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浓缩咖啡,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因为在国内咖啡店的菜单上,很少会出现它的名字。
但是意式浓缩咖啡,又确确实实存在于每一个咖啡店里。
通常,只有跟咖啡店的小哥指名点姓,“我要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不然他们不会主动跟你提起它的存在。
< class="pgc-img">>这也导致国内很多人,对意式浓缩咖啡一脸茫然。
“意式浓缩咖啡是什么?”“咖啡还有浓缩不浓缩的?”“星巴克有卖吗?”
同时,也让有些国外待了几年的海归朋友,感到困惑,
“国外的咖啡厅里,意式浓缩咖啡是主打产品之一,会在餐单上明显标出,怎么到了国内,反而不见踪影?”
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人。
1.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
国外,大家都叫意式浓缩咖啡为,Espresso。
现在国内很多小资们,也喜欢它的外国名“Espresso”,或者“意式浓缩”、“浓缩咖啡”。
< class="pgc-img">>香港的星巴克的叫法是“特浓咖啡”,到了台湾的星巴克又变成“浓缩咖啡”。
但不管是什么叫法,都是指“Espresso”。
这是每个想成为咖啡达人的朋友,都该记住的一个名词。
虽然很多人一听到“意式浓缩咖啡”,就觉得它很神秘,神龙见首不见尾。
但其实,每个去过咖啡店的人都见过它,或者,你去过星巴克,肯定也见过它。
咖啡店的柜台上,都有一台咖啡机,就是店员不断操作的那台机器,星巴克也一样,那个时不时发出“嚓嚓嚓”磨豆声的,就是咖啡机。
< class="pgc-img">>这些咖啡机里流出来的咖啡,就是“意式浓缩咖啡”,也就是咖啡达人们挂在嘴边的“Espresso”。
这样一讲,你对意式浓缩咖啡是不是有些印象了。
2.意式浓缩咖啡,咖啡原始风味
但如果真给你一杯意式浓缩咖啡,我想你会摇摇头说,“不好喝”。
在国内,除了一些咖啡发烧友,我觉得没有几个人,喜欢意式浓缩咖啡的这股味道。
它的味道(如左图),跟你平时喝到星巴克咖啡,公司里喝的速溶咖啡,完全不一样。
< class="pgc-img">>咖啡店里,我看到过几个朋友,因为好奇心点了意式浓缩咖啡,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喝完一整杯的。
几乎都是喝了一口,就皱满眉头,连连叫苦。
对!
就是苦!
这种意式浓缩咖啡,就是没加牛奶前的“原始咖啡”,也就是没有拉花图案的咖啡,对不习惯的人来说,就是一个“苦”字。
星巴克、Costa的拿铁、卡布奇诺、摩卡等咖啡,你觉得好喝,容易入口,其实是加了牛奶的,浓郁的奶味抵消了咖啡的“苦”味。
< class="pgc-img">>不过,当你慢慢适应了意式浓缩咖啡的苦味后,会发现它很香浓。
就是那股原汁原味的咖啡味!
这股香气,很自来熟,话不多说几句,就一股脑儿,往你鼻子里钻,就算停留了很久,也不肯散去。
当你在口中,略微回味下意式浓缩咖啡,还会明显感受到它的“浓稠”。
如果说,速溶咖啡、手冲咖啡像是夏日的毛巾被,轻盈、单薄,那么,意式浓缩咖啡就是,冬季里的棉花大被,稠密、厚实。
其实,“浓稠”,你还可以这么理解,这么一小杯咖啡集中浓缩了所有的咖啡风味精华,不浓稠也“浓稠”了呀!
< class="pgc-img">>一个常参加咖啡师比赛的朋友跟我说,“郑小塔,喝意式浓缩咖啡,你得学会’嚼’,多嚼嚼,更能体会到,它不同层次间的咖啡风味。”
噗,还是饶了我吧!
3.意式浓缩咖啡,Crema
说起意式浓缩咖啡,最大的与众不同,是萃取方式的不同。
现在有些文青姑娘,一提到咖啡,张口就是新词汇,手冲咖啡、挂耳咖啡、虹吸壶、法压壶等等。
她们所说的,其实都是指手工萃取出的咖啡。
但意式浓缩咖啡就不同,它是咖啡机器萃取出的咖啡。
< class="pgc-img">>于是,很多人会好奇,“郑小塔,‘手工咖啡’和意式浓缩咖啡,有什么不同吗?”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们表面啊!
