镇水的铜牛
(颐和园铜牛,摄影师@刘宏成)
▼
< class="pgc-img">>就连牛的主人也因牛得福
民间传说中
是牛帮助贫穷的牛郎
“邂逅”下凡的织女
演绎出一段传颂至今的爱情篇章
(牛郎织女画像石,汉代,画面左侧下方一女子侧身跪坐,为织女形象,周围四星相连,为织女星,上方兔子周围七星环绕,为毕宿,中间为一虎,周围分布有七星,为白虎星宿,右侧牛郎牵牛,上方有相连的三星为牛郎星。参考自南阳市汉画馆藏河南南阳卧龙区白滩天文星象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总之
牛在古代农业社会
耕遍了华夏的山山水水
创造了耕牛的神话
但是
当时光步入近代
以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走向没落
牛又将如何呢?
04
营养传奇
答案就在于
牛肉和牛奶
古代虽然禁止杀牛
但王公贵族几乎不受法律约束
吃牛肉是他们特权的表现
在民间
人们也以误杀或跌死等借口而宰牛
梁山好汉更是以
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为荣
(宰牛图壁画,魏晋,高台县博物馆藏,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而中国的古代草原民族
则长期以牛奶为食
(出自南北朝梁代《本草经集注》)
▼
“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
(敦煌壁画挤乳图,唐代,图片出自《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二期封面,临绘人@常书鸿,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国家的引导下
肉牛品种不断改良
养牛逐步产业化
(内蒙古的牛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class="pgc-img">>我国牛肉产量突飞猛进
近40年间
产量从26.87万吨
增长到667.28万吨
成为世界第三牛肉生产大国
与此同时
牛肉进口量也不断增长
2020年进口量更突破200万吨
(1980—2019年中国牛肉产量变化,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吃货们根据牛的各部位肉质的特点
研发出不同的烹饪方式
(牛肉分割示意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牛头主要富含胶原蛋白
牛尾中肉和骨头的比例相当
它们都适合炖煮熬汤
(牛尾清汤,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 class="pgc-img">>牛颈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
适合搅碎制馅
(牛肉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class="pgc-img">>上脑肉、外脊、里脊、后腿肉
肉质较嫩
适合切片、切丝、切丁爆炒
其中
外脊、里脊
又是做牛排的上等材料
(外脊又叫西冷、沙朗牛排,里脊是菲力牛排,下图为西冷牛排,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 class="pgc-img">>前腿肉、肋骨肉、牛腩
筋多肉少、相互夹杂
适合焖、烧、煲等长时间烹饪
(番茄牛腩,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 class="pgc-img">>小腿肉(腱子肉)
筋肉相间
是卤牛肉的上等材料
肉的鲜美和筋的软糯结合
口感极佳
(卤牛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class="pgc-img">>此外
人们还逐渐认识到
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
包含除膳食纤维外
人类所需的其他营养成分
特别是优质蛋白质、钙和维生素
被称为“白色血液”
同时
牛奶又非常经济
一头奶牛年产奶量以5000kg计算
其营养物质约相当于10头肉牛
或20头肉猪,或130只羊
吃进去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
堪称
“超级工厂”
(请横屏观看,河南驻马店正阳县一奶牛养殖场的自动化挤奶车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class="pgc-img">>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喝牛奶越来越普遍
牛奶的需求被彻底激发
20年间
牛奶产量飞涨
(2000—2019年中国牛奶产量变化,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 class="pgc-img">>各种牛乳制品也层出不穷
奶粉、奶油、奶皮、奶茶、奶豆腐
酸奶、炼乳、酥油、干酪、冰淇淋
……
(牛乳制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 class="pgc-img">>就这样
牛肉、牛奶
在短短几十年间
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增强了中国人的饮食营养
此外
人们还用牛骨炼油、制骨胶
用牛皮制革,做成皮鞋、皮带、皮包
就连牛的结石
也是名贵的药材“牛黄”
牛粪则是草原上极好的燃料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牦牛粪是当地人很常用的燃料,拍于西藏那曲,摄影师@山风)
▼
< class="pgc-img">>今天的我们
享用着牛的馈赠
我们歌颂牛
(红衣牛背雨丝丝,纸本水墨设色,齐白石作,图片来自中国美术馆网站)
▼
< class="pgc-img">>我们赞美牛
(中共深圳市委员会门前的拓荒牛,图片来源@汇图网)
▼
< class="pgc-img">>我们以牛自喻
(鲁迅《自嘲》)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今牛年到来
牛肉或许已经摆上餐桌
是时候向牛道一声
牛,你真牛!
