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进补,上山打虎!”12月22日,农历冬至,从今天起,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冬至,北方人忙着包饺子,南方人炖羊肉、牛肉、鸡鸭猪蹄,俗称“炖冬”。
冬至上午,坐落深山的四川宜宾叙州区柏溪街道宜屏村三诗坝牟成友家,烧起11个土火锅,邀约亲朋好友100余人赴宴“炖冬”, 一起迎接隆冬的到来。
牟成友家烧起11个土火锅
土火锅是川南宜宾叙州区、高县、屏山县等山区民间的独特美食。传统土火锅的“锅”,是集锅体、灶堂、烟囱、食具于一体的特殊器具。
土火锅为陶炊具,以深山原土为原料,手工制作成型,再经高温烧制成陶。土陶火锅炖出来的肉香气馥郁、爽滑化渣,具有铁锅所不具备的优点和特点。
以此锅炖出来的菜,也称之为“土火锅”,类似于北方的“乱炖”,以鸡肉、猪蹄、酥肉为主料,配金钩、墨鱼提味。最上层铺砌成片的油炸肉丸,撒姜葱蒜末,小火煨制约两小时即可上桌开锅。
土火锅
近年来,铸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制作的土火锅代替了土陶火锅,变得更加经久耐用。今日,牟成友家烧的11个土火锅,全都是金属炊具。排成一列,蔚为壮观。
据了解,43岁的牟成友夫妻在四川宜宾城区经营艺术玻璃、KTV歌厅,并以自己老家的山区土地为基地创办果园,经营菜籽油、土鸡、土鸭、鸡蛋等山区土特产品。
牟成友告诉红星新闻,每年过年前,他和姐姐都会回乡下杀过年猪。今年,牟成友家杀了一头近600斤重的大肥猪,摆了11桌,请了100多位亲友过冬至。
冬至,牟成友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土火锅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编辑 杨渝彤
没想到在偏远的乡村,吃火锅居然要排队两个小时。”来自重庆北碚的徐彬鸿近日在一家地处大巴山腹地的乡村火锅店,体验到一次印象深刻的乡村火锅。
记者注意到,作为重庆美食代表的火锅正从城市街头、闹市商圈,走进乡镇村庄,一系列“火锅+”新模式应运而生。火锅进村不仅带动乡村就业创业,还为乡村振兴打开新思路。
从采摘到餐桌“零距离”
今年“五一”期间,徐彬鸿带着家人驱车近500公里游玩巫溪,当地朋友向他推荐了开在田间地头的“坝坝火锅”。“到了之后得知前面还有10桌食客排队,起码要等两个小时。”徐彬鸿和其他排队的食客聊天时得知,很多人都是从周边区县专程前来,就为吃一顿乡村火锅。
点菜之后,徐彬鸿终于明白为何这家店一桌难求。“服务员看到我们点了一些蔬菜,直接领着来到一家农户,走进菜园子里采摘。”他坦言,这样的体验让吃惯了火锅的自己连连感叹“非常新鲜”。
火锅店老板宋祖国表示,店里的时令果蔬都来自当地农户的地里,实现了从采摘到餐桌“零距离”。作为该店主要的供货农户,菜农李常兵说:“自从村里有了这家火锅店,地里的蔬菜、水果有了稳定销路,家里的土鸡、苕粉、腊肉、干洋芋片也经常拿来供货。”据介绍,“坝坝火锅”开业1年来,已实现营业额超300万元,带动当地30多户农民销售农产品40多万元。
“火锅+”新模式引爆乡村游
今年年初,重庆市发布《推进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及发展“火锅+”新模式,推进火锅美食街区、特色火锅店、火锅食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随之,一系列的“花式火锅”出现在田间地头,引爆重庆乡村文旅。
今年2月,超50万人次的游客走进重庆江津永兴镇黄庄村。10亩油菜花田内,藏着别样的“花田火锅”,游客们一边赏花、一边吃火锅、一边拍视频。“首次举行的万人花田火锅节非常成功,火锅场场爆满。”黄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恒均告诉记者,活动期间接待游客用餐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0余万元。
位于重庆垫江包家镇甄桥村的千亩湖畔草场,则迎来了享受“草原火锅”的游客。包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结合景点特色,推出了草原火锅游玩服务,打造了集社交、互动、旅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吸引重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近2万余人来此游玩。
让产业发展红利“飘”向乡村
每天凌晨,位于重庆巴南的韵新屠宰场灯火通明,工人将刚刚处理好的毛肚装袋,再交由运送人员直接分车,运往各个火锅店。与此同时,相隔40多公里的巴南莲花街道大中村蔬菜种植基地里,村民们也正忙着采收蔬菜瓜果。
据巴南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聚焦火锅食材产业,积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强化火锅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重庆火锅师傅”人才品牌,也是通过“火锅+”助乡村、兴产业的一大体现。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火锅师傅”作为重庆市劳务品牌之一,让一大批来自脱贫地区的务工者通过努力成长为火锅师傅、火锅名师。
多位火锅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旗下品牌正在积极谋划与乡村的融合,计划通过创业就业培训、订单农业合作、食材种养殖基地打造等“进村”手段,让“沸腾”的产业发展红利“飘”向乡村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