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时,跟四五个同学出来聚餐,在商业街进了一家看起来很一般的饭店。
店里空间倒是挺大,但是装修简陋,都是那种大圆桌铺着桌布,餐椅也套着看起来有点脏的椅套。
几个人走的很渴,一进门就让服务员先上了一壶菊花茶,喝了几口茶,服务员才拿过来菜单,两个男同学很自觉,拿过去看准备点菜。结果,两个人从头翻到尾也没点,只互相看,都不吱声。
我有点不耐烦,点个菜怎么这么磨叽?就把菜单拿过来。
一看,嚯~!最便宜的是一道汤,98元,还是小碗的,一人喝一盅四五百就进去了。再看看青菜,都要100冒头一盘,乖乖,这不是当时月薪都是三四千的我们能吃的店啊!难怪两个男生敢点菜。
于是,我勇敢的把菜单一合,换地儿!
叫来服务员,问这壶茶多少钱?服务员问怎么了,我说太贵,穷学生吃不起。
服务员了然,没收我们那壶茶钱,让我们走了。
换到隔壁面馆,男生们点菜可大方了!一结帐,两百多,这要是在刚才那家店里,也就一盘青菜一碗炖汤。
七十年代,外出就餐可是一种奢侈,但也充满了温馨的回忆。那时候,2块钱在饭店里,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享受一顿丰盛的美食。下面就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看看当时人们是如何在“下馆子”中体验生活的。
< class="pgc-img">>首先,来到饭店,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小吃摊,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张菜单。虽然当时的菜单不如现在丰富,但每一道菜都散发着浓浓的家乡味。2块钱,几乎可以让你点上一份主食和几道小菜。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热闹的饭店,迎面而来的阵阵香气立刻勾起了无限的食欲。可能你会选择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再加上一份红烧肉或是清蒸鱼,搭配一些青菜,简直就是满足!在那个年代,饭店的菜品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主食和肉类,凉菜也是当时餐桌上的常客。一盘拍黄瓜、白灼虾或者酸辣土豆丝,花费也不过几角钱,让人吃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来上一盘冰镇的凉菜,瞬间清爽又开胃,真是舒爽无比。
当然,有些地方的小吃摊同样迷人。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偶尔还能碰上几片肉干,足以让人聊上一整个下午。那时候的面条,不仅便宜,分量也足,简单又美味,吃上一口就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甜蜜。
< class="pgc-img">>说到喝水,传统的茶水也是大家的首选。在饭店里,几毛钱的茶水就能让你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壶。围坐在一起,大家分享着各自的故事,细细品味这份温情。茶水的香气与友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最美好的回忆。
七十年代的餐厅不仅是用餐的地方,更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朋友聚会、家庭聚餐,甚至是恋人约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简单的餐食,却承载着无数美好的回忆,那种亲切感至今仍让人怀念。
在那个年代,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人们的幸福感依旧很强。就算是简单的饭菜,吃着也倍感珍贵。这种小确幸,也许正是那时候的人们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外出就餐的选择也变得更加丰富,但心底那份对七十年代下馆子的怀念,却始终萦绕在心头。无论何时,怀念总是能唤醒我们对过往生活的依恋。
< class="pgc-img">>今天的你,不妨也去找一个老字号的饭店,重温一下那种简单的幸福。相信当你坐下来,点上一份熟悉的菜肴时,心底的感动一定会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 半夏
编辑 | 半夏
动动手指,点个关注,财富好运不请自来!点赞评论,财神爷天天来找你!
记忆,如同陈年的酒,时间越久,香味越醇,而那些关于“过去东西很便宜”的感慨,就像酒后的闲谈,总能勾起人们对往昔生活的无限遐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还记得小时候,跟在父母身后,去街角那家国营饭店吃饭的情景吗?记忆中,饭店总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墙上那张泛黄的菜单
一张泛黄的菜单打开了时光的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菜单,与其说是菜单,不如说是一幅80年代的市井风情画,纸张泛着淡淡的黄色,边角有些磨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上面用毛笔写着各种菜名,字迹工整有力,透着一股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
“红烧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些如今依然活跃在餐桌上的家常菜
,在那个年代,可是难得的美味,而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们的价格,红烧肉2块5毛钱,鱼香肉丝1块8毛钱,宫保鸡丁才1块2毛钱!这价格,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白菜价”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至今还记得
,父亲点菜时,总是先问问我和母亲想吃什么,然后才谨慎地加上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菜,那时候,一家人去一次国营饭店,就算得上是一件隆重的事情了而每次去国营饭店吃饭,母亲总会带上一个蓝色的搪瓷饭盒,说是饭盒,其实更像一个小锅,里面装着家里自己做的米饭,那时候,国营饭店的米饭是按人头收费的,为了省钱,母亲总是会带上自家做的米饭,这样就能多吃几个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元户”的年代钱袋子有多鼓?
80年代,万元户可是一个响当当的称号,代表着财富和地位,那时候,人们的工资普遍不高,一个月几十块钱算是常态,像我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做技术工人,一个月工资也才80多块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
,物价虽然低,但人们的钱袋子也并不宽裕,一家三口,每个月除了吃饭穿衣,还要负担孩子的教育、医疗等费用,日子过得精打细算我记得,父亲每个月发了工资,都会把一部分交给母亲,作为家里的日常开销,剩下的则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那时候,人们对储蓄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信仰,认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补贴家用,母亲除了上班,还会利用空闲时间做些手工活,例如编织毛衣、纳鞋底等,我常常看到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忙碌着,手指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从“缝缝补补”到“琳琅满目”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8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破了就补,补了再穿,我小时候,穿的大多是亲戚朋友家孩子穿剩下的衣服,虽然款式老旧,但母亲总是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
那时候,家里的家具也大多是老物件,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用了很多年,都被磨得光滑发亮,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家的温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衣服款式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穿着也越来越时尚
交通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0年代,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多人的梦想,如今,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高铁、飞机也成为了人们出行的便捷选择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讯方式也从过去的书信、电报,发展到如今的手机、互联网,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快速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缝缝补补”,变成了如今的“琳琅满目”,曾经的“万元户”,也早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曾经的那份简单和纯粹?是否还能体会到父母那一代人在艰苦岁月中所展现出的乐观和坚韧?
那些泛黄的记忆,那些关于“过去东西很便宜”的感慨,或许并不是在怀念过去,而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感受!
本文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健康价值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