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保定,一路向南,便是正定。这里是燕南古郡,北依恒山,南临滹水,西抵太行,东接瀛海。
历史上,南来北去的人们,渡过滹沱河,登上正定渡口,往往会在这里歇上一晚。滹沱河留下了卢照邻、欧阳修、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坛大家的诗赋,也牵连着正定这座城和生活在这里的人难以割舍的情谊。
近半个世纪以来,滹沱河一度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河道里满是泥沙和深浅不一的大坑。20世纪80年代,要到河对岸的石家庄市,得扛着自行车从河道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风沙卷面,常常打得脸生疼。
在正定县拍摄的滹沱河(2021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如今,滹沱河正定河段以一泓清水示人。与之相伴的,还有与正定群众朝夕相处的1000余眼水井消失了。井少了,地下水位升了;河复流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互动”多了。
近年来,正定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以系统思维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流生态补水,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傍晚时分,滹沱河沿岸有群众赏花、露营、骑行,生活味浓了,生态景靓了。这“赛比江南”的沿河景致还一方百姓以情感寄托。
复流的河
滹沱河复流,沿岸的正定县群众无疑是欢喜的。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62岁的河北作家康志刚,是曲阳桥镇上曲阳村人。这里地处河套,地下水位低于滹沱河。在他的记忆里,上曲阳附近七八里俨然“正定小江南”。四五十眼泉水向上喷涌,泉眼有的似碾盘,有的仅小拇指粗。池塘里生长着野生的荸荠、慈菇、鲫鱼、黄鳝等水乡生物。
但滹沱河本不如此。滹,呼啸;沱,滂沱。内含湍急凶猛之意的滹沱河,自山西黄土高原东下突入平原。强烈的落差,让这条河常常呈湍急之势,泛滥成灾。
在《正定县志》中,新中国成立前,直接记录滹沱河发生水灾就多达48次,之后的8年间,又有4年发生洪涝灾害。
1958年,国家投资、发动群众,在滹沱河上修建了岗南和黄壁庄两大水库,同时疏浚石津总干渠,通过灌渠引水供应天津。水库调蓄洪水,有效削弱了急流水对正定等下游百姓的冲击。
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华北久旱少雨,加之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滹沱河从曾经的常年性河流,在不行洪时,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变成了一片干河滩。
河水补充没了,加之一些其他原因,地下水位下降,蛙声片片的稻田变成了种植玉米、小麦的旱地;土壤沙化,河道及沿岸沙砾遍布,这里更成为石家庄及周边地区沙尘暴的一处沙源。
一河之隔,南岸是省会石家庄,北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2017年至2021年,一项西起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石家庄市深泽县东界,全长109公里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展开。疏浚河槽、修整岸坡、护险加固……河道行洪能力和槽蓄作用得到提升。
盛夏时节,19公里的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城区段,湛蓝的河水泛着微波,与沿岸的柳树国槐金叶榆、草地相映成趣。人们赏花观水,河面上不时有水鸟拂过。
这一泓清水来之不易。2019年,石家庄市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区域调水,为滹沱河开展了首轮生态补水。随着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自上游黄壁庄水库向河道补水成为常态。黄壁庄水库水情调度处处长肖伟强说,他们根据水库调度方案对下游开展阶段性补水,确保滹沱河河流全线畅通不断流。
“生态补水后,我们通过对沿线沙地覆土改良,保留了生长势良好的原生杨树、柳树、李树、桃树等,又优选了适应性较强的59种景观乔木。”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管护中心总工程师张琰焱说,良好的生态结构逐步稳定,形成了蓝绿交织的美妙画卷。
虽有行洪功能,但复流的滹沱河更多时为当地百姓留下的还是岁月静好。目前,滹沱河生态水面已经超过2680公顷,截至6月底,石家庄市完成向滹沱河生态补水约38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水超12亿立方米。
封存的井
在南牛镇东贾村村委会斜对角,一处宅院的锁已布满锈迹。院里的井荒了10多年。这里曾是村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一口井串起全村约4000口人。