如果,一杯手冲咖啡,一杯意式浓缩咖啡,摆放在你面前。
你会很清楚地观察到,意式浓缩咖啡的表层(下图右),漂浮着一层细细密密的泡沫,折射着光,好像涂了层蜡似的,而手冲咖啡上就没有,就是简单的咖啡液,(下图左)。
< class="pgc-img">>这个细小的泡沫层,叫 Crema 咖啡油脂。
它是意式浓缩咖啡,跟手冲咖啡、速溶咖啡,最大的区别之处。
在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中,你所闻到的浓郁香气,就来自这个 Crema,它里面包含着众多的芳香物质。
< class="pgc-img">>Crema也让意式浓缩咖啡,有了不一般的稠厚感,就跟上一段形容似的,像是冬日棉花大被般的厚实。
同时,Crema也让咖啡有了更悠长的余味,即便意式浓缩咖啡咽下喉后,也能感受到许久未散的香气。
我学咖啡师的时候,老师还跟我说过,“郑小塔,当你把咖啡上面的Crema刮掉后,咖啡的苦味就消失大半了。”
< class="pgc-img">>我试了试,还真是,敢情这层Crema,还是意式浓缩咖啡“苦”味的最大出处啊!
不过,Crema这层金黄色的泡沫,是咖啡爱好者们的最爱。
无论是视觉上的别样感官,还是嗅觉上的独特气味,或者是,味觉上的多重感受,都让他们着迷其中,不可自拔。
4.意式浓缩咖啡,与星巴克咖啡
意式浓缩咖啡的产生,得益于意式浓缩咖啡机。
与手冲咖啡不同的是,它是高压萃取出的。
意式浓缩咖啡机中,热水在9个大气压的高压下,急速穿过咖啡粉,高温乳化粉中的不可溶性油脂,萃取出浓缩咖啡液体。
< class="pgc-img">>所以,它有独一无二的Crema(咖啡油脂),和与众不同的稠厚感。
可能你跟我一样,并不喜欢喝意式浓缩咖啡,但它在世界咖啡历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因为意式浓缩咖啡的出现,才有了花样迭出的意式咖啡,也才有了星巴克的卡布奇诺、摩卡、拿铁咖啡。
意式咖啡,简单的说,就是加了牛奶的咖啡,也就是牛奶咖啡,什么星巴克、Costa、瑞幸咖啡都属于意式咖啡。
而意式浓缩咖啡,被称为意式咖啡的“灵魂”。
因为,所有的意式咖啡,用的基底咖啡,都是意式浓缩咖啡 Espresso。
星巴克的馥芮白、卡布奇诺、拿铁,说白了,就是意式浓缩咖啡与牛奶不同比例的组合!
< class="pgc-img">>就像日本寿司,下面的饭团一成不变,来来去去变幻的都是上面的生鱼片。
星巴克咖啡中,意式浓缩咖啡享受的也是这个待遇,“星巴克主梁骨”呀!
5.意式浓缩咖啡为什么很少见
哪怕在星巴克,意式浓缩咖啡的地位这么重要,它也没有在餐单上出现,(香港、台湾星巴克有)。
就跟欺负它似的,让它在背后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轮到上舞台了,却始终没有它的份。
< class="pgc-img">>其实,也不是啦!
谁让意式浓缩咖啡味道“苦”呢,国内喜欢喝的人少,在咖啡店点的人就更少了。
绝大部分中国人,去咖啡店点最多喝最多的,还是拿铁、卡布奇诺这类牛奶咖啡。
而咖啡店后台悬挂的菜单版面,本来面积就珍贵,主推的咖啡又多,卖太少的意式浓缩咖啡自然就“上不去”了。
在星巴克也是如此。
不过,你跟星巴克的店员(伙伴)说,要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他们就会特意给你做,价格还不贵。
< class="pgc-img">>国内其他咖啡厅也都是这样,不主动说,店员不会主动提,更不会跟你推荐。
不过,意式浓缩咖啡倒是经常出现在西餐厅的菜单上。
好几次,我在西餐厅看到过,那时我也纳闷,不过我后来又想明白了。
因为,意式浓缩咖啡是欧美人平时饮用的主流咖啡,特别是在意大利,它是很流行的基本咖啡。
所以,国内这些讲究正宗原味风格的西餐厅,就很重视意式浓缩咖啡在菜单上的出现,仿佛它一出现,更有“真正”的西餐范儿了。
< class="pgc-img">>不过,你也别觉得意式浓缩咖啡,在中国就没人喝。
在沿海城市,都有一部分咖啡发烧友,习惯喝意式浓缩咖啡,他们就是喜欢这股咖啡的本真味道,独特的浓稠感觉。
同时,也还诞生了一批意式浓缩咖啡的“伪”粉丝。
因为这几年,国内开始流行起喝黑咖啡的浪潮,就跟“吃牛油果就时尚”一样。
喝意式浓缩咖啡,也是其中一项。
< class="pgc-img">>于是,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一杯水,拍成照片,发上微博,就成了“懂行”“潮流”的象征。
常会有粉丝在后台问
说想要学习西点
但是作为刚入门的小白
表示真的弄不明白
“烘焙是面包么?”