祝大家牛年快乐
!!!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鹏, 袁靖, 李志鹏. 再论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商榷《中国东北地区全新世早期管理黄牛的形态学和基因学证据》一文[J]. 南方文物, 2014(03):48-59.
[2] 蔡大伟等. 中国北方地区黄牛起源的分子考古学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14,34(01):166-172.
[3] 袁靖. 牛年说牛[N]. 中国文物报, 2021-01-29(005).
[4] 吕鹏. 牛铃悠悠:中国古代社会的牛[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6-14(006).
[5] 李志鹏. 殷墟动物遗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9.
[6] 吕鹏. 商人利用黄牛资源的动物考古学观察[J]. 考古, 2015(11):105-111.
[7] 谢成侠. 中国养牛羊史[M]. 农业出版社, 1985.2.
[8] 白燕培. 黄河蒲津渡唐开元铁牛及铁人雕塑考[J]. 农业考古, 2018(01):228-231.
[9] 王静如. 论中国古代耕犁和田亩的发展[J]. 农业考古, 1983(01):51-64.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 x 星球研究所 联合发布
撰文/王长春 所长 图片/NEW 地图/巩向杰
设计/罗梓涵 审校/撸书猫 成冰纪 高少卓
封面摄影师/谢传辉
专家审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副研究员
< class="pgc-img">>代年轻人,究竟有多钟爱奶茶?
有网友筛选账单发现,自己短短三个月竟喝了接近1000块钱的奶茶,平均每杯20元左右,算下来平均不到两天就要喝一杯。
而该话题冲上热搜后,有人评论表示自己更夸张,一个月奶茶钱能有七八百。
< class="pgc-img">网图
>不难看出奶茶这类新式茶饮,在年轻人群中的饮品地位相当高,既然这么有市场,那想从年轻人手里挣这份钱的,自然不只是一两家。
近几年各种奶茶品牌发展迅速,各种大城小市里都遍布奶茶店;
有“雪王”之称的蜜雪冰城不仅将连锁开到国内众多乡村小镇,更是开到了越南、悉尼等海外国家,大踏步从郑州走向世界。
奶茶这类现制新茶饮的崛起,并非仅限于随处可见的门店,港交所的上市名单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虽然目前只有一家成功上市,但不少新老选手都在向IPO发起挑战。
< class="pgc-img">>2024年第一季度已有3家新茶饮企业相继完成港交所上市备案,沪上阿姨则是最近入场的一家。
市场增量和增速都卷累了的新茶饮,似乎有意往资本的赛道去卷,“奶茶第二股”之争正越演越烈。
2021年6月,新茶饮奈雪的茶成功上市后,拔得“奶茶第一股”头衔,而两年半过去“第二股”的位置始终悬空。
2023年8月,茶百道就已经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始终没能成功,今年2月再次更新招股书,冲劲十足。
据招股书最新数据,截止2023年末茶百道的门店数量扩充至7801家,全年总收入为57.04亿元,相较于2022年的42.32亿元,同比增长了34.8%。
< class="pgc-img">网图
>2024年1月2日,蜜雪冰城和古茗两家则是同一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一下子让这场“奶茶第二股” 之争热闹了不少。
两家虽然同为现制新茶饮赛道的品牌,却是各有千秋。
蜜雪冰城走亲民路线,饮品定价多在10元以内,但其门店数量尤其出众,国内现有奶茶门店再加上自有咖啡品牌幸运咖的门店,共超过3.2万家,海外门店约4000家。