1982年,村里打了第一口集中式供水井。当时每家每户出劳动力挖沟埋管,没有挖掘机,完全靠村民一锹一锹挖出来。三个月时间,通往各家的水管铺设完成。水龙头一拧,涓涓清水流出。或靠扁担挑水,或轧井取水的历史,在东贾村结束了。
60岁的魏普查对那段情景记忆犹新。“不像现在24小时供水,当时一天只放一回,每次差不多也就1个小时,天热时才放两回。”魏普查说,打了这种集中式供水井的村子大都有一名放水员。谁家办个红白喜事需要用水,提前一天跟他说一声,水管流水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日子久了,井下的地下水与滹沱河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正定县志》中写道,正定县含水层渗透条件较好。从运动条件看,地下水以大气降水、灌溉水、河渠水渗透补给为主。滹沱河等河床沉积较厚沙层,给河水向下渗透补给含水层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气候变迁、滹沱河河道断流,通过地表向地下补充水量变得越来越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对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沿岸百姓从浅水井取水变得困难,不少村庄后来集中打上一两口上百米的深井。在67岁的南岗镇平安村村民王堂姐家中,一口已经封闭的“水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村里打了深井,每天有专人送水上门。她挖了这口似井的水窖,把送来的水储存起来。
井的深度,昭示着地下水位正在下降。保护,也成为必需之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入使用,为减少地下水开采提供了保障。2017年,正定县南水北调供水厂建设完成。那一年,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压减水井数量减少地下水开采。
两年间,正定城区150余眼水井首批关停,随着农村生活水源工程竣工,正定城乡目前已经关闭水井1024眼,部分群众生活饮用水源从地下水切换成引调水。华电水务正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舰说,目前他们的日供水量已经达到5万立方米。
在正定,已建成的南水北调受水区内的水井基本关闭。全县水井关停也有了时间表。正定县水利局水政水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马源良说,2025年底,随着南水北调干渠西部农村饮水水源置换项目竣工通水后,工业生产和生活饮用井将成为历史。当地只保留部分水井,以备南水北调工程水质难以满足供水条件时应急使用。
农业灌溉井也在陆续关停。经灵正渠自黄壁庄水库引水到田,2022年正定季节性关停农业灌溉井272眼。据了解,当前正定正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二期工程,4个乡镇13个村约4万亩农田明年将用上地表水,968眼灌溉井还将陆续季节性关停,预计压采地下水约790万立方米。
正定有多少水井?“10451眼!”马源良对这个数据印象深刻。2020年河北省开展取水井底数摸排,这个数量在石家庄县市区中位居前列。
但不能为了生态修复而对井一关了之。当前不少村庄农田灌溉还得依靠地下水。去年4月,正定县水利局对全县9671眼农业灌溉井安装了在线计量设施,可远程实时监测取水情况。马源良说,给农业灌溉井安“身份证+计量表”是河北省在正定开展的一项试点,“未来这些数据通过建模分析构建大数据模型,为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回归的绿
行走在正定,会时不时地看见旅游大巴穿梭。“自在正定”是当地打出的旅游宣传标语。城内不仅有等级品相极高的塔寺楼阁、“九朝不断代”的完整城垣形制等建筑遗存,还有65棵树龄长达百年以上的古树。这座千年古城自有底蕴。
城外,滹沱河绿色生态景观的复现,河岸成为当地人休憩娱乐的亲水平台。从风沙卷面、人人恶之,到绿意盎然、人人乐之,雄浑的古城特质中复增了一份灵动。
城外南岗镇平安村,3000亩野槐林如今已是户外露营的新打卡地。一棵棵野槐树枝丫交错,烈日下撑起一片清凉。康书敏是平安村的老村支书。这片野槐林,他护了25年。起初,种植它是为了防风固沙。由于干旱、地下水位降低,槐树枝头多是枯萎的蔓条,如今风沙不再,枝头也长出了新叶,泛起了绿意。
这抹绿,正是这些年系统治理和修复滹沱河的有力注脚。通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19年正定县水位埋深止降回升,2022年正定县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数据显示,今年6月,正定县水位埋深较2018年同期平均回升9.13米,回升幅度位居石家庄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县区前列。
而复流的滹沱河,恢复的不只是河道景观,汇聚的地表径流也可以通过含水层向地下补水。在主河道沿途纵向布设补水通道,兴建拦蓄建筑物,横向设定蓄水水位,蓄水区域铺设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进行减渗,超过正常蓄水位后向两侧入渗……