“蛋糕甜点就是生日蛋糕么?”
“咖啡是不是几天就学会?”
......
其实入行之前
也是以为,西点不就是面包和蛋糕么
翻糖也是蛋糕,咖啡就是拉花
拉糖是小时候那种拉着吃的麦芽糖....
后来了解后,发现了自己的无知
< class="pgc-img">>到现在都记得
自己指着拉糖作品
和别人说这是巧克力
还被人拆穿指正时的尴尬
< class="pgc-img">>原来西点这个行业
是有细分版块的
烘焙、甜点、工艺造型等是分开的
专业的比赛,这些也都是分开的
今天这篇平民版的大科普
赶紧收好
两分钟分清西点课程
大家一起,争做西点小灵通
让学习不再“一脸懵逼”
烘焙西点创业班
面包,不只是面包
面包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别,但是面包的共性就是“面粉”,而且面包店遍地开花,相信大家对于面包的认识应该很深了。
像奈雪主打的就是软欧包,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喜好,所以更受欢迎。
还有85家的面包,多半是甜面包还有起酥类的面包,这两类面包进入中国市场时间长,群众基础好,是一般人开店的首选。
不过现在上白族的白领,其实也更喜欢买“三明治”类的,还有健康类的面包,前者营养均衡方便携带,后者少油少糖还加入谷物,更符合现在追求健康的大趋势。
面包种类实在太多,小森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但是总得来说,现在学习烘焙,只要你本身产品学的好,做的好,一般开店或者工作不会太差。
最重要的是,刚刚小森说的这些种类的面包,还有国际比赛级别的艺术面包,这些在烘焙西点班8个月的学习种都会教给你,烘焙班就是能抗能打,超级实用有超级有前途,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的那种。
主技能:面包多项
辅技能:蛋糕饼干、翻糖、咖啡、甜点
推荐指数:
蛋糕甜点2.0班
再甜一点,再多学一点
这个课程怎么说呢?里面包含了目前大家在市面上,能见到的主流蛋糕,更加注重技法的修炼,“蛋糕化妆术”了解一下。
毕竟蛋糕胚还是那个蛋糕胚(配方会不一样),蛋糕是否卖座,和造型的真的很有关系,毕竟现在“颜值”很重要。
从最基本的花边,到奶油裱花、韩式裱花,还有造型蛋糕都会学到。
当然,还有巧克力铲花的课程,当别人还在纠结巧克力装饰件不好看的时候,你已经自己炫技做出来了。
还有几十款甜点,让你从小白逆袭,开店妥妥的。
主技能:蛋糕、甜点
辅技能:面包、饼干、翻糖、咖啡、甜点
推荐指数:
法式甜点创业班
别安利,我们自己做
被无数精致的小资白领带火的“法式甜点”,可不只有下午茶时才是宠儿,平时拍照po图发票圈,简直就是安利种草的“毒瘤”。
一般咖啡店,一次上新甜品最多10几款,根据季节和节日适时营销,再加点网红元素,出一款爆一款,只要味道把控好,客户的拉新和回流,一步搞定。
课程中安排了100多款法式甜点,可以让你连续做10季不重样,再加上咖啡和ins风,不好意思,一个霸榜大众点评的咖啡甜品店又出来了。
主技能:甜点
辅技能:面包、饼干、翻糖、咖啡、拉糖
推荐指数:
咖啡甜点创业班
没点创意都不行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受众很广,上班族基本上每日一杯。小编遇到过,很多人觉得“咖啡=拉花”,但拉花真的只是咖啡的一部分好么
< class="pgc-img">>明明夏天喝一杯冷萃或者手冲更爽,还有很多小众咖啡店的“招牌创意咖啡”也很惊艳。把当地特色食材融入咖啡,让香气和口感更有层次,好喝又有卖点。
