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叶延滨(诗人、作家,历任《星星诗刊》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
老家临汾
这些年所有的出行都是旅行
只有到临汾的这一次叫回家
我问黄河,黄河也问我
转了九十九道的黄河问我
为啥说到临汾,你是回家?
我答黄河水,黄河也侧耳——
八十五年前一个学生娃
从四川北上到安塞当红军
从陕北东渡来到了临汾
延安派他进了抗日决死队
抗日决死队的家:临汾刘村
我问洪洞,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知天下中国人的家
大槐树问我,临汾是回家?
我答大槐树,枝叶都侧耳——
八十五年前一个女学生
从东北流亡到西安救亡会
八路军来招兵她报了名
风雨无阻她拼死要抗日
女生变女兵的家:临汾刘村
那个四川的小红军是我亲爹!
那东北流亡女学生是我亲妈!
黄河见证,大槐树也见证——
我的家,我的根:临汾刘村!
注:临汾刘村,八路军革命根据地,抗战国共合作时期,也是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驻地。我父母分别从四川和东北经不同方式来到刘庄,结成革命伴侣。
九曲黄河乾坤湾
一个神话变成现实的地方
一个现实中永远属于神话的地方
一个把神话现实融合为乾坤的地方
一个少女变成母亲的地方
一个母亲永远如少女美丽的地方
一个让母亲和少女都找到自己的地方
一个天堂变成人间的地方
一个人间永远高贵似天堂的地方
一个人间天堂向儿女敞开胸怀的地方
一个梦境变成圣地的地方
一个圣地永远纯洁像梦境的地方
一个让圣地生长梦想如绿茵的地方
一个灵魂皈依自然的地方
一个自然永远召唤着灵魂的地方
一个灵魂和自然都找到对方的地方
注:十年前在青海、陕西写下《九曲黄河第一湾》,这次随诗人临汾看黄河一行走到临汾,各段都加了一行,心曲咏叹也。
壶口大美
壶口之美让我难以下笔
来一次夸一次
离开一次想一辈子——
当我走近壶口
那九十九条金黄的瀑布
如九十九条金鳞的蛟龙
我眯着眼迎这些天上来客
每一道飞泻的水
都是阳光凝成的金色脂乳
缕缕水丝中的阳光
就是女娲的飘飘长发
啊,这就是我的生身之地——
这黄土高原之土
这黄河壶口之水
融为我的血,变为我的骨!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6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京报快讯(记者 陈琳)12月25日,东城区前门三里河热闹非凡,“会馆有戏”元旦迎新专场演出在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颜料会馆开锣。本次活动联动式特色表演也在临汾会馆首次亮相,台湾会馆也将于29日推出元旦迎新、喜迎冬奥为主题的首场演出,为在京台胞送上节日的问候。
现场表演双人变脸。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会馆有戏”活动由东城区委区政府等部门主办。台湾会馆是情牵两岸的“台胞之家”,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历史。在元旦前夕,台湾会馆、颜料会馆和临汾会馆联动推出专题文艺演出,通过声乐表演、器乐演奏、魔术杂耍、相声曲艺等多种形式,让会馆旧址褪去历史尘埃,展现出鲜活生动的文化新貌。
滑稽表演与观众互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器乐演奏《红歌联奏》、女声独唱《阳光路上》和《红旗飘飘》、男声独唱《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共筑中国梦》等多个节目,在颜料会馆演绎唱响。在临汾会馆,魔术、滑稽表演、双人变脸、三人猴戏这些清新质朴的民间艺术,沉浸式表演、创新性表达,让现在作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灵动鲜活的色彩。在台湾会馆举办两岸一家亲专场演出,邀请李菁等知名演员等登台献艺,为在京台胞送上新年问候。这些“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会馆演出节目,给寒冷的冬日添上了一抹色彩。