2017年启动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思维贯穿其中。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运维服务中心宣传开发科科长蔡佳伊说,通过地表生态蓄水、地下水补充有机结合,这既能保证在一定水位上形成水面景观,又满足河水入渗补充地下水的现实需求。
其实,这种理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常年的地下水超采,这片地下早已犹如“漏斗”。6年前,肖伟强尤记得,他们向下游生态补水,水放下去三四天,都渗进了河道的沙坑中。“那时候滹沱河黄壁庄水库坝下河段还没有整治。也正是这次‘失败’的补水,让我们意识到开展滹沱河生态补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统筹考量的因素有很多。”
傍晚时分,南岗镇平安屯村村民程喜芝正开着农用三轮车沿着河道巡护。64岁的他兴奋地带记者寻找一处“宝藏地”。
在一处高速公路横跨滹沱河的桥下,一处沙丘颇为醒目。老人激动地向记者介绍道,“这里是崖沙燕的巢穴。”喜筑巢于河流岸边沙质硬土悬壁上的崖沙燕,属于国家“三有”鸟类(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近年来在滹沱河畔的一处沙丘上凿出了一排排孔洞。春夏时节,它们来此孵化幼鸟。
在开展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时,为了保护这群可爱的“精灵”,高速公路为其让道,河岸的道路也做了改弯。较早发现这批崖沙燕的石家庄崖沙燕保护地志愿者邢世杰说,当年河道整治时充分考虑到这群崖沙燕的生存,如今“产房”环境向好,又吸引了更多的崖沙燕来此聚集,“鸟的密集度明显高了,巢穴也较两年前增加了约一倍”。
夕阳下,霞光映照在河面,自然形成于河边的沙丘在光影变幻下更显静谧。这一刻,不远处矗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为这片回归的绿留下一笔生动的注释。
全新的路
七月的曲阳桥镇周家庄村,100多亩稻蟹综合种养基地内,秧苗已经分蘖。作为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与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合作的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对这片稻田饱含期待。
2019年开始,这片覆有黑黏土的耕地搞起了稻蟹综合种养。张宁宁算了一笔账:种普通稻每斤不过1块多钱,可绿色种植的水稻加工成大米后,经过品牌包装就可以卖到每斤10元左右。再加上养殖的蟹苗今年较去年提高了一倍,这块田的效益很可期。
曲阳桥镇有种植水稻的历史。张宁宁说,这里曾经泉眼众多,很多时候靠活水就能实现灌溉,也因此形成了正定贡米的传统文化。只是后来随着滹沱河的季节性断流和地下水位的下降,这里的种植模式改变了。
“这些年地下水位明显涨了,‘缺席’数十年的水稻再次栽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张宁宁说,在乡村振兴中,他也在谋划着“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稻田乡村旅游”的新路子。当前,曲阳桥镇已恢复水稻种植超300亩。
不止在曲阳桥镇,一片兴旺的产业正沿河绘就。
滹沱河养育了正定镇塔元庄村。村史记载,400多年前,由滹沱河上游迁移而来的先民在距正定城西4公里处的河岸边驻足。他们在此开垦荒地、建造房屋。如今,靠着滹沱河,这里再次吃上了旅游饭。
在村里的植物工厂,66岁的村民唐秀英正在向参观的游客销售新鲜出产的水果。日常时,她主要负责照料培养皿里生长的生菜。经过LED灯不同光谱照射的水培蔬菜不打农药、不生虫,其生长环境也得到精准调控。在家里种过蔬菜、在石家庄市搞过水果批发的唐秀英面对如今智能厂房里不仅长出了“科技菜”,还成为孩子们的研学基地、游客们的打卡地,感慨道“现在村里的面貌大变样,我们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过得红火着呢”。
记者了解到,当前在塔元庄及周边已经布局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文旅项目,涵盖智慧农场、采摘园、研学基地、木屋民宿等多个板块,塔元庄村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有约1000万元收入。
“我们提升滹沱河防洪能力、修复河流及沿岸生态、治理地下水超采,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谋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定县常务副县长郭建军说,当前正定依托良好生态吸引人才谋划农村康养项目、布局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高附加值产业,正是笃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站在横跨于滹沱河上的子龙大桥,康志刚极目西眺,太行山美轮美奂。望着宽阔碧蓝的河面,他仿若听到卢照邻发出“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的念友之情。这一刻,野鸡、鹭鸟、大雁飞过,历史与现实在滹沱河上交织,新的画卷正在复流的滹沱河两岸起笔。(记者水金辰 郭雅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月中旬,浙江北部的石桥村,曹家漾河边数位工人头戴草帽脖挂毛巾,正在沿河岸一刻不停地铺设公园石子步道。不远处的咖啡馆已经建好,已完工的凉亭被绿树环抱。沿着九曲木桥漫步,可以在碧波荡漾中感受温婉水乡的宁静。