创意咖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当然,基本功的拉花还是需要刻苦锻炼学习的,王森咖啡班的学员们,从评测到拉花,被练手倒掉的咖啡,算成钱,额...请问,有人组队每天过来喝咖啡么
< class="pgc-img">>想要做一杯好的咖啡,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尝遍各大小产品的豆子,用多种烘焙深度,搭配不同的方法和食材,就可以碰撞出无数种惊喜的味道,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沉掉和打磨。
大众对于咖啡的需求越大,意味着机会越多,所以学咖啡真的是一个刚需的朝阳工作了。
主技能:咖啡
辅技能:甜点、蛋糕饼干、面包、西餐
推荐指数:
西式料理创业班
不去欧洲,也能精致
西餐作为舶来品,这些年已经成为“高级”的代名词。但是现在的西餐店开的太多,很多都是速成班出来的,所以那个菜品...额,这味道应该不是小森嘴太叼了
< class="pgc-img">>。
有仪式感的西餐,上菜顺序等都有严格的顺序,这就要求主厨在烹饪时严格把控时间,并能完美的呈现前菜、汤、主菜、甜点等菜品。
所以西餐课程要学的菜品数量和种类是非常丰富的,还有一些西餐种会涉及到的咖啡、面包、酥点,让你8个月变身西餐全能选手。
就业方面,建议体系更加完善的五星级酒店,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实战性的提升,对于你开拓眼界,发展人际圈层,也是很有帮助的。
主技能:西餐
辅技能:甜点、蛋糕饼干、面包、咖啡
推荐指数:
翻糖甜品台蛋糕班
欧美范儿的小甜蜜
这几年,甜品台的出场率真的越来越高,无论是明星生日会,还是婚礼、各种party的现场,都有一个精致又符合现场氛围的甜品台。
甜品台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根据活动的风格和场合,灵活的调整,除了本身产品要好看好吃以外,更讲究自身对于“审美”的搭配,所以翻糖甜品台蛋糕班是有美术和插花课程的。
作为甜品台的主角,蛋糕真的是必修课。无论是精细到毫米的翻糖蛋糕,还是超逼真的卡通人偶,还有火爆ins的韩式裱花和豆沙裱花,这些你都要会,这样就可以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不至于千篇一律的没有灵魂。
只要甜品台做的好,很多客户会介绍客户,真心不怕没生意,每天做东西做到手软
< class="pgc-img">>主技能:甜品台
辅技能:咖啡、面包、甜品、翻糖、蛋糕
推荐指数:
总的来说呢,没有基础的学员,真的不要再想着自己速成2个月就可以出师,月入近万,火速开店,走向人生巅峰。
如果说你还在纠结选什么专业的话,建议你:
1、先看个人兴趣,兴趣会是你学习的最大动力;
2、男生倾向于选择烘焙和西餐;
3、女生倾向于选择蛋糕甜点、翻糖和法式甜点;
4、咖啡、甜品台男女均可选;
5、一线二线城市的话,所有专业都可以选;
6、三线四线城市,建议选烘焙和蛋糕甜点。
以上几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具体选择什么专业,还是要看大家自己,在人生的分岔口,往哪走,要你自己选。
如果您有更多想要探讨了解的知识,欢迎来到我的面包研修社进行实地学习,感受全国顶尖技术,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2020,我们在这里等你。
问“咖啡”在中国哪座城市最流行,上海人是很有发言权的。今天就一起重温魔都喝咖啡简史,体验这段咖啡文化。评论区告诉小布,侬欢喜吃茶还是吃咖啡呢?