在庞大的门店基数支撑下,蜜雪冰城从2022年全年零售销售总额约300亿。
截至2023年前九个月便突破了370亿元,营业收入更是从前一年的134亿,直接跃升到9个月154亿,同比增长46%。
< class="pgc-img">网图
>相比而言,古茗在门店数量上稍逊一筹,截止2023年底全国门店数量近9000家,远低于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
但尽管如此,对于古茗自身而言其门店数量却绝对不算少,并且一年时间增加2300余家,相比2022年增长了35%,这样的增速已经超过很多同行。
从收入上看,古茗在2023年的前九个月收入55.71亿元,超过2022年的全年收入55.59亿元,但是相比于蜜雪冰城的同期收入相差甚远。
收入上古茗或许不是最高,但是论单店盈利能力,它却是不输别家,以单店经营利润率20.2%领先大部分同行。
更何况,古茗始终专注二线市场,其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量占比维持在77~79%,根基稳固。
< class="pgc-img">网图
>就在上个月,沪上阿姨向港交所正式提交招股书,紧随其后加入战场,争上一争这“奶茶第二股”的宝座。
目前几家还未分出胜负,最后入场的沪上阿姨能否后来居上还未可知;
但可以预见的是,沪上阿姨在其中的胜算并不是很高。
< class="pgc-img">>创业者最不缺少故事,单卫钧与妻子周蓉蓉的故事听起来更是充满反差和戏剧性。
一对山东夫妇,传承上海老弄堂里一位阿姨的手艺,以北方茶饮为主打产品,从上海发家,一路做成闻名全国的品牌——沪上阿姨。
2011年,单卫钧夫妇辞掉美资500企业的工作,举家搬往上海打拼,希望在那里寻找一个新的项目。
过往的资历让他们拥有了独到的眼光及敏锐的商业嗅觉,一开始便冲着拥有一定传统历史底蕴,同时又能可操作、易复制、便于规模化生产的小微餐饮项目去。
< class="pgc-img">网图
>他们深入上海的老弄堂,寻找合适的美食小吃,遇见了鲜肉馄饨、鲜肉粽子等等一系列产品,最终却被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店所吸引。
一个年过半百的上海阿姨经营着小店,既卖八宝粥绿豆汤,还卖年轻人喜欢的珍珠奶茶。
最重要的是阿姨不拘一格,喜欢将产品混搭,搞出半杯五谷杂粮半杯奶茶的饮品。
单卫钧夫妇当即主动出击,表示自己愿意传承这个手艺,并承诺将以不菲的报酬回馈阿姨。
就这样,那位阿姨的手艺通过单卫钧夫妇,从弄堂搬到上海人民广场,以沪上阿姨之名开了第一家店铺。
< class="pgc-img">网图
>凭借着将血糯米、红豆等原料加入奶茶做出的现煮五谷茶,一下子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第一家店便大获成功。
随后,单卫钧乘着热乎劲儿开始向其他城市扩张。
由于五谷茶中有丰富的谷物,口味偏厚重,更受北方人喜爱,所以使得沪上阿姨在北方市场更为成功。
沪上阿姨目前门店数量超7200家,其中一半以上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将版图重心放在了北方城市,而发家地上海的门店数量只有60家。
只是,五谷茶饮进入南方城市后不怎么受欢迎,于是沪上阿姨在2019年开始转型做鲜果茶,这才逐渐站稳脚跟。
也是从那时起门店数量逐年突增猛进,一路从一千多家做到了2023年的超过7200家。
< class="pgc-img">网图
>从门店数量来看,沪上阿姨当属北方新式茶饮品牌第一。
转型之后的沪上阿姨不断研发新品,目前不仅有五谷茶和鲜果茶,还有多料奶茶、酸奶昔等不少新品类上架售卖。
沪上阿姨因名称和LOGO独具特色被网友戏称“上海婶子”,而这位上海来的婶子令大众眼前一亮。
凭借做得一手北方特色茶饮占据北方市场,守住自己竞争优势的同时发展新品,在众多新式茶饮品牌中脱颖而出,一路冲到前列。
然而,看似颇具优势的格局之下,沪上阿姨到底还是弱了几分。
< class="pgc-img">>根据招股书, 2022全年沪上阿姨营业收入为21.99亿元,2023年前9个月便做到了25.35亿元,三个季度的总收入超过前面一整年,而对应净利润则分别为1.49亿元、3.24亿元。