孙悟空与小朋友们互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会馆建筑千姿百态,会馆文化包罗万象,其反映的人文底蕴、精神价值、时代风貌都无不体现着文化的力量,散发着独一无二的气质品位。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会馆有戏”不仅打通了会馆活化利用“最后一公里”链条,彰显会馆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也是乘势而上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服务百姓的应有之举。会馆演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化工作者深耕于东城五色土,让东城风貌照彻文化百花园,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一批批“接地气”“带露珠”“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将让会馆旧址绽放昨日光华,也为东城“戏剧之城”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最新表达。
临汾会馆现场表演三人猴戏。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同时,对演出为载体的会馆文化深入挖掘与创新转化,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支撑。“会馆有戏”进一步推动前门文化演艺新业态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艺术产品与服务,形成吸引市民打卡的文化新消费,带动街区业态转型升级。
据介绍,东城区整合前门片区会馆文化资源,通过平台化运作引入更多团队、导入更多资源,不断赋予会馆旧址新的文化内涵。通过积极推动“会馆有戏”品牌建设,在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先行先试、先作先成,努力探索会馆旧址文物创新利用新模式。颜料会馆将在引入京演集团等国有院团优质演出内容开展常态化演出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联动周边街区打造驻场演出与多元文化IP。临汾会馆承载着山西地域文化,展现着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图景,探索联动式小型特色演出,将不断丰富提升“会馆有戏”品牌内容。接下来东城区还将联动更多会馆旧址、特色街巷,致力于打造会馆演艺生态圈。更多会馆空间将通过“一馆一策”做好统筹策划,分步实现演出等活化利用常态化。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王贵彬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论春风柳上归,
仲夏苦夜短;
无论鸣笙起秋风,
置酒飞冬雪。
总有人鲜衣怒马,
陪你看烈焰繁花;
总有人素面白纱,
陪你度恬淡年华。
春节已至,
无论回故乡,
还是在远方,
都不妨寻美一场。
“寻找中国之美”
第五季
“味道”
正式启程
征集时间:
2月14日—2月22日
记忆
《长城脚下是我家》
2018年2月15日。河北遵化。长城脚下的罗文峪村,礼花绽放,风景亮丽。张国华 摄
《春闹枝头》
2018年2月16日。福建福州。两朵小花绽放在山道边灌木的枝头。雍正王朝 摄
《残荷春梦》
2018年2月15日。山东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到荷花盛开,大明湖应当更加美丽。张洪举 摄
《百岁老人迎新年》
2018年2月7日。山西临汾。生于清朝光绪末年的韩老奶奶,已经112岁高寿,依然精神矍铄,和一大家子快快乐乐地迎新年。平凡人 摄
《回家是年》
2018年2月15日。江西崇仁。窗外,女儿回到父母常年看守的铁路道口,手提中国结,挥舞着花束:“妈,我回来了!”窗内,母亲惊喜地推开窗:“女儿回来啦!”嗯叮 摄
《舌尖上的童年》
2018年1月28日。浙江仙居。一名民间艺人在手工制作麦芽糖。王华斌 摄
《烟火》
2018年2月15日。北京大兴。一家人在一起,放烟火给孩子看。唐僧洗头爱飘柔 摄
><>家乡
《回家啰》
2018年2月15日。四川成都。带上年货,回家团圆。浓茶一杯 摄
《接福》
2018年2月15日。湖北恩施。除夕之夜,四岁的小朋友爬到沙发上,抚摸大红的福字和萌狗生肖像,童趣十足。山里人 摄
《踏红》
2018年2月15日。江西萍乡。除夕当天,小侄女在放完鞭炮的一片碎红上嬉戏。转帖 摄
《喜迎金苇》
2018年2月10日。黑龙江齐齐哈尔。逆风而上,芦苇漫天飘絮,人们捂住鼻嘴收割遍地金苇。Sufi 摄
《乐趣》
2018年2月16日。河南三门峡。新春佳节,象棋给节日里的人们增添了别样的乐趣。刚子 摄
《点开吉祥》
2018年2月12日。山西襄汾。山西花馍制作的点睛之笔。爱莲说 摄
《家乡的灯火》