磕肥、加非、高馡、考非……
< class="pgc-img">>1843年后,在沪外国人开设西式饭店。据《上海通志》记载,上海最早经营西式糕点的是英国人劳惠霖(J.Lewellyn)创设的老德记药店,位于花园弄(今南京东路)1号。老德记以经营欧美成药为主,兼营医疗器械、化妆品、烟酒、糖果、冷饮等。最开始咖啡被当作“咳嗽药水”,而随着西餐的推广和普及,这种“咳嗽药水”,逐渐时髦起来。
< class="pgc-img">>咖啡进入上海后,初由洋行贩售,后咖啡馆、西餐社焙炒调制,俗称“小壶咖啡”。1924年,公和祥余记咖啡公司创办,开始批量生产咖啡,也为上海固体饮料生产开了先河。
目前所知最早介绍咖啡的烹饪书籍,是一本由西方人用汉语编写的西餐食谱——《造洋饭书》,1866年由美华书馆出版,编者是美国高第丕夫人(Mrs.Crawford)。这位作者1852年春天随夫婿来沪。高第丕夫妇二人汉语造诣很高,在华期间出版过多种中文传教手册和其他书籍。
< class="pgc-img">1885年版《造洋饭书》内封与英文序文
>《造洋饭书》中介绍了268种西菜、西餐的做法。“咖啡”在书中被翻译为“磕肥”,这应该是在“coffee”在中国较早的译名之一。书中写道:
磕肥 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两大匙磕肥,一个鸡蛋,连皮(注:文意不清,疑为蛋清)下于磕肥内,调和起来,燉十分时候,再加热水二杯,一离火,加凉水半杯,稳放不要动。
除了“磕肥”之外,在当时的报刊书籍中,“coffee”可谓是名目繁多。《申报》中第一次提及,是在1873年9月22日《电报英京巨银行闭歇事乃系讹传》一文中,彼时“coffee”被译为“加非”。
< class="pgc-img">文中有一句“在英属国西兰地方,风传有种产加非一大庄,已经亏空”
>而在1875年11月10日《申报》刊载的一篇《轻生说》中,第一次出现“咖啡”二字。
< class="pgc-img">文中有一句“渴则饮以浓茶,如有咖啡茶则更好”
>此外,当时还可以看到“珈琲”“茄菲”等等译名。直到1920年代后期,“coffee”这一舶来品才有了相对统一的译名——咖啡。
清末民初的咖啡馆概览
< class="pgc-img">>1880年后,许多中国人也效仿外国人开起了西餐馆。据记载,第一家由华人开设的西餐馆是福州路上的“一品香”:“我国之设肆售西餐者,始于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于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万长春、吉祥春等继起,且分室设座焉。”一品香建于1883年,20世纪初从福州路搬迁到西藏路,兼营旅馆和中西酒席,西餐厅也供应咖啡。
< class="pgc-img">西藏路的一品香欧菜社中西旅社,1917年摄
>但无论是外侨还是本土华人经营,起初咖啡馆都是一种附设,并不具备独立营业性质。据记载,1886年,公共租界虹口区出现了一家独立营业的咖啡馆,即“虹口咖啡馆”,主要对航海人员开放。
档案文献显示,营业性咖啡馆的大量出现是在1920年以后。就文献资料来看,上世纪20年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咖啡馆有卡尔顿咖啡(Carlton Café)、皇家咖啡(Royal Café)、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Tkachenko Café)、愚园路上的惠尔康咖啡室(Welcome Café)、开设于虹口区北四川路的上海珈琲馆和公啡咖啡馆等。
< class="pgc-img">霞飞路(今淮海中路)643号的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
>< class="pgc-img">1910年,卡尔顿咖啡厅的菜单一份
>开咖啡馆的外国人大多为法、俄、意、日侨民。这些咖啡馆主要集中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北四川路上。
< class="pgc-img">20世纪30年代,在虹口犹太聚集区附近的一家咖啡馆
>而开设咖啡馆的中国人则主要以广东人为主。比如北四川路的上海珈琲馆,就是广东籍作家张资平在1928年与创造社成员合股开设的。
< class="pgc-img">>说起“沙利文”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生产“光明牌”冷饮的国营上海益民食品厂,一定就亲切了许多。其前身就是沙利文食品厂。1914年,美国人沙利文开设沙利文精美糖果店,几经易主、改名,1925年时,正式定名“沙利文面包饼干糖果公司”(Bakeries Co. Federal Inc. U.S.A)。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比起沙利文的糖果、饼干,更受青睐的是沙利文咖啡馆。沙利文咖啡馆一共有两家:一家开在南京路上,通常被称为东沙利文;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的一家则被称为西沙利文。沙利文咖啡馆的特色之一,就是咖啡都是用小壶煮的,以保持咖啡豆的原香。
< class="pgc-img">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南京东路229号的东沙利文