尽管门店扩张速度提升很快,业绩也始终保持增长,但沪上阿姨盈利能力弱的致命弱点仍旧没能得以拯救。
相较于茶百道、古茗和蜜雪冰城的同期数据而言,差距显而易见。
在四家“奶茶第二股”候选企业中,论门店数量蜜雪冰城当属第一,看收入和盈利沪上阿姨似乎也只能排在末梢。
除此之外,沪上阿姨还有不少负面新闻,在默默侵蚀着自己的品牌信誉。
限制饮品的主要营销方式之一就是靠各种包装出圈,要么和各种大IP联名,做点漂亮的杯子袋子,要么顺应时节出点新款图代替联名。
< class="pgc-img">网图
>沪上阿姨在以上两种方式上都出过纰漏,一次是走旗袍国风,本想卖一波情怀,却因为包装图上模特的穿着冲上热搜。
被指责穿着旗袍掀开再坐下的姿势不雅,对女性和传统服饰是一种亵渎,该事件甚至被顶上过微博热搜第一;
当然,黑红也算红,网友骂归骂,沪上阿姨方面似乎并没有积极处理问题,而被质疑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营销行为,最终市场监管局的调查结果也表示该图片并不违背公序良俗。
最终,一场看似负面的新闻被化险为夷,给品牌带来了不小的曝光度。
除了自家的设计图之外,沪上阿姨自然不会放过联名这样的营销手段。
不仅紧盯各大火热的IP,比如国民度较高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动漫《魔道祖师》,动画短片《小七和奶龙》,还与腾讯的社交软件QQ做过联名。
沪上阿姨的联名史相当丰富,但要说最出圈的一次,估计要数最短的那一次联名了。
< class="pgc-img">网图
>2022年沪上阿姨与游戏《光与夜之恋》推进联名合作,项目前期出现偷跑物料、员工私下贩卖联名周边产品等问题,在他们道歉后合作继续。
然而,在联名活动官宣当天被爆出某家加盟店的员工在顾客询问联名产品时,直接出言侮辱游戏男主及其玩家。
一时间,导致整个项目刚官宣上线几个小时就被叫停,成为奶茶联名史上有名的反面案例。
旗袍事件或许是沪上阿姨设计部有意为之,但游戏联名翻车事件反映出来的是真实存在的内部管理缺陷,尤其是品牌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隐患。
此前沪上阿姨就被不少用户吐槽过“玩不起”,用户在官方小程序上抢到了免单券被系统回收,而后换成9.9元体验券发放回用户账户。
此外,还有一杯白开水收费10元的事件,也是直接被网友送上热搜。
< class="pgc-img">网图
>加盟扩张发展过快的情况下,沪上阿姨对于各个环节的管理多少有些无法监管到位的地方。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沪上阿姨的有关投诉超过2300条,其中有部分是外卖平台责任;
但多数是针对品牌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门店员工服务态度差、喝出异物、周边损坏不补发等等。
负面新闻或许对企业不一定能造成多大的直接影响,但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多少会影响市场对这个企业或品牌的评估。
不少懂财务的网友结合目前几家“奶茶第二股”候选企业的融资及经营情况做出过大致估算,沪上阿姨的估值在50亿元左右,排在最末端,距离前一名的古茗相差约70亿,而茶百道和蜜雪冰城的估值更为领先。
沪上阿姨虽然拥有走上战场的资格,但要想赢还很困难。
< class="pgc-img">>新茶饮行业大大小小的品牌很多,但是做10元以下市场的,蜜雪冰城几乎独占鳌头;
而多数产品单价超过20元的高端市场,则是喜茶和奈雪等少数几个品牌在同台竞技。
反观沪上阿姨所处的中端赛道,单品售价几乎在10元到20元之间,属于利润空间较高同时大众接受度也不会很低的区间。
当然,越是好把握的位置上,便会越拥挤。
