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没什么事情是
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
< class="pgc-img">>当然,疫情还未结束前
想吃一顿火锅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在家动手,丰衣足食
食材自己配,火候自己掌握
< class="pgc-img">>不过要想吃得正宗
咱就得专业点
潮汕火锅、麻辣火锅
老北京涮羊肉、野生菌火锅……
这些对于吉林人来说
虽是可以抚慰心灵的美食
但还不是最最过瘾的
< class="pgc-img">>因为咱这有地地道道的乌拉火锅
< class="pgc-img">>还有正宗的酸菜白肉火锅
那真是一口下去,全是回味!
再说一会,我就要馋哭了……
< class="pgc-img">>【吉林乌拉火锅】
< class="pgc-img">>它可是乾隆爷最爱吃的一道火锅。
吉林乌拉火锅的锅一般是景泰蓝质地的“宫廷”锅。
< class="pgc-img">>最霸气的是海鲜汤锅底,小螃蟹、虾皮、蛎蝗、干贝、紫菜等12种干货小料组成了乌拉火锅的“最强汤底”的阵容。
< class="pgc-img">>开锅下牛羊肉,最好是肥瘦相间,除此之外,鸡、蘑菇、酸菜、黄花菜、冻豆腐、粉条等均可以入锅。
蘸料由芝麻酱、腐乳、卤虾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等加入野山菌制成。
食材则通过煮、炖、焖、煨等烹制方法控制,吃起来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感适度,具有香、鲜、滑、嫩等特点。
< class="pgc-img">>乌拉火锅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狩猎野餐,相传清军入关时满清八旗子弟,为了方便,野地里支起口大锅,把肉、菜切成薄片丢入锅里;一干八旗子弟围着,畅快聊天吃锅。这样的伙食大大地提高士兵的士气。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满族火锅。
【酸菜白肉火锅】
< class="pgc-img">>酸菜和肉组了个 CP,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酸菜白肉火锅是咱东北人的年味。因为酸菜白肉火锅源自东北乡间的杀猪菜。
< class="pgc-img">>爽脆的酸菜,十分解腻,夹杂着吃肉都能多吃好几盘。
< class="pgc-img">>酸菜白肉火锅对于锅和调料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食材需要提前煮,慢火盖盖儿焖煮。猪肉和猪杂一起煮,要获得最佳的口感,必须精准掌握出锅时间。
< class="pgc-img">>五花肉先出锅,其后是拆骨肉,煮的肝用随后可以拿出,最后出锅的是肥肠、肚还有心。
< class="pgc-img">>当然还有滑嫩弹润的血肠,是检验酸菜白肉火锅的必备。
当火锅中奶白色的汤汁扑腾得起劲,入鼻的也是这暖人的香气,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火锅,真的畅快淋漓。
再没有哪种美食
比火锅更能代表大家对
热闹的喜欢和对团聚的向往
现在我们需要耐心再耐心
等待畅快吃火锅日子的到来!
东火锅的历史很悠久,最早流行于东北的寒冷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俗。
< class="pgc-img">>民间有诗云:“比邻春酒喜相对,薄肉酸菜火一锅,海菌千茎龙五爪,何家风味比人多!”在满族火锅历史上曾出现过雀火锅(家贼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白肉锅(猪肉锅)等。天上飞的野鸭、大雁、飞龙、鹌鹑等飞禽,地上跑的野猪、狍子、獐子、鹿、虎、熊、兔等走兽,水里游的鲤鱼、草鱼、鲫鱼、黑鱼、鲇鱼等鱼,地面上长的蕨菜、大叶芹、小叶芹、三叶菜、猫耳朵、猴腿、刺龙芽等野菜,都是火锅的美味佳肴,也是昔日给皇宫朝廷定期送纳的贡品。其品种已经由单一的涮猪、羊、兔肉,发展到了“什锦火锅”、“四生”、“八生”、“十二生”“菊花火锅”等。
原始传统火锅上有大沿,沿上可放麻酱、碟、碗、筷等各种用具。满族民间有一种“套桌”,其实就是万字炕上放着一个炕桌,炕桌面中间有一圆洞。进餐时,将铁锅坐在圆洞内,把火盆拽到炕桌底下,用火盆对着锅底加热。白肉、血肠、酸菜、粉条等放入火锅做好后,就餐人盘膝而坐,围着火锅同食。等吃完了撤掉全部家什,往中间有圆洞的炕桌上盖一个木板,炕桌就又成为普通桌子了。
< class="pgc-img">>满族先世女真人很早就开始使用火锅了。女真人在狩猎野餐时经常用篝火烧陶壶、陶罐煮食物,而且边烧边吃。在满族军队与元朝军队发生过战争时,军队需要吃饭,而时间又很紧迫,就想出了这种方法。支起个木架子,大锅放上水,放在架子上,锅底下架材烧火,把打来的猎物切成片放在里面煮。这种吃法非常方便,节省了时间便于很快地投入行军打仗。所以说火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产生,只需把肉、菜等食物扔到锅里就好。后来火?的据《奉天通志?礼俗三?器用》描绘成这样:“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今日的火锅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萌现,可以说是火锅的雏形。《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48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寒冷漫长的冬季,满族人发明了这种适于东北且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火锅,随着金属制品广泛应用和吃客们的喜爱而迅速传播,名扬四海,至今不衰。
< class="pgc-img">>作者简介:
李侠,首批“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黄氏满族民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优秀民间艺术家。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青年力量商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吉林市社科研究员、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档案史料征集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剪纸委员会首任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已出版《剪纸话吉林》《吉林民间传统手工艺》等25部著作。
吉林省社区老年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作者:李侠
总监:张丽
执行主编:刘敬一
编辑:杨悦
<>冷了,火锅成为很多人的最爱。可能有不少吃货都觉得外面的火锅总是口感特别好吃起来特别爽,吃了一次还想吃第二次。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就要怀疑:这些火锅是不是可能加了“料”?