石桥村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风景秀丽但地处偏远,这颗“深藏闺中”的明珠装扮一新,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浙江有礼·浔寻善友’,我们的底气来源于即将开通的沪苏湖高铁。”石桥村村支书宋根荣很有信心。
南浔的故事,从水路开篇,由铁路赓续。始建于2020年的沪苏湖高铁,全线铺轨已完成,预计今年底即可全线通车。届时,南浔这座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城市,将以更高的能见度链进沪杭都市圈,兼具千年古运河柔美和现代高速铁路刚毅,一柔一刚,尽显“水晶晶”城市魅力。
古与今
太湖南岸,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古运河頔塘,沟通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由此,南北大量物资的交流运输更加便利,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上了新台阶。
作为南浔的母亲河,頔塘孕育了江南“富庶之地”。“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谚,诉说着旧时繁华。
百年前的上海,已是重要的国际商贸口岸,早已闻名海内外的辑里湖丝,借助頔塘通衢之利,自南浔向东到上海十六铺码头远销海外,占据了上海生丝出口外贸“半壁江山”。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南浔丝商,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号称“中国近代第一镇”的南浔古镇焕发空前繁荣。
一根细细银丝,牵出一个水晶晶的世界。在输出丝绸的同时,頔塘还成为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输入的重要通道。商贸往来中,南浔古镇中西方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的独有特色。
百年前依托大运河连接上海、享受到红利的南浔,深知交通的重要意义。速度换空间,古老水乡全新的发展机遇,再一次随着贯通南浔的高速铁路,疾驰而来。
6月28日,最后一对500米钢轨扣件安装紧固完成,标志着沪苏湖高铁完成全线铺轨。8月6日开始,沪苏湖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标志着该条铁路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静态验收预计8月底完成。
南浔站站房以南浔水乡常见的轻舟形象和流水意象作为设计元素,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计最高聚集人数1000人。站房内青花吊顶,引用张石铭旧宅菱形彩窗元素;正立面的弧形柱,灵感来源则是南浔湖笔。
2023年11月28日,南浔区与上海铁路文旅传媒集团正式签约设立沪苏湖旅游专列,建成通车后,南浔与上海约20分钟的车程,再度刷新两地交通的便利度。
步入高铁时代的南浔,将共享沪杭都市圈顶级资源,实现一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三小时通达中部地区核心城市,五小时通达京津冀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
老与新
南浔是文化重镇,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名人著书立传,收藏编史蔚然成风,堪称诗书之乡。民间有谚:“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书香绵延,世代相承的家风家训文化,奠定了家国情怀的浔商风骨。
无数游客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南浔家风传承馆,感受老宅子焕发新生机。这古老宅院,不仅是南浔近代丝商“八牛”之一的金氏故居,还全面展现了全区各家族独特的家风文化,成为暑期来南浔亲子游必打卡的家风文化特色地标。
金家家风优良,其正厅承德堂内高悬对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园内湖石垒叠,花藤萦绕,还有数棵繁茂挺拔的百年广玉兰。正值暑期,人流如织,不少家长带孩子来此,一张张稚嫩的面庞仰望着高高的对联,懵懂中种下了“积善行德、富而思进”的种子。