2018年2月11日。湖北恩施。古城灯火辉煌,年味很浓。山里人 摄
《慈母盼归》
2018年2月2日。山东台儿庄。一位老人倚着木柱,凝望着远方。郭绪雷 摄
《回家》
2018年2月15日。江西九江。一名小旅客拎着一个巨大的中国结,和父亲一起乘车回家过年。宋晨 摄
《除夕夜》
2018年2月15日。黑龙江伊春。北方小镇,白头鹤之乡。李卫东 摄
《舞龙》
2018年2月12日。湖北通城。村民舞龙。云通城 摄
《纳福迎新》
2018年2月11日。山西临汾。生活好了,背篓都盛不下这大大的“福”了。宋旭红 摄
《玩耍》
2018年2月15日。河南义马。腊月三十农村孩子们高兴地疯跑,欢快过年。爱不流逝 摄
><>美食
《味道》
2018年2月15日。山东临沂。制作好的大糖。隐墨田园 摄
《新鲜蒜黄供市场》
2018年2月10日。河北遵化。西留村乡朱山庄村农民忙着收获蒜黄,新鲜蔬菜用来供应春节市场。天下人 摄
《串出年味》
2018年2月3日。山东滨州。这种又香又甜的糖球用彩丝串成,又称“欢喜团”,寓意“团圆快乐,合家欢喜”,深受当地人喜爱。左石 摄
《油面》
2018年2月13日。湖北武汉。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做两架手工油面,在春节期间招待客人。肖劲松 摄
《饹馇》
2018年2月13日。河北遵化。厨师在加工饹馇。天下人 摄
《包饺子》
2018年1月31日。山西稷山。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爱莲说 摄
《品种丰富》
2018年2月14日。浙江仙居。腊月二十九,菜场货源充足,采购年货的市民忙着选购各类农副产品。王华斌 摄
《丰收》
2018年2月5日。河北遵化。过年了,草莓丰收了。张国华 摄
《蛋燕》
2018年2月15日 。福建福州。蛋燕是永泰县嵩口地道的风味小吃,当地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老树 摄
><>书香
《旺年大吉》
2018年2月4日。辽宁沈阳。迎旺年,跟妈妈一起写对联。田喜儿 摄
《知识的阶梯》
2018年2月10日。山东滨州。一个青年正坐在楼梯上,专心致志地读书。左石 摄
《农民书屋》
2018年2月10日。河北遵化。沙坡峪村的农民在农民书屋里读书交流。 天下人 摄
《静读》
2018年2月3日。超市里面采购年货的人群熙熙攘攘,他们却在货架下静静地读书。贾国辉 摄
《爱好》
2018年2月15日。河南三门峡。老哥俩蹲在地上,俯身观看书法作品。刚子 摄
《书城》
2018年2月4日。辽宁沈阳。一座城市有多少书店的灯光,就有多少阳光。田喜儿 摄
><>中国年
《春到古宅》
2018年2月11日。山西襄汾。一个古院落过年的场景。爱莲说 摄
《中国红》
2018年2月10日。山东青州。红灯高悬迎新春,神州大地庆大年。红旗飘飘 摄
《花火》
2018年2月8日。山西大同。艺人在表演打铁花,营造浓浓的年味。Xyz 摄
《“结”福》
2018年2月14日。广西桂林。警营里的新年。蒋小蒋 摄
《合不拢嘴》
2018年2月9日。山东济阳。村民领上爱心人士送的春节大礼,乐得合不拢嘴。墨影耕耘 摄
《新“习俗”》
2018年2月15日。北京。在景山公园,几位游客用手机在扫墙上的福字。亮子 摄
《放鞭炮》
2018年2月15日。浙江温州。孩子们快乐过新年。陈少敏 摄
《爆竹声中辞旧岁》
2018年2月16日。山西孝义。零点的钟声响起,家家户户放起爆竹辞旧迎新。张健 摄
><>扫描二维码加入中国之美社群
参评栏目
1.家乡的味道:征集反映家乡特色的照片。
2.记忆的味道:征集记忆里的春节故事。
3.美食的味道:征集各地特色美食的照片。
4.书香的味道:征集假日阅读的书香。
5.中国年的味道:征集全球中华儿女共同庆祝春节的精彩时刻。
投稿方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投稿
或登录
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新华视点微博
也可访问
beautyofchina.zhongguowangshi.com
进行投稿
总策划:刘思扬
总监制:陈凯星、冯瑛冰
监审:马书平
监制:葛素表、于卫亚
策划:王龙
编辑:徐步云、刘思佳、李永锡
设计:赵丹阳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摄影部
新华社音视频部
新华网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图片中心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新华社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