猜对了!
2018年12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及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5年来关于火锅底料的质量抽检报告。
结果显示↓
< class="pgc-img">>国家及省级食药监共抽检出23批次不合格的火锅底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检出罂粟壳成分,如那可丁、罂粟碱、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等。
其中,四川省屏山县五味轩鱼庄登榜2次。从省份来看,四川成为不合格火锅底料的重灾区,占不合格比例的43.5%。
//
神秘调料:罂粟壳
//
你是否遇到某些小店做的火锅特别好吃,你有没有想过,如此紧紧拴住你一纵娇惯的胃,它究竟真是店家独门的火锅底料秘方,还是偷偷添加了使你上瘾的“毒品”?
很残酷,答案有可能是后者。
从2014年初至今,国家及省级食药监共抽检出23批次不合格的火锅底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非法添加罂粟壳成分。
从不合格项目来看→
那可丁、罂粟碱、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等“毒品”频频上榜,累计达59次,其次是酸价不达标、苯甲酸等防腐剂的超量使用问题。
< class="pgc-img">>//
用罂粟壳提香?不可能
//
大多数罂粟壳本身并没有味道,有的甚至带有一点酸涩的苦味,因此增香、提鲜恐怕只是谣传。反而这些生物碱可令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并逐渐形成依赖而成瘾。
在火锅底料中检出的5种罂粟碱成分中,吗啡是极易成瘾的物质之一,连续食用3~5天即可产生耐受性,一周可致成瘾。
//
加罂粟壳真实目的:上瘾
//
在山东省市中区真虾涮涮火锅店的鸡汤(火锅底料)中检出了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吗啡的含量就高达990μg/kg,长期食用或“离不开”它。
餐饮经营者在火锅中使用罂粟壳,主要用于招揽回头客。为了掩人耳目,这些不法商家一般不会将完整的罂粟壳加入到火锅,而是将罂粟壳或籽磨成粉末或制成水浸物混入到火锅底料等食物中,食客亦难以发觉。
抽检数据显示,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良友二娃串串香火锅店的火锅底料中被检出的“罂粟壳成分”最多,可待因为165μg/kg,罂粟碱为481μg/kg,那可丁为926μg/kg,吗啡为1990μg/kg。
四川火锅不合格:占4成
//
在23批次不合格的火锅底料中,四川省屏山县五味轩鱼庄登榜2次,涉及火锅底料油(散装)、火锅底料(统一配送散装)两种产品。
< class="pgc-img">>曝光的“中招”者多为火锅店,从省份来看,这些不合格火锅底料共来自6个省份及直辖市。其中,四川省成为不合格火锅底料的重灾区,多达10次,占比43.5%。其次是山东(5次)、重庆(4次)、河南(2次)、湖南(1次)、吉林(1次)。
如何识别?
记住这些方法
< class="pgc-img">>一是看外观
罂粟壳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如鸽子蛋大小,一头是尖的,另一头是6~14瓣冠状物,其壳体上往往有人为切割的多道刀痕。
二是凭感观
初次食用加入了罂粟壳的火锅或小吃后,一般有心跳加快、脸色微红、不易入睡等感觉,这种情况因个体差异及火锅中罂粟壳含量而有所不同。
三是技术检测
罂粟壳的使用多为隐蔽,个人鉴别较为困难。消费者如果对食用的食品感到可疑,可留下不少于50mL的火锅汤,最好取油分较少的底层汤汁,送到当地毒品检测机构或公安刑事技术检测部门进行成分分析。
误食怎么办 ?
如果误吃了“罂粟壳”,应多喝水、多吃蔬菜及水果,因为水能加快有毒物质的排出,蔬菜及水果中纤维物质也可以降低其吸收。
来源:消费者报道、新晚报等
编辑:小蛮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