除了金家,还有张家“世德作求”,顾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刘家“乐善好施”,庞家“讲信修睦”,周家“世守儒风”,陈家“俾尔昌大”……游客可以通过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与展馆互动,寓教于乐中春风化雨。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老一辈影响着新一代。当代浔商们谨记家风教诲,将无数个小家融入大家,润物细无声地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石。
范玲英,坚持穿着精致旗袍和绣花鞋网络直播。非遗传承人、湖笔厂厂长、中国好人、小儿麻痹症患者,拥有多重标签的她,最中意“好人”的称号。
祖上几代人制笔,作为传承人的她扛起了大旗,但她更深知残疾人的不易。这些年,范玲英经常在周边村庄招收动手能力强的残疾人进厂工作,教他们从最简单的挑选羊毫、狼毫做起。
若有行动不便,范玲英还会把原材料送到家中。在她身上,有着女性的柔韧、残疾人的坚强,更有着浔商传承至今的仁义。
她的秦峰湖笔厂先后荣获“浙江省守合同守信用单位”“湖州市名牌产品”“浙江省老字号”等称号。“等高铁开通后,欢迎更多游客来实地体验择料、水盆、结头、装套等工序,见证‘毛’变‘笔’的全过程,感受‘精、纯、美’的湖笔‘三义’。”
南浔有个传统,对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无论身处何位、年方几何,均会被礼敬相待。从各个乡镇、学校的普通人家,亦可感受当地流传至今的良好社会风气。
南浔联谊西路有一所与大上海深度合作的学校——兰生宏达实验学校,在孩子们每天的必经之路上,陈列着“雅、信、孝、礼、恒、勤、谦、爱”八个石刻大字;每个班级门口,贴着本班每位同学的家训。
全校师生“传家风、扬校风、正教风、立学风”,在“听说读写”中践行“修身律己、崇德向善、宏道宏文、达德达才”的校训。
学生和家长经常互写家书,竖版信纸上字迹清晰工整。孩子会说:“妈妈,我学会了在别人遇到难处时搭把手。爱心会传播,善意可传递。”
父母会说:“我们不想用溺爱的方式让你长大,我们要把对你的爱深深地放在心里,相信你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一笔一画间,饱含父母的欣慰,见证孩子的成长,良好家风的薪火相传在白纸黑字间具象化。
慢与快
“浔寻善友”,春风化雨;耐人“浔”味,慢游快旅。
与繁华都市相伴的人群,经常开着“倍速”。高铁让远方来客的旅途变得更便捷,减少了舟车劳顿,可以更多地徜徉在氤氲水乡。
来江南水乡,可以栖灵魂,这句话在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的南浔,有了生动的注解。
旧馆街道港胡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和升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新建的居住区都是统一的二层小别墅,不少居民把门前屋后的绿化带都自行“升级”,种上月季、铁树等,宛如小型花园。
村容干净整洁、村民热情善良、农家饭绿色美味,让不少游客产生在此置业的冲动。
夏日的午后阳光炙热,82岁的村民陈大爷和老伴儿来闺女家小住几日,看到素未谋面的记者几人,淳朴的大爷特别客气地起身招待。59岁的女儿在厨房收拾碗筷:“想让老人家多吃点饭就换着花样做,中午饭就我们三个人,烧了九道菜都没吃完。”灶台上刚收的9个碗碟里盛着鸡鸭鱼肉,连虾都准备了两种,小龙虾和河虾。
“中午吃的米饭是本地大米,特别好吃,用积分就能换,今天上午又刚送来一袋。”陈大爷指着黄色包装的湖州大米说。陈大爷说的“善治积分”,是港胡村乡村治理的17条量化指标,每个月只要攒够基础分,就可以换一袋大米。
参加组织活动、志愿服务、打扫卫生等方式都可以积攒积分,年底还会评选星级户,兑换现金奖励。港胡村支书钱建强说:“其实大家看重的并不是这点现金奖励,村民们之间在‘最美家风带乡风’的互相‘攀比’十分关键。谁家要是不达标,是要被‘戳脊梁骨’的。”现在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能达标,村民也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过去不太关心的村里事也成了人人上心的家里事。
同样依山傍水、乡风文明的村落还有很多,伴随着高铁的开通,可以预料到前景的火热。西堡村的“红美人”柑橘正在挂果,观音堂村垂钓中心已一座难求,今年以来练市镇的“女神街”“长三角亲子乐园”旅游过夜人数爆增……
已自内向外打磨一番的“水晶晶”南浔,以开放、包容之姿,迎接“有朋自远方来”。(记者易艳刚 刘婧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子
拥有着香脆可口的椰肉
也饱含清爽宜人的椰汁
深受广大老少爷们的喜爱
夏天整个大椰子
嚼点椰子肉
再喝点冰镇椰子汁
真的不要太爽
近日
一网友发视频称:
喝了一整个放过期的椰子
结果脸上耳朵都红红的
像喝酒了一样
上网一查才知道椰子久了
会产生细菌转化成乙醇
在视频的评论区
不少网友纷纷提醒:
放久的椰子可能会有毒!
作为一种热门的天然饮品
新鲜椰子水每到夏天就非常畅销
不过早在去年5月
#喝预开口椰子 进急诊#
#变质的椰子会产生椰毒假单胞菌#
等话题就已经引起了网友热议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怎么分辨椰汁有没有坏?
变质的椰子有那么危险吗?
当水果出现酒精味以后还能吃吗?
请你耐心往下看!
如何分辨椰子有没有坏?
能不能吃?
