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网·冀云客户端11月29日讯(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11月29日上午,河北子水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李保国精神”的诞生地——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敲锣上市,登陆河北股权交易所。“从今天起,岗底村农民开始背着‘钱袋子’,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路上。”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李保国科技创新团队专家团队队长郭素萍激动地说。
11月29日上午,河北子水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丘县岗底村敲锣上市。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 摄
子水农业公司的前身是李保国教授2014年在邢台市南和区建立的红树莓组培室。2016年李保国教授去世后不久,内丘县将李保国红树莓组培室请到了岗底村,并专门成立子水农业公司,由李保国科技创新团队和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
自成立以来,子水农业公司实施工厂化组培育苗,先后培育果蔬类、经济林类、绿化工程类、中草药类苗木达100多个品种、6000余万株。中国林科院博士李迎超与河北农业大学教师张雪梅、顾玉红都是李保国教授的学生,如今也是李保国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保国老师走后,我们接过了‘科技兴农’的接力棒,全力做好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推广,帮助当地农民种植树莓、猕猴桃、铁皮石斛等新品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李迎超告诉记者。
组培育苗虽然解决了“种源”这个卡脖子问题,但子水农业公司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流动资金不足。而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建设均需要大量资金。
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左)在上市仪式上致辞。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 摄
“河北股权交易所‘乡村振兴板’今年10月20日开板,是主要面向脱贫地区‘三农’企业设置的股权交易板块,既能在股权融资上扶持企业,又能帮助企业规范发展。”出席当天上市挂牌仪式的河北股权交易所副总裁胡宪华说,“我们今天在岗底村设立了乡村振兴专场,特意把子水农业公司上市挂牌仪式放到这里,就是要表达支持我省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明态度。”
敲锣后,望着沟梁中的片片果园,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眼角噙着泪花:“我们村靠着保国老师给的科技‘金扁担’,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路,今天我们又多了一条金融‘金扁担’。依靠‘科技+资本’双轮驱动,相信岗底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打头阵、当先锋,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河北股权交易所有关负责人(左)为子水农业公司上市授牌。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吴新光 张嘉琪 摄
据了解,上市当天,中国林科院就将“红树莓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科研成果转让给子水农业公司进行应用转化,河北省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公司与子水农业公司签订了定向增发意向书,子水农业公司还向建行申请“上市贷”、向河北股权交易所申请可转债……
源:经济日报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苹果生产基地,3500亩苹果园遍布山坡。进入了苹果疏果期,家家户户都在果园忙碌。
岗底村民梁山林和老伴吃过早饭,也早早进了果园,一把果树剪、一架移动梯,一忙就是一整天。“日子成了歌,唱给咱最亲的人;踏上了小康路,感谢党的恩……”苹果树下,梁山林一边挥动着手中的剪刀,嘴里一边哼着小曲儿。
这首歌名叫《我有一支歌》,歌中的原型就是梁山林。今年63岁的梁山林,过去因为家里穷,快四十岁了还打着光棍。后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带着现代农业技术,来到岗底村扶贫,专门找到梁山林家,拉着他一起种果树。
“种好苹果,有了钱,盖房子、娶媳妇都没问题。”在李保国的鼓励和手把手指导下,梁山林起早贪黑,天天泡在果园里。6亩多果园、400多棵苹果树,128道工序一道不落。悉心管护十多年,梁山林娶了媳妇、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苹果不仅改变了梁山林的生活,还富了岗底村。这些年,岗底村从1984年人均收入80元的穷山庄,变成如今人均收入4.5万元的富裕村。去年秋天,苹果又红了,梁山林找到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你让人给咱村写了4首歌,都好听着呢,啥时候也唱唱俺?”杨双牛随即答应了下来。于是,以他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我有一支歌》诞生了。
“一支心中的歌,唱成了圆梦的曲儿……”李保国教授曾经为岗底村量身定做的128道苹果种植工序,让种植有了标准,果品质量有了保障,岗底人依靠科技的力量,挑起了“金扁担”,把日子过成了“幸福歌”。如今,岗底苹果生产基地的“富岗”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今年坐果率不低,又是个丰收年!”在岗底村幺两帕家庭农场里,刚结出的小苹果还顶着花苞,“一般留中间最大的果儿,其他的都要剪掉。”农场主杨增林和妻子一边疏果,一边给记者普及疏果知识。
杨增林的幺两帕农场是岗底村最大的果园,50亩果园里,种了1000多棵苹果树和一些板栗树、桃树。2007年之前,杨增林在外打工,“干过很多工作,钱没挣回多少,心里总是不安稳。”2007年,杨增林回村承包果园。
“刚回来不懂技术,拉枝、刻芽、疏花、疏果,不少环节做不到位,李保国老师手把手教我。”经过不断学习,杨增林获得了“农业技术助理技师”资质,妻子霍建平也同村里其他一百多名果农一起,获得了“果树工”证书,成为种苹果的“职业农民”。
依靠科技的力量,杨增林的果园从头几年果树小、挂果少,整个果园只能套四五万只袋,逐渐增长到现在能套二十万袋,年收入20多万元。“有村里‘富岗’品牌的支撑,苹果不愁卖,上山采摘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杨增林说,“日子忙忙碌碌,咱心里踏踏实实!”