>< class="pgc-img">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南京西路(原静安寺路)883号的西沙利文,其对面是皇家咖啡馆
>霞飞路上的DD'S,也是旧上海最出名的咖啡馆之一,上海人叫“甜甜斯”。其位置在国泰电影院斜对面,话剧、电影演员是那里的常客。DD'S咖啡馆在大门设计和建筑外观上采用西方半圆拱形结构,内设螺旋形旋转楼梯,邻街装着敞亮的长玻璃窗,室内还有卫生间、电话等现代设施,及强烈西式风格的油画、摆件、器皿等。
< class="pgc-img">>咖啡馆里的红色记忆
< class="pgc-img">>咖啡馆多位于租界。咖啡馆不仅仅是上海市民休闲娱乐、聚会聊天的活动的空间,更为很多革命活动起到了特殊的掩护作用。
比如鲁迅常去的“公啡咖啡馆”就是当年“左联”聚会的地方。1929年10月,左联首次筹备会就在这里举行。据夏衍回忆,筹备会一般每周一次,几乎都在“公啡”二楼包间。冯乃超也在回忆中提到过“公啡”:“顾客很少,我们倒是常去……几乎被我们包下了。”
< class="pgc-img">公啡咖啡馆旧址,现为上海时装商厦 。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
>< class="pgc-img">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沙利文咖啡馆。它的英文名很有意思:“Chocolate Shop”
>上海咖啡厂:曾经一枝独秀
< class="pgc-img">>抗日战争胜利后,小型咖啡馆在上海滩上剧增。单是从南京路外滩至静安寺,就有咖啡馆30余家。到1946年10月,整个上海市已有咖啡馆186家,加上西餐馆,喝咖啡的场所达到297家。
< class="pgc-img">上海咖啡厂生产的“上海牌”咖啡,以及风靡一时的麦乳精、菊花晶,也产自这里
>而知名的“上海牌咖啡”,生产自上海咖啡厂。在20世纪60-80年代,几乎全国各地所有的咖啡,都来自这里。
上海咖啡厂的前身,是1935年浙江人张宝存在静安寺路创办的“德胜咖啡行”。张宝存从国外进口咖啡生豆,焙炒加工,有罐装与散装,并以“C.P.C.”注册商标,销售给上海的西餐厅、饭店和咖啡馆。同时,德胜咖啡行还在静安寺路上设有门店德胜咖啡馆(C.P.C. Coffeehouse),零售与堂饮咖啡。
< class="pgc-img">德胜咖啡行的进货单
>1958年,“C.P.C.”商标改为“上海牌”商标。1959年3月,“德胜咖啡行”更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咖啡厂”,成为全国唯一以“咖啡”命名的企业。
后来,上海咖啡厂开始生产低成本的“咖啡茶”。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三星糖果厂生产鹅牌咖啡茶。到了60年代,开始由上海咖啡厂生产,改为上海牌咖啡茶。
< class="pgc-img">>所谓咖啡茶,其实就是一些咖啡豆磨成极细粉,和糖粉压成方糖块,喝的时候像速溶咖啡一样直接放一块进滚水里。
< class="pgc-img">福建生产的鹅牌咖啡茶,如今还有销售。
>东海咖啡馆:一代上海人的记忆
< class="pgc-img">>改革开放以后,来沪从事商务活动、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大量增加,给上海的西餐市场也带来无限生机。菜馆开设音乐茶座,配套供应咖啡、饮料、西点,上海咖啡业逐渐恢复。
南京路上的“东海咖啡馆”,是一代时髦青年劈情操的地方。其前身是苏籍犹太人在1934年开设的马尔斯(Mars)咖啡馆,专营俄国大菜、罗宋汤等。1954年,犹太老板回国后,咖啡馆改东海饭店,1988年改称“东海咖啡馆”,经营咖啡、西点,兼营西菜。东海咖啡馆选用海南岛、云南咖啡豆,现磨现煮,香气四溢,新老顾客近悦远来。1998年,东海与德大西菜社合并转制为德大西餐有限公司。
东海咖啡馆以工薪阶层为服务对象,1980年前后的菜单价格:清咖1角8分,奶咖2角3分,顶配的冰激凌咖啡也只要5角1分;红烩牛肉1元1角,炸猪排1元8角,乡下浓汤2角7分,餐包6分。就是到了2007年,这里的咖啡也只卖10元一杯,很多老上海天天到东海报到。
< class="pgc-img">>今天各种各样的咖啡正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来,各具特色的小咖啡店,更是散落在大街小巷、商场楼宇,随处可见。
随着咖啡文化普及,咖啡的制作方法也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熟知:意式、手冲、冷萃、虹吸……而爱喝咖啡的人也越来越讲究:不同的制作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纯净度,不同咖啡产地的豆子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不同烘焙程度呈现不同的酸苦醇香,甚至不同的滤纸质地都能影响一杯咖啡的好坏……
对于当代人而言,喝咖啡早已不再是赶时髦的象征,甚至也不止是一种口舌享受,或许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就像每天早上选择喝牛奶还是喝豆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