买椰子的时候
有没有完整的内果皮是关键
因此
最保险的做法就是
不要吃任何预开口的椰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椰子的保存时间为:
既未去皮、也未开口的鲜椰子:
无论是绿皮的椰青还是棕色硬壳的椰皇,因为有外皮保护,保质期相对更长,按品种和成熟度不同可保存10至25天,冷藏可保存1个月。
易开椰青:
也就是椰子削皮后塑封冷藏保鲜、削去外皮露出白色部分的椰子,常温下可保存3至5天,冷藏可保存一星期,有的可以保存15至30天。
预开口椰子:
即便现买现开,如果无法马上喝掉,都需要冷藏,并且放冰箱冷藏也最好不要超过2天。
对于不知道存放了多久且未开的完整椰子
又该怎么判断坏没坏?
可以分三步:
①摇:椰子应该是坚硬的,里面有液体。如果发出嘎嘎声,或者摇动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则很可能变质了。
②闻:椰子应该闻起来像淡淡的坚果味。如果椰子有酸味、霉味,很可能是坏的。
③看:一个椰子有三个孔洞,其中最大的那个孔洞应该是一个干燥的圆圈。如果这里看到任何凸起、发霉,则可能已经坏了。
打开椰子后
如何判断天然椰子水是否变质?
也分三步:
①颜色:好的椰子,椰肉的颜色为白色,椰子水的颜色透明澄清;如果椰子肉的颜色发黄,椰子水十分浑浊,说明椰子水已经坏了。
②看状态:完好的椰子水里面没有块状物;如果出现块状物且有明显的沉淀,说明椰子水已经变质。
③闻气味:质量好的椰子水有淡淡的清甜味,如果闻到酸苦味,说明椰子水已经坏了,不可饮用。
变质的椰子到底有多危险?
近些年,不少网友称因喝了预开口或是放太久的椰子“中招”,出现上吐下泻等身体不适,需要紧急就医的经历。
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椰子变质导致了细菌性食物中毒。
还有网友买到了粉色椰子或紫色椰子,椰子水喝着还有股怪怪的酸味。
对此有人认为:“这种粉色的椰子是被椰毒假单胞菌感染了,能生成致死率很高的米酵菌酸!”
变质的椰子,真有那么“致命”吗?
——有健康风险,但并没有那么危险!
一方面是由于,椰肉变色,并不能直接判断出它是被什么微生物感染的,它未被感染也可能变色。比如,椰肉在空气中暴露一两天,就可能氧化成粉色或紫色;此外,还有一些自然变异的椰子,它的果皮天生就是粉红色。
另一方面是因为,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或贮存不当,受到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正常的家庭烹饪方法难以消除,致死率高。
虽然椰毒假单胞菌名里带个“椰”字,其实它和椰子的关系没有那么大——因椰子感染这种霉菌并产生剧毒的案例寥寥无几。
据国内几十年来的中毒报告文献显示,由这种病菌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都是源于粮食发酵品和变质木耳银耳,没有一例来自新鲜或变质椰子。
整体来看,历史上确实可能有椰子中毒致死的极端个例,但这是极小概率事件。
划重点:即使由椰子而引发米酵菌酸中毒的概率很低,也不要冒着健康风险饮用/食用变质椰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生活中更需要注意的是吃不对闹肚子的问题。
作为一种鲜食水果,椰肉和椰子水的营养成分很丰富,尤其糖分很高、酸度低,糖和营养素直接溶于水中而不是藏在细胞里,与其他水果相比,椰子对细菌增殖的抵抗力更弱。
因此,椰子容易受到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污染,特别是在预处理过程中极易受污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泻、呕吐、发烧。
水果有股酒精味还能不能吃?
前面提到,网友在喝了过期椰子水后,脸部耳朵发红,像喝酒了一样,对此有网友也发出疑问,平时闻到家里的水果有股酒精味,是不是说明不能吃了?
水果有酒味的情况,常出现在水果在常温下、密封包装存放了一段时间后,主要是因为此时水果由于缺氧,水果中的酵母菌在无氧时分解了水果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了酒精。
比如密封放了两三天的榴莲肉,有时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酒味。
那么,这种酒味水果还能吃吗?要分情况处理:
如果外观没有明显变化,存放时间不算太长且保存妥当,还是可以吃的;
如果酒味儿伴随着发黑、变软、塌陷等外观上的改变,说明可能被有害杂菌污染了,这时就不要再吃了。
综合|广州日报、健康有约、人民网科普
来源: 健康河南