除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的沪上阿姨、茶百道、古茗之外,还有CoCo、一点点、霸王茶姬、茶颜悦色等众多品牌,都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地位,只是有的拼数量、有的拼口碑。
< class="pgc-img">网图
>看似各有千秋的新式茶饮行业,实际上能做大做强几家又有着几大共同点:
首先,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讲好创业故事,站稳脚跟。
紧接着,靠加盟扩张,通过向加盟商出售自己的设备、原材料等挣钱。
最终,从实体市场的价格、门店、营销卷完一遍,再卷向资本市场,先融资在上市,能挣到的钱开始有限之后,进入资本市场圈钱。
2024年的新茶饮行业或许将随着“奶茶第二股”、“奶茶第三股”的诞生而重新洗牌,若是继续保持着空位状态,各家的竞争应该还会更加激烈。
< class="pgc-img">网图
>将沪上阿姨放入奶茶行业中来看,除了门店数量和茶饮特色方面有些许竞争力,其他方面都显得较为弱势。
接下来这一年对于沪上阿姨,将会是更大的挑战,作为赛场上的选手,只能拼尽全力去搏一搏。
但是就算顺利上市,也并非就万事大吉,奈雪上市第一天股价就下跌的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
正因如此,新茶饮企业们在争相上市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往后发展的规划和策略,才能在角逐中有一方立足之地。
-END-
资料来源:
港股研究社:《上市,治得好沪上阿姨的“年龄焦虑”吗?》
36氪财经 :《「上海婶子」勇闯北方,沪上阿姨能否圆梦港股?》
央广网:《茶百道启动赴港IPO,去年赚了9.65亿元,仅6家直营店》
鳌头财经:《沪上阿姨“前有猛虎后有追兵” IPO前途未卜》
作者:等风
编辑:一乙木
茶,已然成为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甜蜜伴侣。当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奶茶连锁品牌令人目不暇接,风格各异,口味繁多。每个省份皆拥有独具特色出圈的奶茶代表,它们承载着当地的独特风味与文化内涵,宛如一张张别具一格的美食名片。今日,让我们携手踏上这场诱人的奶茶之旅,一同探寻各省的奶茶“课代表”,瞧瞧其中是否有来自你家乡的那一款?
西藏拉萨:阿刁奶茶
< class="pgc-img">>成立于:2018年 创始人:黄勇
开在雪域高原,被称作“西藏茶饮之光”的阿刁,是一个行业里的传奇。这杯奶茶选用了藏区特色的牦牛鲜奶做奶茶,青稞、高原土豆做小料,再加上招牌的拉木拉措口感香浓,奶香味十足,几乎做到了“来西藏,人手一杯阿刁”。阿刁,已经渐渐成为“去西藏、必打卡”的一个存在。
广东广州:茶理宜世
< class="pgc-img">>成立于:2015年 创始人:徐世磊
茶理宜世可以说是广州地标性茶饮品牌,排队一霸。低调的国风茶理宜世作为近年来冒起的新中式茶饮,主打新派中国风,在茶饮的命名上也是富有诗意的,配上包装也是别树一格。在店铺装修风格上,也是满满的中国风,有些店铺还设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身在其中有一种满满的沉浸式中国古典味。一开始顶着山寨茶颜悦色的帽子,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如今已经是“长沙有茶颜,广州有茶理”的地位了。
陕西西安:茶花弄
< class="pgc-img">>成立于:2016年 创始人:黄靖松
茶花弄是北方的代表,有着新颖的茶饮理念。将原叶茶装进奶茶杯里,在健康的同时,感受茶叶本身的香气,清爽轻负担。茶话弄将长安文化、传统中国茶道与创新相结合,茶饮包装与命名都极具国风特色,用一杯有温度的奶茶,唤醒东方人骨子里的爱茶基因。
贵州贵阳:去茶山
< class="pgc-img">>成立于:2000年 创始人:刘声健