如今,岗底村正着力推动建设178平方公里的太行山生态大花园,以岗底村所在的内丘县侯家庄乡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镇乃至冀中南太行山地区,建立优质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杨双牛信心十足地说,要让“太行山区的好风景,变成山区人民的好光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通讯员 翟 丽)
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苹果生产基地,3500亩苹果园遍布山坡。进入了苹果疏果期,家家户户都在果园忙碌。
岗底村民梁山林和老伴吃过早饭,也早早进了果园,一把果树剪、一架移动梯,一忙就是一整天。“日子成了歌,唱给咱最亲的人;踏上了小康路,感谢党的恩……”苹果树下,梁山林一边挥动着手中的剪刀,嘴里一边哼着小曲儿。
这首歌名叫《我有一支歌》,歌中的原型就是梁山林。今年63岁的梁山林,过去因为家里穷,快四十岁了还打着光棍。后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带着现代农业技术,来到岗底村扶贫,专门找到梁山林家,拉着他一起种果树。
“种好苹果,有了钱,盖房子、娶媳妇都没问题。”在李保国的鼓励和手把手指导下,梁山林起早贪黑,天天泡在果园里。6亩多果园、400多棵苹果树,128道工序一道不落。悉心管护十多年,梁山林娶了媳妇、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苹果不仅改变了梁山林的生活,还富了岗底村。这些年,岗底村从1984年人均收入80元的穷山庄,变成如今人均收入4.5万元的富裕村。去年秋天,苹果又红了,梁山林找到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你让人给咱村写了4首歌,都好听着呢,啥时候也唱唱俺?”杨双牛随即答应了下来。于是,以他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我有一支歌》诞生了。
“一支心中的歌,唱成了圆梦的曲儿……”李保国教授曾经为岗底村量身定做的128道苹果种植工序,让种植有了标准,果品质量有了保障,岗底人依靠科技的力量,挑起了“金扁担”,把日子过成了“幸福歌”。如今,岗底苹果生产基地的“富岗”苹果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今年坐果率不低,又是个丰收年!”在岗底村幺两帕家庭农场里,刚结出的小苹果还顶着花苞,“一般留中间最大的果儿,其他的都要剪掉。”农场主杨增林和妻子一边疏果,一边给记者普及疏果知识。
杨增林的幺两帕农场是岗底村最大的果园,50亩果园里,种了1000多棵苹果树和一些板栗树、桃树。2007年之前,杨增林在外打工,“干过很多工作,钱没挣回多少,心里总是不安稳。”2007年,杨增林回村承包果园。
“刚回来不懂技术,拉枝、刻芽、疏花、疏果,不少环节做不到位,李保国老师手把手教我。”经过不断学习,杨增林获得了“农业技术助理技师”资质,妻子霍建平也同村里其他一百多名果农一起,获得了“果树工”证书,成为种苹果的“职业农民”。
依靠科技的力量,杨增林的果园从头几年果树小、挂果少,整个果园只能套四五万只袋,逐渐增长到现在能套二十万袋,年收入20多万元。“有村里‘富岗’品牌的支撑,苹果不愁卖,上山采摘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杨增林说,“日子忙忙碌碌,咱心里踏踏实实!”
如今,岗底村正着力推动建设178平方公里的太行山生态大花园,以岗底村所在的内丘县侯家庄乡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镇乃至冀中南太行山地区,建立优质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杨双牛信心十足地说,要让“太行山区的好风景,变成山区人民的好光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通讯员 翟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