去茶山,作为贵阳本土的知名茶饮品牌,承载着众多贵阳人的青春回忆。它始终致力于挖掘原产地的优质好物,将原产地特色与非遗元素引入城市中心。品尝其茶饮,口感丰富、独特有趣且令人回味无穷。去茶山化繁为简,将自身所做之事定义为“做一杯好喝的水”。市场变化莫测,顾客口味不断改变,茶饮产品持续更新,然而“水是唯一不变的”,其始终坚守初心,让身处城市匆忙中的顾客能够慢下来,喝上一杯水,舒缓身心,感受来自乡野自然的香气,浸润心情。
湖北武汉:爷爷不泡茶
< class="pgc-img">>成立于:2019年 创始人:于丽娜
爷爷不泡茶是新中式香片茶饮品牌,将中国茶文化与创新工艺相融合,打造新中式东方香茶,茶饮“香”体验,带给用户全新的茶饮体验。是的没错,很多人对爷爷不泡茶的印象就是“茶香”,它的香气会在口腔里晕开,醇厚甘香,回味无穷。该品牌每月都会推出新品,围绕“香气”做升级,通过突出茶的感知力,把每一杯都做到“香气饱满”。该品牌有“不香不窨,不鲜不采,不时不食”等“爷爷定下的规矩”,虽然是IP俏皮人设,却展现出了品牌的理念与态度。
山西太原:黑洪堂
< class="pgc-img">>成立于:2012年 创始人:石萍
黑洪堂是深耕于山西的本土品牌。它在确保采用健康原材料的基础上,具有颜值高、口感好、价格低的优势,主打性价比。黑洪堂以健康、新鲜、惊艳为目标,将传统茶道的冲泡技术融入到每一杯茶饮之中,提供了多样的口味供您选择。无论是甘醇酸甜,还是香浓微苦,都完美地诠释了黑洪堂的茶文化底蕴。正因品质优良且价格实惠,黑洪堂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安徽蚌埠:甜啦啦
< class="pgc-img">>成立于:2015年 创始人:王伟
甜啦啦,堪称安徽奶茶界的“卷王”,几乎可作为河南郑州蜜雪的平替茶饮品牌,堪称茶饮行业的一匹黑马!在一二线城市,或许您还没听说过这个牌子,但在主流四线城市之外,它已悄然开出了将近 8000 家门店。他们家的奶茶口感出色,价格亲民,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其品牌定位“好喝不贵,青春美味”,简单明了,主打的就是极致性价比。
江苏南京:陆藜·开了个方子
< class="pgc-img">>成立于:2012年 创始人:刘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日益增强。将养生融进奶茶、咖啡,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让大家在喝一杯奶茶的时间,也能轻松养生。陆藜·开了个方子以“药食同源”为本,打破固有的思维,重新定位中式食补,坚持以方入茶,以茶养人,将传统中草药食材与当下流行的茶饮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既美味又养生的新型饮品,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健康与口感的双重需求。对症下“茶”,喝起来毫无负罪感,最主要还好喝,这样的茶饮你会选择来“续命”吗?
当下的茶饮市场犹如一片红海,各个品牌皆具独特之处。虽说机会渐少,但市场永远存在缝隙,总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品牌、新产品、新故事涌现。对于各个品牌而言,找到市场缝隙,打造出自身特色,就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对于消费者来讲,最大的期望便是各个品牌能够始终以健康为本,提供更多既美味又有益身心的茶饮选择。如此,方能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双赢,共同推动茶饮市场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这些来自不同省份的奶茶“课代表”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当然还有很多,那么,你家乡最出色的是哪款?茶饮品牌,欢迎分享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